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追求卓越

29.1 中期报告第27段开始时说:『「卓越的大学」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本报告仍维持这个看法。卓越难求,贵乎精而不在多,必定是小组或个人而非整个部门或组织取得的成就。尽管如此,高等教育院校的所有人员和各个单位,都应不断追求卓越,特别是在教学范畴。在研究工作方面以卓越成就而取得崇高声望,一定程度上需视乎机遇。除了合适的人才、完善的设备,还要配合学科的发展情况,更不可缺少运气;佛莱明发明盘尼西林,便是例子之一。个人或小组的研究工作能否取得美满的成果,许多时会受到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影响。


29.2 教学质素却并不受运气支配。要有优良的教学质素,就需要教学人员全情投入、充分备课、热爱教育工作;这是高等教育院校每名学生有权期望得到的,而且也是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付出金钱所要换取的。对于研究工作成绩有欠理想的学系,应寄予同情,但教学成绩欠佳的学系,则应停办。


29.3 外界无法确保高等教育院校保持优良的教学质素,亦无法具体指示院校如何教学。只有院校本身的教学人员,才可在这方面给予实际的协助及学术上的支援,而且,优秀的教师在教授特定范畴的知识时,都会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式。不过,要保持教学的质素,外界的监察仍是有需要的,特别是确保院校有运作完善的机制,能给予教师协助和支援,而且院校各阶层都有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措施,致力保持优良的教学质素。最近,教资会透过质素小组委员会,协助辖下院校改进教与学的质素,包括提供一九九五至九八年三年期的教学发展补助金。教资会将继续透过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见第17章)及其他方法,要求院校在教学方面有卓越的成绩。


29.4 教资会相信,一九九八年后教学质素的保证,将更为重要。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个别学生设计课程的需要越来越大,这在第25.5、25.11、26.13段已有提及。另一个原因,是市民愈来愈关注在纳税人资助下高等教育院校的工作成果。他们认为,政府对各院校作出了巨额的投资,所以各院校应给予合理的回报。尽管很少市民或政府人员会认为自己能够判断研究工作的质素,但大都相信自己有能力辨别好与坏的教学。


29.5

中期报告,曾就本港高等教育院校未来的角色,提出了三个可行方案。这些方案略经修订后,亦适用于非教资会资助的院校。方案详情如下:

  1. 各院校只取录本地学生及为本地劳工市场提供人才。教学语言方面,可能逐渐增加使用粤语。最终各院校与邻近省份的同类院校,可能没有多大分别。

  2. 各院校只取录本地学生及为本地劳工市场提供人才,但应积极维持双语制度。这样需要付出比现时作出更大的努力。本地院校的毕业生与内地毕业生的最大分别,将会是他们的语言沟通技巧(包括英语能力),而这有助维持香港的国际地位

  3. 各院校应建立卓越学科中心,在本港、邻近地区以至国际上发挥作用。本地院校应为香港及内地提供质素极高的双语人才,并且成为华南及其他地区发展的参照标准,尤其在商学和社会研究,以及创新科技等领域。一些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和很多研究生会来自香港以外地方。

中期报告曾作此评述:「第一个方案多少代表一种听任自流的政策。第二个方案需略增资源,更重要的是需由院校决意推行。教资会主张朝第三个方案发展,因为若果香港要在中国及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工商发展中维持领导地位,就必须拥有达世界水准的高等教育院校。给予额外资源只需一个理由:这样对香港有益。」


29.6 后来,教资会与政府、回应中期报告的雇主及其他人士,以及各院校进行商讨,各方面均支持「卓越学科中心」(其后改为「卓越学科领域」,以免被误为必定是实质上可以识别的中心)这个概念。看过中期报告的人都会很清楚,卓越学科领域并非只限于研究小组,而是可能完全不涉及任何研究工作。这个概念的重点,是通过教学、与工商界接触、院校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间的联系,藉此传授知识。不过,相信不少卓越学科领域所赢取的盛名,多少有赖研究工作方面的卓越表现。


29.7 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由外界来建立卓越学科领域。政府或私人赞助机构,有见于香港在教学或研究方面有急切的需要,可能为此提供具体设施和招聘海外人才。但这样有时会流于人工化,而且本港和外国同类例子中,也有人若干不成功的个案。较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院校在校内人员的合作下,或与其他院校人员的合作下,加上有足够资源,自然发展出卓越学科领域。正如中期报告所述:『要在院校建立「卓越学科中心」,单靠政府或教资会是无法办到的,他们只能扮演辅助和推动的角色。这项工作必须依赖院校本身的人员热心推动,院校又必须设有制度,奖励教员自发地追求卓越,以及鼓励院校间(包括本港及海外院校)的合作,因为这类合作对高层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为重要。』作为东西方的桥梁,香港有极佳的机会与外地院校合作。


29.8 这些发展应该在适当时机受到确认,并需得到足够资源作为鼓励,才可彻底发挥潜能。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支持及资源必须来自院校本身。教资会逐渐把资源分配权下放至各院校,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鼓励院校毋须均匀地分配资源。至于下注支持和发展哪个卓越学科领域,以及监察有关的进展情况,应该由院校决定和执行,因为只有院校才具备详细资料。如果院校作出了明智的判断,并能发展卓越学科领域,便可透过不同途径,获得额外经费。例如,经教资会及研究资助局评估后,可取得教学或研究补助金。不过,院校必须采取主动,运用本身的资源支持属意的学科范畴。教资会只在极特别的情况下,才会直接拨款发展某一个卓越学科领域,虽然上述的间接支持亦需要额外拨款。


29.9 中期报告曾估计教资会资助院校发展卓越学科领域所需的成本,开支预计会有5%的净增长。当然,这笔开支不会一下子增加,最低限度会在未来十年内慢慢增长。这项额外支出:有充分的理由,因为这样对香港的有益处。不过,社会要获有所得益,直接参与发展卓越学科领域的人必须把他们的成果、知识和热忱,传播给其他人。


29.10 中期报告曾就这方面发表了一些意见:「教资会希望本港院校能建立质素卓越的组别,在国际上与同类学术组织享有同等的地位,值得本港投资在先进设备及学术活动之上,以维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本会希望能有相当数目的『卓越学科中心』,研究与香港工商业和文化直接相关的课题,因而促进以本地及邻近地区为主的课程发展。」不过,需要传播介绍的,不应局限于目前与本地相关的范畴。一切教学活动,以及学术界与专业人士及工商界的接触,都应建立在卓越学科领域的活动上,并因此受到激励,这样才能好好掌握现时甚至将来的一切机会。


29.11 本章讨论了教学与研究方面追求卓越的问题,以及这与香港日渐倚重知识的经济体系的关系。高等教育日后对香港最重大的贡献,仍会如以往一样,通过基本学历培训和日益重要的毕生教育,培养高质素的人才。现时,全球普遍都认为,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虽然精于自己的学科,却缺乏传意技巧,往往未能充份发挥所学到的知识。这个问题在香港尤为重要。在两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下,社会上较高职位所需的,是可用两种(甚至三种)语文灵活思考及沟通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院校在一九九八年后,为追求卓越而需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第18至20章已有详尽的论述):卓越的教学、卓越的研究和卓越的多语言能力。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