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UGC/FDS24/E12/24
项目名称:最大限度地发挥超低品位废热的可持续发电潜力:新型集成蒸汽压缩循环和非共沸工作流体有机朗肯循环的 Thermo-4E 优化和决策分析
首席研究员:ASIM Muhammad 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在炎热和潮湿的地区,制冷和空调系统消耗大量总能源。因此,大量的低温废热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整体碳足迹增加。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回收低品位废热的方法,通过引入新型集成蒸汽压缩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所提议的系统捕获空调机组废热,并在有机朗肯循环中发电。此研究旨在通过使用非共沸混合物和优化所提出的工作流体的成分,提高集成系统的热力学性能。为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一种简洁方法,采用具有线性规划模型的热交换网路(HEN)。这种方法允许定制有机朗肯循环配置,使其基于性能指标进行评估。研究主要重点是为集成蒸汽压缩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选择合适的工作流体对。蒸汽压缩循环的废热温度范围在50°C至89°C之间。
ORC 循环包括单级(SS-ORC)和双级(DS-ORC)配置。这两种配置均采用降温方法来回收和利用高品质废热,从而实现有利的热力学反应。为减少非等温加热添加所带来的不可逆性,研究使用了非共沸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具有一种称为恒压温度滑移的独特特性,有助于更好进行热匹配,并在热传递过程中最小化有效功率损失。因此,与使用纯冷剂相比,实现了更高转换效率(ORC热效率)。此外,通过调整混合物的组成,可以获得所需性质。
集成系统中的有机朗肯循环不依赖外部热源。相反,采用共用热交换器,同时充当蒸汽压缩循环的冷凝器和有机朗肯循环的蒸发器。为优化系统效能,应用了利用非支配排序遗传演算法-II(NSGA-II)的多目标最佳化方法。这优化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热性能,同时最小化系统损失。集成合系统不仅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还进行了热经济和热环境分析,利用4E(能源、火用、经济和环境)分析来研究系统综合性能。随后,为选定非共沸混合物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并使用夏农熵(Shannon entropy)、LINMAP和TOPSIS等决策方法进行比较。最终,选择帕雷托优解演算法(Pareto-front solution)来确定有机朗肯循环中非共沸混合物的最优化组成。
项目编号:UGC/FDS16/M05/24
项目名称:栖息地复杂性能否调节人工潮间带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入侵的成功率?
首席研究员:ASTUDILLO P. Juan Carlos博士(都大)
摘要
以人为主的地貌设计所带来的栖息地同质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大威胁。为了支撑不断发展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和建造海堤导致大量沿海栖息地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这些海堤的表面单一且简单,缺乏自然海岸线的复杂性和微生境,因此无法在严峻的潮间带条件下支持物种多样性。此外,这些人工化的栖息地有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复合效应。尽管栖息地复杂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为人所知,然而影响这个关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外来物种的其他影响仍未被充分了解。因此,了解栖息地复杂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自然与人工海岸线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管理与复育至关重要。
本专案旨在阐明潮间带栖息地复杂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外来物种在人工海堤上生存的机制。栖息地的复杂性可为潮间带物种提供避难所,以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如退潮时的表面温度及干燥,及/或提供避难所以抵挡掠食者,从而有利于潮间带物种的繁殖与存活。了解这些关键生态因素的因果与互动关系,对于协助及优化已同质化海岸线的复育非常重要。近数十年来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已成功提高海堤的栖息地复杂性及生物多样性。然而,对于影响海岸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外来物种影响的了解仍不清楚。厘清这些关系对把生态知识应用于设计与实施生态海岸线工程及建筑方面十分重要。
本研究将进行野外与实验室实验,定量操控混凝土砖的表面复杂度与掠食者的可达性。从平坦(无复杂度)到极高复杂度的五个复杂度等级,将在高日照环境压力的海堤中,于不同潮汐高度进行测试。本实验将评估栖息地复杂性对降低潮间带环境压力的影响,以及其对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外来物种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基于物种丰富度、丰度、多样性指数、生物量、功能特征及营养层多样性等各种指标。另一项操控野外实验,将确定栖息地复杂性对减少潮间带群落捕食的影响。这些野外实验将辅以实验室实验,以了解栖息地复杂性、环境条件及其他物种的捕食如何影响本地与外来物种的定居与存活。由于蛤贝对于潮间带的群落结构非常重要,而香港亦存在快速扩散的外来物种(斧形壳菜蛤,Xenostrobus securis ),因此此物种将会被用作示范物种以揭示海岸复杂性如何影响物种早期的定居和存活,对于理解海堤上生物的入侵成功率及其对潮间带群落组合的影响极为重要。总体而言,结合操控野外实验与实验室实验,将可了解栖息地复杂性如何调节生物多样性,以及外来物种在人工海岸线上建立群落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计画的研究结果将可提供人工沿海栖息地进行生态工程的方法,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理想目标,并控制入侵物种的影响。
项目编号:UGC/FDS17/H02/24
项目名称:心理健康应用程式的特征及其证据基础对于服务使用决择是否重要?利用离散选择实验(DCE)研究抑郁症状高于临床阈值的人群的偏好及其愿意支付的程度
首席研究员:欧阳裕曦博士(东华)
摘要
背景:心理健康手机应用程式(应用程式)拥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其中许多属于自助类型,使用者可以自主学习各种心理健康技能。以往的研究已证明这些应用程式在减轻抑郁症状方面的有效性,显示它们有潜力减轻与抑郁症相关的公共健康负担。然而,应用程式作为替代护理的价值在于使用者能够选择和采用具有临床实证支持的应用程式。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和量化使用者对于应用程式特定功能的偏好,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式的证据基础。
方法:本研究将在线进行一项离散选择实验(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样本为300名在香港经历超过临床阈值的抑郁症状(PHQ-9分数大于或等于10)的成年人。本研究将向参加者呈现一系列不同的选择题目,让他们在一对对的应用程式替代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每个替代选项将包括七个应用程式特征:(1) 证据基础,(2) 价格,(3) 订阅方式,(4) 建议的使用量,(5) 隐私控制,(6) 七天免费试用,及(7) 由可信组织、大学或权威机构进行的评估和认证。
分析计划:我们将使用混合逻辑模型(mixed logit model),这是一种选择建模方法,以科学严谨的方式量化每个应用程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对每个特征的边际支付意愿(marginal willingness to pay)。我们还将探索不同群体之间的偏好异质性(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重要性:要实现手机应用程式在改善心理健康不平等方面的潜力,必须深入理解使用者在现实情境中的偏好。本研究旨在成为一项开创性的探讨,分析使用者对不同应用程式功能的偏好。尽管以往的研究已强调目前公众可使用的心理健康应用程式在临床实证方面的有限性,但尚未有研究专注于使用者对应用程式所基础的科学证据的看法。因此,这项研究对于有效推广“安全”和“有效”的应用程式至关重要。
项目编号:UGC/FDS11/P01/24
项目名称:电纺并列/芯鞘多室复合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构建高性能伤口敷料应用研究
首席研究员:余婵云教授(方大)
摘要
皮肤伤口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尤其是当伤口受到感染,情况会更加复杂,譬如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伤口。伤口的愈合涉及一系列细胞生长、皮肤再生的生化过程。伤口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对于受伤皮肤结构的重建、避免感染、预防疤痕、重新获得原有功能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伤口愈合,需要一些防止伤口感染和促进皮肤再生的伤口敷料。然而,要获得具有理想效果的伤口敷料很困难。这是因为敷料本身不仅充当药物输送平台,而且它们还需要处理不断变化的生物环境,例如生化反应产生的副产品和感染病菌产生的生物垃圾。
本计画探讨由多层材料构成的复合型伤口敷料,此敷料可同时对抗感染、以期获得预防伤口感染、管理伤口治愈过程、加速皮肤再生的效果。所制备的敷料能够维持多种药物的生物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并调控它们各自的控释特性。项目将使用抗菌剂和皮肤再生生长因子等药物。它们的理化性质和性能各异。因此,设计制备一种能够增强它们协同治疗效果的伤口敷料型药物传递系统非常重要。此外,我们将在敷料上增加一层吸收剂来管理伤口环境。
故此,在本计画的研究中,我们将研究一种崭新的三流体电纺技术,该技术所涉及的核心装置是一种新型三喷口组合结构纺丝头。以此纺丝头为模板,透过电纺实施,可单步直接制备出并列内含一边芯鞘的复杂多室奈米结构。本计画选用天然和人工合成的聚合物为成纤基材,选用不同功能活性成分进行组合,透过不同方式将它们负载到多室结构的各个腔室之中。本计画将揭示基于电纺多室奈米结构的过程-结构-性能的内在关连,评估其作为新兴伤口敷料的可行性。
项目编号:UGC/FDS16/E16/24
项目名称:采用电弧增材制造的钢和不锈钢管短柱在室温和火灾后的结构性能
首席研究员:蔡炎城博士(都大)
摘要
增材制造(AM)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许多工程学科,包括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和汽车。近年来,这种制造技术也在建筑业得到了探索。它为解决建筑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香港和其他地区技术工人的短缺和老化,以及建筑工地的安全问题。其带来的好处包括减少材料消耗、优化结构几何形状、减少浪费、便于偏远地区生产、加强和维修等,这些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公共政策,包括减少建筑废物、能源高效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电弧增材制造(WAAM)因其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较大的建造空间和较低的成本而被广泛认为是最适合建筑应用的增材制造技术。该技术目前在中国和其他地方已有所应用。然而,透过WAAM技术制造的结构对于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相对较新。由于研究有限,WAAM组件或结构没有成文的设计规则。这种情况限制了这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使用。
钢(碳钢)和不锈钢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它们广泛用于制造管结构构件。了解其基本结构行为,包括材料特性、缺陷、残余应力、截面分类、局部屈曲和截面承载力,是金属管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包括室温环境和火灾后)稳定性能和安全设计的先决条件。本研究计画旨在研究WAAM钢和不锈钢钢管短柱在室温环境和火灾后的基本结构行为。高强度钢ER120S和奥氏体不锈钢ER316L的原料线材将用于制造圆形、方形和矩形空心截面管的WAAM短柱。样品将被加热到高达1000°C的不同火灾温度。其后,将对WAAM管短柱的结构行为进行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此研究计画将增进对WAAM钢和不锈钢管构件结构性能的了解。由此研究得到的新数据将用于发展WAAM管构件的新设计指南和结构设计时的截面分类标准,这将有助于此类WAAM管状构件在结构应用中使用。这将促进WAAM技术对钢和不锈钢结构进行更创新、更有效率和可靠的设计。
项目编号:UGC/FDS16/M16/24
项目名称:无错误运动学习(Move WELL):评估在无错误运动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首席研究员:CAPIO Catherine Mamaid 博士(都大)
摘要
获得运动技能对于整个生命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当行动障碍或运动无法有效进行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能够在游乐场上有效移动的孩子,可以与其他孩子互动并交朋友。而能够独立在家中走动的老年人,则能继续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
