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本报告阐述香港市民在过去、现在及将来接受「高等」教育的种种机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及目的,社会上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亦不打算就此作一个明确的定义,尽管我们相信高等教育既为社会培训人才,也让个人得以发展。对某些人来说,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建基于中学教育,学习的内容更博大精深,研究方针更为专门。对另一些人来说,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分别,在于时间先后次序不同。高等教育让不同年龄的人在修毕正规中学教育或初级工业教育后,能够继续满足学习需要。对于这两种看法,我们较赞同后者,但亦不会忽略前者。因此,本报告涵盖大部分中学阶段以后可供进修的机会,但不包括技工和较初级的技术员课程。不过,在谈论高等教育之前,必须概括论述有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过往的学习经验,以及可供他们进修的途径。
|
1.2 |
现时,香港的儿童必须在学校接受教育,直至十五岁或修毕中三课程(以较早者为准)。因此他们最少要接受约三年的中学教育。但这只是一九七八年以来的情况。全港2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约46%没有接受过中学教育。现时,有一些学童在中三之后放弃接受正规教育,另有一些修读技工及技术员课程,但约91%的学童选择继续留校两年,修读香港中学会考的课程。学童就读的学校分为三类:官立学校(8%的学生);大部分经费由政府资助,但由志愿团体管理的资助学校(77%的学生);以及私立学校(15%的学生)。
|
1.3 |
中学会考之后的一些进修机会,属于本港高等教育的广阔范畴之内,其中包括两年或三年制的学位以下程度课程(通常属职业训练性质),以及三年制师资培训课程。除了全日制课程外,还有各种兼读课程,为在职人士提供进修机会。
|
1.4 |
现时,本港38%的学童在修毕中五(香港中学会考课程)后,继续升读两年制中六课程,好能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会考成绩符合有关入学要求的学生,可报读三年制文凭课程、学士学位课程或两年制师资培训课程,但亦有些学生报读毋须具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资格的学位以下程度课程。修毕学士学位课程或取得同等学历的学生,可继续修读研究生修课课程,或以研究方式修读硕士或博士位课程。
|
1.5 |
近年来,愈来愈多年青人选择继续升学而不选择就业(目前大约是75%),中六课程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变得日益重要。有鉴于此,撰写本报告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托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领导的一个小组,以「为预科学生接受专上教育所作准备」为题,进行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已另外发表,这里只引述当中某些结论(与需求有关的要点将会在第30章讨论)。
|
1.6 |
小组曾研究原先设计和实际推行的中六课程、中英语文的教与学问题,以及学生如何选择高等教育课程和院校。受访者均认为,正规课程的事实资料太多,而且未能帮助学生培养足够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研究报告亦指出,从中六学生实际修读的课程来看,加入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以期扩阔课程的目标,常常受到忽视。此外,虽然课程发展议会希望培养学生的创作思考力和作出独立理性决定的能力,但由于教学模式基本上以传统方法为主(尽管这些方式不乏优点),这个目标恐怕亦难以实现。
|
1.7 |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运用这个课程反应良好,但学生上课时参与程度则不足;同样地,学生在其他科目的课堂上亦未有把握机会运用英语。接受调查的学校几乎全都声称以英语授课,但根据小组进行的课室考察,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上中国语文及文化课时,表现较主动,但他们的语文能力根基较弱,又不大重视这个科目,所以学习进度受到限制。至于学生如何选择院校,小组发现三所历史最悠久的院校(中大、港大及理大)最受学生欢迎,但学生报读的学科并不直接反映他们在高级程度会考所得的成绩。报读专业课程的学生不太多,但他们的高级程度会考成绩良好;社会科学和文科较受欢迎,但报读的学生质素较低。
|
1.8 |
研究报告又指出,最重要又最令人不安的问题,是中学教师和大专教师可能不大了解彼此的需要和彼此的贡献。中学教师可能不了解高等教育院校对入学者的要求,而大专教师或许也不甚了解现时中六的学习情况。如果情况的确如此,那就必须尽快正视问题。
|
1.9 |
上述的教育模式,以及研究报告考虑的过渡阶段,是由六岁(小学入学年龄)至约22岁(获取学士学位)连续全时间修读的历程。不过,本港大多数的年青人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年期较短,途径亦不一。为了照顾他们的需要,香港及其他地方提供了大量进修机会,其中大都是兼读课程,让学生接受完初步正规教育后,继续充实自己及取得更高的学历。这些进修机会对现时的中学毕业生固然重要,但对较年长的人更为重要,因为过往供他们接受全时间教育的机会,可能远较现时为少。
|
1.10 |
即使不计算「进修」的因素,本港对两类持续教育(或称毕生教育)的需求,亦不断增加。第一类与工作需要有密切关系,往往称为持续专业教育。雇主可能要求雇员与时并进,学习最新的技术,个别人士亦会认为这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或晋升机会。一些持续专业教育课程,可让学员获得认可专业资格。
|
1.11 |
第二类毕生教育,主要是帮助进修者善用余暇的。个别人士可能希望增加某方面的知识,好能从消遣和嗜好中得到更大的乐趣。可以选读科目极多有实用的,也有属于文化范畴的。为这个目的进修的人,与修读持续专业教育课程的人,动机可能大不相同,但从开办课程的院校的角度来看,并无明显分别,而一些课程亦可以兼顾两者的需要。本报告谈及的高等教育涵盖范围甚广,包括很多毕生教育的课程在内,其中大多数毕生教育的课程是由一般提供专上教育的院校开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