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香港人的語文能力

18.1 九十年代,香港各界人士十分著重語文的問題。在香港,語文能力是指廣東話、國語(或普通話)及英文三種語言的水準,而這問題深受政府、教育界人士和社會大眾關注,並往往引起激烈的討論。差不多每天都有報章刊登讀者來信或文章,強調有需要教授普通話,或談論香港學生英文水準下降的問題。《遠東經濟評論》近期(一九九六年三月)刊登的一篇文章,把本港一所高等教育院校形容為「香港英語水準下降的象徵」。又說:「亞洲其他地區現正努力提高本土的英語能力,在這場維護英文之戰中,這所院校看來必敗無疑」。教育統籌委員會自一九八四年發表第一號報告書以來,每份報告書都有談論各個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問題,包括師資的培訓。考慮到以上提到的問題,教資會資助院校和教育署轄下的語文教育學院(現已納入香港教育學院),曾做過一些研究計劃,探討香港年青一代獨有的語文問題,以及研究如何評估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有關的研究現在還在進行。


18.2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教統會以諮詢文件形式發表最新一份報告書,即現在已有最後定稿的第六號報告書,題目是「提高語文能力-整體策略」。報告書向政府提出的主要策略性建議,是設立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從而提供一個全面的機制,支持及協調有關香港語文需要的研究工作、制定應付這些需要的政策,然後監察和評審政策的成效。報告書又提出其他建議,包括規定所有教師均須具備基本語文能力才算符合資格,訂定語文教師的基準資格(見第19.3段),以及聘用更多母語是英語或普通話的教師。


18.3 香港高等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必須如中期報告所述:「為香港及內地提供質素極高的雙語人才」。一九九七年即將來臨,「雙語」改為「三語」更為恰當。政府已制定一項政策目標配合一九九七年以後的需要,就是要有一支通曉中英文,並能操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的公務員隊伍。社會人士對現時正接受教育,準備投身金融、商界和其他專業行列的學生的語文能力,肯定也抱有同樣的期望。香港工業總會近日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屬下會員在聘請中層至高級管理人員時,極重視應徵者的普通話能力。


18.4

香港約有98%的人口是華人,他們的母語是廣東話。母語是英語的,佔本港人口不足1%。香港與新加坡不同,在新加坡這個多語言國家,英語是共通的語言,而香港大多數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則使用同一種中國方言(廣東話)。不過,政府機構使用英語,而且社會對英語需求極大,社會的重要利益往往也有賴英語來維繫,因此香港市民除了本身的母語外,還要懂得另一種語言。教統會第四號報告書(一九九零年)言簡意賅地指出了這方面的需要:

「香港是國際商業、金融和貿易中心。因此,在我們社會的經濟活動中,英語佔很重要的地位。為了要保持香港的國際地位,我們必須培養足夠受過良好教育、能夠使用英語和中文溝通的人。就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意義來說,我們亦有需要重視中文的運用技巧。」

這番話一語中的-香港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利益,與市民的語文能力息息相關-因此,香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育通曉中英文的雙語人才。


18.5 個人的教育歷程,是由多個階段組合而成的,每一階段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建基於之前的階段,語文能力的培育尤其如此。高等教育階段面對的問題和制訂中的政策,與中小學階段的問題和政策息息相關。因此,這裡需要略述中小學的語文問題及語文發展的情況。「為預科學生接受專上教育所作準備」的研究(見第1.7段)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背景。


18.6 八十年代,香港人開始感覺到高等教育院校的學生語文能力下降,未能有效地以中文或英文與人溝通。理由是,一九七八年開始,免費強迫教育延長至九年,學生人數大增;好的學生雖然同樣多,甚或更多,但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更多這無疑令語文的平均程度有所下降。亦有人認為,各中學逐漸轉用中文為教學語言,是英語程度下降的另一個原因。下一章會討論這個問題。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