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E: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的架构

  1. 本附件阐述了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进行首轮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时所采用的架构,这个架构在检讨工作的筹备和进行期间逐渐形成,为检讨高等教育院校的教与学质素提供了一套参考依据。教资会和检讨小组在往后进行的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时,将继续发展这个架构。


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的目的

  1. 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的目的如下:

    1. 提高香港各专上院校对教与学这首要任务的重视;

    2. 协助各院校提高教与学质素;及

    3. 使教资会与各院校各自履行责任,在维持教与学质素方面向外界有所交代。 教资会、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小组及各院校都秉持以上目的,共同参与有关的检讨工作。

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方法

  1. 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的第一步,是由检讨小组访问各院校,让各院校教职员了解检讨的目的和方法;之后,每所院校都要编写一份二十页的文件,说明校方如何提高及保证教与学的质素。而正式的检讨访问为时一天半,程序如下:

    • 首半天分别与三批人士会面:院校的领导层、校方领导层和参与提高及保证教学质素工作的人员和教员,以及学生。

    • 次半天与院系人员或质素保证部门的有关人员会面。检讨小组分成六个分组,每个分组与教员、学生两个工作部门的有关人员会面。六个分组共访问十二个院系。

    • 最后半天先举行小组内部会议,总结访问所得的初步印象,然后与领导层和参与质素保证工作有关的教职员作最后会面,让院校了解检讨小组初步的观察结果,并就此进行讨论。

  2. 检讨小组共有十八名成员,其中九位(包括主席)是教资会的质素小组委员会成员;两位来自海外,是高等教育质素保证工作的专家(非教资会成员),此外,七所教资会资助院校也各有代表一名。本地成员由规模较大的「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谘询委员会」委派,该委员会的成员均为本港院校代表,曾协助教资会设计有关检讨的方法。由于此项检讨旨在共同筹策,小组的本地成员均会参与所属院校的检讨工作。

编写报告

  1. 编写报告分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审阅各院校提交的自我评核文件和早期全体会议的讨论纪录,找出主题和优缺点的实例(自我评核报告摘要将尽量采用该院校原有的措词)。接着是审阅分组提交的报告并作摘要。摘要的草稿先由检讨小组审阅,再由有关院校确认所载资料正确无误,才交予教资会的质素小组。在同一时间内,有关人员亦草拟好正式报告中〔尚待改善的地方〕这一节,并交由检讨小组、质素小组和教资会审阅,然后才把报告的定稿送交有关院校。各院校已作出承诺,公开报告的内容,并说明计划采取的改善措施。

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的层面

  1. 教与学质素可以从两方面去评定。第一方面是教与学过程本身,即是教员和辅助部门的人员在岗位上要做的工作。第二方面是各院校、学院、学系和有关部门采用什么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素,以及确保教学活动能适当和顺利地进行。

  2. 检讨小组明白,以上两方面的决策都必须由各院校自行制订;而为了让专上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发展,就必须容许各院校之间和院校内部有不同的做法。因此,检讨小组的基本标准,是要知道院校及教学人员曾否详细考虑上述有关质素的两个层面,以及是否能够阐明和有足够理据支持他们所作的抉择,而并非指定院校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提高教与学的质素。

教与学的过程

  1. 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可以用下列五个分支过程来说明,而这也是检讨小组的一个研究范围。每一个分支过程都以提问形式说明,而提问对象可能是院校、学院、学系或个别的教学人员。不过,这些问题都只是例子而已;检讨小组并不认为所有问题,或其中任何一项问题是适用于所有情形的。但小组要求各院校撰写文件时,按照这五个分支过程来组织文件内容,而小组在进行研究时,也常常谈到这五个分支过程。

  2. 课程设计:如何设计、检讨和改善课程?以下是若干有用的要素:

    1. 学科为本的设计建议,主要以教员的意见为基础;

    2. 雇主提供的设计建议、成绩评估所提供的最新信息、旧生及专业团体(如果适用的话)的意见,以及其他针对课程的「学以致用」价值而表达的意见;

    3. 结合的机制:怎样把上述两类意见结合起来?怎样解决各种争议?