一种有效的获得或重新获得运动技能(例如受伤或患病后)的方法被称为无错误运动学习。这种方法在练习过程中促进成功(即减少错误),并最终提高在执行熟练动作时多任务处理的能力。目前,无错误运动学习的基础过程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这限制了我们优化这种方法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能力。例如,老年人认知资源的下降可能会影响他们(重新)获得独立运动技能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理解这一过程,就可以详述那些使学习不仅有效而且高效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随着运动技能学习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而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探索无错误运动学习在儿童和老年人中的相关过程。
我们将研究与运动学习相关的两个不同过程:(1)通过运动变异性和大脑活动来测量的认知处理,和(2)通过自我报告的动机和大脑活动来测量的情感处理。我们将招募两组参与者:儿童和老年人,他们将参加具有可比研究设计的独立实验,从而进行群体间的比较。在每个年龄组内,参与者将在一种错误最小化的条件下或一种错误自由发生的条件下练习一项功能性运动任务。我们将在练习前、练习中和练习后测量运动表现、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指标。我们将控制个体的认知能力(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并使用精密的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学习条件下的变量,以验证认知和情感过程是否会缓和练习后的结果。
我们将综合实验结果,并构建一个框架,以促进对运动学习和人类发展基础心理学的了解。此外,该框架可以指导专业人士(例如治疗师、教师、教练)在设计儿童和老年人的训练计划时能够更好的进行运动。
项目编号:UGC/FDS25/E01/24
项目名称:利用磁性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固定微藻-细菌共生体用作开发新型节能及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废水处理方法
首席研究员:陈祖贤博士(高科院)
摘要
根据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在2022年达到创纪录水平,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8°C,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低碳经济、化石燃料转向再生能源、废物处理节能和废物转化能源等相应措施已实施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传统活性污泥法(ASP)已成功采用多年,近年来也有不同的改善建议,然而,由于其高电力消耗(占50%总能源消耗在曝气过程),导致全球每年约2-3%的电力消耗和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及更高水平的废水处理标准会提高废水的回用率,预计未来废水处理的能源消耗将显著增加。最近,废水经过传统活性污泥和沉淀处理后,使用大规模微藻培养已被应用为新的废水后处理方法,来去除废水中残留养分含量(N和P)。结果表明,使用简单的跑道池或光生物反应器(PBR)可以得到较高的处理效率。微藻具有分布广泛、生长快、易于培养等优点,其高二氧化碳捕获能力可减少大量二氧化碳。此外,其高脂质含量可转化为生物燃料用于再生能源发电。然而,由于微藻细胞密度稀和细小,细胞分离效率低,在废水排放前需要大量能源(20-30%)去收集微藻细胞。
在这项研究中,将提出以微藻-细菌固定共生体作为新的废水处理替代方法。微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被细菌用于去除有机物(化学需氧量COD),从而避免传统的曝气过程,而细菌降解废水有机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被微藻吸收,从而减少废水处理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透过利用磁性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在简单的凝胶固定过程后,可快速形成具高稳定性的微藻-细菌共生体。使用磁性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原因是其良好的机械强度、具有高表面积和孔隙率特性。另一方面,生物炭可以由不同的生物材料,例如天然废弃物(如花生壳)、微藻或脱水污泥经热裂解处理合成,可以实现废弃物减量和资源回收的优点。此外,磁性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促进微藻-细菌生长和可溶性物质的传递,从而提高处理效率。利用外部磁场可以快速收集这种新合成的磁性微藻-细菌纳米复合物,避免处理废水排放前的沉淀或膜分离等过程。
在这种新废水处理设计中,可分别控制水力停留时间(HRT)和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进一步提高固定化共生体的稳定性和废水的处理量。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固定化共生体的最佳体积需要深入研究以减少阳光的散射,而共生体层的厚度可以透过光生物反应器的大小和方向(即水平和管状)设计来控制,以增加白天处理期间阳光的穿透率来促进微藻光合作用。选定的微藻、污水中的细菌和磁性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之间的比例将被检测,以实现更高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本研究将使用生活废水样品在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试点研究(100-200 L),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将结果与传统活性污泥法进行比较。总括而言,本研究为减少废水处理中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一种创新方法,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项目编号:UGC/FDS15/H07/24
项目名称:儿童不良经历与情绪性进食间的纵向联系:焦虑、抑郁与韧性的调节中介模型研究
首席研究员:陈翠儿博士(树仁)
摘要
「化悲愤为食量」,这句广东话俗语表达了一个普遍观念–利用食物来让自己感觉良好、满足情感需求而非填饱肚子。情绪性进食已被视为暴食症和狂食症等饮食失调症的潜在先兆。在过往的研究中,包括项目负责人(PI)的研究项目,均发现儿童不良经历、韧性、焦虑和抑郁症状与情绪性进食有关。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在单一整合模型中全面检验近期和远期风险因素,因此情绪性进食的潜在机制仍然不清楚。此外,从大学本科最后一年到毕业后第一年的过渡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涉及重大的生活变化,可能会加剧儿童不良经历对当前心理健康的影响。另外,以往的研究采用回溯性量表,在准确纪录食物的摄取量以及情绪和饮食行为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研究团队将采用手机辅助的生态瞬时评估(mEMA),允许实时收集参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数据。
为了弥补过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旨在(1)检验大学本科最后一年学生在从大学过渡到毕业后一年的过程中,儿童不良经历、焦虑、抑郁、韧性和情绪性进食之间的短期纵向关系。(2)检验焦虑和抑郁是否在儿童不良经历和情绪性进食之间起中介作用。(3)检验韧性是否调节儿童不良经历、焦虑/抑郁和情绪性进食之间的中介关系。(4)运用mEMA进行深入的纵向研究,以纪录在儿童不良经历背景下焦虑、抑郁、韧性、情绪性进食和进食不健康零食行为的瞬时体验。(5)检验儿童不良经历背景下,焦虑、抑郁和韧性的瞬时波动如何影响情绪性进食和进食不健康零食行为。
本研究采取多方法纵向研究,包含研究一:短期纵向研究(采用定量设计)和研究二:mEMA。在研究一中,研究团队将招募 500 名大学本科最后一年学生参与为期一年的纵向问卷调查研究,并使用已验证的中文版标准化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饮食行为、负面情绪和韧性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为了纪录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心理和行为状态的变化,研究团队将从至少有一次儿童不良经历的参与者中随机选取 70 名参与研究二。mEMA 将在研究一的两个时间点之间进行,在 10 天内每天六次收集关于负面情绪状态、情绪性进食、进食零食行为和韧性的数据。
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早期逆境经历对成长后期心理健康和饮食行为的影响,并将有助于发展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以提升成年初期的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那些早期生活有逆境经历的人。
项目编号:UGC/FDS16/M01/24
项目名称:重金属污染对都市红树林生态功能的影响:营养循环与温室气体平衡 - 宏转录组田野监测与微观世界研究
首席研究员:陈秉隆博士(都大)
摘要
气候变迁主要是由温室气体(GHG)过度排放所造成的,是人类最迫切的挑战之一。红树林作为重要的碳汇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的红树林。环境中的重金属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并可能透过引起碳循环、产甲烷作用和甲烷氧化作用以及氮循环的失衡,进而影响红树林沉积物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新近发现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依赖性厌氧甲烷氧化(n-DAMO,可连接碳和氮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机制,正在重塑我们对这些营养循环的理解,并突显出将营养循环和温室气体循环一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这些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阐明微生物组的基因表现谱,而这只能透过宏转录组学方法来实现。因为传统的宏基因组方法只能评估代谢潜力而qPCR方法则需要相关基因的预设知识。然而,重金属对这些关键微生物过程的宏转录组影响仍未被充分研究。另一方面,透过实地研究所间接表明的重金属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基因表现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很少透过对照实验得到验证。验证特定重金属对特定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宏转录组谱的因果影响将有助于找出导致这些重金属影响的基因和途径,并了解这些基因和途径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和功能。所获得的资讯对于制定预防和缓解措施也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透过描述暴露于重金属中的红树林沉积物中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微生物宏转录组变化来描述重金属对营养循环和温室气体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发掘温室气体排放,微生物基因表达,和生物地球化学途径之间的新关联。我们假设红树林顶部沉积物中的不同重金属会透过差异地影响与营养循环和温室气体循环相关的基因的表达量来差异地影响不同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的目标是:(i)于雨季和干季量度米埔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顶部沉积物的重金属浓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描绘微生物元转录组;(ii)建立上述现场监控的变数之间的因果网络;(iii)透过受控微观实验验证重金属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基因表现量的影响;(iv)辨认可能促成所观察到的效果的特定微生物基因和代谢途径。
这项研究在所询问的科学问题和所使用的方法上都有创新。重金属对营养循环和温室气体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宏转录组谱的影响仍有待探索。宏转录组学方法还具有揭示微生物基因与营养循环和温室气体循环之间新关联的潜力。透过受控微观实验验证重金属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基因表现的影响将显著提高我们对重金属如何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理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项研究不仅将增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微生物生态学的科学知识,还将确立污染红树林沉积物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并可能影响气候变迁的概念。这研究也将为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政策制定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透过识别所涉及的微生物基因,这计画可能会提出生物修复的新目标,并为减轻重金属对城市红树林温室气体排放的不利影响的措施提供资讯。
项目编号:UGC/FDS14/H04/24
项目名称:咖啡馆、第三场所与香港的中国现代作家(1930–1940年代)
首席研究员:邹芷茵博士(恒大)
摘要
「咖啡馆」是摩登生活的重要都市地景。长久而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集中于中国现代文学场域对欧洲和日本的咖啡馆文化的接受和转化,包括上海现代作家和台北现代作家对咖啡馆文化的想象;至于咖啡馆文化为香港现代作家带来的影响,则少有谈论。香港作家书写、出入咖啡馆的原因是甚么,他们所认知的咖啡馆文化与上海、台北作家有何不同,都是有助探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问题。本计画旨在全面整理、描绘1930至1940年代香港作家笔下的咖啡馆文学地景和身体经验,考察这些作家如何以咖啡馆作为依存都市的「第三场所」,并展现了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追求。
