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
前两章已相当深入地研究过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前景。本章会概谈兼读学士学位、学位以下程度及研究生课程。
|
27.2 |
社会上不同人士对兼读学士学位课程都会有所需求。有些人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甚或未完成中学教育,现时可以有「第二次机会」;他们也许需要先完成初级或入门课程,才可修读正式的学位课程。另外一些人已有学位以下程度的高等教育学历,希望把学历提升为学位程度;这对于职位薪酬与学历亘相挂钩的在职人士,特别有吸引力。最后,还有一些有一定学历的人士,因为兴趣广泛,或想学习别的事物,又或希望善用余暇,亦会选修兼读学士学位课程。上述人士与全日制大学生不同之处,是他们大都较为年长,兼具工作经验,并已透过其他途径取得不少等同于全日制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范畴的知识。因此,兼读学位课程可专注于专门学科方面的知识。
|
27.3 |
在教资会资助的高等教育院校,兼读学位课程的授课模式与全日制课程分别不大,但会更侧重自修。不过,教资会资助院校的一些课程,以及公开进修学院的所有课程,都采用遥距学习的模式,学生毋须上课,只透过书面教材、电视、录音带或私人电脑,便可修读。但这并不表示教习过程中完全没有交流的机会;学生可致电导师请教有关学习的问题,课程更设有导修班分布于全港多个地点。由于本港的居住环境挤迫,公开进修学院亦开放了多个环境清静的自修中心,供学生使用。第2.10段曾指出,约有300间海外院校在本港开办遥距学习课程,间或辅以本地授课;这类课程不少都是学士学位课程。
|
27.4 |
至于兼读学士学位课程的发展,在一九九八年后预计更趋国际化。本地院校愈来愈容易便可采用世界各地的教材,这点在讨论全日制课程时已指出。此外,学生将会很轻易便可透过私人电脑,修读外国大学或外地遥距学习单位的课程。反过来说,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在提供某些题材或模式的学士学位遥距学习教材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关于中国文化历史,或以中文编写的教材,会有理想的市场。
|
27.5 |
至于学生方面,趁「第二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信会减少。与十年前比较,现时有更多年青人有机会在中学毕业后随即接受高等教育,这表示日后因机会所限而无法修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成年人,也会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社会逐步建立倚重知识的基础经济体系(见第24.2段),人们也就更渴求拥有更多和更高的资历,所以具备证书或文凭资历的人士对兼读学士学位课程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增加。
|
27.6 |
在欧洲有证据显示,社会越富裕,非职业学科学位课程所占的地位也越重要,特别是如果有关的遥距课程质素高、形式吸引。事实上,以一九九八年后的兼读学士学位课程来说,通讯发达会使竞争加剧,而课程的质素、形式和市场推广也会变得愈来愈重要。
|
27.7 |
上文第27.5段及第11章曾提到,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常被学生视为通往学位课程的踏脚石。不过,这绝不是课程的主要目标。如果「学位以下程度」课程这个名称隐含预备阶段或次等地位的意思,则实属误导。学位以下程度课程一如医学或牙医学学士学位课程,明显著重职业训练。事实上,这类课程大都是由职业训练局辖下机构开办的。在这方面,学位以下程度课程有别于大多数学士学位课程;后者虽然帮助学生准备就业,但并非专门针对某类职业。修读全日制高级文凭或其他高级程度课程的学生,入学年龄通常较学士学位课程的年轻两岁(虽然树仁学院只招收中七程度的学生),至于专为在职人士而设的兼读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学生则较为年长。科技学院、演艺学院、香港教育学院、城大、理大及树仁开办的全日制课程,在不同程度上亦有提供第25.2段及25.3段所述为大学生而设的「通识」教育。
|
27.8 |
高级文凭课程提供的教育及训练,让学员在毕业后能担任高级技术人员、技术工程师、建筑师或测量师、工序督察或监督、配药师、工地主任、绘图设计师、软件研制员,以及从事银行界、商界、饮食及酒店业的多项同类职位,甚至成为护理及社会服务界专业人士。高级证书持有人担任的职位可能略低。修读证书及文凭的,通常是为了符合个别行业的要求,或视这类课程为取得较高学历的台阶。
|
27.9 |
与学士学位课程相比,学位以下程度课程较少正式讲课及导修课(虽然两者均有采用),而较着重个案研究、实习训练和专题作业,并会安排学生到工商机构实习,以取得工作经验。有数据显示,一些国家由于工商业转型,要安排学生实习愈来愈困难。在香港,这个问题暂时不算普遍,不过,在某些范畴内,训练机会显然不足。一九九八年后,学位以下程度教育明显会像大学教育一样,受到资讯科技影响,课程内容亦会转变,以配合本港社会的需求;但希望现时的一般模式会继续保留。
|
27.10 |
大体来说,香港近年才大规模开办研究生修课课程。教资会鼓励发展这类课程,一些非教资会院校在某程度上对此也十分支持。发展这类课程有助院校招聘优秀的教学人员,亦有助原有的教学人员继续保持教学热诚,此外还可让香港培训下一代的本地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为政府和工商界提升技术水平。教资会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具体的目标:根据院校商定的角色,定出各院校研究生修课课程的学额。这些课程的整体扩展速度虽然很快,但亦有财政和需求上的限制,某些情况下更因缺乏合适富经验的教学人员而受到制肘。到目前为止,工商界对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生修课课程兴趣不大,但会雇用个别教学人员协助进行内部培训。
|
27.11 |
展望一九九八年后,修课形式的硕士学位课程,无论全日制还是兼读制,都日益重要。如上文第12.3段所述,这类课程能够迅速而灵活地传授新知识。为了方便起见,E部讨论持续专业教育时,并不包括高等学位课程,但有关持续教育扩展的理由(第23.2段),大都适用于高等学位修课课程
|
27.12 |
硕士学位修课课程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传授整套已确立的知识,毋须与学生修读的学士学位课程有关;第二类则是进修课程,让学生完成学士学位课程后修读同一学科某个范畴的最新知识。第一类课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这项课程在外国的需求略有放缓,可能是由于「积压」下来的需求已经纾缓,又或由于加有商学内容的学士学位课程不断增加所致。虽然如此,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以及让非法律系毕业生获取法律知识及资历的各项课程,似乎继续会在研究生修课课程中稳占一席位。
|
27.13 |
商学和法学的研究生修课课程能够吸引很多学生。开办这些课程所需的人力物力,与学士学位课程相若,不过开办后每年的转变则很少。这些课程所需费用不多,并且符合成本效益。由于个案研究宜于切合本地情况,而把香港经济和社会的特性和需要纳入课程亦并不困难(例如针对亚太区专业营商实务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或有关香港和中国法律制度的法律课程),因此,这些课程毋须大量利用外地编制的材料,即使这些材料可轻易透过资讯科技取得。
|
27.14 |
第二类课程(增益新知领域)只能吸引到少数学生,而且不一定会长期开办下去,因为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可能终会融入学士学位的课程。这些课程目前非常重要,相信日后会更为重要;但课程若全部使用本地资源,则费用会很昂贵。不过,相信不单香港对这类知识有所需求,全球对新专门知识的整体需求也会很大。尽管个别地方的需求会较小。香港日后会有很多机会透过电子途径共用教学材料,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应编制和出售本身的教学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