行政摘要

高等教育体系

  1. 香港的高等教育由很多不同类型的公营及私营机构提供。中学毕业生可在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职业训练局(职训局)或政府直接资助的大学或学院取得基本学历。这些院校大都提供一系列不同学科的课程,但其中两所院校(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教育学院)则提供专门的训练。所有院校的开支大部分均由纳税人承担。

  2. 透过一些私立院校开办的全日制课程,学生亦可取得基本学历,这些院校包括树仁学院、珠海书院及徐诚斌书院。而公开进修学院、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以及很多本地以至海外的院校,则提供兼读课程,这些课程的学生多数是在职人士。

  3. 日制硕士或博士学位课程,现时只由教资会资助院校开办,但提供兼读研究生课程的机构则较多。现时社会对持续专业教育的需求甚大,而且还逐步增长,教资会及职训局的院校可满足部分的需求,而行业工会、私立学院开办的课程,以及雇主提供的内部课程亦可满足一些需求。

  4. 总的来说,在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本港高等教育体系大约有135,000个相等于全日制学生,大多为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学生,共有87,000名(包括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另有26,000名以其他方式接受持续专业教育。此外,本港有40,000个相等于全日制学生在海外的高等教育院校就读。高等教育占本港的总经常公共开支约6%。

近期的改变

  1. 在九十年代初期,教资会及职训局辖下院校的学生人数均显著上升,这是由于政府(于一九八九年)决定,到了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学士学位的适龄学生入读率应达18%,而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的入读率则应为6%。这表示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人数将会有50%的增长,预计研究生及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人数亦会有所增长。

  2. 扩展如此庞大和快速,自然会有人关注到学生和教学人员的质素。在教学人员方面,要多招聘3500人。而在高等教育扩展期间入读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他们的高级程度会考成续有轻微下降,但未足以引起忧虑。有一点可不要忘记,就世界标准来说,香港学生的质素无论如何都是高的。招聘教学人员时,正值全球学术界就业市场的低潮,所以各院校能聘用到质素高的教学人员。

  3. 除了教资会及职训局的院校有扩展的机会外,过去几年,本港亦目睹了公开进修学院的成立及迅速扩展,以及香港教育学院的设立。私人机构提供的高等教育课程亦有大幅增长,特别是海外院校提供的课程,这些课程当中有很多是跟本地机构合办的。

  4. 除了学生人数有所增加,研究活动在近期亦有重大的发展,而大学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一方面这是由于政府增加对研究活动的资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研究资助局的成立,以及在扩展期间聘请了很多热衷于研究的教学人员。现在的研究风气肯定比十年前更兴盛、更普及。

目前的情况

  1. 尽管本港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应付近期急速的扩展,仍然运作良好。该体系有质素高的教学人员、现代化的建设,以及设备齐全的图书馆及实验室,能够满足现时所有学生的需求。校舍建设方面,唯一未尽完善的地方是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学生宿舍不足。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而且灵活,能为学生提供基本学历以及满足学生毕生的个人及专业发展的需要。

  2. 现在,高等教育增长暂缓,正好检讨一下余下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人士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忧虑(虽然亦有人担心学生的中文,包括普通话的水准)。大多数高等院校及很多中学都声称以英语教学,但近年来实际上以英语授课的学校已大大减少。香港的经济需要大量双语大学毕业生。当然,要使语文能力大为提升,必须透过中小学的训练,但教资会资助的院校正为学生提供英语辅导及培训课程。语文能力所牵涉的较广泛问题在最近发表的教育统筹委员会报告书有所讨论。

  3. 在非扩展的情况下有一个内在的问题,就是院校未能因应学生的需求而改变学科的比重,因为这表示要缩减甚至停办某些课程。为了使受欢迎程度较低的学科保持收生质素,教资会已清楚表明,如院校为了保持质素而收生不足,教资会不会对院校作出惩罚。另一个与质素有关,并广受关注的问题,是教学与学习的质素。教资会正在辖下的院校进行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的检讨,职训局及其他院校亦正进行同类型的检讨。香港学术评审局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4. 就回报的角度来看,急速扩展往往是一个稍欠效益的过程。目前情况比较稳定,收紧和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应可减低单位成本。此外,一些跟扩展有关的工作亦毋须再进行。教资会已采用一个新的财政模式作审核和分配拨款之用,相信更能善用款项。教资会还将检讨各院校的管理模式,目的亦是要更有效地运用资源。

未来

  1. 香港高等教育的重点已由数量转移到效率(正如前段所述)及质素。一九九四年发表的中期报告倡议在教资会资助的院校发展「卓越学科领域」。这建议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卓越学科领域」应建基于现有的优势,从中发展出可以媲美国际同济的卓越组别,证明投在先进设备的大量资源是值得的。本会希望这些组别研究的课题,会有不少与香港及邻近地区的工商业,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能在科研及教学两方面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本会现在仍致力这方面的发展,并会鼓励院校停办一些较弱的活动及学系,腾出资源来发展卓越学科领域。

  2. 更广泛地说,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及培训出来的毕业生,应该都是高质素的,最好还具备独特的条件,这对香港的经济与文化地位都很重要。香港的毕业生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能操多种语言。如要成功地保持这种优势,便需要在这方面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另一项优势是建立在较为巩固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本港的毕业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在这两种文化中工作,也能应付裕如。

  3. 如果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能在地区上扮演一个比以往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的地区中心,将对香港的发展甚为有利。学士学位课程收取非本港学生的限制应予以放宽。当然从中国及其他邻近国家招收质素高的学生,本港纳税人便要承担额外的费用,但这样做对香港有很大的裨益。有些非本港学生会留港工作,这样,香港便会有更多高质素的人才。另一些会返回原居地,但他们很可能继续保持与香港的联系,而日后他们亦可能在商界或政府担当要职,这对香港亦有裨益。这些学生对本地高等教育院校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间接也对本地学生有很大帮助。

  4. 上面已说过,香港的高等教育现时获得的物质及人力资源,无论是建筑物、教职员、图书馆或实验室等,质素及水平都相当高。如果要保持质素,便须注意维修、更新及更换等工作。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将会有很美好的前景,但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院校应趁现在暂缓扩展的时间,为毕业生的质素以及研究的表现和实质作用,建立声誉。第二,院校应在基本学历培训、研究生工作,尤其是在持续专业教育方面,在地区上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第三,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应该维持现况,使世界各地有才干的学者都会因为相信政府的干预极少而被吸引,来港工作。至于院校将来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则要视乎院校的创意和热诚了。

深入探索

  1. 读者如欲进一步了解上述问题,而又碍于时间有限,未能细阅整份报告,请参阅「结果」一节(由第176页开始)。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