项目编号:UGC/FDS16/P01/24
项目名称:利用活性氧类作为四嗪生物正交化学的分子触发器:实现细胞内应用的点击释放策略
首席研究员:陈键林博士(都大)
摘要
生物正交化学是化学生物学中的强大工具,已经彻底改变了在复杂生物系统中对生物分子进行选择性标记、成像和操作的方法。在各种生物正交反应中,四嗪生物正交化学因其与二烯的快速反应动力学和在生物系统中的高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其在细胞标记、活细胞成像、诊断、药物释放和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表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四嗪衍生物的高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对四嗪连接的精确控制存在挑战,限制了它们在体内应用的最佳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限制,尽管二氢四嗪(四嗪的前体)已被用作直接四嗪生物正交化学的替代物,但目前用于二氢四嗪氧化的方法依赖于光催化剂的光活化,这可能会在活细胞环境中引入光毒性和不便。因此,有必要寻求替代的、生物相容的、便捷的氧化方法来调控四嗪生物正交反应。
活性氧化物种(ROS)是在正常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度活性分子,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二氢四嗪衍生物对二烯不具有反应性,但它们可以被特定ROS选择和迅速地氧化以产生活性四嗪。这种氧化导致四嗪生物正交化学的激活,为进一步的细胞内应用打开了巨大的可能性。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的发现,我们提出通过利用ROS作为分子触发剂对二氢四嗪进行氧化以产生四嗪和点击生物正交反应,确实可以在细胞内环境中实现受控和高效的四嗪生物正交反应。通过利用ROS的固有活性,我们可以精确控制活细胞内四嗪的化学激活,为各种细胞内应用提供强强大工具。因此,本项目旨在探索一种利用ROS作为四嗪生物正交化学分子触发剂的新方法,以扩展在细胞和体内系统中的应用。
我们将研究二氢四嗪与各种细胞内ROS,如t-BuOOH、t-BuOO•、¹O₂、•OH、O₂⁻•、H₂O₂ 和HClO的反应活性。通过研究反应动力学和优化ROS触发的四嗪点击释放条件,我们希望在各种细胞内环境中实现对四嗪生物正交反应的精确控制。这项研究将特别使用金纳米颗粒的团聚相结合,使用热疗法针对肿瘤治疗。我们的目标是为肿瘤治疗提供高效和有针对性的热疗战略。
这项研究的成果将对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正交化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并为在细胞内环境中的创新应用铺平道路,实现对活细胞内的精确标记、成像和癌症治疗,推动我们对细胞内过程的理解,并为研究细胞过程和开发靶向疗法打开新的可能性。
项目编号:UGC/FDS16/E01/24
项目名称:基于三维超声成像的可解释深度生物指标的开发及在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首席研究员:陈雪丽博士(都大)
摘要
中风在全球被公认为第二大常见死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会产生粥样硬化栓塞物(血小板聚集体和斑块碎片)导致脑动脉阻塞。然而,令人鼓舞的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的调整,以及医疗干预,可以预防高风险患者75-80%的中风。因此,连续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于中风风险分层和粥样硬化的治疗非常重要。
我们的团队开创了三维颈动脉超声技术,并展示了其在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评估疗法方面的应用。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分叉处,我们的团队开发了基于三维超声的体积测量,如血管壁加斑块厚度分布的时空变化(ΔVWT)和基于体素的血管壁和斑块体积变化(ΔVVol),以及基于纹理的生物标记。随着深度学习方法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出现,我们的团队首次开发了一种深度生物标记,将血管壁和斑块体积的变化以及由卷积神经网路提取的纹理特征的变化进行整合,来量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连续变化。然而,我们最初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标记存在一些限制,阻碍了其融入临床实践。首先,所需的血管壁轮廓的手动分割会受到观察者变异性的影响,并且耗时。其次,二维卷积神经网路并未考虑切片之间的相关性。切片之间的相关性很重要,因为一个患者可能在左侧或右侧血管中有多个斑块,每个斑块的进展不同。将这些斑块一并考虑,它们的协同效应可能会提供关于患者疾病进展的额外线索。最后,所开发的激活图是一种事后方法,并未参与网络计算,导致模型透明度不足。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不仅解决我们最初的深度生物标记的限制,还增强我们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解,包括:1)该框架将包括一个基于二维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聚焦于局部血管壁和斑块的相似性学习模块,一个具有自动分割血管壁轮廓的网络和一种新的具有引导网络关注与血管壁和斑块相关区域的注意力机制;2)该框架将包括一个混合了卷积神经网络和变换器(hybrid CNN-transformer)网络,以探索一个患者的左侧或右侧血管不同切片中不同斑块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多的临床见解。该网络使用来自CNN的高阶特征作为变换器的输入,并减少变换器编码器的块数以避免计算复杂性,从而利用变换器的优势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及利用CNN的优势撷取局部资讯;3)该框架将保证一定的透明度,包括在CNN结构中可视化注意力图,以便医生检查其输出的合理性,并分析变换器中的自我注意力机制以显示不同切片之间的相关性。这种可解释性将有助于赢得医生的信任,并为深度学习方法的临床实践铺平道路。
我们提出的三维超声测量工具有可能融入常规临床实践,使医生能够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或消退,这将对高风险患者的管理,评估新疗法和降低中风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项目编号:UGC/FDS16/M04/24
项目名称:唑类、棘白菌素与日光霉素Z抗白色念珠菌及耳念珠菌的联合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首席研究员:张煜鑫博士(都大)
摘要
念珠菌菌血症是指念珠菌侵入血液所引起的感染,通常发生在极为脆弱的患者中,因此其死亡率极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死亡率可高达96%。研究显示,白色念珠菌是在所有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约占50%的主要病原体。另一种新发现的多重抗药性真菌病原体–耳念珠菌,自2009年首次被识别以来,已迅速在全球传播,并在多家医疗机构(包括香港的医院和疗养院)爆发。随着抗真菌药物使用的增加,念珠菌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抗药性导致抗真菌治疗失败的案例逐渐增多,因此有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治疗策略。
唑类药物是一类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合成来发挥抗真菌作用的药物。目前已知的三种唑类抗药性机制包括:一)靶基因ERG11的突变导致对唑类药物的亲和力降低;二)靶基因的上调引起药效减弱;及三)外排泵的激活降低真菌细胞内药物浓度。棘白菌素通过抑制β-1,3-葡聚糖合成酶来破坏真菌细胞壁中葡聚糖的合成,从而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在念珠菌中,只有fks1和fks2的靶基因突变被认为与棘白菌素的抗药性相关。尼可霉素Z是一只正在被研究的抗真菌药物,它作为几丁质合成酶底物的竞争性类似物,能够抑制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健康人类受试者对尼可霉素Z的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与治疗或剂量相关的不良事件。
抗真菌联合治疗被认为是应对抗药性念珠菌感染的一种有效策略,其原因有三:一)对于已经发展出抵抗单一抗真菌药物作用的抗药性念珠菌株,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可以增加成功治疗感染的机会;二)念珠菌不太可能同时对组合中所有的抗真菌药物产生抗药性,因为这需要多种基因的突变;及三)不同抗真菌药物的组合可以克服单一药物的局限性,例如毒性和渗透性不足。
尼可霉素Z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被提倡作为治疗真菌感染的新方向。研究显示,棘白菌素与尼可霉素Z联合使用时对白色念珠菌及其fks突变体具有良好的体外协同作用。此外,在免疫抑制小鼠模型中此药物组合也被评估了对抗白色念珠菌及其fks突变体的体内效果,结果显示棘白菌素–尼可霉素Z组合比单独使用任一药物更能延长被fks突变体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最近,其他研究也报导了此药物组合针对多重抗药性耳念珠菌的协同作用。尽管该药物组合有关的协同效应已被报导,但其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研究旨在探讨唑类、棘白菌素类和尼可霉素Z对抗白色念珠菌、耳念珠菌以及其唑类抗性ERG11和/或抗棘白菌素类FKS突变体的联合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透过解析协同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的成果有望推动抗真菌药物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并解决抗药性真菌感染引起的医疗问题。
项目编号:UGC/FDS11/E05/24
项目名称:用于心理健康筛查的生成式AI驱动文字聊天机器人
首席研究员:丘达民教授(方大)
摘要
当人们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并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障碍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果能观察到这些症状,就可以建议适当的缓解措施和治疗方法,以防止更严重的后果。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或医生来发现和确定个体是否有这些症状。由于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痛苦和焦虑的人非常多,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是通过筛查问卷和测试来找到比较可能的病例。例如,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症问卷(GAD-7)就是常用的评估问卷。这些问卷要求受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分别为9和7个),并提供多项选择答案,可以是纸质或电子格式。
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将对话片段与症状联系起来是可行的,这被称为基于语料库的分析和预测。许多研究已经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来预测抑郁症的风险。虽然这种方法有时可以帮助检测风险,但它并没有从多角度收集信息。与其使用非系统性收集的对话数据来筛查人群,不如设计一个基于筛查问卷的文本聊天机器人作为筛查工具,称为CST,并尝试收集问卷中的所有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其更具用户友好性,CST不一定要以问卷中的相同方式和顺序提问。通过聊天形式询问相同的信息,可以帮助受测试者更放松地回答问卷。此外,如果用户信任聊天机器人,在对话中可能会透露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症状的起源或细节,这些信息仅通过评估问卷是无法获得的。因此,CST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发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迹象。
本项目计划基于PHQ-9和GAD-7分别构建一个中文语言的CST原型,并让真实用户试用,评估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我们计划构建的CST将基于两个流行的筛查问卷:PHQ-9和GAD-7,并实现以下目标:
▪ 一个在线、互动、情境感知的聊天机器人,用于不同评估的筛查,包括PHQ-9和GAD-7。它将更准确和更自然获取评估结果。
▪ 一个报告引擎,可以逐项列出与检测到的症状相关的问题,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供参考。
项目编号:UGC/FDS25/M03/24
项目名称:食物副产品和中药残渣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其益生元的潜力
首席研究员:蔡少薇博士(高科院)
摘要
这项研究旨在研究咖啡渣(食品副产品)和土茯苓渣(中药渣),以探索它们作为益生元的潜力,以刺激肠道内益生菌的生长,从而促进健康效果。肠道微生物群可以代谢益生元以支持益生菌的生长。目前的研究着眼于回收利用食品副产品和传统中药药渣,以及可持续开发益生元的天然资源,减少废物。
咖啡饮料行业是流行的即食食品之一,加工后会产生大量的食品副产品。咖啡渣富含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探索作为支持益生菌生长的益生元的潜在来源。根据我们先前的研究,选定的益生菌(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ATCC14917、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ATCC11842和长双歧杆菌长亚种ATCC15707)具有减少丙烯酰胺的能力,将可用于评估从植物中提取的多醣的潜在益生作用。
