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A:中期報告

引言

  1. 八十年代末期,香港政府作出了兩項決定,使高等教育的性質及範圍產生重大改變。第一項決定在一九八八年作出,規定日後報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所有學生,必須修畢兩年制「中六」高級程度會考課程。而在一九八九年作出的第二項決定,則是大幅增加大學本科學額。

  2. 體制上的改變會在一九九六至九七年度前推行。這項改變對香港中文大學的影響最大,因為中大多數收取修畢一年「中六」課程的學生。增加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的工作,則會在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完成。

  3. 本中期報告載述推行政府上述兩項決定的進展,同時亦展望體制改變完成後的情況,放眼至一九九五至九八年的三年期,甚至二零零一年及以後。由於這是中期報告,除了敘述和建議,報告還會提出問題。希望政府與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以下簡稱教資會)就這些問題展開對話、找到答案,以便撰寫總結報告時作為參考。


高等教育體制的修訂

  1. 政府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以下簡稱教統會三號報告書)提出的建議,在一九八八年作出多項決定,詳情請參閱附件A。其中最重要的決定,是規定入讀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須修畢兩年「中六」課程並參加高級程度會考。香港中文大學過往收生時,大多是收取讀完一年「中六」課程的學生,因此提供的是四年制學士學位課程,而不是像其他接受教資會資助的院校一般,提供三年制學士學位課程。

  2. 中大現正改用學分制,通常預期中七畢業生在修畢三年的課程後,便可取得學士學位。入讀三年制課程學生人數的百分比目標,在一九九二╱九三年為50%,一九九三╱九四年為70%,到一九九四╱九五年則為100%。對中大來說,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改變,涉及的問題不單只是重新設計課程,以及面對同時提供三年制和四年制課程所帶來的不便,還需考慮中大的教育目標,這是個更基本的問題。能夠順利改為採用學分制,中大教職員的努力,實在值得嘉許。

  3. 政府就課程長短所作的決定(請參閱附件A)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問題。為了讓更多預科畢業生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教資會並不贊同把學士學位課程延長至超過三年。不過,日後可能有少數情況會有充分理由把課程延長。

  4. 政府決定採用的聯合取錄新生程序,已分兩期推行。一九九零至九一年度開始實施的臨時大學及理工聯合招生辦法,容許院校在中六有條件取錄學生。這項計劃後來又有所修改,最後在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開始,院校一律取錄修畢高級程度課程的學生。為配合大學及理工聯合招生辦法,理工及職業訓練局的院校決定在一九九三至九四年度取錄學位以下程度課程的學生時,推行理工學院、科技學院及工業學院聯合招生計劃。

  5. 政府要求各院校考慮延長教學時間,但院校的反應並不熱烈,院校認為教學時間可以延長的,主要是一些輔修和基礎學習課程,以及語文輔導課程,而這並不涉及撥款問題。政府也建議推行學分制,而現在已有個別院校採用,不過,院校認為,有系統地在院校間推行學分累積及轉移制度,與其他改變相比,並非最為急切

  6. 政府因應教統會三號報告書的建議而作的另一項決定,是要為英語輔導課程提供額外資源。事實上,一九九一至九五年並沒有額外的公帑,不過,教資會已撥出款項,增加院校用於提高語文程度的現有開支,一九九一至九二年度為2,500萬元,一九九二至九三年度為3,000萬元,一九九三至九四年度為3,500萬元,而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則為4,000萬元。這個決定十分重要,各院校須向教資會提交新生的語文能力評估報告,以及語文精修課程成效的評核分析。第25段會再討論語文能力的問題。


一九九一至九五年的擴展

  1. 教資會資助院校在八十年代其實一直都在擴展。一九八九年十月,政府宣布決定大幅擴充高等教育。這項計劃的規模,可從入讀率(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與有關年齡組別(17至20歲)人數的比較)的增長反映出來:



  2. 政府的目標是到了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入讀率應可達到18%;初步預計,在該年度須提供15,000個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但這個數目後來因應一九九一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的修訂人口數目而減至14,500個。

