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高等教育的发展

6.1 高等教育在本港已有百多年历史。香港大学于一九一一年创立,与成立于一八八七年的香港西医书院合并而成,是本港现时历史最悠久的学府。香港中文大学于一九六三年创校,由新亚、崇基及联合三所专上学院合并而成,该三所学院分别于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一年及一九五六年成立;而逸夫书院则于一九八六年成立,是中文大学第四所成员书院。香港浸会大学(前称浸会学院)于一九七零年根据《专上学院条例》注册成立。岭南学院源自一九二七年在广州创立的岭南大学,但也根据《专上学院条例》,于一九七八年在本港注册。而树仁学院则于一九七六年注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前称香港理工学院)于一九七二年成立,而香港城市大学(前称城市理工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则同于一九八四年成立。较近期开办的高等教育院校,包括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一九八九年)、香港科技大学(一九九一年)、位于柴湾及青衣的科技学院(一九九三年),以及在一九九四年九月由教育署当时辖下四间教育学院及语文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香港教育学院。


6.2 早期在香港创办高等教育的人,间或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取向,但都是出于造福人群之心。办学者希望给予年青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时亦希望这些年青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会认同他们的世界观。与香港的人口比较,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很小。后来逐渐发觉,单靠私人捐助不能满足香港市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有需要寻求其他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还有雇主,而很多时候是学生本身。近年,各界的捐款对高等教育仍非常重要,但这些捐款主要用来提供设备和康乐设施,而非用于主流教育。


6.3 由于本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增,原来规模细小及主要属私营的高等教育事业,因而转为大规模的社会事业,获本港纳税人大量资助。造成这个现象,原因有很多。一般学生完成学业的年龄提高了,于是有更多青少年把高等教育视为可以达到的目标。不少父母认为学历有助提升社会地位(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存在已久),所以敦促子女尽量增取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而随着香港的工商业由低技能、低工资的生产工序,转向更高档次的市场及产品,雇主便需要教育水平更高的员工,包括更多最高层的人员。此外,政府本身因为有责任满足市民的期望和需要,而且在公务员、卫生和教育等方面对合资格人员的需求又日益殷切,所以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6.4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政府一方面扩展现有的大专院校,另一方面则开办新的院校,为年青人提供更多机会;年龄较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亦大增,他们可透过公开进修学院、各大学的持续进修学院及专业团体,修读各项课程。不过,近年高等教育学额大增,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于一九八九年决定扩展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中期报告附载了一个图表,显示适龄学生入读率(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占17至20岁年龄组别人数的比例)的增长,由七十年代的2%增至一九九四年的18%。该图现转载于下图6.1(图内资料已予修订,并包括演艺学院的资料)。图6.2显示教资会资助院校及演艺学院的学生总人数。而图6.3则显示入读教资会资助院校、香港教育学院、演艺学院及科技学院所提供的全日制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的人数的趋势。第8章会更全面讨论近年高等教育扩展的情况。

图6.1

图6.2

图6.3

6.5 社会人士对学士学位以上或同等学历的需求,与他们对学士学位或高级证书或文凭课程的需求,原因回异。以硕士修课课程来说,修读这类课程是为了获取学士学位以上的专门知识(科技是一个典型的范畴),或是为了对没有涵盖在学士学位课程内某些职业的范畴,有所认识(修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人数大增,就是一个例子)。雇主和雇员对硕士修课课程均感兴趣:过去十年入读这些课程的学生人数增长情况,载于图6.4。

图6.4

6.6 以研究方式修读硕士或博士课程的学生人数,往往取决于学生可获得的帮助。此外,基于人手和设备所牵涉到的财政理由,以及个别院校商定的角色和工作目标,教资会亦施加了某些限制。研究生的人数,显然亦取决于有多少教职员愿意和能够当研究生导师。不久之前,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文化」,仍然相当有限(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教学人员本身只有半数持有博士学位)。不过,教育体系近年大幅扩展,本港从外地招聘了许多人手,加上政府在财政上给予鼓励,又成立研究资助局负责分配资源,因此情况已开始改变。研究活动近期显著增加(图6.5),研究生的人数亦大幅上升(图6.6)。

图6.5

图6.6

6.7 事实上,香港过往极不愿意进行研究工作。在七十年代,台湾、南韩及新加坡纷纷计划提高本身的工业科技,香港当时曾辩论这个问题,但经济多元化谘询委员会(一九七七年成立,一九七九年发表报告)却不赞成政府在研究发展工作上动用资金。不过,教资会(当时的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渐感忧虑,高等教育正不断扩展,院校若不提供研究设施,便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职员。为此,教资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进行研究,由英国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的院长出任主席。委员会于一九八三年发表报告,建议设立研究资助委员会,负责分配政府给予各院校进行研究的拨款,而院校则以竞逐的方式申请拨款。当时香港政府不接纳该项建议(起码是把建议搁置),可能因为政府官员认为在大学进行研究花费甚昂,并认为私营机构可按市场情况,自行就研究发展计划作出正确决定。现在看来,这项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而且代价很大:有说台湾的电子工业在八十年代成绩卓越,多少有赖政府和私营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发展。尽管上述的建议不获接纳,教资会仍不断向政府力陈研究工作的重要。研究资助局终于在一九九一年成立。第13.6段将会讲述该局的工作情况。


6.8 数十年来,各大学的校外进修部虽然有为成年人开办各类短期课程,但主要是有关文化或消闲兴趣的,参加人数相当少。社会在近年才开始对持续专业教育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学历有所需求。一九八五年,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成立于一九六零年)首先为课程设立有系统的学分累积制。如上文第6.1段所述,公开进修学院于一九八九年成立。香港大学的校外课程部及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外进修部,分别于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四年,易名为专业进修学院及校外进修学院。要衡量持续教育的增长相当困难,因为很难把有关的数据和程度作出比较,而且无法清楚知道院校的内部情况。图6.7显示在五所教资会资助院校修读持续教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增长情况,但这些数字大概只是修读这类课程的学生总数一半左右(请参阅第12.7段及24.1段)。


图6.7

6.9 上文述及的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随着这些发展,政府提供的非经常补助金及经常补助金亦相应增加。非经常补助金主要用于建筑物、设备和图书馆,经常补助金则主要用于增聘人手,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及各类辅助人员。高等教育已成为香港的一大行业,是重要的雇主。图6.8显示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的增长,以及相对于适龄学生入读率的百分比。后者数字下降,表示纳税人从高等教育制度获得愈来愈好的回报。图6.9显示高等教育事业雇员人数占劳动人口百分比增长。

图6.8

图6.9

6.10 上文述及的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随着这些发展,政府提供的非经常补助金及经常补助金亦相应增加。非经常补助金主要用于建筑物、设备和图书馆,经常补助金则主要用于增聘人手,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及各类辅助人员。高等教育已成为香港的一大行业,是重要的雇主。图6.8显示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的增长,以及相对于适龄学生入读率的百分比。后者数字下降,表示纳税人从高等教育制度获得愈来愈好的回报。图6.9显示高等教育事业雇员人数占劳动人口百分比增长。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