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
中期报告曾根据教育统筹科发表的「九十年代的人力展望(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及其他资料,就教资会资助院校直至二零零一年为止的学生人数进行分析。由于有更新的数据,而且本报告涵盖高等教育的整个范畴,因此现在有需要作出修订,并扩大分析范围。高等教育现时的学生人数,如C部所述,是以相等于全日制学生人数为计算单位:
|
|
在本港攻读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 |
56,000 |
在海外攻读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 |
28,000 |
在本港攻读的研究生 |
7,000 |
在海外攻读的研究生 |
12,000 |
修读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的学生 |
22,000 |
修读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 |
46,000 |
|
|
基于多种原因,这些数字(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适用)在未来数年会有所上升。由于过往数年收生人数不断上升,教资会资助院校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将会增加约5,000名;之后,人数便会稳定下来。按照计划,在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度,教资会资助院校研究生人数将达8,700名。职训局辖下的科技学院学生人数饱和时,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的学生人数会增加,而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需求亦预期会有所增长。过往本港学生在海外攻读学士学位及高等学位的人数波动很大,但现时似乎已稳定下来。
|
30.2 |
政府现行的政策是为17至20岁组别中18%的人提供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另为6%提供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学额(不包括香港教育学院的学额)。教育统筹科于一九九四年六月发表的「二零零一年人力再探」就是以现行政策为基础。根据「二零零一年人力再探」,在未来十年的首五年(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一年)加入工作人口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将会是:
|

|
30.3 |
二零零一年人力再探」(下称「人力再探」),按行业的主要工作分类,评估日后的就业模式及人力分配,从而估计人力需求。举例来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预计由一九九六年的540 100人下降至二零零一年的426,600人,但当中行政、管理、专业及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则会由18.7%增至20.5%。「人力再探」随后把工作类别转化为教育程度。这是一项复杂的程序,需考虑继续就业人士实际具备及应该具备的学历,以及首次就业人士必须符合的要求。再举例来说,新晋升为高级行政人员或高级政府人员的人士当中,有64%要具备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但小型企业经理当中,则只有20%,而小贩、流动小贩及报贩更少至1%。「人力再探」把教育程度分为八个级别,但在本报告可以简化为五个级别。在一九九六年及二零零一年,各级别所需的人手及所占百分比,载列如下:
|

|
30.4 |
在人力供应方面,「人力再探」除计算继续就业人口外,还加进了首次就业人口;本报告第30.2段就引用了具备最高教育程度的两组首次就业人士作为例子。这样,供求情况便可有所比较,从而预计出按教育程度分类各级别人力供应过多或供应不足的人数。由于「人力再探」以设定的整体劳动人口(供求均等)为基准来计算分布情况,因此有关数字是自动平衡的:某类别供应过多时,其他类别必有供应不足的情况,以作抵销。计算结果是:
|

|
|
由于近年高等教育制度扩展,具备学位以下程度及学位学历的就业者在现时求过于供的情况,到二零零一年时便会变为供过于求。以工作人口需求来计算,在二零零一年,具备学位以下程度者会较需求多出4%,而学位持有人则会多出10%。
|
30.5 |
不过,必须明白的是,上述数字是根据供应量方面的某些假设计算出来,而这些假设不一定准确。正如第30.2段所说,预计在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一年期间,持有学位的首次就业人士当中,会有60,300人来自海外;至于具备学位以下程度的首次就业人士,来自海外的相信会有16,600人。香港经济研究中心(港大)的孙永泉博士,曾在一九九四年九月发表一份劳工市场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近年从外地移居香港的人,与本地人比较,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技能。同时期预计会有30万人离开香港移居外地,当中持有学位及学位以下学历的,分别占13.5%及5.7%,比平均比例数为高。这些数字会因政治和经济因素而有所改变。尤其受人们对香港及其他地方就业机会的看法所影响而有所改变。
|
30.6 |
此外,这些数字还有一个不明朗的因素,就是来自和前往中国内地的劳工人数。「人力再探」并未考虑最近实施的一项计划──输入1,000名中国内地专才,也未考虑每年会增加合法入境者16,500人的情况。目前已有不少人前往中国工作,假如把香港以外的情况也列入考虑范围,则港人外流的情况可能会成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第33章会更详细讨论有关中国的情况。从种种不明朗因素看来,预测二零零一年会出现的劳工过剩情况,很可能只是一种假像。
|
30.7 |
在需求方面亦有不明朗因素。中期报告曾指出,一些雇主认为「九十年代的人力展望」报告书低估了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有人的确认为报告书未有全面考虑资讯科技所带来的影响。「二零零一年人力再探」报告书的预测数字,与早前报告书的差别不大,所以亦可能受到类似的批评。在某些行业,学位以下程度技术人员的供求问题特别严重。举例来说,最近(一九九五年八月)由建造业训练局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局每年有毕业生1,079名,而建造业每年的人手流失量为765名,职位空缺则有2,844个。该行业的受顾人士中,有6,343人(相当于总数的三分之一)被认为未符合资格,但该局开办的进修课程,只有426个学额。
|
30.8 |
一九九四年,职训局曾就主要行业的人手供求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指出,技师每年的整体供应人数足以应付需求,但技术人员的供应则稍有不足。然而,不同行业及不同阶层的情况各有不同。技师方面,电子、制造及生产工程,以及纺织技术都出现人手过剩的情况,但建筑、成衣技术及机械工程则人手短绌。技术人员方面,珠宝及纺织技术都有人手过剩的现象,但成衣技术、制造及生产工程、印刷及测量业则人手不足。这项调查并不包括职位空缺或雇员未符合资格的情况。各个专业的需求亦不一。一九九三年为香港会计师学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直至二零零三年的十年内,市场对考获部分资格的会计师的需求会增加100%,对完全合资格会计师的需求则增加40%;这多数与在中国进行的计划有关。上述数字远较预期约30%的人手供应增幅为高。
|
30.9 |
上文所论述的概况是,由现在至二零零一年的五年间,假如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维持在目前水平,各院校的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的毕业生总数应该足够;在二零零一年的工作人口中,具备上述学历的毕业生将会有10%的剩余,可以应付人力供求不明朗的情况。不过,需要考虑的,是现时毕业生的数目能否保持下去。「为预科学生接受专上教育所作准备」的研究(第1.5至1.8段)十分怀疑是否有足够的合资格入学人士。中期报告(见附件A、第30段)列举了教统科提供的预科毕业生预计数字;这些预科毕业生最少在高级程度会考取得两科及格,并在英语运用一科取得E级成绩。本报告根据另一套标准修订了有关数字;毕业生至少在高级程度会考取得一科及格、高级补充程度两科及格,以及中、英语文E级成绩。按照经验,修订后的数字较早前的数字假定了较低的及格率。表30.3载列了这两组数字。
|