土茯苓为植物土茯苓的干燥根茎,隶属于百合科。它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南方的传统中药,被用作凉茶饮料行业的传统中药材,并具有疏通行关节、祛湿解毒的作用。土茯苓具有心血管保护、保肝、抗菌、降血糖和抗发炎作用。研究发现土茯苓具有降血糖作用,它可以降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土茯苓也被发现透过防止自由基损伤、上调胃液pH值、诱导胃液分泌、抑制胃粘膜脂质过氧化等对溃疡具有保护作用。
由于膳食纤维的存在,咖啡渣和土茯苓渣被认为具有潜在的健康益处,膳食纤维可以作为益生元刺激益生菌的生长。本研究主要集中在(1)咖啡渣和土茯苓渣中多醣的萃取纯化;(2)萃取多醣的化学和功能特性分析;及(3)评估提取的多醣对选定益生菌菌株的益生元效应: 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ATCC14917、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ATCC11842和长双歧杆菌长亚种ATCC15707。将比较细菌培养情况,有或没有萃取多醣体的活细胞总数(CFU/mL)。如果能够增加测试的益生菌数量,这些萃取的多醣可以用作益生元的新来源。
研究计画提出,咖啡渣和土茯苓渣可进一步用作新型功能性食品成分,具有益生元作用,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并对人体产生相关的健康益处。从这些废料中生产各种益生元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一种将废物转化为益生元的新型增值方式。
项目编号:UGC/FDS15/H13/24
项目名称:中风幸存者与成人子女照顾者二人组如何相互依赖地应对以实现福祉:一项为政策决策提供资讯的混合方法研究
首席研究员:周爱华教授(树仁)
摘要
这项研究探讨了香港中风康复者及其成年子女照顾者因COVID-19封锁和资源重新分配而面临的挑战。研究重点在于香港的「居家安老」(AIP)政策的影响,该政策促进对老年人的非正式家庭照顾,通常由配偶提供。然而,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成年子女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照顾角色,并经常面临与家庭责任、财务、健康和就业相关的困难。这项研究采用混合方法来实现几个目标:
1. 调查感知压力、双方应对和自尊心对照顾者和中风康复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2. 评估照顾中风康复者父母如何影响成年子女的生活质量; 3. 确定影响照顾经验的正面和负面因素; 4. 理解成年子女照顾者的未满足需求;及 5. 探索在后COVID背景下的AIP政策发展。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成立咨询小组、对160对样本进行定量调查、对28对样本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及举办反馈工作坊以完善AIP政策。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旨在增强理论理解,并为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的社区中风护理提供实用见解。
项目编号:UGC/FDS16/H21/24
项目名称:实施设计研究方法以开发适合年长成年人的稳健生成型人工智能素养计划
首席研究员:朱启华教授(都大)
摘要
在当今科技进步的时代,数位素养已成为社会参与的必要知识和技能(Vuorikari等,2022)。确保所有年龄群体,包括长者(即60岁及以上的个人),具备数位能力至关重要。证据表明,长者(联合国,2019)由于难以跟上技术进步而特别容易遭受数位排斥(Malpass等,2022)。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快速发展,加上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老年人口将显著增加——从2015年的12%增至2050年的22%(世卫组织,2022b),凸显了社会有责任通过提高GenAI素养(GAIL)的倡议来促进长者的数位包容。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引入相关倡议,以促进这一群体的GAIL。
拟议的项目旨在开发GAIL包容性计划(GAILIP),以提高长者的GAIL。该培训计划将基于图形设计、音乐创作和聊天机器人开发的真实体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实施、审查和完善。通过提高GAIL,该计划可能还会改善长者的认知功能,并通过扩大他们的社交网络来减少孤独感。此外,GAILIP将调查长者在学习最新技术时面临的主要障碍。该项目将采用设计研究法,为三个群体开展12次工作坊。研究结果不仅将促进GAILIP教学设计的持续完善,还将有助于开发一种研究工具,以评估长者的GAIL知识和熟练程度。这一研究工具也将适用于全球其他研究GAIL的研究者。
我们的研究见解可以帮助其他组织为长者创建GAIL计划。此外,通过GAILIP,我们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合作,包括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长者社区中心、大型协会/公司和政府,以扩大GAILIP的覆盖范围,使我们的计划能够惠及不同社区的长者。预计这一倡议将促进与多元社区和地区建立伙伴关系的机会。
项目编号:UGC/FDS15/H21/24
项目名称:探索力量的视觉之旅:透过照片分享揭示香港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照顾者的压力应对之旅程
首席研究员:钟曼姿博士(树仁)
摘要
在过去十年间,特殊教育需要(SEN)儿童的人数显著增加,导致他们的照顾者负担增加,压力水平也随之上升。先前的研究表明,照顾者的负担和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应对策略和社交情感支持的影响。建立在这些发现基础上,此研究旨在探索和调查香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家长的压力相关变数。研究样本将包括早期童年、中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因为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压力的来源和水平可能有所不同。
该研究设计涉及一项为期1.5年的质性研究,以参与行动研究(PAR)取向和Photovoice设计为特色。研究目标是增进我们对香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家长的压力水平、压力来源和生活质量感知的理解。此外,该研究旨在探索这些家长的压力应对策略和取向,检视利用Photovoice作为减压干预的过程和效果,并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的本地使用制定一份Photovoice工作手册和实用指南。
该研究对社区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包括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临床医生,在预防家庭悲剧和增进照顾者心理福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研究提议将整合应对环境圆形模型(CCM)和共同因子模型来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通过采用参与行动研究(PAR)取向,该研究旨在解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家长的社会压力问题。
Photovoice将被用作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每个Photovoice小组将包括7至10名参与者,根据权力分析和Photovoice手册将招募总共30名参与者。数据收集将包括社会人口统计信息、照顾者压力水平、压力应对策略、照顾者能力和生活质量测量。该研究将涉及摄影师、促进者和项目调查员之间的12次双周会议。质性数据分析将使用SHOWeD协议来分析从Photovoice干预中收集的数据。该研究旨在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照顾者的家长压力提供宝贵见解,有助于预防家庭悲剧,促进心理福祉。
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照顾者的家长压力的提议研究项目将在长期、中期和短期内产生重要影响。从长远来看,它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考虑到情境因素,为政策和干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它还旨在分散精神健康服务,赋予个人权力,促进社区支持网络。中期来看,Photovoice工作手册和实用指南将使从业者和高等学府受益。短期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父母、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和普通大众将直接受益,促进对照顾者的理解和支持。这个项目的多方面方法将对各方利益相关者产生广泛影响,增进照顾者的福祉,改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整体支援系统。该项目将产生两篇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手稿和两次会议演示,以分享研究成果。将研发Photovoice工作手册和实用指南,并伴随Photovoice展览。将建立一个专门网站,用于宣传该项目并提供有关其成果的信息。
项目编号:UGC/FDS24/H20/24
项目名称:长者基层医疗的质素和使用 – 在香港推动全面的健康养老
首席研究员:方玉辉医生(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随着60岁及以上人口(老年人)无论在规模或比例上的快速增长,不仅威胁到医疗系统满足各式医疗需求的可持续性,还加剧了已经超负荷的香港公立医院的压力。认识到基层医疗作为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预防手段,并为昂贵的医院和专业护理把关,本研究将强调提升基层医疗整体体验和认知的重要性,包括认知服务质素和满意度,进而促进信任和重访意图。这种积极的转变可以减少尤其是轻微疾病的治疗对公立医院服务的非必要使用,从而减少对昂贵医疗服务的长期需求,实现显著的医疗成本节约。
香港拥有独特的双轨医疗系统,提供了公营和私营服务,以满足人口的不同个人需求。然而,老年人更多依赖急性护理而非基层医疗。为加强医疗服务能力,一个关键策略是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整体质量、可及性和使用率。多年来,香港政府一直采取各项措施去加强基层医疗,以减轻二级和三级护理的负担,包括推出「长者医疗券计划」和「疫苗资助计划」,并在全港18区内建立长者健康中心和地区康健中心。然而,这些努力并未有效解决现有问题或实现实质性利益。证据显示,虽然适当的基层医疗投资是必要的,但在香港老年人口中,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消费方面均存在不平衡和低效率问题。香港需要发展更全面和可及的基层医疗系统,以为市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更可及和服务质量更好的基层医疗。
本研究旨在评估香港老年人对基层医疗质素和使用现状,透过使用基层医疗评估工具(PCAT)的七个领域来评估老年人对基层医疗的体验和认知,并探讨这些领域(或构念)对认知服务质量、个别老年人的满意度、信任和重访意图的影响。构念之间的相互效应将透过偏最小平方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研究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问卷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定量研究;第二阶段:使用焦点小组讨论对老年人(第一阶段的参与者)及其家人或照顾者进行定性研究。
预计本研究的成果将指导基层医疗服务质素和效率改进,与2022年12月发布的《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保持一致。最终目标是为发展全面的基层医疗系统和推动香港整体健康老龄化提供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将与相关持份者,包括医疗专业人士、老年护理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进行交流。本研究还将增强和促进基层医疗和健康老龄化相关持份者之间的研究、教育、合作和知识交流。
项目编号:UGC/FDS14/H15/24
项目名称:站在临界点之上: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说中的邪恶和意志
首席研究员:冯启阳博士(恒大)
摘要
于二零一四年,意大利哲学家西蒙娜.福蒂认为,俄罗斯作家杜思妥也夫斯基为邪恶的定义开辟了新的维度。传统上,当一个人的理性思维被利己主义的愿望所腐蚀时才会犯罪。人不会为了邪恶而做邪恶的事。邪恶只存在于不遵守道德法则的人身上。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谢林打破传统,认为自由是透过行善或作恶的能力来衡量的。他认为善与恶的差异只在上帝现身于人类世界时才存在。上帝原本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当他出现在人间时,他才成为善与恶的结合。人类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就好比站立于门槛之上,他可以自由选择光的原则(爱、秩序、普世性)或暗的原则(自爱、混乱和独特性)。
邪恶是自我意志的过度抬高。选择邪恶的人也是拒绝敞开心扉的人。邪恶是自恋欲望毫无保留的放纵。然而,邪恶的根源在于其普世性的维度。单纯的自私可能不好,但它并不是邪恶。只有当一个人将这种意志推崇到无限的程度,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普遍的意志,认为自己是神的对手时,他或她才真正是被邪恶附体了。
杜思妥也夫斯基是第一位全面回应以上邪恶观的现代作家。杜氏的主角可以为了邪恶而选择邪恶,这在欧洲现代文学史上是前所未见的。福蒂的论点是基于杜氏的《群魔》。是次研究项目表明邪恶于其他主要小说中亦有出现。我的出发点说明邪恶不能透过制度惩罚来消除。邪恶是英雄必须面对的诱惑。而是次研究将会分析这场斗争的细节。
项目编号:UGC/FDS16/P06/24
项目名称:利用等构型方法识别玻璃中的结构缺陷
首席研究员:冯文健博士(都大)
