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质素保证
17.1 | 近年,尤其自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间收生人数大幅增加以后,社会各界和高等教育院校都对质素的问题表示关注,包括预科毕业生的质素、教与学的质素,以及大学毕业生的质素。与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本港大众人士及专业人士,都十分关注教育质素的各种评审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对达到高质素成效的院校予以肯定、推许、奖励。其他地方的高等教育制度有一个共通点,都认为院校须自各为本身的质素负责,并须就此向公众交代。 |
17.2 | 一九九三年,行政局明确表示,教资会资助院校的质素保证工作,应由教资会负责监察,而各院校亦赞同这项安排。下文会阐述教资会与受资助院校合力制订的质素保证措施。至于其他组织所采取的措施,则会在第17.10及第17.11两段加以说明。在教资会资助院校这个范畴,香港学术评审局并不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教资会在推行质素保证工作时,也征询评审局成员个人的专业意见,使教资会资助院校与非教资会资助院校,在保证质素方面的工作能够互相协调。 |
17.3 | 素可以从多方面来衡量,但必须能够把标准区分,才可理解教资会现时订立的质素保证制度。衡量质素的方法之一,是量度成果,即毕业生的质素,即如中小学所采用的方法,以公开考试来评核结业生的质素。假如学校的资源与所取录学生的程度相若,课程又相同,结业生的质素可作为反映学校教育成效的一个有用指标。不过,在高等教育来说,不同院校以至不同课程,新生的质素差别很大;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内容甚至目标亦理所当然地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可以采用某种可算是划一的方式量度毕业生的质素,但如何评价得出的结果,亦会相当困难,甚至出现争议。 |
17.4 | 经济学者认为,量度成果的另一个方法,是评估增值,即评估学生毕业时的质素比入学时高了多少。理论上这个方法可能较为恰当,但除非是从一个狭窄的学科着眼,否则增值更难量度。衡量质素的另一个方法,是看看投入的元素。例如,新生的质素及院校的资源,可作为质的概括指标,而教学课时、每班学生人数、图书馆及资讯科技设施、师生比例,以及教师的资历等则可作为较详细的指标。教资会定期收集这类资料数字,不过,把这些数字上的「绩分」跟质素和表现挂钩,却又会产生很大问题。举例说,面授时数多,可能只表示学生上课的时间过多,而每班学生人数少,也许显示教师人手调配有欠效率。而且,用投入元素的数字来衡量质素,更会白费各种为改善教育生产力所作的努力。 |
17.5 | 成果、增值或投入的元素,均可作为评审质素的基准。高等教育院校亦曾使用这些方法评审整体或部分活动的质素,但根据世界各地的经验,这项工作不但困难重重,而且会引起最少两个问题。第一,评番的整体结果很可能仅仅是一个评分数字或排名评级,把丰富多元的教育经验简化为肤浅的单面体。第二,由于评审工作必须客观,而且适当的公开,因此会过于依赖数字作为指标。结果,各院校可能会以这些指标为最终目的,本末倒置,扭曲了教育的意义。再者,除非程序的制订和评审工作都处理得宜,否则部分被评审者可能会感到被人误解和刁难。香港学术界的规模比较小,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比较。 |
17.6 | 教资会与各院校详细商讨后,同意最少在目前,在考虑院校教与学的情况时应避免评审质素(尽管可对研究工作的质素进行评审(见第37.5段))。教资会检讨的对象会改为教与学的过程。 |
17.7 | 检讨教与学的过程,作为保证质素的主要方法,是基于一项假设,就是各院校毕业生的质素主要系乎三个因素:新生的质素、可供运用的资源、教与学的过程。教资会刻意把教与学的过程这个因素的适用范围订得十分广泛,以便涵盖各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包括如校外考试委员等正式制度,另一方面则可考虑一些较抽象的因素,例如院校的学术气氛。把重点放在教与学的过程是恰当的,因为在决定毕业生质素的三个因素中,新生的质素取决于中小学教育体制,而高等教育所得的整体资源则由政府决定,只有教与学的过程完全由高等教育院校自行厘定。 |
