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
本报告的D部,以及F部的第29、30及31章,都先后探讨了关于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各项问题。在撰写本报告期间,学生质素的问题也愈来愈受关注。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预科毕业生入读高等教育院校时的质素,以及院校培育出来的毕业生的质素。对预科毕业生的批评,通常是「更多即是更差」;现时有18%来自各阶层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而他们的质素远较二十年前的为低;当时只有约2%的青年人能入读高等教育院校,而且大多来自富裕的家庭。
|
40.2 |
教育制度从精英制转为普及制时,学生的平均质素(以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成绩衡量)明显会稍为下降,但上述关于学生质素的说法未免过于夸张,虽然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不受欢迎的学科收取的学生质素可能较差,而较受欢迎的学科却把成绩良好的学生拒诸门外。长远来说,各院校的资源和人手有需要重新调配;不过,教资会希望清楚说明,就短期而言,院校若为维持学生质素而收生略有不足,教资会绝不会因而缩减拨款。院校似乎已明白这点,但这讯息必须向各个学系传达。
|
40.3 |
第二点值得关注的,是预科毕业生的语文能力。这个问题最终须在中小学层面处理,而当局正根据教统会第六号报告书的建议,推行有关的新措施。不过,高等教育院校应表明不会取录未符合所公布语文要求的预科毕业生。
|
40.4 |
高等教育院校取录学生后,便有责任保证毕业生的质素。与高等教育拨款工作有关的人士,正致力确保有适当的机制,监管和辅助教学工作;不过,真能确保质素的,并不是合适的行政架构(虽然这会有所帮助),而是高级教学人员的承担和参与。真正能决定毕业生质素的教授,是热心教学的老师,不会把学士学位课程的教学工作交予教学助理和研究生,好让自己从事研究工作教学。
|
40.5 |
不过,雇主通常投诉的,并非毕业生的专门知识不足,而是他们缺乏社交及沟通技巧。毕业生缺乏社交技巧,多少是由于学生没有足够机会参与课外活动所致,这亦与学生少有机会甚或没有机会入住宿舍有关。教资会正促请政府正视这个问题。至于学生缺乏沟通技巧的问题,虽然并非完全因为学生语文能力不佳,但也不无关系。
|
40.6 |
各高等教育院校均有开办辅导课程,并为学生提供自修机会,协助他们改善语文技巧。不过,除非各院校规定要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把成绩记录在学位证书上,否则学生是不会认真看待语文问题的。
|
40.7 |
虽然教资会向来强调教学质素,但也十分关注研究工作的质素。研究工作目前的情况令人鼓舞。近年本港的研究项目不但越来越多,而且多少由于研究资助局的努力,质素亦有所提高。第13章已举出一些例子。从优良的研究水准迈向世界级水准,当中的困难实在不容低估;本港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队伍和人员在这方面的成就,亦不容低估。
|
40.8 |
本章曾指出,许多人都认为量与质是互相关连的。不过,「量」亦与学校提供的学额及劳工市场的需求有关连,第30章及31章已讨论过这些议题。如果现时的收生率保持不变,根据教育统筹科的预测,到了二零零一年,持学位的劳动人口会有10%的过剩,而持学位以下程度学历的,则会有4%的过剩。不过,第30章曾提出要小心处理这些数字,以防产生误解。争议之处是,能否继续从预科收取现时数额的学生。不过,本会希望在一九九八至二零零一年三年期,教资会资助院校的第一年学士学位学额维持在14,500个,而院校可继续在目标学额以外收取2%缴付标准学费的非本港学生,并且在目标学额内再招收2%缴付标准学费的非本港学生。14,500这个目标学额已包括政府所有额外需求,以及香港教育学院的学额。至于非教资会资助的高等教育院校,演艺学院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学额会有所增长。未来数年,修读兼读学士学位课程的人数可能继续增加(而其后下降),但这些学生对公帑的需求不变,即使第24.9段提出的意见获得接纳,也不会花费很多。
|
40.9 |
关于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的学额,教资会所得的意见并不一致。总的来说,略为增加这类学额是最理想的,但不易办到。有见及此,本报告建议,教资会及职训局辖下的高等教育院校,应维持现时的收生额,当局则应不时检讨有关情况。
|
40.10 |
至于研究生课程,本报告建议增加小量的研究生修课课程学额,部分用以应付香港教育学院的需求;至于研究课程研究生的人数,则应维持不变(虽然或会从外地招收更多学生)。毫无疑问,修读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会继续增加,但在就拨款而言(见第24章),本会惟一的考虑,是以更合理的方法提供经费。
|
40.11 |
预计未来数年,除了兼读学士学位课程及持续专业教育课程外,高等教育的增长将会非常有限,甚或毫无增长。不过,这并非意味高等教育的改变将会非常有限,甚或毫无改变。无论在教学及研究方面,各学科的比重都会有所改变(在某程度是因为卓越学科领域的发展),有些改变之大,可能使个别院校感到难以适应。届时各院校不但要注意「量」,还要留意「质」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