|
30.10 |
社会上有一种看法(不管是对是错):高等教育近期的扩展原本假设院校能取录足够的优秀预科毕业生,但这未免过分乐观;而且有些院校由于某些学科的学生人数不足,取录了学历未达水平的学生。图30.1显示一九九零至九一、一九九二至九三及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教资会资助院校按高级程度会考资格取录的学生在高级程度会考所得的成绩(调整至10分为最高)。
|

|
|
从图表可见,一九九二至九三年度的学生相比一九九零至九一年度的学生,成绩大幅下降;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成绩的下降幅度则较小。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度的成绩与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相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扩展初期,学生的整体质素下降,但其后的收生水准则保持稳定。不过,表30.3令人有点担心日后的学生质素。现时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有14,500个,倘若预科毕业生的修订人数确实无误,学生不用竞争便可升读学士学位课程。不过,如考虑到政府打算让17至20岁年龄组别的18%学生能够攻读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情况便会不同。一九九五年修订人口预算显示,这个组别的人数在一九九五至二零零一年会增加10%。占这个组别人口18%的人数载于表30.4。
|

|
30.11 |
基于以上两段的内容略带矛盾,又考虑到「二零零一年人力再探」报告书对人力供应的分析,本报告建议政府把一九九八至二零零一年三年期青少年入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维持在14,500名。这个数字应包括入读香港教育学院及其他受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学生,但不包括演艺学院。此外,缴交标准学费的2%非本港学生仍然不用计算在数字内(见下文第33.10段);现时,院校可在目标学额以外收取这些学生;事实上,院校收取非本地学生的比例应该增加,可占14,500名学额内的2%。不过,「二零零一年人力再探」虽指出整体人力供应充足,但这并不表示个别学科范畴的人力供应亦同样足够。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教资会资助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迅速回应政府或私人雇主对个别范畴毕业生的额外人手需求。在全球收生人数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其他范畴的学额就必然要缩减。本港的院校数十年来习惯了增加学额,很少会缩减学额,甚或停办较少学生修读的课程,但这是院校将来必须学习的一环;世界各地可供参考的例子亦多的是。
|
30.12 |
除了目前受教资会资助的院校外,现时只有演艺学院提供全日制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在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演艺学院的收生人数为61名。不过,演艺学院正计划扩展学士学位课程,以取代某些文凭课程;到了二零零一年,全日制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可能增至大约104个。香港教育学院亦可能在下一个三年期提供小量学士学位课程学额。目前这方面仍未有定案,不过,保守估计到了二零零一年,收生额会是100至200名。
|
30.13 |
公开进修学院及其他高等教育院校的持续专业教育组,均会在未来数年培训更多学士学位课程的毕业生。不过,即使上文第24.9段提出的建议获得接纳,这些持续专业教育组所获得的政府资助,总额仍然会很小。至于学生人数,则视乎市民对这个「第二次机会」的需求而定。较长远来说,随父全日制课程日益普及,持续专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可能会下降,而这些组织所提供的「毕生教育」,将会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
|
30.14 |
研究生的人数需要特别考虑。研究生修课课程通常与持续专业教育的课程十分近似。预计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度修课研究生的人数,以相等于全日制学生人数计算,会增加至5,110名,但名义上为自资课程的学生人数,则未计算在内。正如上文第12.3段及27.11段所指出,在未来数年,硕士学位修课课程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不过这并不表示这些增长应全由政府资助。事实上,应获政府正式资助的研究生修课课程的学额,与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人数有密切的关系。现时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的数字已稳定下来,所以在一九九八至二零零一年的三年期,受资助的修课研究生人数亦应稳处在一个稍高于一九九七至九八年的水平,但这数字还需包括香港教育学院日后开办教育文凭课程的学额。本报告建议,修课研究生人数到了二零零零/零一年度应为5,6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当中包括不多于2%的非本地学生;而在目标学额以外院校还可以多收2%的非本地学生。各院校仍可在目标学额以外,按成本所需取录本港或外地学生(例如工商管理硕士学生)。
