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持續專業教育的使用者及受惠者

23.1 延續教育對學員、學員的僱主以至香港整個社會和經濟都有裨益。為了對持續專業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教資會委託了香港中文大學一組研究人員對持續教育的成本、效益、趨勢及有關問題進行經濟分析,這項經濟分析的結果稱為CHL報告書(取名自報告者作者鍾宇平、何濼生、廖柏偉三位博士的姓氏)。教資會也曾與香港專上學院持續教育聯盟(見第21.4段)及各大學的持續專業教育學院(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大校外進修學院、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中心、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及浸大持續進修學院)的代表進行討論,他們都曾參閱CHL報告書。本章的討論會引用上述各方面所提供的資料。


23.2 CHL報告書贊成發展延續教育,理由是:「知識和技能的壽命現在愈來愈短......(成年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便會發覺知識不敷應用,因此必需重新投資在教育上,不斷吸收新知識。」報告書強調,僱員在事業中段接受再培訓對香港非常重要並指出兩個特別的理由:「第一,香港是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系,必須與世界其他地方競逐,爭取貿易和投資。香港過去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由於香港能夠適應轉變,超越對手。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香港的勞動人口必須不斷靈活地改進所提供的服務,並因應市場需要,生產不同的產品。靈活變通和敏於回應的必然後果,就是香港工作人口原有的技能和知識很快便變得不合時宜,而僱員流動率亦會偏高。第二,香港正經歷急促的經濟轉型。」


23.3 上一句句子最關鍵的是「急促」一詞。一九九三年,在本港從事製造業(21%)和服務業(69%)的僱員人數比例,與英國及美國相若。不過,因製造業式微而導致這種情況的整個歷程,牽涉的時間卻較其他地方短得多,基本上是由一九七八年中國開放生產投資市場時開始的。CHL報告書又指出:「過去十年,製造業職位削減了282,000個,而服務業職位則增加了681,000個。在製造業本身,職位的組合亦出現了急劇變化:從事管理、設計、推銷、市場營運及貿易財務工作的僱員比例激增,而從事生產工作的僱員人數又同時遞減。由於本港各項服務的成本日漸上升,一些後勤服務的運作,例如電腦支援、航空公司票務及支票結算等工作,正逐漸北移至深圳。因此,服務業的職位組合中,低增值力的工作亦開始被高增值力的工作取代,例如法律服務、會計、顧問、工程及建築服務、測量、融資服務等。香港正逐漸成為亞太區一個專業服務中心,為區內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全套服務』。」


23.4 至於這個急促的轉變如何影響個別工人,CHL報告書這樣說:「在這個轉型期,數十萬名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僱員發覺他們的技能可說是在一夜間變得過時,因此,他們對再培訓的需求極大。政府按各學院對基本高等教育所承擔的費用而給予的資助。直至一九九二年,政府才設立僱員再培訓局,但只是以技術水平極低的製造業失業工人為服務對象,規模並不太大,只有學員數千名。相對來說,在以往多年,各所高等教育院校、職訓局、公開進修學院、明愛及其他非牟利團體和牟利的商業培訓機構,已協助數十萬名在職成年人取得較高水平的技術。」


23.5 CHL報告書就各所大學及公開進修學院所辦的持續專業教育課程的學生組合做了一個調查,並以多個圖表列出調查結果。現在把其中幾個圖表轉載如下:
表23.1
表23.2
表23.3
表23.4

23.6 學生大多數是年青人,只有少數學生年齡在40歲以上,這全屬意料中事,因為年青人一般較為關注事業發展,較願意轉職,並且有較長時間享受增進技能和知識所帶來的成果。單身學生佔大多數,顯然是因為他們比已婚人士有較多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令人較感意外的,是女生佔的比例很大,這可能是因為她們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希望藉此彌補以往的損失。


23.7 談到各行業的學生比例時,必須緊記一點,就是這項調查的範圍,只包括各所大學及公開進修學院。這些院校的課程一般不適合銷售業及製造業從業員,他們多會修讀職訓局等其他機構提供的課程。把持續專業教育的學生按行業劃分而計算出來的人數比例,可以反映較早前所述的經濟轉型情況。服務業發展迅速,對培訓及再培訓課程的需求很大;與日漸式微的製造業比較,服務業僱員修讀進修課程的人數比例甚高。上列各表並沒有列出的資料是學生在現職工作的年期。CHL調查顯示,修讀文憑或學位課程的持續專業教育的學生當中,約半數在現職工作不多於兩年。在接受持續專業教育的學生中,有46%單身人士及30%已婚人士有計劃轉職,而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修讀持續教育課程有助轉職。出任現職時間不長而又不打算轉職的學生,大多來自沒有提供內部培訓的公司,他們可能以大學或公開進修學院的持續專業教育課程代替內部培訓。


