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持续专业教育的未来及经费事宜
24.1 | 香港的持续专业教育课程十分多。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陈训廷先生与J. Holford先生曾于一九九一年合作进行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港每年有90万名成人学生以兼读方式修读持续教育课程,缴付的学费近25亿港元。这些学生中,有35%修读私营牟利机构开办的课程,而只有20%修读由教资会资助院校或公开进修学院提供的课程。这些学生亦非全都修读本报告视为高等教育的课程,而那些修读高等教育课程的学生,很多都是利用「第二次机会」接受教育,以获取基本高等教育学历;不过,本章不打算讨论这种情况。尽管如此,目前修读较高程度持续专业教育课程(见上文第12.7段)的学生,估计还有32万名,即460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相对来说,现时有56,0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正修读学士学位课程,另有22,0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正修读高级文凭或同等学历的课程。 |
24.2 | 在全球各地,持续专业教育均有持续增长,而持续专业教育和基本高等教育汇合衔接,也渐成趋势。这种趋势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二十多年来倡议的政策相符,就是缩减传统高等教育的「前期投资」,以及把专上教育平均地延伸为毕生教育。社会人士在回应教资会中期报告时亦提出这个论点。毫无疑问,香港很可能会跟随这种趋势,但日后的发展却不限于一个路向。在持续教育国际会议「中西观点之异同」上(浸会大学,一九九三年),P.Jarvis先生把持续专业教育的两种需要加以区分:第一类别劳动人口的需要以知识为本,第二类别的需要则着重基本职业技能。他强调,第一类别人士日益重视认可学历,因此即使内部培训课程亦有颁授学分或正作出颁授学分的安排。第一类别的雇员希望具备多项学历,以便增加本身受雇的机会。相对来说,第二类别的雇员则需要各式各样的技能,其中可能包括切合多种职业所需的技能,以及有助求职和建立社交地位的社交和日常生活技能。有证据显示,香港应更重视第二类别人士在持续专业教育方面的需要。 |
24.3 | 讨论日后需要提供的持续专业教育时,另一点应要注意的,是如何把有关专业和职业前途的课程,与涉及文化和个人消闲兴趣的课程加以区分。上文提到,两者的区别并非绝对,往往视乎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定。不过,有证据显示,在富裕的社会里,延续通识教育愈来愈受重视。Jarvis先生就以英国的公开大学为例,指出这所大学开办的非职业遥距学习课程正在整个欧洲迅速扩展。不过,本港这方面的例证并不明显。上一章广泛引用的CHL调查指出,专为有特定需要的各类行业人士而设的专业教育,需求日益殷切。雇主和开办课程的院校亦曾反映这方面的需求。 |
24.4 | 在一般兴趣课程方面,中大校外进修学院表示该学院短期进修课程的报名人数有所下降,但认为这只是多方面竞争所致。港大专业进修学院及浸大持续进修学院则表示,需求并没有减少,而两所学院明显都很重视提供有助个人发展及提高「生活质素」的课程。本章没有提及「系属的」持续教育课程,即本质上代替传统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的兼读课程,但CHL调查结果显示,这类兼读课程的需求下降,原因是全日制课程学额有所增加。院校大多也认为需求确有下降,但却不能肯定这是短期还是长期的现象。 |
24.5 | 一直以来,政府在持续专业教育的资助和规划方面的参与,从来也不如在全日制专上教育这一方面。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甚多,例如,持续专业教育课程多数自负盈亏;这类课程主要由市场推动,因此须在颇短时间内因应需求而开办;持续专业教育主要运用边际资源;与全日制课程相比,持续专业教育涉及的经费不多。因此,目前来说,持续专业教育的规模和成本不大,不需长远的规划,政府可暂不介入。不过,将来情况或会改变。目前,接受持续专业教育的学生人数,以相等于全日制学生人数计算,约等于修读传统高等教育课程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政府对持续专业教育的资助,主要只限于由整体补助金转拨的款项,分别计为拨给浸大持续进修学院港币270万元、拨给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中心港币300万元、拨给城大专业进修学院港币500万元,以及拨给港大专业进修学院港币2,900万元。不过,基于人口状况、就业及文化方面的理由,相信这个拨款比例将会有所增加。 |
24.6 | 要提供资源以扩展持续专业教育,一个办法是从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抽取部分资源,并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倡议(见第24.2段),把持续专业教育更平均地延伸为毕生教育。曾有人指出,学生完成修业期较短的学士学位课程后,已作好准备,投身社会(即使是科学方面的工作),日后可一边工作,一边因应工作上的特殊需要继续进修。不少世界闻名的教育家也曾提出这个论点。假设香港市民愿意继续支付目前花在高等教育上的费用,这项毕生教育所需的大部分费用亦可由政府支付,因为这方面的开支,不会较现有三年制学士学位课程所需的前期投资费用为多。 |
24.7 | 前段所述重新分配学习资源的方法,虽然有不少好处,但却与现时的做法十分不同,一个富足的社会未必愿意接受。将来较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持续专业教育会继续扩展,但基本高等教育亦继续需要不少于现时的资源。无论如何,一个以知识为本的社会对知识有绝对的需求,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更多新知识,而不仅是把学习时期分布得更均匀。因此,本报告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资助日渐扩展的持续专业教育。 |
24.8 | 现行的财务安排,主要是过去一些偶然因素发展而成的,其中不少地方都有欠一致。同一院校的类似课程,有些获得政府大量资助,有些却几乎不获拨款,视乎课程的细节安排而定。一般来说,教资会资助院校、法定组织、慈善团体,以及其他非牟利机构开办的课程,都获得一定程度的资助,只是不易察觉得到。私营牟利机构开办的课程,开支已算入经济成本。政府或较大规模公司提供的内部课程,经费来自日常营运成本,学员毋须支付学费。现行制度运作良好,能切合市场及个人的需要,因此,或许有人会问:教资会为何需要提出意见?原因是,扩展持续专业教育对本港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假如政府可在财政上给予少许鼓励,将会令扩展进程更加顺利,但政府的资助应限于某些特定目标。 |
24.9 |
拟订建议时,教资会已审慎考虑中期报告发表后,谘询期间收集到的意见,以及CHL报告书的论点。教资会认为,本章没有提及的(初级)基本高等教育课程,值得政府给予资助(见I部),现时持续专业教育学院亦有开办这类课程。在这类课程以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