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現有及將來的教學方法

26.1 上文第25.1段曾提及修業期和教學方法;現在就談談教學方法。現行的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通常以正式講課為主,講師對有關課題素有研究,以講課的方式教授學科的主要內容。一般來說,每班學生人數甚多,而講師與學生的交流,往往只限於課堂上寥寥可數的插話和課後提問。學生聽講時通常會作筆記。


26.2 與備課的時間相比,講課的時間(一般為50分鐘)便短得多。編修講稿、預備幻燈片、準備講義及其他輔助教材等,往往較講課多花幾倍時間。準備新的課程時,所需的時間會更多。所以,若單以講課時間衡量教學人員的工作量,便會大大低估高等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


26.3 正式講課時,師生的交流有限,所以通常還有非正式的輔導課。這些輔導課的師生比例較為理想,學生可隨時發問。輔導課有多種形式。學生通常要在上課時或上課前做指定的功課,像撰寫文章、蒐集例證或閱讀等;學生亦可在堂上重新探討講課的內容。這些輔導課要收到預期效果,學生人數必須較少(與教學人員的比例通常是15:1或更小),換言之,教學人員要花很多功夫。因此,除了由教學人員擔任這類輔導課的導師外,聘用研究生也是常見的做法。


26.4 至於有實習需要的科目,除了講課和輔導課,還有各類實習工作,例如聆聽語言錄音帶、進行科學或科技實驗、觀察人類或動物的行為、進行調查、電腦實習等。由於這些學習模式通常需要督導或資源人員,所以亦會聘請研究生輔助教學人員。有些科目,學生須在督導下進行專業工作,例如教導兒童、為病人進行檢查等。這類活動需要教學人員付出很多時間,是導致不同學科師生比例有別的主要原因。


26.5 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不用直接的「教授」或指導,自己亦要做很多工作。英文有時會說大學生是「閱讀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所閱讀的材料,部分屬指定性質,包括為備課而閱讀的課本章節、文章或其他資料。很多時候,學生還有家課,而家課的評分可為學生提供回授意見,亦可作為審核的基礎。(評分也是勞力密集的工作,往往需聘用研究生協助。)不過,愈高年級的學生,便應因著受求知慾的驅使而自發地閱讀。學生就是藉著這個途徑「學習到如何學習」,這個素養較諸吸收學士學位課程教授的專門知識更為珍貴。


26.6 主動尋求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能掌握迅速而有效地吸收新知識的方法,是大學教育所傳授的最重要技巧之一,令學生終身受用。但學生一開始時不能遭遇太多挫敗。因此,要幫助初學者學習獨自研習,必須要有足夠和便於索閱的書刊、簡單易用的目錄、充足的閱讀地方、容易操作的電子設備,以及足夠的電腦。這種學習方法與中六時常見的「填鴨式」教育大有分別。這種自學方式,除討論外,並不佔用教學人員太多時間,但成本卻不少。各項設施,包括建築物、書籍及其他軟硬件、圖書館和技術支援人員等的成本,可能佔院校預算開支的5%以上。


26.7 前一章及上文各段,已討論過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在「通識」教育和「專門」知識方面的目標、目前為達到目標所需的修業期,以及現時採用的教學方法。本章餘下各段將詳細討論一九九八年後教學方法會否有重大改變。假設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及效益確如第25.2段所述,是全面發展智能、學習用靈活創新的方法面對工作及善用餘暇、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學習群体參與,以及認識和欣賞本身及不同的文化,那麼,要達到通識教育最理想的效果,學生必須在校內或院校附近居住,在上課及參加課外活動時與教職員和同學交流和討論,以及學習使用高等教育院校各式各樣的設施。至於學士學位課程「專門」知識的掌握,學生親身到學校上課這一點在將來可能變得較為次要。


26.8 資訊科技的出現,代表著「專門」高等教育的某些成效在未來可改以其他方式達到。這種轉變對院校及師生將有深遠的影響。資訊科技的應用對教學過程有三方面的影響。


26.9 第一是增進生產力。資訊科技的發展使教師和學生能更快及更有效地處理現時的工作及將來的新工作。例如文書處理、試算表、圖形程式和電子郵件等。這些設備將會變得非常普遍,亦會成為學生和教員常用的工具,正如現今的電話和袋裝計算機一樣。


26.10 第二是使教學更加充實。附加設備擴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例如使用錄影帶、多媒體和模擬科技使課堂講解更加吸引,圖書館的電子設備及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訊息傳遞,亦使傳統的家課內容更形豐富。這些使教學更充實的附加設備不單提供更多的資訊,同時亦改進了資料呈現的方式,但師生的基本交流則沒有改變。


26.11 第三是有助學生自發學習。科技發展擴闊了自發學習的領域,超越正常家課作業可行的形式。自發學習跟閱讀一樣並非新鮮的事情,但科技可使學生在跟導師接觸以外吸收更多知識。互動學習單元有助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欲,指引他們了解複雜的資料。科技亦可增進學生之間的接觸,讓學生彼此激勵、亙相指導。


26.12 長遠來說,科技的發展對學生自發學習所帶來的轉變,將會使高等教育的本質逐漸改變,高等教育不再像以往般,是手工藝式的教育,學生要完全依賴導師,而教學人員則自行決定自己在教學過程所擔當的角色,並為此負上全責。毫無疑問,在知識已妥為完善整理、學習單元最容易設計、自由討論又非核心的學科,這些轉變會首先出現,並得到最大的發展。但所有學科早晚也會受到影響,導師會期望學生在上課前掌握更多資料,教學人員則會使用學習單元的內置評核工具監察學生的表現。隨著學習單元有更多內置的智能,教員的時間就可更有效分配,學生與老師交流時亦能發揮更佳的學習潛能。