摘要
玻璃,包括硅酸盐玻璃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玻璃和金属玻璃,在智慧城市中的角色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中无处不在。玻璃充当窗户时,不仅提供物理保护,还可以控制进入室内的光线量。高阶光学仪器则采用高透光率、低色散的玻璃,以提供无色差的影像。高强度玻璃可用于高端显示面板,而聚合物玻璃则应用于微电子芯片的包装。金属玻璃是非晶态合金,其高强度、低延展性和高耐腐蚀性使其适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生物医学设备、航空航天和汽车等行业。
当流体快速冷却时,原子或分子无法迅速重新排列以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相反,它们形成一种无序的非晶结构,称为玻璃。形成玻璃时的粘度显著增加,通常增加几个数量级。虽然玻璃经常被称为过冷液体,但它展现出固体材料的所有机械特性。然而,从液态到玻璃相的转变,当中的确切性质仍然是物理学中的未解之谜。
在晶体结构中,粒子运动是由空位的存在引发的。然而,粒子运动的起源,特别是在非晶结构中的线状运动,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我们研究小组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观察到了晶体结构中的空位与在非晶结构中的碎片化的自由体积,即后来被称为“准空位” 之间的转变的直接证据。这一发现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使得在晶体和非晶材料之间建立类比的可能性。由于空位及其动力学在理解晶体材料的行为、特性和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预期准空位在非晶材料中的存在和动力学将在这方面提供类似的理解。
与可以使用数学模型,如晶格模型,进行研究的晶体结构不同,玻璃系统中的无序结构使得应用传统数学模型变得困难。由于玻璃具有高粘度,在实验中,几乎不可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观察玻璃的动力学。因此,计算模拟已被广泛应用作为研究玻璃材料行为的可行方法。
在本提案中,我们的目标是使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玻璃系统的动力学。我们将采用等构型方法(isoconfiguration method),这是一种从相同的初始空间排列生成一组称为等构型集的技术,但为粒子指派不同的速度,以研究初始构型对准空位存在的影响。除了准确识别类似空位的准空位外,我们计划研究它们如何引发粒子运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玻璃的异质性。我们将分析等构型集的统计行为,以获取有关粒子轨迹和准空位形成概率的信息。
项目编号:UGC/FDS14/H01/24
项目名称:双轨医疗制度:香港市民对自愿医保计划的需求和偏好
首席研究员:冯颖康博士(恒大)
摘要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19年实施了一项医疗改革。作为此改革的一部分,引入了自愿医保计划(VHIS),这是一项由政府监管的自愿健康保险计划。VHIS的目标是通过鼓励中上阶层从保险公司投保并使用私人医疗服务,以减轻公共医疗系统的财政负担。然而,在VHIS实施三年后,只有14%的香港市民参加了这项保险计划,这低于政府和学术研究所预测的需求。鉴于香港公共医疗支出的增加,提高VHIS的参加率对于确保公共医疗系统的财政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鉴于此情况,我们提出的研究旨在识别影响VHIS需求的因素,并研究消费者对不同VHIS产品特征的偏好。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家庭访谈进行观察性调查,以探讨VHIS需求的决定因素。基于自利假说、福利意识形态假说和信任假说,我们将识别可能影响VHIS需求的因素。随后,我们将通过访问约1,700名18岁或以上已购买或未选择VHIS的成年人,实证测试这些因素的相关性。在第二部分,我们将采用离散选择实验,利用随机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于政府2014年咨询中获得强烈支持但最终未纳入VHIS最终版本的四个产品特征的偏好。受访者将在10组选择集中选择不同产品特征,我们将使用混合罗吉特模型分析他们的回应,以确定最受欢迎的VHIS产品特征。
这项研究的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和保险公司提供宝贵的见解。首先,了解VHIS购买者的特征将使政策制定者能够制定更有效的推广策略,以接触目标消费者,从而提高VHIS的参加率。其次,了解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特征的偏好将帮助政策制定者重新设计VHIS,以更好地符合香港市民的需求。最后,研究结果将为保险公司设计其健康保险产品提供指导,并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产品选择。
项目编号:UGC/FDS15/H17/24
项目名称:社区经济视角中的香港老字号
首席研究员:高崇博士(树仁)
摘要
本研究项目计画运用新近发展出来的社区经济理论框架,来了解香港的老字号企业。由于长期形成的良好营商环境,至今香港仍有相当多营业年限达50年或以上的老字号公司/店铺仍在继续经营。近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香港的老字号。一般来说,该领域已经出版的研究成果倾向于将这种历史悠久的企业理解为旧时代经济体系的残留者,或者当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幸存者。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残留者+幸存者」的观点突显了老字号的商业成功,但没有深入探讨细节。相比之下,社区经济理论提醒我们关注那些以人的相互依存和民生福祉为中心的经济形式。因此,这个新视角建议我们探讨一些老字号如何以及为何选择与当地人相守相伴,「活」在一起,以及这类生意如何长期以相对公正、讲道德和亲民的方式运作。我们相信,这个新的理论框架和即将从香港老字号企业收集到的新材料,将帮助我们发现老字号商业与寻找亲民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本项目将调查和探讨老字号的经营决策和日常运作、老字号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并分析老字号在为香港人孕育新型社区经济方面的潜力。
首先,这个项目将采用社区经济理论来重新建构和重新解释香港老字号。传统观点关注老字号的商业成功,但是无法更好地理解老字号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和人文价值。寻求更公正、更亲民的经济的新理念,帮助我们更加留意老字号运用哪些特别方式为利益相关者带来福祉。
其次,这个项目打算记录一些目前依旧在香港运作的老字号的组织和经营细节,作为一种造福当地人民并关照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老字号是否有潜力作为一种资源去发展特别形式的社区经济。由于社区经济强调普通人的相互依存、生计和福祉,因此我们将收集有关员工、熟客和其他人之间互动的详细资料。然后我们会归纳香港老字号的特点,探讨如何将这些特点与社区经济的核心概念结合起来。
第三,本研究计划运用香港老字号企业的案例研究,来拓宽社区经济理论的范畴。该领域的许多领头学者号召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积极分子藉助各种新企业发展项目和实验建设社区经济,从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企业在建设社区经济方面的潜力被忽略了。因此,本研究将为探索如何透过一些老字号来扩展社区经济的范畴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项目编号:UGC/FDS16/H37/24
项目名称:双语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学前儿童认知技能的影响
首席研究员:葛浩燕博士(都大)
摘要
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社交互动和沟通缺陷,以及重复性和限制性行为。自闭症影响儿童的沟通和认知能力。人们普遍认为,双语接触会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增加额外的负担。然而这一观点缺乏实证的支持或反对。随着自闭症患病率的上升以及双语儿童数量的增加,了解双语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重要。
关于双语如何影响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的研究很少。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双语自闭症儿童没有额外的认知缺陷,但他们只关注一两个认知范畴。双语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需要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检测。此外,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身上,现有的研究发现可能并不适用于幼儿期的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另外,之前的研究为了进行组别比较,简单地将儿童划分为单语/双语和自闭症高功能/低功能,并没有充分考虑双语经历和自闭症严重程度所具有的可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把双语经历和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当作连续的变量来看待,才能有效的捕捉到双语自闭症儿童巨大的个体差异。
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此项目研究香港学龄前双语自闭症儿童的双语能力和认知能力。我们关注这一群体,不仅仅是因为目前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不足,更是为了全面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便我们可以相应地改善早期干预。我们将首先测量他们的双语接触和双语水准,然后使用家长报告和标准化的认知任务来系统地检查他们的认知技能。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确定自闭症儿童是否相对于典型发育儿童有认知上的困难。然后,我们将研究双语经历如何影响自闭症儿童在小学前的认知技能。
这些发现将帮助我们了解双语与自闭症在幼儿早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也将从非典型人群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双语认知是否存在优势。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的研究发现能为在双语环境中制定有效的自闭症干预和康复计画提供一定的帮助。此项目还将为循证实践提供资讯,也将为香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提供重要的指导。
项目编号:UGC/FDS16/B12/24
项目名称:创作者错觉:使用生成式AI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首席研究员:葛琳博士(都大)
摘要
在大型语言模型,复杂算法与超级计算能力的加持下,生成式AI在编码、测算、写作及疾病诊断等多个任务领域不断产出智能成果并表现优异。学者们针对生成式AI的生产力、表现、应用以及消费者对其的反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生成式AI的使用对消费者自我感知的影响及其对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后续效应。
本研究提出,使用生成式AI会导致「创作者错觉」,即普通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是产出的创作者。该「创作者错觉」将会提升消费者的自我配得感,并使得他们更多地选择奖励型的产品。本研究认为,这种「创作者错觉」来自于一个基本的自利偏见,即消费者将生成式AI的创造性产出归因为自己的投入。据此,研究进一步提出两个「创作者错觉」的边际条件及其后续结果:(a) 当任务的投入-产出差较小和 (b) 消费者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较高时,生成式AI的使用对消费者购买奖励型产品的效应会被加强。研究计划运用一系列包含实际消费行为测量的实验来检验以上主假设以及由理论延展而出的边际条件。实验设计将囊括多种不同领域的任务并运用多种奖赏型产品选择作为因变量检测。
生成式AI作为2023年信息技术发展最为重大的领域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学术探讨,本研究能够在理论方面为生成式AI的学术探讨作出进一步贡献。研究者将学术焦点从消费者对生成式AI的使用和评价转移到生成式AI使用对消费者日常消费行为的后续影响上,使得研究不再局限于AI使用当下的任务场景,而着眼于更为广泛的消费背景。由此,本研究将有益于更为全面地探讨生成式AI的出现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方面,了解消费者的自我感知在使用生成式AI后可能发生何种变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为全面地认知生成式AI的出现与普遍使用所造成的潜在社会影响,还能够有助于市场营销人员捕捉消费者使用生成式AI后细微的心理变化,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交叉销售策略。
项目编号:UGC/FDS13/B07/24
项目名称:被掏空的职场准爸爸:伴侣孕期波动对准爸爸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首席研究员:谷静阳博士(珠海)
摘要
