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總結

讀者如果翻閱了這個篇幅頗長的報告,應該最少已得出三個結論:第一,香港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多元化的,不論學生的年齡及背景,差不多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都得到照顧;第二,高等教育院校擁有完備的現代設施,更重要的是,院校的學術研究充滿活力、要求嚴格;第三,以上種種成就都不是偶然的,本港高等教育現時得以健康發展,全賴不同人士多年來努力不懈的工作,他們包括教學人員、學生、行政人員及許多政府官員及社會人士。他們都深信高質素及成功的專上教育是締造一個高質素及成功的香港的關鍵。 現在看看詳細的結論,這些結論可概括地分為12個範疇,當中有部分內容說不上是正式的建議,但卻表達了一些看法或意見。

高等教育的結構

  1. 政府、政府諮詢組織及資助院校現時在策劃、撥款及責任交代這幾方面的分工,看來令人滿意。三者的分工,雖然多少也建基於正式的合作關係,但主要還是靠互相信任來維繫。

  2. 私立高等教育院校必然較受市場因素推動。私立院校主要教授頗為專門的知識範疇。研究結果顯示,私立院校在這方面的表現非常卓越。

  3. 本港向來認為高等教育院校享有自主權及學術自由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這種自主及自由過去亦帶來很好的結果。可是,那並非絕對的自主和自由,限制是仍然存在的。高等教育院校是否能夠繼續享有學術自由及自主權,既取決於實際的效益,也受道義及道德的規限。不過,政府(直接或間接透過諮詢組織)與高等教育院校的關係,主要的特色是「不干預」;維繫這種關係,是至為重要的。

  4. 目前,很多學生升讀高等教育院校後,都發現有銜接上的問題,因為學習方式及老師的期望,可能與中學階段時大不相同。中學及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師需要通力合作,讓學生能順利適應轉變。

  5. 院校需以靈活的方式開辦課程,以配合學生在選科方面的需求。要在整體課程數量不變的情況下這樣做,比起在擴展期間來得困難。目前,商學是最受歡迎的學科,而物理科學及工程學的一些專科則在收生方面比較困難。

  6. 對於大學生的社會階級或性別的整體平衡,毋須太多憂慮,但如果某些方面有所改變,或會帶來好處。修讀學士學位和學位以下程度課程的學生中,現時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理科生及五分之一的工程學學生是女性,但修讀商學、數學及社會科學的則以女生居多。

  7. 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大都與語文能力不足(特別是英語)有關。院校應更嚴格執行這方面的入學要求。

  8.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院校不應但求填滿學額而取錄成績未合符資格的學生。院校如為維持質素而有收生略為不足的情況,教資會並不會因此對院校作出財政上的懲罰。

  9.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及非學位聯合招生計劃在推行初期遇到一些困難,但經改良後目前這些取錄程序看來運作良好。

學習環境

  1. 教資會仍然堅信應為修讀全日制課程的年輕學生提供「校園」大學。事實上,本會希望興建更多學生宿舍,並已向政府建議現時計劃中的宿位數目應增加150%。雖然日後很多學科知識應該可以在任何地方透過電子媒介傳授,但要學習社交及溝通技巧這些深受僱主重視的教育元素,學生就要留在校園,與同學及教職員交流接觸。

  2. 校園的圖書館藏書豐富、種類繁多,而且有職員教導新生使用各項設施,這點對「學習如何學習」非常重要,這或許是高等教育所能傳授的最重要技能。在這方面,預期院校有愈來愈多機會透過資訊科技,設計配合個別學生需要的課程,但要作一定的投資。資訊科技當然亦使校園圖書館的許多設施在校園外亦可使用。

  3. 某些全日制課程需要學生在學習環境下有實習訓練或親身體驗。在某些學科,高等教育院校須與香港及華南地區的僱主加緊合作,以確保有足夠的實習名額,並且讓學生得到適當的指導。

  4. 現行的三年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與香港的學校制度配合,如擬修改,應考慮整個教育制度。由於這個學制最近才定型,教資會不贊成在短期內更改。即使不考慮這個因素,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雖然某些學科需要更長的修業期,三年制的高等教育課程也是接受通識教育及專門知識的理想安排。

  5. 由於大多數兼讀學生都是在職人士,對他們來說,課程是否具靈活性及易於掌握,較校園環境更為重要,而資訊科技可為這類學生提供更多進修機會。不過,鑑於某些因素,例如家中學習環境欠佳,又或需要使用實驗室等,校園設施還是要繼續提供的。

教學

  1. 各程度及各模式的高等教育,首要工作都是豐富學生的知識,令個人和社會得益。因此,提供優質教學,應是每所院校的首要工作。

  2. 教資會及香港學術評審局最近在教學質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關注的主要是教學過程,目的是確保院校內部有妥善的機制發揮鼓勵和監察的功能,以保證課程的質素;而就質素本身也與院校進行了討論。不過,單是注重教學過程並不足以保證教學質素。各級教職員的承擔及參與都同樣重要,高級人員的領導更是不可缺少的。