23.8 有資料顯示,一般人認為持續專業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幫助進修者轉職,其次才幫助進修者提高現職所需的技能。CHL調查結果中有一點頗惹人注意:在修畢持續專業教育課程後轉換工作的學生,半數亦同時轉業,即是說,他們從事另一個迥然不同的行業,而非僅是轉換新僱主,從事同類的工作。不少人因此認為持續專業教育對轉業極有幫助。而CHL報告書也認為,持續專業教育的效用依次排列是:(i) 幫助轉業;(ii) 幫助轉職;及(iii) 幫助改進現行工作表現。


23.9 上文從職業結構轉型、轉業或轉職、改進工作表現等各個經濟效益角度,闡述持續專業教育對香港社會及個別學生的裨益,並大量引用了委託研究人員進行的經濟分析結果。不過,還有有很多持續教育課程(大部分為非文憑/非學位課程)是照顧個人和社會對文化、消閒和實用的需要的,例如笛子吹奏、中國傳統繩結、知識理論、攝影、山水畫、業餘考古、天文、中國戲曲、試酒和汽車修理等課程。為豐富社會文化和滿足個人的需要,繼續開辦大量不同種類的課程實在非常重要。有數據顯示,這些課程對年長者特別吸引,不過,分析有關數據並不容易,因為90%的持續專業教育課程都是非文憑/非學位課程,而其中大部分可能與學員的職業有密切關係。


23.10 持續專業教育的最後一類受惠者是 僱主。事實上,愈來愈多僱主亦開始進修,特別是修讀管理課程,但本章將會討論的是:作為僱主,他們在僱員接受持續專業教育這件事情上扮演的角色。CHL報告書指出:「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持續教育的重要,在於提高僱員的生產力,無論是幫助僱員改進目前工作崗位所要求的技能,或是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能,以便擔任其他職務。公司可以為僱員安排內部培訓、委託外間機構提供培訓,或是鼓勵僱員修讀高等教育院校開辦的各項持續教育課程。公司對持續教育和僱員接受培訓所持的政策和態度,對持續教育的需求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23.11 為探討僱主對持續專業教育所持的態度,了解他們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CHL報告書的作者向所有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派發問卷。這項問卷調查的回應率是28%。作出回應的公司當中,50%有為僱員安排正式的內部培訓,35%委託外間機構(大多是私人機構)提供特別設計的課程。這兩種方法亦會同時採用:本身有提供內部培訓的公司,通常亦會採用外間機構所辦的課程作為輔助。公司一般都贊成僱員修讀教資會資助院校、法定組織(如職業訓練局),和私立學院所辦的課程,有些公司亦會對僱員給予協助,但通常是資助學費,給假受訓的則較少。


23.12

對僱主來說,持續專業教育的裨益主要是提高生產力,而最大的代價是僱員在學到新技能後,可能會轉職,因而令僱員流失率上升。有回答CHL問卷的公司中,55%認為持續專業教育課程有助提高生產力,而並無加速僱員流失;17%表示生產力及僱員流失率均有上升;22%認為生產力及僱員流失情況均無改變,而6%則表示持續專業教育只有負面影響,生產力未見提高,但卻導致更多熟練的僱員離職。

圖23.1總結了上述的意見:

表23.1

儘管證據並不明確,但公司僱主似乎都很清楚持續專業教育的好處及代價,而這或可解釋他們對教資會資助院校課程的態度。這些課程與私人機構開辦的課程比較,課題通常較為廣泛,某些課程更會頒授認可資格,使學生有更佳的機會另覓新職,這肯定也是學生考慮的因素。雖然公司表示贊成僱員修讀教資會資助院校的課程,但實際上卻不太願意為僱員提供資助,反而較樂意資助他們修讀一些法定機構或私人機構開辦的課程。不過,亦須指出的是,教資會資助院校的課程,學費一般較低,學生不會感到負擔太重。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