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香港人的语文能力

18.1 九十年代,香港各界人士十分着重语文的问题。在香港,语文能力是指广东话、国语(或普通话)及英文三种语言的水准,而这问题深受政府、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大众关注,并往往引起激烈的讨论。差不多每天都有报章刊登读者来信或文章,强调有需要教授普通话,或谈论香港学生英文水准下降的问题。《远东经济评论》近期(一九九六年三月)刊登的一篇文章,把本港一所高等教育院校形容为「香港英语水准下降的象征」。又说:「亚洲其他地区现正努力提高本土的英语能力,在这场维护英文之战中,这所院校看来必败无疑」。教育统筹委员会自一九八四年发表第一号报告书以来,每份报告书都有谈论各个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问题,包括师资的培训。考虑到以上提到的问题,教资会资助院校和教育署辖下的语文教育学院(现已纳入香港教育学院),曾做过一些研究计划,探讨香港年青一代独有的语文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评估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有关的研究现在还在进行。


18.2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教统会以谘询文件形式发表最新一份报告书,即现在已有最后定稿的第六号报告书,题目是「提高语文能力-整体策略」。报告书向政府提出的主要策略性建议,是设立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从而提供一个全面的机制,支持及协调有关香港语文需要的研究工作、制定应付这些需要的政策,然后监察和评审政策的成效。报告书又提出其他建议,包括规定所有教师均须具备基本语文能力才算符合资格,订定语文教师的基准资格(见第19.3段),以及聘用更多母语是英语或普通话的教师。


18.3 香港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必须如中期报告所述:「为香港及内地提供质素极高的双语人才」。一九九七年即将来临,「双语」改为「三语」更为恰当。政府已制定一项政策目标配合一九九七年以后的需要,就是要有一支通晓中英文,并能操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的公务员队伍。社会人士对现时正接受教育,准备投身金融、商界和其他专业行列的学生的语文能力,肯定也抱有同样的期望。香港工业总会近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属下会员在聘请中层至高级管理人员时,极重视应征者的普通话能力。


18.4

香港约有98%的人口是华人,他们的母语是广东话。母语是英语的,占本港人口不足1%。香港与新加坡不同,在新加坡这个多语言国家,英语是共通的语言,而香港大多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则使用同一种中国方言(广东话)。不过,政府机构使用英语,而且社会对英语需求极大,社会的重要利益往往也有赖英语来维系,因此香港市民除了本身的母语外,还要懂得另一种语言。教统会第四号报告书(一九九零年)言简意赅地指出了这方面的需要:

「香港是国际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因此,在我们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英语占很重要的地位。为了要保持香港的国际地位,我们必须培养足够受过良好教育、能够使用英语和中文沟通的人。就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我们亦有需要重视中文的运用技巧。」

这番话一语中的-香港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利益,与市民的语文能力息息相关-因此,香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育通晓中英文的双语人才。


18.5 个人的教育历程,是由多个阶段组合而成的,每一阶段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建基于之前的阶段,语文能力的培育尤其如此。高等教育阶段面对的问题和制订中的政策,与中小学阶段的问题和政策息息相关。因此,这里需要略述中小学的语文问题及语文发展的情况。「为预科学生接受专上教育所作准备」的研究(见第1.7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背景。


18.6 八十年代,香港人开始感觉到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语文能力下降,未能有效地以中文或英文与人沟通。理由是,一九七八年开始,免费强迫教育延长至九年,学生人数大增;好的学生虽然同样多,甚或更多,但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多这无疑令语文的平均程度有所下降。亦有人认为,各中学逐渐转用中文为教学语言,是英语程度下降的另一个原因。下一章会讨论这个问题。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