  3. 政府雖然就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的擴展訂下了目標,但在研究生學額的問題上,則十分尊重教資會及有關院校的意見。這個問題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而這些因素又往往互相對立。各院校都需要研究生,一個原因是,研究生是各院校未來的教學人手;過往研究生不足,因此現時擴展高等教育所需的教學人員,幾乎全都不能從本港聘得。各院校需要研究生的另一個原因是,教學人員需要這些學生協助進行研究,這種情況尤以著重實驗室研究的學科為然。此外,研究生在教學上往往有寶貴的貢獻。

  4. 與各院校相反,本港社會對於曾受訓練的研究人員的需求程度,則有待商榷。本港的工業界傾向從外地引進基礎研究成果,而不會自己進行研究。不過,有關人士除非本身具備研究經驗,否則亦可能無法評估他人的研究是否有用。本港很多行業所需的技術水平正在不斷提高,相信對博士後研究人員的需求會有所增加。

  5. 無論對曾受訓練的研究人員的需求有多少,各院校要培訓這些人才,顯然受以下的因素所限制:有能力指導研究生的教學人員數目,以及可用的資源,例如人力﹑設備和圖書館資料。不過,政府同意現在是時候透過各機構為研究投入更多資源,包括設立研究資助局。這個決定實在令人鼓舞。

  6. 某些專業範疇(例如法律或師資教育)對修課研究生的需求頗為明確,而且通常可以預計。至於如工程學或管理學等其他專業範疇,這個需求則變化不定。不過,高等教育院校卻能對工商界在這方面的需求迅速作出反應,開辦專科課程來傳授新知識,或為職員提供訓練或再培訓,以配合不斷轉變的就業機會。本港各行各業的工作要求日趨先進複雜,對這類課程的需求亦勢將增加。此外,研究生修課課程現時亦已成為修讀某些學科的研究學位前必修的課程。而研究生修課課程的整體學額,將視乎需求﹑經費來源及高等教育範疇內不同事項的緩急次序而定。

  7. 政府就擴展高等教育而提出的建議,並非只涉及教資會資助的院校。這些建議擬把一些(在固定總數以內)學位以下程度的學額,從兩間理工學院轉撥往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院校。同時,政府亦成立了公開進修學院,主要為成人提供兼讀遙距課程。

  8. 考慮到上文第10至16段所述的因素,以及現有和擬興建的校舍可容納的學生人數後,教資會向政府建議,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高等教育的擴展,應如附件B所示,按個別院校每年逐步擴充學額。當然,各院校是在學術及財政籌劃方面進行大量工作後,才有這個結果的,再加上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目標學額在最後時刻有重大的修訂,由15,000個改為14,500個(請參閱第11段),籌劃工作因此更為複雜。

  9. 若要在現時評論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高等教育擴展的各方面進展,實在為時過早,但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即教學人員的招聘,情況相信能令人滿意。要在一段較短的期間內聘請約3,000名教學人員,而他們又差不多全都來自海外,可能難以達到人數和質素方面的要求。不過,鑑於世界經濟衰退和其他地方的學術發展停滯不前,加上本港各院校積極進行招聘,並聯合宣傳,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學科的招聘工作似乎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10. 初時另一個憂慮,是到了擴展中期,可能難以招收足夠的合資格預科畢業生。不過,一九九二至九三年度的收生人數顯示,各院校在該年度超額招收了1,083名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儘管有人對於僅符合最低入讀資格而獲取錄的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對語言技巧的掌握,表示關注,但是以世界標準來說,在本港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仍只佔有關年齡組別的一個比較小的部分。

  11. 教資會將會就人數和質素兩方面,繼續密切監察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高等教育的擴展。


一九九五年以後的高等教育

  1. 關於高等教育在一九九五年以後的發展,教資會有兩項工作。第一項是決定本港高等教育長遠的角色,這需要與政府商談。第二項工作與第一項相關,但較為務實,就是為一九九五至九八年三學年的發展,提供具體意見。本會對高等教育的長遠展望,包括了概念和數量兩方面。由於目前只有截至二零零一年的數據,因此這份中期報告便命名為「高等教育:一九九一至二零零一年」;至於概念方面,考慮的範疇則會遠跨二零零一年。