  3. 教資會至今不曾正式評估院校的教學質素,但對於教學質素欠佳的院校,教資會不排除日後削減他們學生人數(及資助金額)的可能。

  4. 高等教育的整體擴展已告一段落,日後如要改變學額,便須減少部分課程的收生人數,甚或取消某些課程,以擴展其他課程。院校或需作出一些令人感到為難的資源重整。面對這個情況,院校管理階層必須做到質量並重。

  5. 研究生修課課程近年有顯著的增長,這趨勢預期會繼續下去,但主要應該是私人提供經費的課程,而非政府資助的課程。一些研究生修課課程顯然值得長期開辦,但有些則只是應付短期需要,只需開辦一段短時間。同樣地,教資會亦關注到那些只有極少學生修讀的課程不符合經濟效益。本會已向院校提出適當的意見。

研究

  1. 香港自己進行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一直落後於太平洋其他地區。即使到了今天,僱主(學術界的除外)對於聘用具備如博士學位等正式研究資歷的僱員,興趣仍然不大。本港正逐步邁向高科技及高增值力的工業及科學,這種態度或許會有所改變。

  2. 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工作近期迅速增長,主要是由於政府積極推動,同時亦因為教資會最近採用的撥款模式明確訂定,教資會資助院校的補助金額須視乎研究工作的表現而定。

  3. 目前,高等教育院校進行研究工作已蔚然成風。至於研究補助金撥款,由於競逐非常激烈,一些好的研究計劃亦得不到資助,因此研究計劃的撥款額最少也要維持在現有水平。院校需要資源發展卓越學科領域,以及支持一些研究隊伍或個別研究人員,把優越的研究水平提升至世界級的水平。

  4. 本港高等教育院校日後進行的研究工作,必須符合三個整體要求:參與研究全球性的主流課題以擴展人類的基本知識領域;與本港工商機構和政府部門攜手合作,並且配合本地文化與社會實況進行研究;以及發展與鄰近地區有關的合作研究。高等教育院校之間的合作亦應予以鼓勵。

  5. 本會相信,研究工作如有多方面的人才參與,成果必會更好。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目前並不需要增加研究生人數,但如果有更多博士後研究員和從高等教育範疇以外借調的人員參與研究工作,則有助擴闊研究的層面、提高研究的質素。

持續專業教育

  1. 修讀高等教育課程的學生當中,逾四分之一相等於全日制學生是屬於持續專業教育課程的。這個數字正不斷上升。目前,這類課程約有一半是由受資助院校開辦,而另一半則由私人機構,包括專業團體、專科院校,以及僱主在公司內部開辦。

  2. 香港經濟本以製造業為主,現已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專業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事實上,持續專業教育對於幫助學員轉業,較諸幫助他們轉換工作或改善工作表現,更能發揮作用。

  3. 由於本港經濟體系開始以知識為本,因此專業及有特定目標,又向不同類別學生頒授認可資格的持續專業教育課程,需求日漸增加。不過,專門教導社交技巧、生活技能和並非與職業有關的持續專業教育課程,也有需要開辦。上述兩類持續專業教育課程都應予以鼓勵。

  4. 對持續專業教育課程需求的增長,並不只限於香港。整個亞太區均有類似的需求,因此,本港高等教育院校及私人承辦機構有更多機會提供課程以滿足需求。

語文

  1. 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培育出來的畢業生佔優的,大抵是他們能操多種語言。不過,教育統籌委員會、僱主及新聞界等多方面都十分擔憂這個優勢正逐漸消失,而這個優勢對香港作為東西方的橋樑及中國的「世界之窗」極為重要。

  2. 剛從預科畢業升讀高等教育院校的學生尤其令人擔憂,他們很多被認為英語水準欠佳;此外,僱主亦不滿意員工的英語水準。

  3. 長遠來說,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是小學及中學的責任,但高等教育院校未能充份向學生強詞語文能力的重要,亦要負上相當責任。過去幾年,院校「破格」取錄語文成績僅符最低要求甚或低於要求的學生,而他們即使語文能力欠佳,卻又能及格勉強完成課程。

  4. 院校現正推行的語文輔導工作,部分獲得教資會特別撥款資助。這些工作固然值得推行,但仍需加以擴展,包括充分善用假期時間上課。

  5. 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院校不應取錄未能符合有關語文要求的學生,並應測試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在有關學科的證書上註明成績。

質素

  1. 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因為多元化,所以能夠有良好的質素。除了主要的受資助院校和公開進修學院外,香港還有很多由商業和慈善機構開辦的私立院校,以及由不同專業及各行業團體、甚至海外院校開辦的各類課程。學生希望修讀的課程,香港差不多都有提供,而且選擇極多。

  2. 院校在角色、課程模式和市場方面,必須保持多元化的特色,並加以發展。教資會則會鼓勵轄下院校有不同類型的工作目標。

  3. 大幅提高入讀率雖然可能令高等教育學生的學術成績稍降,但相信整體的質素仍然很高。僱主儘管對近年畢業生有不滿意的地方,但主要是針對他們的社交和與人溝通的技巧,與他們的學識水平無關。

