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度,教育占香港总经常公共开支约21%,纳税人在这方面要付出港币约300亿元,其中约35%用于高等教育。为了使款项用得其所,香港政府从多个顾问获取意见。
|
3.2 |
教育统筹委员会(教统会)负责就教育制度的整体发展,向政府提供意见。除建议应予优先处理的事项外,教统会并监察各级教育的规划和发展。19个委员当中,17名(包括主席)来自政府以外的机构。他们包括各类教育团体和各大雇主的代表。
|
3.3 |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就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拨款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现在或将于短期内负责直接向上文第2.2段所列的八所高等教育院校分配拨款。教资会除了名副其实地处理「资助」的工作外,从成立以来也一直担当主要的规划角色,因此教资会亦承担撰写本报告的责任。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教资会秘书长是负责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公共开支的管制人员,但教资会不会过于细密地控制经常拨款的运用。院校的计划经详细讨论后,教资会通常以三年一次的资助方式,向每所院校提供总额拨款,而极少甚或完全没有限制院校如何调用各项活动的资源。现时教资会的委员中,有五名本地商界及专业人士(其中一名担任主席)、十三名非本地及四名本地学者。附件G载列了教资会在拟备本报告书时的成员名单。教资会的会章并无规定教资会的规模,委员当中亦没有政府人员,但教资会秘书处的职位则由公务员出任。
|
3.4 |
职业训练局(职训局)的主要职能,是向政府提供有关工业教育和工业训练的意见。职训局的成员当中,有四名是政府人员,其余18名(包括主席)则来自工业界、专业团体和多间大学。职训局设有20个职业训练委员会,负责评估某些经济行业的人力需求,以及就如何应付这些需求提出建议,包括如何由职训局辖下的七所工业学院及24间训练中心满足部分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方面,职训局最大的贡献是负责管理分别设于柴湾及青衣的两所科技学院。这两所学院设有多项高级文凭及高级证书课程,其中一些课程是从两所前理工学院接办的。
|
3.5 |
研究资助局(研资局)透过教资会,就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需要及所需拨款等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除研资局的拨款外,各院校还可运用分配到的总额拨款,以及由各基金会、政府部门及工商界所提供的外来研究资助,以补不足。尽管如此,研资局的拨款及向政府提出的建议,作用甚大,有助建立一个稳固基础,逐步推展通常属应用性质的其他研究活动。该局的成员包括六名本地及六名非本地学者,以及三名本地商界及专业人士。成员中并没有政府人员。
|
3.6 |
香港学术评审局负责就本港非大学院校的学位水准,以及世界各地颁发的学位的质素,向政府、教资会及专业团体提供意见。该局亦负责出版一本有关海外院校在香港开办的课程的周年指南(见第2.10段)。该局有22名成员,包括本地商人和工业家,以及本地和非本地学者。该局借助逾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为该局进行院校检讨及担任课程评审小组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