提升员工在孕期的工作体验是缓解香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环节。然而,既有关于生育挑战与应对方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准妈妈身上,往往忽视了准爸爸的重要角色。准爸爸在支持家庭和伴侣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同时他们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伴侣怀孕经历的影响。尽管现有研究强调员工需要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但准爸爸自我关爱的需求常常被忽视。准爸爸们力求成为支持的伴侣、负责任的父亲和尽职尽责的员工,但他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理想的精力水平是高效履行各种责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自我关爱与支持伴侣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重要但常被低估的问题。我们的预研究结果进一步突显了这一挑战的普遍性。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研究旨在从自我关爱的角度探讨准爸爸在伴侣孕期的经历。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会经历各种起伏,这使得准爸爸需要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为她们提供支持。因此,本研究将孕期检查的波动视为影响准爸爸精力分配的前因变量。准爸爸们在自我关爱和支持伴侣之间拉扯,其精力的分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而影响他们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工作体验。
项目编号:UGC/FDS16/B04/24
项目名称:研究与温室气体标签相关的资讯处理策略在目的地内游客流动性的背景下的作用
首席研究员:HRANKAI Richard 博士(都大)
摘要
城市交通对经济活动以及市民的整体生活质素和福祉至关重要。然而,交通运输部门是本地层面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此背景下,有关交通模式的出行决策在全球变暖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车辆排放是个人碳足迹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通过转向环保的交通模式可以减少这一影响。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如清洁空气、道路安全及宜居城市,管理机动化和推动使用碳效率高的交通模式尤为关键。虽然香港的电动车普及正在进行中,但推进城市交通脱碳的下一步是鼓励使用其他非私人电动车的绿色替代燃料交通工具。显而易见,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行业层面的变革,亦需要个人层面的改变,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本研究旨在调查与环保城市交通相关的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开发并测试有助于香港城市交通决策的碳排放信息标签(如二氧化碳排放量标签)。研究设计了一个陈述选择实验,收集游客在带有环保标签的情况下对路线选择的偏好数据,并通过离散选择模型框架进行分析。所估计的模型将量化碳排放信息对可持续交通决策的影响,并通过进行“假如”分析来计算支付意愿及旅行时间节省的价值。香港作为本研究的实证场景,将为实证测试提供背景。本研究结果预计能够揭示碳排放信息及气候变化态度在游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提出理论及管理层面的启示。
项目编号:UGC/FDS24/E02/24
项目名称: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的生物质向可生物降解的柔性电子的绿色转化研究
首席研究员:黄丽蓓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全球城市固体废物(MSW)的产生量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4亿吨,当中一半未经回收即被送往丢弃在垃圾堆填区。垃圾堆填区管理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并引起环境污染,这对循环经济和长期脱碳产成了负面影响。生物质废物(如木材、纸张、草、纸板、食物废料)和塑料废物分别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66%和12%。生物质回收包括将生物炭转化为建筑材料,分类和改装用于植物覆盖物和肥料,以及转化为化学品和燃料。尽管如此,这些回收方法要么耗能大,要么效率低/价值低,因此有必要探索替代回收方法。塑料废物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电子垃圾(E-waste)增长迅猛,这是由于电子技术进步和对个人电子设备巨大需求。然而,垃圾堆填区中只有20%电子废物被回收;其余丢弃的塑料废物威胁到生物甚至人类生命。人们迫切需要可持续、创新且有效的策略来升级回收生物质废物,和避免电子废物中的塑料产生。在这里,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既环保又有利经济的技术路线,这包括两种绿色技术,将生物质废物升级为可生物降解的石墨烯,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应用。具体来说,生物质(以木材废料为示范)首先通过原位木质素再生(ISLR)技术转化为具有高柔性、优异机械性能和改进热稳定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塑料)。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简单、无害且可回收。然后通过激光诱导石墨烯(LIG)技术,将得到的生物塑料(sp3碳原子)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导电性的可图案化石墨烯(sp2碳原子)。在激光照射下,绝缘生物塑料中的化学键会因光热和光化学效应而断裂并重新结合形成导电石墨烯结构,而不会消耗额外的化学物质和释放有毒气体。LIG技术允许即时雕刻、简单制造和自由图案化,提供了制造可打印和微型化电子产品的可能性。LIG的导电性、可调微观结构和含氧功能(易于用其他化学物质官能化)使其极具应用于可穿戴传感器的潜力。通过操纵生物塑料的特性和调整激光参数,制造并演示了基于LIG的气流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以在系统层面测量呼吸状况和体温,这在健康监测中极为重要。此研究旨在将生物质废物升级为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生物塑料,用石墨烯材料代替金属作为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导电电路,并省略电子废物中的塑料生成。电子设备的可生物降解特性使其可以与植入芯片集成,这可以促进一次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应用的大规模生产,并有助于现代医疗和研究。除了本项目将探索的两个传感器演示外,生物塑料直接转化成的印刷石墨烯电路在其他传感器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包括葡萄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离子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副产品生物塑料也可用于包装和建筑等其他各领域。此外,该研究项目的完成将为其他城市固体废物变废为宝提供指导意义和新见解。
项目编号:UGC/FDS16/H18/24
项目名称:往昔回声:透过考古声学重构香港消逝的声景
首席研究员:许德彰博士(都大)
摘要
本研究计划将探讨新兴的考古声学领域,尝试重现香港不同区域重要考古场域的失落声音。计划将应用3D空间声音模型、物理声音合成及沉浸式音效等技术,探索把沉默的考古遗迹转化为动态的声音景观的可能性。并以声音作为切入点,为历史生活方式和文化叙事提供崭新的解读。
是次研究也将通过跨学科方法,结合考古学、声学及音乐技术进行研究。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历史声音景观与现代科技结合,架起过去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探讨声音景观如何丰富我们对历史时期认识,尝试将声景有效地融入当代艺术与技术框架。深化大众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启发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项目还会举办一系列互动工作坊、展览和研讨会,旨在让当地社区、学生及专业人士参与,提升项目的互动性与影响力。增强公众对本地考古遗产的认识,并为文化遗产政策提供参考,强调声音在历史保存中的重要性。
是次计划也将发掘跨学科合作的潜力,透过声音探索我们的文化遗产,开辟新的研究视角。计划具备对非专业人士的易读性,也将增强对不同领域的潜在影响。
项目编号:UGC/FDS16/B25/24
项目名称:超越数字本身:粉丝规模与增长速度对红人广告帖转化效果的差异化影响
首席研究员:吉莉博士(都大)
摘要
品牌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影响者通过赞助帖子来宣传他们的产品。这些帖子,通常包括特定品牌的标签,旨在引导社交媒体用户前往品牌的页面。然而,目前赞助帖子的定价和评估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和方法上的不一致。具体来讲,赞助帖子的定价是根据谈判时的静态粉丝数量事先协商的,而转化效果只能在广告发布后使用他们帖子中消费者对品牌标签的点击率来评估。这种定价和评估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市场营销效果不佳,因为公司可能会在粉丝数量下降的影响者身上花费过多。
考虑到用户可以轻易地无成本地关注和取消关注影响者,影响者的粉丝数量可能会迅速波动。这使得基于发布帖子前的粉丝数量的静态定价方案并不高效。为了解决决这个问题,这项拟议的研究综合使用粉丝数量和粉丝数量变化的速度,即粉丝数量轨迹的一阶导数,来单独和联合考察他们对影响者转换效果的差异效果。
此外,影响者可以通过发布更多创新内容来策略性地展示他们的探索性取向,从而加强与粉丝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回报而利用影响者–粉丝关系。因此,这个项目还将检视影响者的探索性取向如何调节粉丝数量(与速度)和转换效果之间的基本关系。
本项目预计获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实地数据,预期结果将有助于品牌设计一种新的定价机制,该机制将考虑影响者与其粉丝之间的动态关系。此外,本项目将鼓励影响者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长期策略取向,并促使平台和监管机构开发一系列方案以激励一个更真实的社交媒体环境。
项目编号:UGC/FDS16/P05/24
项目名称:多尺度废热回收的三维添加制造热电发电机
首席研究员:KARTHIKEYAN Vaithinathan 博士(都大)
摘要
净零碳排放技术是减少因全球能源需求而加剧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唯一解决方案。统计资料显示,一个按卡诺回圈原理运行的能源系统将约三分之一的总消耗能量释放为热量。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废热导致工业每年损失超过370太瓦时,因此利用这种废热的1%就可以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3.7兆克/年,有助于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目标。尽管存在直接将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方法,例如兰金回圈热机,但它们在维护和可扩展性方面面临实际限制。在这方面,热电发电机(TEG)是一种潜在的替代固态设备,能够将废热直接转化为电能,具有简单紧凑的操作。但是,它们的材料设计和设备架构需要进行深刻改进,以匹配其他无排放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等效功率转换效率(PCE)。尽管通过缺陷工程、分层结构等手段在热电(TE)材料性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TEG的广泛应用受到两个主要限制的阻碍:(1)TEG中块状单晶腿的热停滞和(2)其构成材料的固有脆性。首先,在TEG中的块状单晶腿的致密性导致热量在其中停滞,使得难以保持应用热的均匀热梯度(ΔT)。这种热停滞反过来通过削弱其机械强度降低PCE和模组寿命,而不考虑TE材料的性能。因此,需要一种新颖的TE设备设计来克服几何和热量方面的限制以实现实际运作。最近,添加制造(AM)技术证明了其在设计从微米到米的可调电子和热性能复杂机械结构方面的竞争力。在这方面,将TE材料科学与AM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具有尺寸和形状可适应结构的下一代TE设备,从而提供尺寸和形状可适应结构的额外优势。此外,通过这种三维结构设计优化过程,将有可能建立具有高表面积体积比和高密度的结构,从而导致高比功率密度。我们关于基于核壳的薄膜三维TEG的初步结果展示了Bi2Te3器件中的大ΔT>150oC,这为本提议的工作奠定了基础(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2023, 2069)。在这方面,我们计画利用光固化树脂的AM技术,通过3D微格架构TE结构有效实现废热回收过程。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发TE纳米晶基光固化树脂进行立体光刻制造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材料相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下策略来开发三维微格架构TE结构:(1)用均匀尺寸分布(50纳米)的TE硒化锡(SnSe)纳米晶进行微波合成;(2)将SnSe纳米晶在聚乙二醇基光固化树脂中进行静电稳定;(3)设计具有大表面积体积比和机械强度的三维微格架构(1 cm3);及(4)立体光刻制造三维TE微格架构。三维微格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异常大的ΔT和它们承受大压缩强度的能力,这是即时应用所需的。凭借这些优势,我们在这里提出提供以下内容:(1)开发光固化TE SnSe树脂的通用配方,用于立体光刻AM过程;(2)具有特定机械能吸收>100 J g-1的三维TEG结构设计;及(3)具有大于10%的功率转换效率的三维微格TEG模组。这一突破有望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TEG加工性,以实现多尺度废热回收,以环保方式并降低碳成本。成功执行这项工作将有助于推动废热回收技术的进步,以实现碳中和。我们坚信我们提出的可交付成果将为利用TE技术实现香港和大湾区的零碳排放目标铺平道路,这是一个能源消耗大、人口密集的主要能源消耗枢纽。
项目编号:UGC/FDS16/B19/24
项目名称:在不确定技术的情况下,我们能透过重复交易的方法来获得长期的绩效优势?