17.8 | 教与学过程的检讨,自然与改善计划息息相关,而这必然是所有质素检讨工作的最终目标。不过,必须紧记,香港高等教育院校所担当的角色、肩负的责任、本身的特色各有不同,院校开办的课程繁多,涵盖各个范畴,而教学的形式风格也不尽相同。教资会认为高等教育体系这个多元化的特色,正是香港教育制度的长处,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由此可见,适用于某间院校的质素保证程序,若全部运用于另一间院校,几乎可以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教资会在进行质素保证工作时,不应订定一个规范或理想模式来衡量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应根据各院校的个别情况进行检讨。不过,检讨过程必须全面,应包括对自资课程、与海外院校合办课程(见第2.10段)及教资会全面资助课程的质素控制。 |
17.9 | 教资会对于受资助院校的质素保证工作,一直发挥重大的监察作用,所采用的机制包括进行院校检讨和学术评审、学系评审,以及在各层面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访问和讨论等;此外,亦帮助各院校进行检讨、维持、订定及提高教育质素方面的工作。教资会现正展开一系列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的检讨工作,有关详情见附件E。至目前为止,港大、中大、科大、浸大和岭南的检讨工作已经完成。教资会计划在一九九七年一月访问城大和理大,进行检讨。检讨工作至今进展良好,各院校亦就所得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互相交流。第一轮的访问结束后,教资会会重新考虑整个检讨的方法。 |
17.10 | 除了教资会进行的质素检讨工作外,职业训练局亦正为辖下两间科技学院的课程制定正式的质素评估程序。两所学院的首批学生于一九九六年七月毕业。这两所学院的每项课程都有一名课程主任及一个课程工作小组,组成教务委员会,负责每年提交周年课程质素分析报告。教务委员会必须参照学系既定的质素政策,并根据考试成绩、校外考试委员的意见、学生对课程和支援服务的意见,以及其他因素,编写分析报告。学院的学务策划及评核委员会会审阅每份报告,如对课程的质素不满意,便会作出干预。除了质素报告这个机制外,职训局亦推行侪辈审核讲课制度,由教师旁听同事讲课,并以非正式的方式提出意见。学院会在每个学期为每名教师安排同事旁听上课一次。这个制度旨在辅助而非针对个别教师,不会记存任何纪录。 |
17.11 | 香港学术评审局于一九九零年成立,属独立的法定组织,职责是就学术资格及水平提供意见。学术评审局最初的工作,主要是评审学位课程,但随着各院校获得自我评审资格,这项工作已逐渐减少。(不过,评审局仍参与评审香港演艺学院、公开进修学院及香港教育学院课程的工作)。在评审局的工作范畴中,发展最快的一项工作,是就香港以外地区颁授的学历水平,向政府及其他机构提供意见。评审局是国际高等教育质素保证机构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的会员,曾于一九九一年积极参与创立该会的工作,而且负责创立后首四年的管理工作,这些因素都有助评审局展开工作。评审局备存一份登记册,列载世界各地超过一千名不同学科的专家,以备向他们征询有关学术评审及质素等事宜的意见。 |
17.12 |
上文所述的机制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尽心竭力的教学人员必须受到奖励,以及得到资深同袍的表扬,这才是提高教育质素的最佳方法。为鼓励提高教学质素,教资会在一九九五至九八年的三年期,会提供1.5亿元教学发展补助金。最近澳洲进行了一项研究(一九九五年,Ramsden及其他人),所得结论如下: 「我们要加强教学人员的信心,使他们相信院校必会对优良的教学表现予以支持及奖励。大学教员调查结果证实,很多在院校任职的学者都认为,校方未有真正重视优良的教学质素或肯定优秀教师的贡献。尽管大学声称现行政策及程序已能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人仍然表示怀疑。大学教员认为,校方以实际行动给予教员支持,比空言奖励教学重要得多。 对良好的教学表现加以肯定,适当的奖励是不可或缺的。晋升及实任是最重要的奖励。如果大学希望职员相信良好的教学表现会获适当表扬,莫如在这方面作出行动。 但单是奖励并不足够。调查及个案研究结果清楚显示,院校必须能够提供理想的环境,尤其是能够鼓励职员就教学工作交流意见的环境,并且给予教员实质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改进。要有优良的教学质素,并对此适当地给予嘉许,院校的各个阶层都必须管理和领导得宜。提倡优良的教学质素与提升优秀的教师,是同样重要的目标。」 我们非常赞同上述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