  2. 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處理,就是如何在提供基本高等教育,和提供為在職人士開辦的持續進修課程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直至目前為止,本港的高等教育以學士學位課程為重,並主要由教資會資助院校開辦。在其他地方,過去數年間持續專業教育的需求顯著激增。這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來自僱主(他們希望有更優良、或具備更合適技術的僱員),一方面來自個人(他們希望改善自己的事業前途),而另一方面則來自顧客(他們抱怨服務落後)。在香港,類似的需求極有可能會增加。

  3. 上文第15段已談過「畢生」教育的其中一個範疇,就是教資會資助院校學術院系開辦的研究生修課課程。這類課程在某程度上是由院校進行的研究促成的。不過,社會所需求的是種類更廣泛的課程,包括為時一日的專題課程,以至為期數年的兼讀課程。這些課程可由教資會資助院校的校外進修部或持續專業教育部提供,亦可由公開進修學院,或在某些情況下由個別行業本身提供。至於授課的形式,可以是在院校上課、在工作場地學習或遙距學習。除了改進或調整就業技能的課程外,在這個日趨富裕和先進的社會,對學習「公餘」技能以及文科或普及科學的需求,相信亦會不斷增加。

  4. 為滿足市民工作和公餘的需要,教資會資助院校和其他院校需承擔更沉重的工作。院校必須有足夠的獨立經費用以擴展這類課程,而不要取用撥作其他用途的整體補助金。持續專業教育或「消閒」課程的大部分費用,應由僱主或學員支付,但或許亦有需要由政府給予一些資助,特別是發展新範疇的時候。教資會現正就本港的持續教育進行一項研究。總結報告將會再談論這個問題。

  5. 香港將在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這表示在考慮教資會資助院校的角色時,需要從新的角度顧及中國內地的情況。預計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案:

    1. 各院校只取錄本地學生及為本地勞工市場提供人才。教學語言方面,可能逐漸增加使用粵語。最終各院校與鄰近省份的同類院校,可能沒有多大分別。

    2. 各院校只取錄本地學生及為本地勞工市場提供人才,但應積極維持雙語制度。這樣需要付出比現時更大的努力。本地院校的畢業生與內地畢業生的最大分別,將會是他們的語言溝通技巧(包括英語能力),而這有助維持香港的國際地位。

    3. 各院校應建立卓越學科中心,在本港、鄰近地區以至國際上發揮作用。本地院校應為香港及內地提供質素極高的雙語人才,並組成為華南及其他地區發展的參照標準,尤其在商學和社會研究,以及創新科技等領域。一些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和很多研究生會來自香港以外地方。

  6. 第一個方案多少代表一種聽任自流的政策。第二個方案需略增資源,更重要的是需由院校決意推行。教資會主張朝第三個方案發展,因為若果香港要在中國及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工商發展中維持領導地位,就必須擁有達世界水準的高等教育院校。給予額外資源只需一個理由:這樣對香港有益。下文較詳細談論第三個方案所帶來的一些影響。

    1. 卓越的大學」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實際上,各方面都具備卓越質素的學術機構,可謂絕無僅有。教資會希望本港院校能建立質素卓越的組別,在國際上與同類學術組織在享有同等的地位,值得本港投資在先進設備及學術活動之上,以維持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本會希望能有相當數目的「卓越學科中心」,研究與香港的工商業和文化直接相關的課題,因而促進以本地及鄰近地區為主的課程發展。

    2. 院校如果能夠建立獲國際認許的「卓越學科中心」,便會激勵其他範疇,使院校在教學、研究和海外聯絡方面更富生氣和信心。加強海外聯絡,亦有助培養優秀的雙語人才。上文第25段已提及這些人才。

    3. 在世界級的院校就讀的大學生,有機會與來自其他國家、其他文化的同學接觸,因而有所得益,而學院所在的國家更肯定會在招聘人才、外交和貿易上獲得長遠的利益。香港亦應鼓勵各院校招收少數外地學生,尤以太平洋沿岸地區為主要對象。外地學生的人數,應在核准的目標學額之內。