首席研究员:KHURSHID Faisal 博士(都大)
摘要
最近的地缘政治事件导致政府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施加更大压力,要求它们重新评估和调整战略关系。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富士康,该公司决定将生产业务从中国迁至印度,以应对引入的不确定性。然而,这种转变带来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相互能力并保持长期买卖双方关系的公司。先前研究这种长期关系对绩效的影响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一些研究强调了积极的影响,而另一些则指出重复交易与绩效之间存在负面或倒U型关系。为了调和这些不同的发现,最近的研究强调了这些重复交易背后的背景因素的重要性。
然而,现有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背景因素—外包元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例如,对 1963 年至 2003 年平板显示器行业的研究表明,由于存在多种竞争技术,特别是液晶 (LCD) 和气体等离子显示器,该行业在早期遇到了重大的技术不确定性。1983 年左右,LCD 技术成为主导技术,减少了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实质上,在 1983 年之前,企业基于卓越的显示面板技术进行竞争,而主导技术出现后,竞争转向提供更高品质的 LCD 技术 (Eggers, 2016)。这表明了主导技术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行业的研究表明,在主导技术出现前后,企业战略选择的绩效影响有所不同 (Park & Tangpong, 2021)。如前所述,重复交易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竞争的性质随着主导技术的出现而改变。因此,在外包元件的主导技术出现前后,重复交易的绩效后果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合理的。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探讨在外包元件技术演进过程中买方和供应商之间重复交易对绩效的影响。这一研究空白促使我们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在外包元件技术快速演进的时期,买方公司与其外包元件供应商的重复交易对绩效的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
我们采用关系锁定和关系资产的概念,以及变化中的产品技术的基本特性,以识别这些力量如何在技术演变的不同阶段影响产品性能结果。我们认为,在外包组件主导技术出现之前,重复交易可能对产品性能产生负面作用(关系锁定)。然而,随着主导技术的出现,这些重复交易预计对产品性能产生积极影响(关系资产)。考虑到在外包组件主导技术出现之前可能存在关系锁定,我们提出,公司的累积知识起着调节作用。为了实证研究这一现象,我们将以 2000 年至 2023 年的中国高科技公司作为我们的研究物件。我们预计我们的资料将至少嵌套在两个层次(公司层次和产品层次),因此,我们计画采用多层次建模型进行资料分析。通过研究技术发展过程中重复交易的绩效变化,本研究将为该领域不断增长的文献贡献力量,并提供关于重复交易对绩效变化的边界条件的见解。
项目编号:UGC/FDS23/H02/24
项目名称:同伴指导模式的跆拳道训练对香港长者功能性体适能、心理健康及运动动机之成效
首席研究员:郭禧雯博士(浸大持续教育学院)
摘要
作为其中一个超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对香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包括增加医疗及健康服务支出,以及劳动阶层人口减少导致生产力下降。有见及此,政策制定者、长者照顾者和研究人员也十分关注长者晚年的身心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要达致老年健康,长者需要定期参与运动或体适能活动。这有助于长者维持独立的生活能力及促进身心健康。可是,现时全球大多数的老年人也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运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针对长者参与活动的障碍和动机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明显的训练效果及益处、活动的质素、个人化的指导及与同龄人的社交互动也是影响运动及体适能活动持续参与的因素。为了充分利用同伴的影响力,一些能提升健康的活动也采取了同伴指导模式。但同伴指导模式在运动及体适能活动的应用仍然不足。
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创新的思维进行同伴指导模式在长者运动训练效能的研究工作。为了让参加者在训练中得到多方面的益处,本研究拣选了跆拳道作为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跆拳道能提升长者的功能性体适能、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减低跌倒风险及提升肢体稳定性。本研究共有177名参加者参与研究训练。当中32名参加者会被分类为跆拳道领导组,其余参加者将会安排参与同伴主导跆拳道组、传统跆拳道组及对照组,每组共有47人。跆拳道领导组的参加者会被安排参与一共十六节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技能培训及运动理论知识。在完成十六节的培训后,跆拳道领导组的参与者会进行为期五星期的实习,协助其他长者进行跆拳道训练。除了跆拳道领导组外,其他组别的参加者将会接受为期十六星期的跆拳道训练。为了评估不同模式的训练成效,参加者会在训练进行前及后参与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及运动动机相关的测试。
作为一项具开创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研究同伴主导的运动训练模式在长者中的成效。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将为同伴主导模式的运动发展提供重要的资讯。
项目编号:UGC/FDS24/B13/24
项目名称:事业上升还是下降?利用调节中介模型去研究香港的零工者
首席研究员:郭文龙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新冠肺炎的爆发严重影响全球经济,不仅生产力受到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使现时处于复苏阶段,许多国家仍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Causa et al., 2022),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劳动力短缺问题将超过 8,500 万人。
香港企业也不例外。据报导,截至 2022 年第二季,香港将损失 140,000 名人才,这一数字几乎是2020 年第二季的两倍,其中 71,000 人被视为「辅助专业人员」 (The Standard, 2022)。
与此同时,各国劳动市场的「零工经济」蓬勃发展。在香港,估计有 70 万人参与「零工经济」(Lee & Chow, 2021)。全球预计零工经济总量从 2018 年的2,040 亿美元增加至 2022 年的 4,014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4,552 亿美元(Statista,2022 年)。这个行业的激增促使许多学者研究这个特殊的劳动行业。因此,本研究旨在聚焦于「零工工作者」的背景,尤其是专业「零工工作者」,并提出一个整合模型以建议他们如何管理和发展他们的零工职业生涯。
尽管不同国家和香港「零工」蓬勃发展,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潜在因素、机制和边界条件,回答他们成为「零工」的动机或如何管理他们的福祉等问题。然而,对零工的职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投入甚少。早前研究表明,工作重塑(job crafting)可以为与组织有稳定雇佣关系的员工提供让工作更有意义、更吸引人的方式,但这一知识在零工中仍然缺乏(Cropanzano et al., 2022)。因此,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主要研究问题:(1) 「零工工作者」如何维持其职业发展? (2) 哪些潜在机制和情境因素塑造了「零工工作者」的职业持续性?
本研究对现有文献有三项重要贡献。首先,我们透过研究零工工作者如何茁壮成长并维持他们的职业发展,而非只专注于他们的动机和结果,来扩展文献的研究范围。其次,本研究采用干预的方法来分析工作重塑对零工工作者的影响,因为以往的工作重塑研究只针对标准雇员的工作重塑。最后,从职涯发展的角度来看,本研究采用职涯建构理论(CCT;Savickas, 2005, 2013)的观点,提出主动型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是个人差异的关键因素,可解释为何一些零工工作者能够有效维持职涯而其他人不能的关键个体差异因素。
项目编号:UGC/FDS16/M19/24
项目名称:抗凝血药会否有潜力应用到认知障碍症?
首席研究员:郭文姬博士(都大)
摘要
在全球推动健康活龄的同时,认知障碍症所需的社会资源正日益增加,这对健康推广构成挑战。重新利用现有药物对于寻找目前无法治愈的认知障碍症的新型疗法至为关键。鉴于心脏与大脑之间紧密的联系,更加突显了心血管药物的潜力。当中抗凝血药作为全球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预防措施,可能为新疗法带来希望。解开抗凝血药能否减少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对于实现2025年全球认知障碍症治疗目标至关重要。
透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遗传数据,有助揭示抗凝血药对预防认知障碍症的潜在益处。过往传统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抗凝血药的人士比起不使用者较少患有认知障碍症。目前有几项随机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以研究抗凝血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然而最终能否减少认知障碍症的风险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项目将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以厘清抗凝血药针对凝血逐层传递反应(coagulation cascade)的抑制作用,在认知障碍症病理机制中的角色,以协助临床决策并促进认知障碍症预防的知识。
目的:通过分析遗传预测抗凝血药所针对的各个凝血因子,以评估抗凝血药在认知障碍症病理机制中的角色,并比较西方与东亚裔人群之间的差异。
设计: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参与者:蛋白质体基因组联盟(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n=3,301)、西方认知障碍症基因组联盟(n=440,683)、日本生物样本库(n=58,110)和东亚(日本)认知障碍症基因组联盟(n=8,036)数据库。
因素:遗传预测抗凝血药所针对的凝血因子。
结果:认知障碍症(主要是晚发性阿兹海默症)。
数据分析:使用乘法随机效应(multiplicative random effects)的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ing),并进行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es),包括加权中位数(weighted median)、MR-Egger、MR-ConMix、MR-PRESSO,以及利用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ultivariable MR)。
预期结果:抗凝血药所针对的凝血因子可减低认知障碍症的风险。个别药物类别(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因子Xa抑制剂,与维生素K拮抗药相比),可能更有效减低认知障碍症的风险,而相较于西方人,对东亚人群的作用可能更为显著。
启示:研究结果将为抗凝血药对认知障碍症的受益评估带来启示,从而提供适时的证据以应对认知障碍症并达致全球健康活龄。
项目编号:UGC/FDS14/H09/24
项目名称:地方电子政府、开放资料与城市竞争力:大中华区地方在线服务指数研究
首席研究员:邝英豪博士(恒大)
摘要
电子管治(E-governance)致力加强政府问责、公众参与及政策回应,最终达致良好管治。现时文献大多以国家层级,比较各国电子管治水平。此举漠视公共服务一般由城市所推动,由市级政府所供应。202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指出,市民与市政府接触,较中央政府为多,原因是市政府推动日常政策,为市民服务,互动较为直接。因此,城市层级的电子管治水平更值得研究。
联合国现时采用地方在线服务指数(The Local Online Service Index (LOSI)),评估各个城市电子管治水平。所得数据亦有助,比较地方政府开放资料程度。最新版本包括86个指标,横跨五大范畴,包括制度框架、内容提供、服务供应、电子参与及技术。可惜的是,LOSI目前只包括193个联合国成员国,而在众多的中国城市中,只有上海被纳入研究。
是次研究根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选取102个最富经济竞争力的大中华地区城市,比较各城市的电子管治水平。此外,我们将研究对象扩大至下一个层级,即地区政府,从首15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选取163地区政府作深入探讨。
我们尝试梳理地方电子管治及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回答四个研究问题:一、在多大程度上,电子管治影响城市竞争力?二、有何因素决定城市电子管治水平?三、有何因素决定地区电子管治水平?四、在多大程度上,地区比市级政府开放资料表现更好?