    4. 大学和学院的检讨机制:有些什么机制?如何运作?

    5. 校外的检讨机制,例如检讨院系运作的访问小组。

  3. 教学设计:如何制订和改善教与学的方法?

    1. 教员和院系等对教学方法有多重视?教员有没有同心协力地在这方面努力?

    2. 教员和院系等对教学方法有多重视?教员有没有同心协力地在这方面努力?

    3. 教学方法是否有新意?有没有随时间而改变?举例来说,教学方法有没有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渐趋主动学习?有没有充分利用资讯科技?

  4. 实践质素:教员教学表现是否良好。

    • 教学」的定义有多广?这个定义除了上课时的接触外,是否也涵盖下课以后与学生的接触(包括为学生进行辅导),以及学生评核(包括学生对评核的回应)?

    • 激发良好教学表现的诱因是什么?影响教学表现的不利因素是什么?(教师的想法和制度的本身都要考虑。)

    • 教学表现是怎样评估的?(可使用的机制包括自我评估、学生评估和侪辈评估。)

    • 教学评估的结果会作何用?例如,会否用于教员评估检讨?是否让教员知道彼此的教学评估结果,让他们能够互相砥砺,共同谋求改善?教学评估有没有促使教员作具体的自我改善,例如使用教学改善中心的设施?

  5. 成绩评估:教职员、院系和院校怎样监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怎样把成绩评估用于改善教与学的工作?

    1. 学术表现:例如与客观标准挂钩的考试和校外考试委员。

    2. 其他表现:例如学生在惜别面谈时是否对学习过程表示满意,在找寻工作时是否成功。

    3. 旧生、雇主等提出的意见。

    4. 是否有措施使学校与学生一同努力,以达致理想的教与学成果?这些措施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6. 资源提供:如有需要,院校能否提供足够的人力、技术和经费去进行提高质素的工作?

    1. 在院校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达成及确保良好教与学质素所需的活动,是否获得适当的优先考虑?

    2. 招聘教职员的方法怎样促进和保证教与学的质素?

    3. 院校的奖励制度怎样促进教与学的质素?

    4. 对于有意提高教与学质素的教员,院校会提供多少技术上的协助和培训?教员有没有好好利用这些资源?

质素的提高及保证

  1. 检讨小组进行此项工作时,并未就质素的提高及保证工作预设任何模式。小组强调的,反而是每所院校都必须就质素的提高及保证工作,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小组的职责是要监察各院校是否已确立这套做法,并在确立后贯彻执行。这种观点正符合最近国际间对专上教育教与原则学质素的看法,也符合香港各所大学自我评审的原则。

  2. 检讨小组经过多次的提问和讨论后,总结出有几个大方向可以促进质素保证的工作,在下文会有说明。小组就这几个大方向提出有助保证及提高质素的方法范例,并以之作为小组撰写报告书的结构模式,但并非用来作为评估院校质素保证工作的依据。不过,检讨小组认为,要真正有效保证及持续提高质素,院校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自觉,并能清楚解释所用的方法;应该都可以从检讨文件和访问活动中看出来。

  3. 质素方案的架构:院校、学院、学系及其他工作部门就质素及质素保证而制订的工作目标、理想和政策说明书,让致力提高及保证教与学质素的人员及部门有所依循。

  4. 直接的质素方案活动:由院校、学院、学系及其他工作部门的主要教职员负责,目的是确保第六段所述的保证及提高教与学质素工作能顺利进行。

  5. 对质素方案的支持:由专门从事教学发展或相关工作的部门所负责的特别计划或活动,目的是协助主要教职员执行职责。这些计划或活动是有拨款支持的。

  6. 价值观和奖励:有助提高及保证教与学质素的环境,包括内在因素(院校、学院或学系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诱因(正式或非正式的奖励)。


方法范例

  1. 下页图表引举的例子,说明了如何把四种保证及提高质素的方法应用在五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检讨小组访问各院校时,对每一个例子都最少在其中一所院校(可能是中央、院系或其他运作单位)观察过。这些例子说明了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的架构,但并非作界定或规定之用。有关个别被访院校的各项讨论和观察结果,载于报告书正文之内。


Sample Approaches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