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F:资讯科技革命对香港高等教育的影响

引言

过去十年出现了各种以科技传递信息的学习环境,包括由独立电脑辅助的指令应用法、网络信息资源、透过新的通讯模式(例如电脑会议)进行的试验,以及主要透过电视(但不是单靠电视)提供的遥距学习。最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法,例如电子邮件、鼠窜介面(Gophe)及万维网伺服机(World Wide Web)等,已在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内广泛使用,而且发展迅速,在通讯、合作及传递方面提供新的方法。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以及资讯时代的出现,会为本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带来什么机会、挑战和威胁呢?本附件会一一探讨这些问题。

高等教育院校的性质

高等教育的目标放诸四海皆准,不会因科技革命,以及世界各地使用互联网互相联系而有实质的转变。正如Chodorow教授(1995)所说:「学术思维工作是社会的工作......而大学是一个社会机构。使用互联网可以扩展大学的学术领域,加速大学发现及发明更多新事物的步伐,但是电子环境不能替代人类社会。人类不能在没有躯体、没有皱眉蹙额和没有笑容的生态环境中茁壮成长,而没有人际沟通,学术界便不能称得上完整。」

教资会对这个看法亦有同感,但也要正视潜在的问题。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和电讯革命会提供机会设立无国界的「虚拟校园」,取代传统的大学,让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接触全球最优秀的教师和学者。这样的机构已经出现,纵使还处于萌芽阶段;而无需太多想像力,也可预见这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举例来说,一名倡议设立「全球网络学院」(Globewide Network Academy)的人士最近撰文指出:「设立全球网络学院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相信大学的传统学系架构已不大能发挥作用;大学如要继续在资源日渐缩减的情况下为全球的人士提供教育,便需要新的组织架构。」(Wang 19951

对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来说,这种看法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威胁。香港的电讯基础设施先进完备,而且不断改良,使本港的院校有机会在发展联网课程和学术交流方面,扮演领导的角色,以及有机会突破传统校舍课堂上课形式,增加与外地的接触。有见及此,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在过去三年投资约港币1 800万元,改善香港学术和研究网络(Hong Ko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Network),为院校的图书馆、资讯和通讯网络提供技术支援,以及支持院校设立和改善与外地(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电讯联系。

在这个情况下,本港大有可能开放高等教育院校,增加与中国的学生和院校的接触。不过,有人担心院校会因此忽略本地学生;这样想也合情合理。但此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这发展应会顺带对本地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此外,学生与教学人员之间的人际和社交接触只有在校舍课堂环境中才能进行,不能完全由电子通讯取代。因此,本地学生在这方面是占优的。

但是,香港的院校能否在这方面真正与西方国家和日本及澳洲等地更富有、更著名的院校竞争呢?答案是可以的,但香港需要选择性地在本港院校的卓越学科领域投入资源,同时,院校需具备灵活变通和了解市场的能力,在机会出现时能迅速回应。危机则是,当其他地方院校的发展步伐较快时,本港院校可能未及回应,因而沦为旁观者。

进修途径

电讯革命进一步扩大进修的途径,让成人、非传统的修业人士、利用第二次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士及弱能人士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及修读深造课程。香港像世界各地已发展的社会一样,愈来愈偏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人们完成教育后,便专心致力工作。因为有新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教育模式,例如遥距学习课程,提供了更灵活的方法,让人们可以随时接受教育,并不时汲取新知识,满足他们的需求。

教资会资助院校、各院校的校外进修学院、公开进修学院及其他机构,已在这个范畴做了一些工作。不过,本港可以及应该更多利用新科技,尽量发挥科技的潜能,以增加接受高等教育及专业训练的途径。

质素保证及生产力

有些兼读课程及短期课程是以非传统方式开办的,要保证这些课程的质素,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课程是由备受推崇且声誉良好的高等教育院校开办,有意进修的学生可以稍为安心。不过,香港现时愈来愈多这类课程是由海外院校开办,而其中有些院校的声誉令人存疑。政府最近提交《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规管)条例草案》,动议订立一些措施监管这类活动,不过,要在香港宪制范围以外地区引用有关法例,难免会受到限制,故学生仍须紧守「消费者要小心」的原则。目前这类课程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为协助有意进修的学生作出明智的选择,香港学术评审局亦在这方面提供谘询服务。