    4. 學士課程招收外地學生的理由,更適用於研究生課程。追求學問是無分國界的,而優秀的院校正需要吸收世界各地的學術思維。研究生(及研究人員)的交流,正是維持領導地位的基本要素。教資會希望本港院校的研究生有多至三分之一為外地學生。修讀科學的外地研究生多數會來自北美洲、日本和歐洲,但希望亦有來自其他地方的學生,例如中國和俄羅斯等,這些地方在一些專研範疇有傑出成就。同樣,外地研究生的人數應在核准的目標學額之內。

    5. 要在院校建立「卓越學科中心」,單靠政府或教資會是無法辦到的,他們只能扮演輔助和推動的角色。這項工作必須依賴院校本身的人員熱心推動,院校又必須設有制度,獎勵教員自發地追求卓越,以及鼓勵院校間(包括本港及海外院校)的合作,因為這類合作對高層次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至為重要。

    6. 香港投資發展達世界水準的高等教育院校,目的是要改善本身的經濟表現。但是,香港擁有這些院校,以及院校帶來的機會,尤其是技術轉移等機會,肯定亦會讓內地有所得益。

    7. 要準確估計院校循第三個方案發展的費用,實在非常困難。不過,相信這筆費用大約會比現時預計的多30%。教資會目前正採取若干措施,包括徹底改革撥款方法;預計這些措施能提高效率,從而減省約5%的開支。因此,預計增加約5%的淨額投資,便可推行第三個方案。

  7. 香港必須盡快決定高等教育院校未來的角色。華南地區的大學,相信亦會朝第25(ii)及(iii)段所述的方向發展。香港院校的唯一優勢,是起步早了數年,以及在人力資源基礎、基礎建設及圖書館等設備方面佔優。政府必須盡快制訂新的高等教育政策,考慮的事項應包括與中國的關係轉變、會否吸納外地學生和輸出本地畢業生到世界各地的情況,以及技術轉移等因素。為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訂立較廣的目標,可能會影響一九九五至九八年三年期的發展。稍後會再談論這一點。


一九九五至二零零一年的學生人數

  1. 學士學位課程的適當學額,由多種因素決定,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有志接受高等教育並具備所需資格的青年人數,以及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決定研究生學額就更為複雜,更須視乎高等教育的不同角色而定;這些角色在上文第21至28段已有述及。即使不考慮在香港以外的角色,第12至15段所述各點仍需仔細衡量。

  2. 一九九二年八月,教育統籌司提供的估計數字,顯示在高級程度會考起碼取得兩科及格,並在英語運用科取得E級或以上成績的預科畢業生,至二零零一年的人數只有緩慢的增長: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預科畢業生 18,000 18,650 19,000 19,300 19,450 19,550 19,700


這些預科畢業生大概約有980人會入讀教育學院或修讀要求高級程度會考資格的學位以下程度課程。此外,約有1,500名非應屆預科畢業的合資格人士會報讀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因此,可能入讀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總人數為: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可能入讀
的最高人數
18,520 19,170 19,520 19,820 19,970 20,070 20,220

院校可以提供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是14,500個。這個學額佔可能入讀人數的比率,在整個時期都超過70%,看來完全足以應付香港內部的需求。假如決定取錄外地學生(請參閱第25(iii)及27(c)段),情況則可能稍有不同。

 

  1.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教育統籌科發表了「九十年代的人力展望」報告書,預測本港人力的供求情況。這份報告書(第5.16段)指出:「最令人關注的,將是『中六』程度的人力出現短缺的情況。目前,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有機會接受『中六』教育,因此,『中六』程度學額仍然有擴展餘地,以便增加日後人手的供應。」政府如修改政策,使接受「中六」教育的學生比率提高,定會對第30段的數字有重大影響。必須注意的是,不管增加「中六」學額的動機為何,除非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能夠相應增加,否則這批額外的「中六」學生將感到失望。

