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
本报告F部讨论了高等教育的未来路向,详细研究了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结构,以及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并探讨改变的方法。这很大程度上视乎本港的教育制度应较着重「通识」教育还是「专门」知识。正如第40.5段所述,很多雇主都对毕业生在「通识」方面的质素表示怀疑。
|
41.2 |
本会曾接获多项关于修改学士学位课程修业期的建议,当中大多支持延长修业期,一些则主张缩短。最普遍的建议,是院校应开设四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提早一年收取学生入读大学,而如果要推行这项建议,则需要彻底改变香港的教育制度,但目前的模式在不久前才确立。
|
41.3 |
预计日后资讯科技革命会令学士学位教育大为得益,但这过程不会突然出现,也非不费分文。课堂授课模式不会突然消失,就如书本不会突然消失一样,尽管过去三十年来不断有人作出这种预测。不过,授课的内容结合了电脑网络的高质素教材,便会更为充实。更重要的是,电子教材会大大增加自学的机会,最终甚至会出现为个别学生特别设计的课程。
|
41.4 |
当然,有些人会认为,既然愈来愈多资料可以从电子途径取得,在校园学习已变得不合时宜。这个说法可能正确,不过要视情况而定,例如修读兼读课程的在职人士便会同意这个说法。不过,修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年青人,除学科知识外,还要学习社交和沟通技巧。因此,他们的校园生活应该更多、更充实,而非越来越少。
|
41.5 |
在负责拨款予高等教育院校的人士当中,有些期望(也许说「希望」会较为恰当),资讯科技有助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提高效率」。本会的看法是,这个希望并非全无根据,但要持续十年甚或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即使如此,得到的益处亦有限。引入资讯科技,在较短期内会加重教学人员工作量,而一些成本亦会增加,包括要在工程设备方面作大量投资。
|
41.6 |
修读兼读学士学位课程的,主要是年龄较长、希望抓紧「第二次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士。学士学位课程近年有所增加,更多人可以把握「第一次机会」升学,因此兼读学士学位课程的需求将会减少。不过,提供这些课程的院校,亦开办了许多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由于后者的需求日增,院校的角色虽然会改变,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
41.7 |
一般来说,学位以下程度课程明显属职业训练性质;事实上,少数学士学位课程亦属这个性质。与大多数学士学位课程比较,学位以下程度课程较父重个案研究、专题研究及实习训练,包括工作经验。电子教具能大大帮助不少这类课程。在职实习训练是某些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要安排学生接受实习训练却愈来愈困难。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甚具发展潜力。为免妨碍有关的发展,就必须小心维系实习训练与相关工作的关系。资讯科技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缓和作用大致上是有限的。
|
41.8 |
未来数年,研究生修课课程将会持续增长。然而,这些课程需要分为两类,有些是为社会而设(如提供教学资格),有些则主要为个人事业前途而设(如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第一类课程有理由取得大量公帑资助,但除了在师资培训外,这类课程不大可能会显著增加。主要的增长会集中在第二类课程,而这些课程多数应是财政自给的。课程如与世界各地所办的课程性质类似,便可利用联网资料,但与香港本地有密切关连的课程则不大可能这样做。
|
41.9 |
在工业及高等教育层面推行大规模的研究计划,香港过往的步伐一向缓慢,有时甚至不大愿意这样做。人们总认为,进行研究及发展所需的经费不菲,又认为可以采用外国的研究结果。虽然高等教育界已开始改变这种想法,但整个社会的想法也必须有所改变。香港的工商业已从低技术转移至高技术,若要居于领导地位,便必须有能力创造新发明开拓知识的新领域。为了令香港更繁荣进步,各高等教育院校应该与工商界合作进行研究,不要留在「象牙塔」内作业,而社会人士则冷漠地旁观,然后勉强无奈地负担院校的研究经费。此外,教资会亦希望有更多不同的人才参与在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工作。院校现在最需要的,并非更多研究学生,而是各类研究员如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从工商界或政府借调的人员。他们的参与将有助提高研究的质素。此外,本港也必须更积极从海外物色研究人才(特别是中国内地的人才),这多少是希望一些才俊之士日后会在香港长期工作。
|
41.10 |
面对将来,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及高等教育界最关注的,莫过于中港关系日益密切(或可说是中港边界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影响(见第33章)。对本地大学毕业生而言,这形势有利亦有弊。在更大的经济体系里,本地大学毕业生会有更多就业机会,而他们凭借在中西文化荟萃的商业社会生活多年的经验,必会获得器重。可是,他们也要跟中国内地精英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大学生竞争。至于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则会有更多机会跟内地院校合作,进行教育及研究计划。其实只要不对本港构成过于沉重的压力,日益密切的中港关系对香港来说绝对大有裨益。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及大学生不但要放眼东方、西方、南方,而且还要放眼北方。
|
41.11 |
第32章探讨了各院校的角色。除了发展卓越学科领域外,院校的角色在未来十年希望不会有重大改变。目前,香港高等教育十分多样化,若转为一体化,将给香港带来很大的损害。
|
41.12 |
现在概括谈谈教资会对未来的看法。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能够趁目前暂停扩展的时候,提高学士学位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毕业生的质素及改善研究工作的表现和实用程度,建立良好的声誉,香港的高等教育定必有美好的前景。各院校需要特别着重语言及沟通技巧的训练,并且在保留传统教学宝贵成效的同时,善用资讯科技。香港高等教育现时已有创出卓越成就的条件,但要真正取得卓越成就,则需要创造力和热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