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下文第43及44章所载的总结及建议都建基于H部的分析,但较着重未来的发展。本简介将概述高等教育院校运作及发展的背景。

香港的政治及社会正进入瞬息万变的时期,主权移交会加速中港的联系及两地大学毕业生工作人口的流动,但这两种情况其实已在发生。从某方面来说,这种中港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只是高层次劳工全球化现象在本地的体现方式,工人跨越两地作业,无论是透过电脑联系还是实质的迁移,已经愈来愈普遍。 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在迈进「全球村」的过程中占有两个优势,就是早已习惯在两种不同文化(东西方文化)并存的环境工作,而且能操英语这种商业及科技上的国际语言。不过,香港不应因此而自满,因为很多邻近的国家也有此优势。香港要不断加强这种优势,尤其是本地的高等教育体系。 发展对外关系时,香港应把握机会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不只是商业而且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华南及太平洋沿岸其他地区的年青人,对高质素的基本专上教育需求日增;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研究生工作及持续专业教育的需求亦愈来愈大。 本港未来的经济将日益以知识为本,知识量及存取知识的能力亦会不断增加,但各种知识的适用时限一般都在逐渐减少。持续专业教育将会有所发展(本港修读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已超过基本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三倍之多),以解决知识爆炸所带来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协助工人转业,好能应付新旧工业交替的局面。 除了政治及社会方面的转变,以及由于「毕生教育」需求增加而导致的转变,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亦需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运用资讯科技不断扩展的功能。「全球村」并不会把所有大学合并为「全球大学」,但由于香港以外的资料及课程可轻易得到,本港高等教育院校将面对比以往更激烈的竞争。 在高等教育院校未来十年的发展中,质素这个概念很可能成为主导的因素。如果本港高等教育院校获得各方肯定,成为提供高质素教学及进行高质素研究工作的地方,就大有机会发展为亚太区的教育服务中心,以及世界上大规模的高质素教育服务出口商。然而,以上种种必定会令政府及纳税人就高等教育的成本提出更尖锐的问题。 下文的总结及建议,是考虑到以下的背景因素而提出的:地区主义及国际主义、「毕生教育」、电子革命带来的机会,以及社会对质素和成本日益增加的关注。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