  2. 「九十年代的人力展望」報告書(表5.2)預計,在二零零一年,本港會需要268,000位具備學士學位或以上學歷的僱員,而可供僱用的則有291,000人,其中114,800人是在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一年間新加入工作行列的,其餘176,200人則是在一九九七年前已開始工作,在上述期間仍繼續就業的。新加入工作行列的人當中(報告書第2.11段),20,900名是來港或回流移民,30,700名是留學回港的畢業生,63,200名是本地畢業生(包括少數來自非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畢業生)。本地畢業生的數字,是根據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一年期間每年提供15,000個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並假設沒有流失情況而計算出來的。假如學額減至14,500個,又假設有正常遞減,則預計本地畢業生人數會減少約8,000名。而到了二零零一年,供求的差距將會是15,000人。

  3. 二零零一年的勞動人口有15,000名大學畢業生過剩(5.5%),勞動力可算相當充裕,並沒有理由直至二零零一年之前還逐年增加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不過,這個推算所採用的假設,仍然值得逐一分析:

    1. 有176,200人繼續就業--這個數字是根據一九九零年移民海外人數比率計算的。高資歷人士移民海外的數字,會因應本地及海外就業機會的增減而大幅波動,因此這個數字很容易會有偏差,差額可達數千人。

    2. 20,900名來港或回流移民--這數字與繼續就業的人數一樣,需考慮相同的因素。不過,由於他們選擇前來香港時須作出積極的決定,因此預料人數可能有較大(例如20%)的波動。將來希望來港或能夠來港工作的國內畢業生人數是個未知因素,亦使這組人士的數目更難確定。

    3. 30,700名留學回港的畢業生,可能會因世界經濟開始復甦,留學國家的就業機會增加而延遲回港或不再返港。此外,如果到海外升學的費用不斷上升,一些學生可能會選擇在港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供求數字很可能有數千人的波動。

    4. 就需求而言,一些僱主認為「九十年代的人力展望」報告書的預計數字過低。

    5. 有關數字未有計算向鄰近地區提供人才。(請參閱第25(iii)段。)這個情況相當複雜,如香港向中國同時輸出工作和具備大學畢業學歷的人才,對需求或許並無影響,但假如工作擴展機會增加,需求便會上升。相反來說,輸出的工作可能吸納外地大學畢業生,這樣,對本港畢業生的需求便會下降。關於這方面,香港工商專業聯會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建議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應-

    6. 與海外及國內的大學合作,設辦更多非學位課程,及為持有學位者或在職行政人員提供培訓課程」1

      1工商專聯發表的「展望香港經濟十年路向」報告(第40頁)。這項研究由Booz,Allen& Hamilton顧問公司進行。

      以上各種變化不定的因素,都不足以構成目前增加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的理由,不過,本港應密切監察有關情況,和繼續分析與各項假設相關的數據。

  4. 截至二零零一年大學畢業生的整體供求情況,目前看來雖然相當理想,但對某些專科技術的需求或會有所變動。政府最近要求增加學位教師,便是一個例子。(請參閱第40段)雖然「九十年代的人力展望」報告書(表Ⅰ-2)提供了有用的資料,但仍有需要多做點數據分析例如採用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紀錄,找出職業與學士學位學科的連繫,從而根據職業需求趨勢修改學額數目。

  5. 就研究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先解決上文第21至第28段提出的問題,才可決定學額。短期來說,考慮過第12至第15段大致相同的論點後,本會認為應適度增加研究生修課課程和研究課程的學額。這組最高學歷的人士最容易移民海外,因為其他地方不乏理想的就業機會。不過,長遠來說,為中國供應具備學士學位以上學歷的人才,或會成為本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任。

一九九五至九八年的三年期

  1. 政府如在短期內決定本港高等教育應在鄰近地區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第28段),可能會對未來三年期的學生人數有影響,但目前很難確定涉及的數目。在政府未作出這個決定前,本會根據上文的論據,建議一九九五至九八年的三年期應該是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的鞏固期,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總數應維持在14,500個。早年增加學生人數的累積影響(「自然增長」),會使這個三年期內學士學位課程的總學生人數增加約12%。

  2. 研究生修課課程的學生人數預計每年大約增加8%,研究生研究課程則增加約5%,因此兩類課程分別會增收約900名學生。學位以下程度課程方面,繼教資會資助院校在一九九一至九五年期間顯著降低收生人數後,學生人數將大致維持不變