26.13 光碟及錄音帶教材不能取代小組導修班,因為後者可以提供無窮的討論機會,但這些新式教材卻可提供較多的自學機會。事實上,電子科技提供了各式各樣小單元或方便整理成小單元的教材,最終應可解決本報告第25.5段提出的問題:隨著高等教育適齡學生入讀率的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差距也越來越大,如何為個別學生剪裁合適課程便成了問題。科技發展有以下的優點,可改善教與學的質素和範圍:(a)方便學生取得資料;(b)提供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聆聽講課;(c)在最方便學生的時間和地點提供更多學習(和教學)機會;(d)提供更多共同學習的機會(學生可以一起準備某些學習項目);及(e)「大量供應定造課程」,以科技為媒介的學習模式,可因應個別學生的需要,加以剪裁配合。


26.14 科技亦可減輕教學人員在教學中的一些單調乏味的工作(例如評分及重複的備課及講課),以及令準備較充足的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得益更多。大量使用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智能挑戰及實質成果可鼓勵教員更專注於教學。這些優點使大規模使用資訊科技所需的時間、人力物力及投資,有充分的理據。


26.15 不過,必須強調的是資訊科技亦有其限制。要認識別的文化,單靠觀看錄影帶,總不及親自與外國學生傾談或聆聽外地客席講師的授課。同樣,即使欣賞最好的錄音帶或以最精密的軟件分析音樂,亦比不上跟同學一起試奏樂曲。而可能最重要的是,即使最優秀的專業電腦系統也不能代替一個現場指導的導師。魅力不凡的學者,懂得通過問答形式啟發學生的講師,善於促進學生學業的老師,以及全情投入的導師,都會繼續在教育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技發展只會突出人的重要,而不能取代人的位置。


26.16 科技會減低距離的阻隔,可以把不同校園甚至各大洲的師生帶到共同的學習環境。但這並不能抹煞以校園為本的寄宿教育的優點。全日制大學生的學問修養和社交聯誼,幾乎都是在校園內培養和發展的。科技提供較便宜的遙距選擇,但教育的原則、經驗及學生的取向都指出以校園為本的教育成效更佳。有人認為,這種教育是奢侈品,不能再負擔下去;但這種說法未必人人贊同。附件F會再討論這個問題(見第26.21段)。


26.17 全面採用資訊科技亦不代表課程會變得標準化,成為(錄影帶形式的)「通用講課系列」或通用學生作業的奴隸。學士學位課程並非,亦不應該,套用劃一的模式。不同學院提供的課程,名稱可能相同(如「熱力學第一年課程」),但內容卻取決於課程的背景(是工程學系的課程? 是物理系的課程?)及知識的用途。譬如說,生物化學導師應該不會,亦不需要一成不變地採用另一位導師編訂的錄音帶或光碟課程。如果是中國書畫等較講求主觀見解的科目,這個情況就更不會出現。教學人員應可從校園以外的地方自由選取不同的材料配合自行編訂的教材(包括但不限於傳統模式的講課),為學生提供內容最適當、最有價值的教學課程


26.18 新的授課方式將會出現:課程導師無需一開始便預備好大量教材,然後「傳授」學生,院校亦不會把導師看作「講師」;導師不單向學生直接灌輸課程的知識,更是設計師和管理人員,負責設計和管理以學生為本的學習過程。教學人員繼續是課程內容的專家,但他們會經常選用範圍比現在更廣泛的教材。教學人員將會常常作出「自製還是購買的決定」,而且這些決定不僅限於使用教科書或特定的附加設備那麼簡單。導師要由「講壇上的聖賢」轉變成「從旁相幫的指導者」,這並不容易,亦會有人不肯放棄傳統手工藝式的教育;但假以時日,毋須凡事「從零開始」的明顯好處,將會消除這些阻力。


26.19 上述的改變需要在硬件、軟件和外來教件方面作大量投資,院校的教學工具亦需作出一定程度的改變。這些改變最終會帶來財政節約,但所需的時間較長。正如剛卸任的美國西北大學校長──經濟學家Arnold Weber──所說:「傳統上大學是勞力密集的,在科技革命的年代,大學則會變得勞力密集兼資本密集。」 要達到預期的教育質素,便要採用資訊科技,起碼這能保持或增加競爭能力。但預料要減省的費用,包括院校因改善生產力而減省的費用,將不會超過教資會現時預計的百分之五左右。


26.20 總的來說,一九九八年以後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相信仍需留在院校修讀二至三年,接受「通識」教育;至於重要的「專門」知識,則可透過科技來學習。目前三年制以修課為主的學士學位課程,日後或會由較具彈性的制度取代,因應個別學生的需要而調整課程的內容以至修業期。一些預期的轉變,可能需要教學人員(起碼在短期內)多做點工作,但另一些則可減輕教員的工作量。長遠來說,預計應可取得實質的成本減省,但亦不應有過分樂觀的期望。


26.21 本章探討資訊科技可能帶來的轉變,但討論的範圍必然有所局限。因著新資訊科技出現而產生的轉變,當然不限於學士學位課程教學。附件F將會探討有關電子科技改革的其他問題。


26.22 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處於有利的位置,可以充份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各院校在科技發展上的成就、設備及基本建設均優於很多其他地區,制度上亦容許更多創新的機會。雖然正如其他地區一樣,要推行改革仍是障礙重重,但香港仍可指望取得領導地位。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