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从本报告书中,可知本港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课程,供不同年龄的成人修读,但最典型的,是学生考毕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后修读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通常为期三年。这些课程由各所教资会资助院校及香港演艺学院开办。要入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必须具备一般程度的学历,通常要有良好的中英语文能力,以及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有一科或以上取得及格成绩。理科、科技及医学等学科,还会有特定(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或香港中学会考)的科目要求;文科及社会科学则较少有这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大除外),这些课程的正式授课语言为英文,不过在适当情况下亦会使用中文。
|
10.2 |
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通常为期三年,但也有例外。有些课程的修业期为两年,因为学生已在同一学科取得一定的学历(例如文凭)。此外,学生的学历或经验如获认可,更可直接入读三年制课程的第二年。某些学士学位课程长达四年,因为课程中有一段或数段实习期,让学生汲取专业经验;这些例子包括港大的语文教育课程和理学士(言语及听觉学)课程,以及城大和理大的厂校交替课程。其他有些课程延长修业期,是由于校方认为学生不能在三年内获取所需的实际知识,或需要学习多种实用技巧:最明显的例子是五年制的医学、牙医学和建筑学课程(后者可获颁授硕士学位)。
|
10.3 |
在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修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总数约有4万人,修读商学或相关课程的占8,500人,当中2,300人修读会计学;6,600人修读理科课程(不包括电脑学),当中4,400人修读物理科学(包括数学)及2,200人修读生物学科;5,800人修读文科(包括表演艺术和设计)及5,000人修读经济及社会科学;6,000人修读工程学/科技课程,当中2,000人专攻电机工程和电子工程;3,000人修读学科、牙医学及相关学科;3,000人修读电脑学;另有1,800人修读建筑环境学(包括建筑学);其余500人修读法律及教育。
|
10.4 |
上文所述关于修读各学科的人数比例见图10.1。各学科所提供的学额,是教资会和各院校根据过去多年的情况而决定的,因此学额的分配未必能完全符合现今年青一代的期望(他们亦可能受到中学分科制度所影响)。院校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应用电脑学及材料技术、生物、数学、机械及制造工程学、物理科学及宗教科等课程,较难吸引学生报读。
|

|
10.5 |
较多学生报读的学科值得详细研究。有差不多五分之一的全日制大学生修读商学,其中以会计学最受欢迎,修读的人数占全部学生的5%,这一点上文已有提及。财务学和市场学也有很多学生修读,但没有一项专科的修读人数能及得上会计学。很多学生喜爱修读一般商学课程,以取得工商管理学士资格。
|
10.6 |
修读文科(包括表演艺术和设计)及理科(不包括电脑学)的学生各有15%左右。文科科目中,中国语言文学、英文及历史均受学生欢迎。理科生有三分之二修读物理科学(包括数学),其余三分之一则修读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主要仍是以物理、化学和数学最多学生修读,生物科学各科修读数则没有很大的差别。现代综合科目,如环境科学及生物科技等修读人数至今还没有多大的增幅。修读电脑学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学生有7%,他们并不包括在理科学生的数目内。
|
10.7 |
此外,有15%的学生修读工程学/科技,当中三分之一修读电机或电子工程学。工程学课程大多与传统的学系专门学科有关,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及化学工程等,但亦包括工业工程学及电脑工程学。若干海外大学会开办工程科学课程,本港并没有这类课程,但开办有系统工程及机械电子工程等学位课程,可以局部衔接上述的工程科学。
|
10.8 |
有八分之一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学生修读经济学及社会科学,当中最多学生修读的是经济和社会工作,两者各占学生总人数的2%。公共行政课程亦很受欢迎。港大和中大均设有医学院,开办五年制医学课程,学生占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学生人数的4.5%。港大牙医学院的学生人数则占0.5%,而修读医疗专业训练的学科(主要由理大开办)的学生人数另占3%。
|
10.9 |
估计于海外修读高等教育课程的香港学生有4万名(请参阅2.11段),约70%修读学士学位课程。这些学生差不多全都修读全日制课程。至于个别学科的修读人数,资料则不多。在美国攻读学士学位课程的香港学生,有35%修读商学,16%修读工程学;在英国,修读这两个学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5%和13%;在澳洲,半数香港学生修读商学,而修读工程学的只有9%。
|
10.10 |
兼读学士学位课程能满足各人不同的需要。有些在职人士是为了职业前途修读这类课程,藉以取得更高资历,或考取学士学位资格;有些人是由于以前没有机会修读学士学位课程;有些则可能对修读的学科感兴趣,而非为了职业前途而进修。兼读课程的学生人数,是以相等于全日制学生人数计算,惟由实际学生人数换算时所采用的系数,也许仍值得商榷。目前,约有2,500名相等于全日制名学生修读教资会资助开办的兼读学士学位课程。不过,公开进修学院开设的兼读学位课程,全部均属自资课程,而教资会资助院校也有开办一些自资的兼读学位课程。此外,可获海外院校颁授资格的兼读课程,亦属自资课程(第2.10段)。在公开进修学院修读高等教育课程的8,000名相等于全日制的学生(第2.7段),大多数修读学士学位课程。此外,有8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修读教资会资助院校的自资本地学士学位课程。另有5,0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在教资会资助院校或以自修方式,攻读海外院校颁授的学位(第2.10段)。合共计算,本港目前约有16,0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修读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
10.11 |
这些学生修读的学科资料并不完备,但修读各科的人数比例,似乎与图10.1所示大致相若,只是修读教育(占学士学位兼读课程学生总人数的15%)医疗专业训练的医科(主要是港大、中大及理大开办的护理课程)的人数比例相当大,其他大多数学科的修读人数则相应略减。
|
10.12 |
教资会曾与多个代表雇主的团体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在决定雇员是否称职时,雇员所修读的学位课程内容通常并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上文所述一些以某类职业(如牙医学)为目标的学士学位课程则除外。雇主普遍均认为,对学生毕业后数年所从事的工作来说,在大学学到的概念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技巧,比学士学位课程的实际内容更为实用。雇主要求的,是雇员要有全面的思考能力、灵活创新的处理问题方法,以及与人有效沟通所需的语文和社交技巧。至于毕业生是从修读中国文学抑或系统工程学课程而获取这些技巧,可能并不重要。
|
10.13 |
学士学位课程的教学,主要仍是以师生在授课、导修及实习课时的相互交流为模式(即使公开进修学院亦为遥距课程安排不少导修课)。新式的电子教具辅助学习,但不是用来代替传统教学。或许因为学士学位课程的意义并非完全在于科目本身的内容(虽然个别学生必然会喜爱或不喜爱一些科目),所以学士学位的各项课程有很多共通之处。一般来说,这些课程互相连贯协调,涵盖的范围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广大的。现时共有56,000名相等于全日制学生修读。下面接着会谈谈学位以下程度课程,这些课程比较多样化,一般都有特定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