  3. 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總學生人數後,便要考慮各院校的學額分配問題。有關的決定難免受到若干因素影響,包括個別院校的實際條件限制,以及教資會認為各院校可擔當的角色,和院校可如何對香港的需要作出最大的貢獻。

  4. 教資會最近發表了一份名為「香港高等教育」的文件,說明教資會資助的七所院校擔當的角色。該文件現載於附件C。教資會會根據該文件所述各院校的角色,考慮「可見的將來」的規劃及撥款事宜。「可見的將來」所指的,當然包括一九九五至九八年的三年期甚至再以後的日子。

  5. 一九九五至九八年三年期個別院校的學生人數、不同程度課程的學生人數,以及不同學年的學生人數,都載於附件D。附件D連同附件B所載資料,可以顯示高等教育擴展期間的詳細擴展模式及結果。除了附件D所示的學生人數外,本會亦須顧及教育統籌委員會在第五號報告書提出增加學位教師數目的建議。教統會的有關建議及本會的提議載於附件E。

  6. 一九九五至九八年的三年期將會是一段鞏固期,但絕不是停滯不前的時期。教資會提議與各院校磋商,然後徹底改革現行分配經常撥款的基礎。目前,撥款的分配由輸入因素決定,包括學生人數、平均薪酬、學生與教職員的預計相對比率等等。本會建議改用更著重成效的制度,希望最終能夠制訂一個撥款制度,可以獎勵在教學和非教學方面都有良好表現的院校。本會並會與院校討論有關以下幾方面表現的準則,包括教學、研究、學術、顧問工作、設計、創作、與有關專業的溝通及本會相信可對個人、院校及社會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其他範疇。

  7. 要實行上述的改變,就必須有方法評估表現和衡量成果的質素。教資會會與院校商談,以找出最佳的方法。不過無論教資會對撥款方法的意見怎樣,相信也將會有更多來自社會人士的壓力,要求獲公帑資助的高等教育院校在質素方面能有較明確的保證。因此,教資會將會對院校質素進行檢討。此外,社會人士亦會希望獲得保證,受資助院校是以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運用撥款。在一九九五至九八年的三年期,本會將更關注這方面的情況。


日後的工作

  1. 教資會在本中期報告會就一九九五至九八年三年期的學生人數作出建議,此外便不會作出任何結論。在撰寫總結報告前,本會期望可以更清楚瞭解修訂高等教育體制及大幅增加學生人數這兩項工作的得失。

  2. 不過,單是清楚過去的情況並不足夠,還要更清晰地展望將來。香港必須決定日後,特別是一九九七年以後,高等教育院校應擔當甚麼角色。正如第22至24段所述,教資會現正研究如何在提供基本高等教育和持續高等教育之間取得平衡。與這方面有密切關係的因素,包括校舍的使用,和其他如用地標準等問題。總結報告將會談論這兩件事,不過,更重要的問題是院校應怎樣定位。院校的角色應以香港抑或整個地區為本?應著重本港內部抑或向外的發展?應作出多少投資,又應由誰人負責投資?

  3. 教資會已經提出意見(第26段):為促進經濟發展,香港需要世界水準的高等教育院校,以便善用中國及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優良條件,並且作出貢獻。要達到這個目標,本港高等教育的質和量都需要提高,而只有政府(政府必須是主要的資源供應者)能夠決定會否作出所需的投資。現在必須及早作出決定,否則,本港高等教育院校的領先地位便會為鄰近地區的院校所取代,而香港便會在亞洲區高等教育界退居次席。

  4. 教資會將會在總結報告中更詳細談論這些問題。政府應盡快與各高等教育院校就有關問題詳細討論,討論結果有助教資會撰寫總結報告。



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
1993年11月

 

 

中期報告的附件A
政府就教統會第三號報告書所載建議的決定

政府決定:

 

  1. 教資會資助的高等教育院校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應該是完成兩年制中六課程並達到高級程度或兼具高級程度與中級程度的中七畢業生。現時開設的課程,應可在一九九四至九七年的三年期結束時,完全符合建議的新體制。在考慮於一九九一至九四年三年期內開設的新課程時,教資會應顧及以中七畢業為劃一入學點這項目標。無論任何情況,由一九九四至九五學年開始,所有新課程均須符合新體制;