|
30.15 |
研究课程研究生(参看第13.1及28.2段)仍以从事高等教育院校内的工作为主。根据「人力再探」,雇主对硕士或博士学位持有人的整体人手需求,远比供应量为低(二零零一年的供应量会是69,800人,需求量却只是37,200人)。事实上,在世界许多地方,持博士学位的人才都有供过于求的现象(在美国,供过于求的比率估计为25%),以致可能无法找到切合自己才能和学历的工作。正如一位美国作家所说,要「培养研究人员,但也要避免制造失意者」。尽管如此,研究生的人数是不应缩减的。在院校时,研究生担当一定的角色;毕业后,研究生的学历可能高于他们所处职位的要求,但由于他们能分析及理解本港及其他国家和文化地区的高层次工作,公司有他们作为雇员,必然受惠不少。
|
30.16 |
本报告建议,在一九九八至二零零一年的三年期,研究生人数应维持在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度的水平(3,595人),但非本港学生所占的比率可增加至三分之一。目前,教资会正就研究生人数、所得资助,以及各院校研究生的分配等事项进行研究,尝试通过数据以较合理的方式探讨整个课题。若与修课研究生的情况比较,研究课程研究生受市场的影响会较少。
|
30.17 |
上文第30.2段已指出,现行的政策是为17至20岁年龄组别中6%的人士提供由政府资助的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学额,而18%则可获提供学位课程学额。这个1对3的比例,似乎较世界各地的相对需求为低。在大多数国家(德国可能除外),具备学位以下学历的人才多年来都是求过于供,但学位毕业生则整体供应充裕(尽管某些科目的毕业生人数尚嫌不足)。在香港,即使把外地人才计算在内(第30.2段),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一年间首次就业而具备学位以下学历的人士与学位毕业生的比例,只会提高至1对2.3。预计在这期间的首年(一九九七年),有关的毕业生比例为1对1.73,但如把见习护士、见习助理护士和非学位教师计算在内,则比例会变为1对1.36。根据「人力再探」,一九九一年总整体劳动人口中的实际比例,以及推算至二零零一年的需求比例都合乎理想,约在1.62至1.68之间。不过,第30.7段曾指出,根据建造业训练局的一项调查结果,建造业内一些技术人员职位已由大学毕业生担任;这表示香港与世界各地一样,大学毕业生与学位以下程度毕业生,开始出现比例不均衡的现象。
|
30.18 |
从日后的就业角度来看,学位以下程度课程与学位课程的学额比例,最好较现时预计的高。不过,要进行任何改变,都会有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重视身分地位及赚钱能力,任何教育制度,若有提供学位、学位以下程度、技术及技工等不同程度的课程,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如果合资格入学的总人数大致与所提供的学额相同,高程度的课程会较易额满,较低程度的课程在招生方面则会有困难。这正是香港的情况。目前,占17至20岁年龄组别人数18%的学位课程已经满额(一些科目在招生方面偶尔有困难,亦有人担心学生质素的问题),而占6%的学位以下程度课程虽然亦收到足够的学生,但正如一九九四年职业训练局报告书(见第30.8段)指出,技工课程还未满额。
|
30.19 |
除非减少学位课程的收生人数,否则,现时增加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的学额,只会使技术及技工课程有更多剩余的学额。但是现时年青人都渴望考取学位,所以减收学位课程学额这做法并不可行。因此本报告建议,一九九八至二零零一年三年期的资助院校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学额,应该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即教资会院校提供9,450个相等于全日制学生名额,但不包括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教育学院情况例外,应获准把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学额由4,950个增至5,200个,以培训更多幼稚园教师。
|
30.20 |
基本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视乎是否有更多合资格学生,以及学校制度是否有所改变而定。如有进一步发展,相信多数会在职训局辖下的院校进行。二零零一年之前,不可能亦不应该有大规模的发展,但策划工作则不妨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