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下文第43及44章所載的總結及建議都建基於H部的分析,但較著重未來的發展。本簡介將概述高等教育院校運作及發展的背景。

香港的政治及社會正進入瞬息萬變的時期,主權移交會加速中港的聯繫及兩地大學畢業生工作人口的流動,但這兩種情況其實已在發生。從某方面來說,這種中港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只是高層次勞工全球化現象在本地的體現方式,工人跨越兩地作業,無論是透過電腦聯繫還是實質的遷移,已經愈來愈普遍。 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在邁進「全球村」的過程中佔有兩個優勢,就是早已習慣在兩種不同文化(東西方文化)並存的環境工作,而且能操英語這種商業及科技上的國際語言。不過,香港不應因此而自滿,因為很多鄰近的國家也有此優勢。香港要不斷加強這種優勢,尤其是本地的高等教育體系。 發展對外關係時,香港應把握機會成為亞太地區的中心,不只是商業而且是高等教育的中心。華南及太平洋沿岸其他地區的年青人,對高質素的基本專上教育需求日增;或許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研究生工作及持續專業教育的需求亦愈來愈大。 本港未來的經濟將日益以知識為本,知識量及存取知識的能力亦會不斷增加,但各種知識的適用時限一般都在逐漸減少。持續專業教育將會有所發展(本港修讀持續專業教育課程的學生人數已超過基本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三倍之多),以解決知識爆炸所帶來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協助工人轉業,好能應付新舊工業交替的局面。 除了政治及社會方面的轉變,以及由於「畢生教育」需求增加而導致的轉變,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亦需適應新的教學方法,運用資訊科技不斷擴展的功能。「全球村」並不會把所有大學合併為「全球大學」,但由於香港以外的資料及課程可輕易得到,本港高等教育院校將面對比以往更激烈的競爭。 在高等教育院校未來十年的發展中,質素這個概念很可能成為主導的因素。如果本港高等教育院校獲得各方肯定,成為提供高質素教學及進行高質素研究工作的地方,就大有機會發展為亞太區的教育服務中心,以及世界上大規模的高質素教育服務出口商。然而,以上種種必定會令政府及納稅人就高等教育的成本提出更尖銳的問題。 下文的總結及建議,是考慮到以下的背景因素而提出的:地區主義及國際主義、「畢生教育」、電子革命帶來的機會,以及社會對質素和成本日益增加的關注。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