  2. 各院校應按照教育方面的需要來決定新開設及現有學士、學位課程的修業期,但同時必須遵照既定程序,讓教資會考慮及評估院校提出的課程建議。一般來說,如果高等教育院校有更多資源,首先應增加每年入讀高等教育院校的學生人數;

  3. 教資會資助的所有院校同一學科的學士學位課程,修業期原則上都應相同;

  4. 如有充分理由,應提供額外資源在高等教育院校開設英語輔導課程;

  5. 高等教育院校應與教資會磋商,考慮:-

    1. 優先處理推行劃一收生的計劃;

    2. 延長教學時間的可能性;

    3. 採用學分制。


中期報告的附件C
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
香港高等教育

  1. 由一九九一至九二年度起,透過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取得撥款的高等教育院校共有七所,分別為(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1.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

    2. 香港浸會學院

    3. 香港理工學院

    4. 嶺南學院

    5. 香港中文大學

    6. 香港科技大學

    7. 香港大學

  2. 上述每所院校都有本身的法定條例和校董會,都是享有自主權的機構,並且會繼續如此。院校可在符合香港法律的範圍內,自行管理內部事務。由於院校主要由公帑資助,又鑑於高等教育在社會、文化及經濟方面的重要性,政府及市民都十分關注各院校的運作,希望確保院校以最具經濟效益的方式,提供高水準的教育。教資會負責就各院校的發展及所需經費,向政府提供意見。

  3. 這些高等教育院校性質各異,對本港教育、文化及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亦不同。各院校擔任的不同角色,反映出不同的起源,和對本港複雜多變的需要所作出的回應。目前,三所大學集中開辦學士及高等學位課程,重點放在學術及研究工作上;兩所理工學院提供一系列文憑及深造課程,特別側重專業及職業教育;其餘兩所學院正發展成為主要開辦學位課程的認可學位頒發機構,旨在提供廣泛的通識教育而非專科專業訓練。

  4. 各院校的角色涇渭分明而又相輔相成,能夠符合社會利益,善用現有的資源。教資會從整體角度來看本港的高等教育制度,並盡可能使個別院校的抱負與本港社會需要互相協調,目的是發展一個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學科的課程之間取得適當平衡的高等教育體系,而在這個體系裡的院校又能從各方面貢獻社會,例如提供經訓練的人才、從事合作研究、進行顧問研究等等。教資會深知要有一定的協調,以免某個程度或某些學科資源供應過量或不足。要完全滿足每所院校的需要,也許不切實際;儘管如此,教資會知道教學是所有高等教育院校的共通點,亦充分明白研究工作及學術活動對保持學術的健康發展,至為重要。

  5. 政府於一九八九年決定,在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間,為教資會資助院校推行擴展計劃,增加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學額,指望於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增至14,500個,佔適齡入學組別中位人數約18﹪。這個擴展計劃雄心萬丈,容許所有教資會資助院校大幅增加學士及高等學位課程學額,換言之,各院校不但會有更多學生和新課程,同時亦需增聘更多教學人員教授學位程度的課程。此外,一些院校將會首次開設研究生修課及研究課程,而從前只有少量研究生學額的院校,則會大幅擴展這類課程。

  6. 在這情況下,保持學術水準,特別是教學水準,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財政緊縮的環境下,挑戰便更大。教資會特別著重推行有效的程序,用以監察教學質素及經濟效益。教資會明白到,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質素保證方法,因此不會指定以某個方法劃一應用於各種情況,但教資會期望外界顧問、評審人員或審查人員會全力參與,從而對本港的高等教育體系發揮影響力。

  7. 學術人員需要在知識和專業方面有適當的發展,來迎接新的教學挑戰,否則高等教育的重大擴展,將不會成功。各院校不同學科的個別人士,應可透過不同方式取得專業發展,包括進行顧問研究工作、參加專業協會的活動、從事學術鑽研、擔任編輯工作、從事研究及出版著作。這些活動的比重,會因不同院校、學科及個別人士而有所不同。

