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未來的路向

41.1 本報告F部討論了高等教育的未來路向,詳細研究了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結構,以及目前採用的教學模式,並探討改變的方法。這很大程度上視乎本港的教育制度應較著重「通識」教育還是「專門」知識。正如第40.5段所述,很多僱主都對畢業生在「通識」方面的質素表示懷疑。


41.2 本會曾接獲多項關於修改學士學位課程修業期的建議,當中大多支持延長修業期,一些則主張縮短。最普遍的建議,是院校應開設四年制的學士學位課程,提早一年收取學生入讀大學,而如果要推行這項建議,則需要徹底改變香港的教育制度,但目前的模式在不久前才確立。


41.3 預計日後資訊科技革命會令學士學位教育大為得益,但這過程不會突然出現,也非不費分文。課堂授課模式不會突然消失,就如書本不會突然消失一樣,儘管過去三十年來不斷有人作出這種預測。不過,授課的內容結合了電腦網絡的高質素教材,便會更為充實。更重要的是,電子教材會大大增加自學的機會,最終甚至會出現為個別學生特別設計的課程。


41.4 當然,有些人會認為,既然愈來愈多資料可以從電子途徑取得,在校園學習已變得不合時宜。這個說法可能正確,不過要視情況而定,例如修讀兼讀課程的在職人士便會同意這個說法。不過,修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年青人,除學科知識外,還要學習社交和溝通技巧。因此,他們的校園生活應該更多、更充實,而非越來越少。


41.5 在負責撥款予高等教育院校的人士當中,有些期望(也許說「希望」會較為恰當),資訊科技有助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提高效率」。本會的看法是,這個希望並非全無根據,但要持續十年甚或更長時間才能實現;即使如此,得到的益處亦有限。引入資訊科技,在較短期內會加重教學人員工作量,而一些成本亦會增加,包括要在工程設備方面作大量投資。


41.6 修讀兼讀學士學位課程的,主要是年齡較長、希望抓緊「第二次機會」接受教育的人士。學士學位課程近年有所增加,更多人可以把握「第一次機會」升學,因此兼讀學士學位課程的需求將會減少。不過,提供這些課程的院校,亦開辦了許多持續專業教育課程。由於後者的需求日增,院校的角色雖然會改變,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41.7 一般來說,學位以下程度課程明顯屬職業訓練性質;事實上,少數學士學位課程亦屬這個性質。與大多數學士學位課程比較,學位以下程度課程較父重個案研究、專題研究及實習訓練,包括工作經驗。電子教具能大大幫助不少這類課程。在職實習訓練是某些課程不可或缺的一環,但要安排學生接受實習訓練卻愈來愈困難。學位以下程度課程甚具發展潛力。為免妨礙有關的發展,就必須小心維繫實習訓練與相關工作的關係。資訊科技在這方面所能發揮的緩和作用大致上是有限的。


41.8 未來數年,研究生修課課程將會持續增長。然而,這些課程需要分為兩類,有些是為社會而設(如提供教學資格),有些則主要為個人事業前途而設(如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第一類課程有理由取得大量公帑資助,但除了在師資培訓外,這類課程不大可能會顯著增加。主要的增長會集中在第二類課程,而這些課程多數應是財政自給的。課程如與世界各地所辦的課程性質類似,便可利用聯網資料,但與香港本地有密切關連的課程則不大可能這樣做。


41.9 在工業及高等教育層面推行大規模的研究計劃,香港過往的步伐一向緩慢,有時甚至不大願意這樣做。人們總認為,進行研究及發展所需的經費不菲,又認為可以採用外國的研究結果。雖然高等教育界已開始改變這種想法,但整個社會的想法也必須有所改變。香港的工商業已從低技術轉移至高技術,若要居於領導地位,便必須有能力創造新發明開拓知識的新領域。為了令香港更繁榮進步,各高等教育院校應該與工商界合作進行研究,不要留在「象牙塔」內作業,而社會人士則冷漠地旁觀,然後勉強無奈地負擔院校的研究經費。此外,教資會亦希望有更多不同的人才參與在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工作。院校現在最需要的,並非更多研究學生,而是各類研究員如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從工商界或政府借調的人員。他們的參與將有助提高研究的質素。此外,本港也必須更積極從海外物色研究人才(特別是中國內地的人才),這多少是希望一些才俊之士日後會在香港長期工作。


41.10 面對將來,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高等教育界最關注的,莫過於中港關係日益密切(或可說是中港邊界日益開放)所帶來的影響(見第33章)。對本地大學畢業生而言,這形勢有利亦有弊。在更大的經濟體系裡,本地大學畢業生會有更多就業機會,而他們憑藉在中西文化薈萃的商業社會生活多年的經驗,必會獲得器重。可是,他們也要跟中國內地精英教育制度培育出來的大學生競爭。至於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則會有更多機會跟內地院校合作,進行教育及研究計劃。其實只要不對本港構成過於沉重的壓力,日益密切的中港關係對香港來說絕對大有裨益。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及大學生不但要放眼東方、西方、南方,而且還要放眼北方。


41.11 第32章探討了各院校的角色。除了發展卓越學科領域外,院校的角色在未來十年希望不會有重大改變。目前,香港高等教育十分多樣化,若轉為一體化,將給香港帶來很大的損害。


41.12 現在概括談談教資會對未來的看法。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能夠趁目前暫停擴展的時候,提高學士學位課程和研究生課程,畢業生的質素及改善研究工作的表現和實用程度,建立良好的聲譽,香港的高等教育定必有美好的前景。各院校需要特別著重語言及溝通技巧的訓練,並且在保留傳統教學寶貴成效的同時,善用資訊科技。香港高等教育現時已有創出卓越成就的條件,但要真正取得卓越成就,則需要創造力和熱誠。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