如果规模遍及全球的「虚拟校园」终于出现,很可能引致更严重的问题。「倘若校园变成由多所院校的电子媒体所投射的一个形象,则学术水准由谁订定?学位由谁颁授?而所颁授的又是什么学位?」 2 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必须处理的问题。不过,使用资讯科技似乎可以改变成本结构及提高效率,而又不会降低教育质素。

在电子储存及透过网络存取图书馆资源方面,目前已做了不少工作,但要做的还有很多。不应忽略的是,教学人员如果能在教与学上,透过创新手法适当地运用新科技,便有机会省回不少宝贵时间。

除了高等教育界,各行各业的机构都期望资讯科技会增加生产力及节省成本,但这有待实践来证明。一个不用纸张的课程,正如一个不用纸张的办公室,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空想,甚至「虚拟图书馆」,在某程度上也同样是空想。此外,高等教育院校如要有效地使用资讯及电讯科技,教职员便需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努力。

对教员的评价和奖励

对很多方面的教育工作来说,资讯科技已日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教师、专业人士及院校人员的角色必然有所改变。举例来说,利用遥距教育及电讯来辅助主要在课室进行的教学工作,改变了师生交流的模式,并全面改变了课室的性质及地点;同样,由于用以交换学术意见和研究心得的电子途径愈来愈多,传统的书刊和评论受到挑战。此外,教员一般都可透过电子网络来参与新的专业组织及新的专业服务。

资讯科技的应用似乎难免会改变教学人员的工作方式。评估和奖励教学人员表现的过程中,又如何顾及这些改变呢?院校的政策和惯例,看来需要一些新的指引或模式,以便评核使用科技的教学人员的表现。同样,学校也有需要制定新的指引,以便对应用资讯科技的教学、学术工作和服务,进行侪辈评估和审核。高等教育院校愈来愈需要处理有关这些问题的院校政策。

研究及发表著作

互联网/万维网伺服机是庞大的资料库,可提供参考和研究资料。不过,要追寻某项参考资料和文件的来源,却异常困难。现有的搜索工具仍然较为笨拙。当然,假以时日,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如果要引用一些将来也许无法翻查的电子资料,或要核实这类著作的真确性和原创性,则仍然会有困难。

由于电子期刊和电子邮件目录不断发展,而部分已可取得,互联网成为传统方法以外另一个发表学术著作的途径。不过,鉴于引文来源和核证方面的种种困难,以这种方式发表的著作的地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仍未能肯定。

结论

美国大概是全球最深入讨论和考虑这些问题的地方。因此,本报告参考了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下文会引述Kenneth Green和Steven Gilbert最近发表的评论,作为总结,他俩一直在电子媒介上积极参与这类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资讯科技在学术方面带来的真正长远好处,在于它对教学法和课程的贡献 - 科技提供额外资源,改善教员使用的教学用具和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大量证据可以引证科技能对学习带来好处。科技提供了机会,可供存取资料,例如,图像资料(宇宙或加州海岸线的卫星图片)、让学生可作专题作业之用的统计资料(例如人口调查资料)、远处的图书馆资料(与院校本身的设施提供的资源相辅相成),以及其他更多的资料。」 3

「很明显,在高等教育某些范畴,科技提高了生产力,又减低了成本。正如许多公司一样,院校经常有效地利用科技处理很多行政工作。就像外间公司一样,院校使用电脑后,在多项与资料管理和资料事项处理的工作上都提高了效率:人事档案、课程时间表、图书馆目录、预算和应收帐款、学生成绩报告单和入学资料。此外,在学系的某些方面,科技确实有助提高生产力和减低运作成本。事实上,新一代的教职员已很少或根本无需所属部门或院校提供文书服务:他们利用电脑来预备教材、课程纲要、会议文件、申请补助金建议、撰写原稿和其他文件。不过,即使进入「微型」革命多年后,迄今只有很少人会声称在教学成果方面有实质得益。在这方面,有关科技带来种种好处的「承诺」,仍然有待实现。」 4

本附件一个更详尽的版本(包括参考书目)可在以下的网页看到:http://www.ust.hk/~webseng/ugc [网页巳移除]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处
一九九六年十月

1 Joseph Wang 1995
2 The Editors (1993年4月), Distane education. On the Horizon, 1 (4), pp. 5-6
3 "Wi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academic productivity?" (SHEEO newsletter 1995)
4 "Content, Communications, Productivity, and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AAHESGIT archieves <http://www.ido.gmu.edu/aahe/Green.html>) [网页巳移除]。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