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延续教育

21.1 直至近年,学生及雇主都把高等教育视为「终生只须经历一次」的经验,认为高等教育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观点,足以帮助他们应付毕生工作上的需要,并觉得再进一步的教育是不需要的。因此,高等教育所采用教学方式和教材资源,是为了尽可能让学生从这一次过的早期经历中,获取最丰富的知识,之后他们便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谋生。但是,就业模式及社会性质转变迅速,这种「一次过完成高等教育」的看法已经过时。无论是由于本身的需要或雇主的要求,很多人会终生不断修读高等教育课程。本章会研究这种新兴及愈来愈大的需求,探讨用什么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好能既可配合个别人士和劳工市场的需要,又可确保对纳税人公平。


21.2 本章讨论的正规学习课程,修读的人有些可能已接受过基本高等教育,有些可能只完成了中学教育,为「迎头赶上」而进修(但请参阅第21.3段)。一般来说,修读这些课程的,大多是有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延续教育种类繁多,视乎课程的目的而有不同的名称,最早期的一个名称是「校外进修」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那些被摒诸高等教育院校门外的人,有机会接受向来只为校内生而设的高等教育。「入门」课程亦有类似目的,就是提供途径,让那些根据一般准则不符合资格的人士得以一窥学府堂奥。所有以「教育」一词为名的课程,如「成人教育」及「持续教育」,往往强调教育对学生的助益。以「训练」一词为名的课程,如「职业训练」及「工业训练」,则强调对社会的助益。至于为雇员安排的延续教育,雇主通常都称之为「职员培训课程」,即使该项课程主要是为特定的工作提供训练。这些语义上的差别不必斤斤计较,反之,可以把以上各类教育纳入「持续专业教育」的范畴。持续教育较为着重学生的需要,而专业教育则较为着重社会的需要。虽然如此,在课程性质及有机会获益的人士这两方面来说,持续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分别。


21.3

各方面曾多番尝试界定持续专业教育。教育统筹委员会在第二号报告书建议下列三个目标:

  1. 为中学毕业后并未继续升学或没有机会继续升学的人士,或年龄较大时才有需要升学的人士,提供第二次进修机会;

  2. 为完成大学教育后就业的人士提供持续教育,使他们的专业技能追上最新发展并不断改进;

  3. 为工作了好一段日子的人士提供再培训,使他们能拓展或学习新的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转变。


21.4

香港专上学院持续教育联盟建议持续专业教育应具备下列特点:

  1. 课程主要是兼读形式的;

  2. 课程的修业期较正规高等教育的课程为短;及

  3. 课程一般不是以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为对象,而主要是为成年人提供第二次进修的机会。


21.5 事实上,并没有明确准则界定哪些课程应列为持续专业教育。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曾在第10章和第12章讨论过的学士学位课程和硕士学位课程,本报告都不会纳入持续专业教育的范畴内。而在第11章谈论过的一些学位以下程度课程,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修读者可以获得基本高等教育学历,这些课程亦不包括在内。虽然如此,余下来还有各种各样的课程供成人学生修读,不论他们是否已具备基本高等教育学历。


21.6 教资会资助院校开办了一些只有数节的短期课程,教授一般技能,例如撰写报告、社交英语及电脑操作,亦有开办一些非常专门的课题,如土壤污染或建筑物防震设计等。此外,还有为期稍长的课程,课程范围广泛,涵盖消闲和专业两方面的兴趣,其中有些更是证书课程。消闲兴趣和专业兴趣不易区分,大都视乎个别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过,在消闲兴趣方面,可以举出的例子有考古、音乐、摄影、哲学、日式烹饪、国画、舞台布景及服装、陶瓷、现代中国及艺术保存;在专业兴趣方面,例子则有银行业务、市场学、时装绘图、公司法、电视制作、税务规划、中国贸易、包装及外汇投资。专业兴趣的课程,有一部分是比教授较一般性的课题,例如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或品质控制。此外,院校亦在公司行政、房屋管理或图书馆管理等范畴,开办长时间的兼读文凭课程,修读期为两年或三年。


21.7 在教资会资助院校以外举办的延续教育,主要是针对就业需要,不过学员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许会有广泛的用途。举例来说,很多雇主要求雇员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英语和普通话,而有时亦会要求雇员提高广东话及其他语文的能力。除高等教育院校外,国家机构,例如法国文化协会和歌德学院,以及多个商业机构,如普通话学校及香港日语专科夜校等,均有开办语文学习课程。


21.8 本港的小型企业多不胜数,大都无法为雇员安排内部培训,雇员只能从工作中或从观察同事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企业如要以在职训练以外的形式安排员工进修,一般是透过各高等教育院校、政府培训机构,以及商业或专业机构开办的职员培训课程。以有关珠宝业的课程为例,浸大的宝石学中心开办宝石学文凭课程、珠宝销售管理证书课程,以及有关宝石鉴定及评估、内含物及珠宝制作过程的短期课程,现时约有学生600人(实际学生人数)。香港珠宝学院是商营机构,但亦与港大专业进修学院合办一些课程,修读学生共1,100名,课程有宝石鉴定与分类、首饰设计,以及珍珠和半宝石饰物串制,分证书课程和文凭课程,也有夜间课程。职训局在葵涌设立的珠宝训练中心共有180名全日制技工学徒,接受首饰制作及镶嵌的基本训练,另有105名学徒修读夜间的首饰镶嵌及铸造课程。此外,一些商营机构也开办同类课程。例如,诗淇宝石串制有限公司提供首饰镶嵌与串制课程,以及半宝石时尚配饰设计与制造课程,共有学生240名;国际宝石学院与香港基督教青年会则合办宝石学文凭课程,共有学生116名,另有109人修读其他短期课程。与本港其他行业有关的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不过,上述有关珠宝业课程的详细介绍,相信有助大家了解类似课程的情况。


21.9 很多公共和私人机构,包括商业中心,都有教授在小型公司工作所需的一般知识,例如电脑操作、行政技巧、财务及法律程序等,而专业组织也有开办这一类课程。举例来说,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开办多项行政人员进修课程,其中包括遥距学习课程,有些更专为较小型机构的雇员而设。不过,商办的延续课程并非全属职业进修课程。本港也有多所私立学院,专门开办音乐、艺术及一些普通文化主题的课程。政府方面,亦透过教育署举办「兴趣小组」形式的课程。除了政府、商业和专业机构外,多个慈善基金会亦有开办持续专业教育课程,这些机构或会有特定的宗旨,例如法住学会的宗旨是宣扬佛教,但这学会亦开办电脑、中医药和数项艺术课程。


21.10 香港一些规模较大的机构可以利用本身的资源或聘请外间的专家,提供内部延续教育。一九九四年,政府用了港币5.5亿元培训雇员,聘用了1,552名全职及兼职训练人员;89%的培训工作由政府内部担任。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用了港币2,500万元进行内部培训,不过其中只有小部分可称为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美国大通银行在内部培训方面用了港币600万元,在外间培训方面用了港币250万元,曾接受内部培训和外间培训的雇员,分别约为3,500名和600名。万国宝通银行在内部和外间培训方面共用了港币270万元,约有3 500名雇员曾接受培训,其中90%的培训工作由公司内部负责。相比之下,连卡佛便有点不同了,连卡佛提供的内部和外间培训课程数目相若,各有1,250名雇员参加。机构内部开办的持续专业课程往往较外间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更能针对工作所需,而公司培训部门所办的课程,则通常是为了应付各部门内部所需。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