  8. 就研究工作的角色及重要性,教資會認為應清楚表明本身的態度;亦不應誇大或低估研究工作在本港發展中的高等教育體系所擔任的角色。教資會抱著四大目標,支持本港高等教育院校進行研究工作。

    1. 為本港的經濟、文化及社會福祉,作出貢獻;

    2. 促進教學人員的發展及培訓未來的教學人員;

    3. 作為研究生培訓過程重要的一環;以及

    4. 增進人類知識。

    在許多情形下,只進行某一類活動便足以達到以上多個或甚至所有要求。教資會預期所有獲教資會撥款的院校都會進行一些研究工作,這有助人員培訓及確保教學人員能緊隨本身專科知識的最新發展。

  9. 教資會用在研究工作上的資源,最大的一筆就是教學人員的時間。所有教學人員都應有一些時間用來發展事業及鑽研學問。教資會目前所容許的師生比例,特別是就現有大學來說,是頗為理想的。至於是否有足夠理由繼續維持這個比例,將視乎院校在研究工作上的表現。

    1.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

      1. 開辦一系列文憑、高級證書、高級文憑和學士學位課程;

      2. 開辦較少高等學位課程和在某些學科開辦研究課程;

      3. 著重知識的應用和職業訓練;以及

      4. 與業界和僱主保持緊密聯繫。

    2. 香港浸會學院

      1. 主要開辦文學、工商管理、傳理、理學和社會科學的學士學位課程;

      2. 開辦小量高等學位課程和在某些學科開辦研究課程;

      3. 著重範圍廣泛的通識教育,讓學生能投身需要廣泛知識的行業作準備;

      4. 開辦中小學教育工作的課程,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訓練;以及

      5. 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繫。

    3. 香港理工學院

      1. 開辦一系列證書、文憑、高級證書、高級文憑、專業文憑和學士學位課程;

      2. 開辦較少高等學位課程和在某些學科開辦研究課程;

      3. 著重知識的應用和職業訓練;以及

      4. 與業界和僱主保持緊密聯繫。

    4. 嶺南學院

      1. 開辦文學、商學和社會科學的學士學位課程;

      2. 開辦通識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領域;

      3. 可提供小量高等學位課程和在某些學科開辦研究課程;以及

      4. 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繫。

    5. 香港中文大學

      1. 提供一系列學士學位和學士學位以上程度的課程;

      2. 開設一系列學科,包括文學、理學、社會科學和工商管理學;

      3. 另設專業學院如醫學院、建築學院、工程學院和教育學院;

      4. 每個學科均開辦研究課程,收取大量研究生;以及

      5. 讓教學人員在學有專長的學科進行顧問研究工作和與業界進行合作計劃。

    6. 香港科技大學

      1. 提供一系列學士學位和學士學位以上程度的課程;

      2. 另設專業學院,著重理學、科技、工學和工商管理學等範疇;

      3. 開辦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程度只需足以為修讀科技課程的學生灌輸較全面的智育、有關的背景知識和溝通技巧,也開辦有限的研究生課程;

      4. 每個學科均開辦研究課程,收取大量研究生;以及

      5. 讓教學人員在學有專長的學科進行顧問研究工作和與業界進行合作計劃。

    7. 香港大學

      1. 提供一系列學士學位和學士學位以上程度的課程;

      2. 開設一系列學科,包括文學、理學、社會科學和工商管理學;

      3. 另設專業學院如醫學院、牙醫學院、建築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和法律學院;

      4. 每個學科均開辦研究課程,收取大量研究生;以及

      5. 讓學術人員在學有專長的學科進行顧問研究工作和與業界進行合作計劃。

中期報告的附件E
教育學士(小學教育)課程的建議學生人數

 

  1. 教統會第五號報告書(第4.30段)指出:

  2. 『我們建議職前的小學教育學位課程,應以傳統方式提供。初期將由高等教育院校開辦,作為「附加學額」課程。不過,當教育學院升格,並獲評定能夠開辦學位課程後,便應可接手開辦這些課程。』

  3. 教統會預計每年提供150個相等於全日制學額。

  4. 由於這是一項短期計劃,教資會認為應由已開設教育學士學位課程的院校負責推行。建議的學額如下: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