  4. 教資會仍然決意推行中期報告所提出的卓越學科領域的構思。卓越學科領域包括本會認為是重要的範疇--教學、研究及多種語言能力,要建立卓越學科領域,可以集中發展一個領域,也可三者並重;而這些範疇在本港、亞太區以至國際間都預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院校擁有一個卓越學科領域,有助改善該院校其他方面的質素。

  5. 公開推行根據劃一成本計算撥款的政策,並不會影響教育的質素。各院校仍然獲得整體補助金,並且有很大的自由度,按本身認為可帶來卓越成就的方式運用這筆款項。

  6. 目前,教資會資助院校的校舍設備和人手狀況都很理想。半數建築物的樓齡不足六年,而半數大型設備亦使用不足了兩年。近年因擴展而聘請的教學人員,大多都很年青,現時的年齡中位數是43歲。要強調的是,各院校須訂有妥善的設備維修和更換計劃。過去,院校依靠教資會施以援手,才能維持這方面的質量,但教資會日後不會再給予這類援助。然而,教資會建議保留一個中央儲備,以協助院校解決人手過剩的問題。

成本

  1. 高等教育近期不斷擴展,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單位成本有實質的增加。主要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研究活動續有增加(本會不希望這方面的活動有所減少),其次是學生趨向修讀成本較高及程度較高的課程,以應付香港的需要。

  2. 現時本港的高等教育正進入一個低增長、甚至完全沒有增長的時期,院校應該把握機會,在不影響高等教育質素的前提下節省成本。精簡規模,以及毋須再作前期投資,均可節約開支,另外院校亦因毋須再進行與擴展有關的工作,得以削減行政費用。在這段期間,院校亦應有機會改善內部程序。

  3. 採用資訊科技,短期來說不能幫助節省成本,初時甚至會帶來額外支出,但在十年後,應可減省一些開支。

學費

  1. 在決定哪些方面需要撥款時,教資會認為應首先撥款予提供基本資歷的課程,包括兼讀課程。大多數持續專業教育課程,正如很多研究生課程一樣,都應該是自資的。

  2. 就學士學位課程的學費而言,政府的目標是收回整體教育成本的18%;不過,各個科目的教學成本有所差別,而現時的學費並不是因科而異,因此,以公平而論,現時的標準學費只能說是勉強可以接受。本會不反對在學士學位及學位以下程度課程,以及在一些研究生修課課程,採取以學科作概括分類的計算方式,容許某程度的學費差別(但這差額不應反映真正成本)。不過,縱使學費總收入會因此而有增益,也只會是十分小的數額。

  3. 以職業為導向的研究生修課課程,學費大可予以調整。向這些研究生收取高於「標準成本」的學費,甚至「十足成本」的學費,可以增加收入,所以值得鼓勵。

  4. 政府現時的政策是,所有符合資格的學生不會因經濟能力不足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教資會十分支持這項政策。如有任何進一步的學費差別(即超過現時學位以下程度課程的學費應低於學位課程學費這個差別),便應有適當的財政資助措施配合,包括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

擴展

  1. 一九九一至九五年的四年期內,香港高等教育體系的大幅擴展非常成功。雖然學生人數增加了46%,使院校需增聘3,500名教學人員,但事實證明,最初有關質素下降的疑慮是毫無根據的,而學校亦能聘用到高質素的教學人員。

  2. 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間,各學科的擴展幅度不盡相同。這些改變主要反映了長遠的趨勢。

  3. 本會就現在直至二零零一年(並推測至二零零六年)的供求情況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香港毋須進一步大幅擴展學士學位課程或研究生課程,但亦不應有任何縮減。這個結論應根據最新的人口預測數字而不斷作出檢討。

  4. 學位以下程度的學額方面,情況較為複雜。本會認為可以再略為增加學額,不過招生方面可能會遇到困難。城大及理大雖然可以開辦一些專門課程,但學額的增加還是應集中於職訓局轄下的科技學院。

  5. 政府要是同意讓私人或慈善團體開辦的院校在高等教育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些院校最大的貢獻,將會是開辦更多學位以下程度的非工業課程。

國際因素

  1. 本港高等教育的成本低於美國及日本,卻較其他一些國家高昂。不過,作出比較時必須非常謹慎,並需顧及購買力及物業市場等因素。

  2. 日後在制訂高等教育的計劃時,本港愈來愈需要注重「中國因素」,特別是因為中港兩地邊境開放,勞工跨越兩地作業日趨普遍,而且兩地已進行多項接觸及交流。這個因素對本港大學畢業生有利亦有弊,不過應是利多於弊。

  3. 從更廣闊的層面來看,香港有更多機會成為中國及鄰近其他國家在基本及持續高等教育方面的地區中心。

  4. 本港高等教育院校要有健全的發展,就必須大量吸收國際間的資源,包括招聘海外教學人員及招收海外研究學生,以及與外地的高等教育院校合作進行教學和研究計劃。

  5. 本港高等教育院校日後與其他地區的接觸,多會以中國為主。不過,各院校亦需放眼世界,包括移居外地的華僑,這點至為重要。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