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持续专业教育的使用者及受惠者

23.1 延续教育对学员、学员的雇主以至香港整个社会和经济都有裨益。为了对持续专业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教资会委托了香港中文大学一组研究人员对持续教育的成本、效益、趋势及有关问题进行经济分析,这项经济分析的结果称为CHL报告书(取名自报告者作者钟宇平、何泺生、廖柏伟三位博士的姓氏)。教资会也曾与香港专上学院持续教育联盟(见第21.4段)及各大学的持续专业教育学院(港大专业进修学院、中大校外进修学院、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中心、城大专业进修学院及浸大持续进修学院)的代表进行讨论,他们都曾参阅CHL报告书。本章的讨论会引用上述各方面所提供的资料。


23.2 CHL报告书赞成发展延续教育,理由是:「知识和技能的寿命现在愈来愈短......(成年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会发觉知识不敷应用,因此必需重新投资在教育上,不断吸收新知识。」报告书强调,雇员在事业中段接受再培训对香港非常重要并指出两个特别的理由:「第一,香港是个小型的开放经济体系,必须与世界其他地方竞逐,争取贸易和投资。香港过去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由于香港能够适应转变,超越对手。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香港的劳动人口必须不断灵活地改进所提供的服务,并因应市场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灵活变通和敏于回应的必然后果,就是香港工作人口原有的技能和知识很快便变得不合时宜,而雇员流动率亦会偏高。第二,香港正经历急促的经济转型。」


23.3 上一句句子最关键的是「急促」一词。一九九三年,在本港从事制造业(21%)和服务业(69%)的雇员人数比例,与英国及美国相若。不过,因制造业式微而导致这种情况的整个历程,牵涉的时间却较其他地方短得多,基本上是由一九七八年中国开放生产投资市场时开始的。CHL报告书又指出:「过去十年,制造业职位削减了282,000个,而服务业职位则增加了681,000个。在制造业本身,职位的组合亦出现了急剧变化:从事管理、设计、推销、市场营运及贸易财务工作的雇员比例激增,而从事生产工作的雇员人数又同时递减。由于本港各项服务的成本日渐上升,一些后勤服务的运作,例如电脑支援、航空公司票务及支票结算等工作,正逐渐北移至深圳。因此,服务业的职位组合中,低增值力的工作亦开始被高增值力的工作取代,例如法律服务、会计、顾问、工程及建筑服务、测量、融资服务等。香港正逐渐成为亚太区一个专业服务中心,为区内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全套服务』。」


23.4 至于这个急促的转变如何影响个别工人,CHL报告书这样说:「在这个转型期,数十万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雇员发觉他们的技能可说是在一夜间变得过时,因此,他们对再培训的需求极大。政府按各学院对基本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费用而给予的资助。直至一九九二年,政府才设立雇员再培训局,但只是以技术水平极低的制造业失业工人为服务对象,规模并不太大,只有学员数千名。相对来说,在以往多年,各所高等教育院校、职训局、公开进修学院、明爱及其他非牟利团体和牟利的商业培训机构,已协助数十万名在职成年人取得较高水平的技术。」


23.5 CHL报告书就各所大学及公开进修学院所办的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组合做了一个调查,并以多个图表列出调查结果。现在把其中几个图表转载如下:
表23.1
表23.2
表23.3
表23.4

23.6 学生大多数是年青人,只有少数学生年龄在40岁以上,这全属意料中事,因为年青人一般较为关注事业发展,较愿意转职,并且有较长时间享受增进技能和知识所带来的成果。单身学生占大多数,显然是因为他们比已婚人士有较多可以自由运用的时间。令人较感意外的,是女生占的比例很大,这可能是因为她们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希望藉此弥补以往的损失。


23.7 谈到各行业的学生比例时,必须紧记一点,就是这项调查的范围,只包括各所大学及公开进修学院。这些院校的课程一般不适合销售业及制造业从业员,他们多会修读职训局等其他机构提供的课程。把持续专业教育的学生按行业划分而计算出来的人数比例,可以反映较早前所述的经济转型情况。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培训及再培训课程的需求很大;与日渐式微的制造业比较,服务业雇员修读进修课程的人数比例甚高。上列各表并没有列出的资料是学生在现职工作的年期。CHL调查显示,修读文凭或学位课程的持续专业教育的学生当中,约半数在现职工作不多于两年。在接受持续专业教育的学生中,有46%单身人士及30%已婚人士有计划转职,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修读持续教育课程有助转职。出任现职时间不长而又不打算转职的学生,大多来自没有提供内部培训的公司,他们可能以大学或公开进修学院的持续专业教育课程代替内部培训。


