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高等教育学生的语文水平

20.1 课程的收生事宜,是由教资会资助的各所院校自行决定的。在制定入学资格时,院校既要考虑到目前中学的发展情况对中六学生语文水平的影响;也要考虑不同的学士学位及其他程度的课程的语文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语文能力的期望。教资会资助院校开办的学士学位课程,一般的入学要求是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至少有一科及格,以及高级补充程度英语运用和中国语文及文化这两科取得及格,或是有同等学历。有些院校更明确规定香港中学会考英国语文科及/或中国语文科必须及格。高级文凭课程的收生要求,各院校大致相同。但是,有些院校往往让个别学系自行判断申请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语文能力。教统会在第六号报告书中,促请各院校尽快「考虑在收生时严格执行对新生的最低英语能力要求」。政府随后表示,会敦促各院校校长及教职员更严格执行对新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以维持高等教育的质素。这也是教资会的立场。


20.2 一九九一至九二年度开始,教资会资助院校每年须提交学士学位课程新生语文能力的评估报告,提供新生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及香港中学会考英文科及中文科所考取的成绩。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开始,教资会要求院校提供新生的香港高级补充程度会考中国语文科考试成绩,以取代香港中学会考的考试成绩,因为教资会资助的各所院校,都普遍以高级补充程度会考的中国语文科成绩来制定入学要求,而这项成绩亦更能反映新生的中国语文水平。


20.3 这些统计数字反映出很重要的两点:(1)本港大学教育扩展初期,新生平均语文成绩下降(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英语运用」一科取得「A」或「B」级的新生人数大致不变,但取得「D」或「E」级的人数则大幅增加),(2)虽然新生人数持续增加,但是,新生的平均语文水平并不像预计的那样不断下降。一九九二至九三年度,9 925名新生中,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英语运用」一科取得「C」级或以上成绩的人数占24.4%;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学士学位课程的新生共有12 356人,在「英语运用」一科取得「C」级或以上成绩的占26%。新生中文科的水平也十分稳定。


20.4 另一方面,院校每年都会碰到下列的情况,这些情况有助院校了解哪些地方最需要及时采取语文辅导措施-入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每年在新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各所院校之间差别颇大;同一院校不同学科的新生,入学的平均成绩也有颇大差距:修读临床前医学和人文学的学生,在高级补充程度英语运用和中国语文及文化这两科的成绩,一般都比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好。最令人担忧的是数学科的新生,他们在英文科和中文科取得D级或以上成绩的人数,仅仅是36%和49%。院校往往辩称说,语文成绩差的学生获得取录,是因为他们主修科目的成绩好,事实上,获得取录的学生要是语文成积差,他们高级程度会考的成绩也差,两者显然是互为因果的。


20.5 上文所述教资会的监察工作,主要是分析问题所在,而教资会所提供的语文培训补助金,则旨在直接改善本港高等教育学生的中英语文能力。这项补助金的拨款总额,一九九一至九二年度是港币2,500万元,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度已增至港币6,000万元。一直以来,每所院校获拨的款项,均与学生人数成正比。目前,教资会正资助几所院校合作研究是否可以制订成效指标,如对大学毕业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测试等。研究完成后,或可按各院校的表现水平,分配语文培训补助金。


20.6 各院校每年须向教资会汇报各个语文培训计划的成效,汇报内容必须包括两项,一是由整体补助金资助的基本语文辅导活动,二是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而设的活动。教资会于一九九二年一月成立语文培训小组。小组先后与各院校代表会面,讨论语文精修计划,探讨制订成效指标的可能性。现在,该小组已并入教资会的质素小组委员会。质素小组委员会特别重视继续监察语文精修计划的成效,因为这关系到各院校质素保证的工作。小组委员会计划于一九九六年底或一九九七年初举办校际研讨会,与各院校讨论这一问题。


20.7 根据各院校向教资会提交的年报,为了提高学生中英文(包括普通话)的水平各院校已推行各种不同的语文精修计划。语文培训补助金显然发挥了激励作用,令院校更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加强和改进语文教学工作。各院校不仅开办最切合本身需要的课程,并且互相合作,解决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各院校都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自觉地改善语文能力:由于学位证书不会注明语文程度,学生往往不愿意在所修学科以外抽出时间来改善语文,尤其是那些语文程度较低的学生。另一方面,某些语文课程却供不应求,特别是普通话课程。各所院校都面对一项挑战:如何提供资源来应付这些需求及满足其他语文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如何聘请资历优良的语文教师。大多数院校已成功开设了自学中心,这些中心本身都非常有用,但最终仍须保持有优良的师资,才能发挥理想效果。


20.8 本报告不拟详细讨论个别的语文培训计划,因为有些整体趋势似乎已经显现。无论是衔接课程或辅导课程,如果在开设之后的数年不断有跟进工作加以配合,成效似乎会比较理想。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课程不仅是为一年级学生提供英语辅导,更旨在启发学生认识到在求学过程中,语言技巧与学科内容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那么,课程的效果才会更加理想。教资会认为,各院校都应该拨出更多资源和时间,以改善学生的语言技巧,并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语言技巧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前途是多么重要。各院校或可听取政府的建议,在假期增办有关的课程,延长目前的教学时间(见第7.1及7.8段)。本报告亦建议,院校认真考虑设立一个考核学生语言能力的制度,并将成绩记在学生的学历证书上。


20.9 学士学位课程以外的高等教育语文课程,例如政府资助开办的持续教育课程和商业机构为雇员开办的课程,大多是因应聘用条件或职业需要而设的。教统会第六号报告书表示,在一九九四年按照教统会第四号报告书的建议而推行的香港职业英语计划,深受雇主欢迎。第六号报告书还建议推行新的精修职业语文计划,为刚就业的毕业生提供特别设计的英语及普通话课程。从为社会提供双语或三语人才的目标来看,香港的高等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可喜的是,在过去十年,本港已经形成了重视和提高语文质素的风气。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