23.8 有资料显示,一般人认为持续专业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帮助进修者转职,其次才帮助进修者提高现职所需的技能。CHL调查结果中有一点颇惹人注意:在修毕持续专业教育课程后转换工作的学生,半数亦同时转业,即是说,他们从事另一个迥然不同的行业,而非仅是转换新雇主,从事同类的工作。不少人因此认为持续专业教育对转业极有帮助。而CHL报告书也认为,持续专业教育的效用依次排列是:(i) 帮助转业;(ii) 帮助转职;及(iii) 帮助改进现行工作表现。


23.9 上文从职业结构转型、转业或转职、改进工作表现等各个经济效益角度,阐述持续专业教育对香港社会及个别学生的裨益,并大量引用了委托研究人员进行的经济分析结果。不过,还有有很多持续教育课程(大部分为非文凭/非学位课程)是照顾个人和社会对文化、消闲和实用的需要的,例如笛子吹奏、中国传统绳结、知识理论、摄影、山水画、业余考古、天文、中国戏曲、试酒和汽车修理等课程。为丰富社会文化和满足个人的需要,继续开办大量不同种类的课程实在非常重要。有数据显示,这些课程对年长者特别吸引,不过,分析有关数据并不容易,因为90%的持续专业教育课程都是非文凭/非学位课程,而其中大部分可能与学员的职业有密切关系。


23.10 持续专业教育的最后一类受惠者是 雇主。事实上,愈来愈多雇主亦开始进修,特别是修读管理课程,但本章将会讨论的是:作为雇主,他们在雇员接受持续专业教育这件事情上扮演的角色。CHL报告书指出:「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持续教育的重要,在于提高雇员的生产力,无论是帮助雇员改进目前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或是帮助他们学习新技能,以便担任其他职务。公司可以为雇员安排内部培训、委托外间机构提供培训,或是鼓励雇员修读高等教育院校开办的各项持续教育课程。公司对持续教育和雇员接受培训所持的政策和态度,对持续教育的需求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23.11 为探讨雇主对持续专业教育所持的态度,了解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CHL报告书的作者向所有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派发问卷。这项问卷调查的回应率是28%。作出回应的公司当中,50%有为雇员安排正式的内部培训,35%委托外间机构(大多是私人机构)提供特别设计的课程。这两种方法亦会同时采用:本身有提供内部培训的公司,通常亦会采用外间机构所办的课程作为辅助。公司一般都赞成雇员修读教资会资助院校、法定组织(如职业训练局),和私立学院所办的课程,有些公司亦会对雇员给予协助,但通常是资助学费,给假受训的则较少。


23.12

对雇主来说,持续专业教育的裨益主要是提高生产力,而最大的代价是雇员在学到新技能后,可能会转职,因而令雇员流失率上升。有回答CHL问卷的公司中,55%认为持续专业教育课程有助提高生产力,而并无加速雇员流失;17%表示生产力及雇员流失率均有上升;22%认为生产力及雇员流失情况均无改变,而6%则表示持续专业教育只有负面影响,生产力未见提高,但却导致更多熟练的雇员离职。

图23.1总结了上述的意见:

表23.1

尽管证据并不明确,但公司雇主似乎都很清楚持续专业教育的好处及代价,而这或可解释他们对教资会资助院校课程的态度。这些课程与私人机构开办的课程比较,课题通常较为广泛,某些课程更会颁授认可资格,使学生有更佳的机会另觅新职,这肯定也是学生考虑的因素。虽然公司表示赞成雇员修读教资会资助院校的课程,但实际上却不太愿意为雇员提供资助,反而较乐意资助他们修读一些法定机构或私人机构开办的课程。不过,亦须指出的是,教资会资助院校的课程,学费一般较低,学生不会感到负担太重。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