研究团队先以LOSI,收集各城市及地区政府的电子管治分数。再以电邮方式,向各个地方政府发放地方政府问卷(Local Government Questionnaire),当中包含八个项目,收集质化及量化数据,比较各政府的回应,并加以分析。
我们以大中华区城市作为起点,尝试为电子管治、开放资料及中国地方管治等相关理论,带来一点的贡献。
项目编号:UGC/FDS16/M25/24
项目名称:智能手机自我管理计划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活质素- 随机对照研究
首席研究员:赖婉君博士(都大)
摘要
透过主动性、以患者为中心和互动性的智能手机自我管理计划,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活质素–务实随机对照研究配合混合方法评估
慢性阻塞性肺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素。协作式自我管理介入,能有效改善健康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我们根据患者的需求,展开了智能手机自我管理的先导计划(3S-C),以改善患者生活质素。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可接受性。
3S-C旨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活质素(主要结果)、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对疾病的接受程度、对药物和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吸入技术、身体活动、饮食习惯、睡眠质素和运动能力,并且减低吸烟、呼吸困难、病情恶化、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医疗资源的使用。
3S-C以社会认知理论元素为基础提升自我效能,以接受为本的策略提升心理灵活性,以简短励志性访谈处理行为改变的不确定性。我们使用阶梯支援模式,配合手机社交媒体(WhatsApp/WeChat),提供整体、多元、结构化、个人化资讯和心理支援,并提供以聊天短讯辅导,增强自我管理的认知和行动。
3S-C计划包括︰A部分,两次个人励志访谈;B部分,分两个阶段发出以理论和主题为主的WhatsApp/WeChat即时信息,以及提供电话健康辅导,次数按时递减;C部分,持续个人化的聊天短讯辅导、电话支援和热线服务;D部分,建立目标设定和自我管理的电子平台;以及E 部分,患者相互支持的小组聚会。两个组别都会得到相同的安排和联系时间。
这项随机对照研究,将招募至少180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患者将被随机分配到3S-C组,或一般卫生讯息组(对照组)。我们会以第4和第12个月的结果及过程评估,透过主观及客观的测试数据,检视3S-C的果效。我们将会评估介入的可接受性和可信度、对护理的满意度、医疗资源使用和成本效用,探讨3S-C对生活质素的影响、可能机制和相关结果,以及自我管理的促进因素和障碍。
3S-C是一项主动性、以患者为中心和互动性的计划,旨在提高自我管理和健康行为的自我效能,并可能是最简单、最低成本和以理论为基础的计划,去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活质素和相关结果。从结果和过程评估,以及机制、医疗资源使用和成本效用分析,将为临床实践增加新的知识,并为以手机作自我管理介入的研究,建立简单的行为改变模式。
项目编号:UGC/FDS16/B26/24
项目名称:油价冲击对低碳排放股绩效的影响:来自300中国最大A股通企业的证据
首席研究员:林一鸣博士(都大)
摘要
一家公司的碳强度(即每美元收入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否影响其股价对油价震荡的反应程度?如果有影响的话,那么该公司所在的行业是否具有关键性,以及油价震荡是由需求还是供应因素驱动的呢?本研究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并探讨在极端油价冲击和市场动荡时期,低碳股票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表现,会否优于高碳的公司。
全球对碳排放影响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升温,促使各国政府透过直接补贴和/或减轻税收的方式来鼓励低碳排放的生产,同时透过更严格的法规和税收对高排放企业进行惩罚。此外,低碳公司相对更容易吸引到环保意识较强的个人投资者和受规范约束的机构投资者。本研究假设,籍着政府的预期支持和低碳强度股票的股东结构,可以降低低碳公司因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投机交易量,因为低碳公司对原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他们的收益对油价变动的敏感度,也应该低于高碳排放的公司。
这项研究主要探讨在沪港通机制下,向全球投资者开放的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00家中国A股最大企业。由于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这项研究的结果将对地方、国家和全球的社会经济提供重要影响。本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恒生指数有限公司新推出的恒生A股通低碳精选指数(HSCALCS)及其母指数恒生A股通300指数(HSCA300)。目前A股通低碳精选指数包含274只股票,其加权平均碳强度(WACI)比母指数低47.66%,这意味着被排除的26只股票的碳强度远高于低碳指数中的其他公司。我们将这些高碳股票通过市值加权的方法建立加权投资组合(即「高碳指数」),并将其与低碳指数的表现进行比较。
我们进行了一年的数据收集(从2023年2月13日低碳强度指数推出之日至2024年1月26日),建立了高碳指数并进行了研究。初步的证据显示,油价波动对低碳指数(HSCALCS)的影响,低于对高碳强度股票投资组合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使用了Diebold和Yilmaz(2012, 2014)的连接性测量方法,以评估油价波动对两个投资组合的不同影响(见提案中的表3)。拟议的研究使用Wind ESG数据库中的公司层面碳强度数据,以及公司的年度财务和可持续性报告,对个别股票和投资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将根据碳强度和行业进行分类,分析供需驱动的油价冲击对个别股票和投资组合的横截面差异影响。此外,本研究将使用单排序和双排序分析来检查个别股票和投资组合的表现,特别是在底部和顶部百分位数类别之间,以测试油价冲击和市场动荡对股票回报和波动性的影响,是否会因为股票的碳强度而有所不同。
本研究的潜在贡献在于,通过对沪港通300家中国A股最大企业的研究,弥补文献中关于油价冲击对低碳和高碳股票影响差异的空白。研究将为全球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他们对中国最大的300家A股公司做出策略性碳投资决策,加上全球对低碳股的偏好和支持,将有助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项目编号:UGC/FDS16/H32/24
项目名称:中国麻山苗语的声调:声学和喉电图研究
首席研究员:林文芳博士(都大)
摘要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苗语以其复杂的声调系统而闻名,该系统结合了音高、发声态和时长区别。麻山苗语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该语言广为人知但其音系结构却又鲜有研究。由于麻山苗语的声调库存极其丰富而复杂,在全世界各种苗语和声调语言中属于罕见类型,因此研究麻山苗语的音系和语音十分必要。与其他苗族语言类似,麻山苗语也存在非常态发声态与声调并存的现象。然而,这种语言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声调的差异上,还涉及带声、送气等方面的区别。研究如此复杂且类型学上罕见的声调系统能够有助于探讨语音变化,尤其是声调变化的问题。
研究者指出,音节起始和末尾辅音的喉部特征会带来基频波动(基频的变化)和音高曲拱,这些特征随后发展为包括苗语在内的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语言中的复杂声调。本研究采用Thurgood的声调生成模型(2002, 2007)考察麻山苗语声调的特征,结合仪器与田野调查方法,通过测量声学和喉电图(EGG)的纪录获得第一手声学和发音生理数据,分析麻山苗语声调系统的声学和发音生理特征(研究目的1),并根据产出的语音分析结果考察其丰富的声调库存的语音机制(研究目的2)。最后通过构建口语语料库,对该濒危苗语方言的资料进行归档,以实现教育和文化目标(研究目的3)。
本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为调查正在进行的语音变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从而有助于深入了解包括声调发展在内的声调变化的内在机制;其次,本研究旨在研究目前最复杂的声调系统之一的复杂语音特征;此外,鉴于该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数急剧下降,本研究也致力于为保护和记录濒危方言做出贡献。
项目编号:UGC/FDS41/H01/24
项目名称:普通话与粤语之间的语言差异于儿童中文语法发展之影响
首席研究员:刘绮雯博士(耀中)
摘要
这项研究针对中文语言中,普通话跟粤语这两个近亲语言之间于语法上的微差异会如何影响儿童在句法习得的发展。项目将集中比较六项普粤语法之间的微差异,包括双及物结构式、把字句、被动语态、反身代名词、WH问句以及关系从句,深入探讨不同言语及认知层面上的因素在每项语法的习得中,担当什么角色及作用。研究结果可以提高我们对儿童语言习得的普遍机制的理解,并揭示个别语言中的特别属性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
此计划可进一步为不同领域提供客观举证,如幼儿语言教育(如何在幼儿课程中处理普通话和粤语双语学习的情况)、言语病理学(提供儿童在不同中文语言中的发展轨迹,确立比较基准)及不同环境下的语言习得问题(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和双语)等等。
项目编号:UGC/FDS15/H02/24
项目名称:工作与照顾的融和:香港照顾者工作与家庭的协同效应的混合方法研究
首席研究员:刘喜宝博士(树仁)
摘要
家庭和工作是成人生活中两个重要的幸福感和意义来源。平衡好这两个角色通常会带来压力,但也可令人感到满足。随着人口老化和严重慢性疾病的盛行,全球在职照顾者人口正在增加。例如,在英国,在职照顾者比例从2011年的九分之一上升到2019年的七分之一。在2021年,于本港照顾着长者和残疾成人家属的人口估计达到112万,其中约有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照顾者有全职就业。角色理论长期以来假设人们参与多个角色以获得自尊、知识、观点和有形资源等好处。这些资源可以从一个角色转移到另一个角色,提升另一个角色的生活质素。这就是工作–家庭丰益(WFE)所捕捉的概念。尽管文献已经对照顾者在工作和家庭照顾之间的冲突有充分了解,但对于参与一个角色如何有益于另一个角色的表现却未有同等程度的探讨。此外,照顾成人(例如,配偶、父母或成年子女)与照顾小孩不同–前者的照顾经验因成年残疾和多重疾患引起的复杂性、对紧急事件(例如住院和跌倒)所需要的警觉性,以及以照顾接受者的死亡而结束的下行轨迹而显得更艰辛。不幸的是,与双职父母不同,关于需要照顾成人的劳动人口的实证研究仍然稀缺。考虑到文献中这两个缺口,本研究将探讨香港照顾着长者及成人的在职照顾者的工作-家庭丰益(WFE)。本项目将采用解释性顺序混合模式设计以达成四个研究目标。《研究一》将是一项两波纵向量化问卷调查,会收集575名本地在职照顾者的数据。这些在职人士需正在为长者或残疾和/或慢性疾病成年家属提供无偿的日常照顾、家务、医疗和康复支援。为描绘这群体的差异性,本研究将使用潜在剖面分析,以推论出本地在职照顾者的不同类型(研究目标1)。《研究一》亦会比较不同类型照顾者中的WFE和WFC水平(研究目标2)。在比较不同类型照顾者中的WFE和WFC水平后,本研究会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来描述WFE和WFC与工作、家庭和个人健康水平(研究目标3)以及与照顾质量(研究目标4)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二》中,团队将邀请不同类型的在职照顾者和他们的照顾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以得出对WFE和WFC的微妙、情境化的理解。《研究一》的结果将用于丰富《研究二》的访谈指南,《研究二》的结果也将深化《研究一》中关键变量之间的水平和关系强度的了解。两个研究的发现将互相关连,以提供对WFE这一少受研究的现象更全面概述。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如何一方面维持劳动力参与率,另一方面关顾家庭照顾者已成为香港等大都市的政策优先事项。通过阐述日益增长的在职照顾者人口的工作–家庭互动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雇主、护理专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可掌握有关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家庭友好政策以及在职人士友好的慢性疾病管理、康复和长期护理服务的知识。
项目编号:UGC/FDS15/H16/24
项目名称:理解在社交虚拟实境应用中的老年人与电脑互动介面设计(ECI):采用符号驱动方法和使用者意图的探索性研究
首席研究员:刘公煌博士(树仁)
摘要
这项研究项目旨在应对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及改善其福祉和生活质量的需求。随着全球及香港的老年人口预计将增加,对医疗服务能力和退休政策的担忧日益加剧。居住在狭小的环境中可能对老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孤独和社交孤立。科技,特别是社交虚拟现实(Social-VR)应用,已显示出改善老年人社交福祉的潜力。然而,目前针对老年人与Social-VR 平台互动的研究仍然不足。此项目旨在发展Social-VR 应用中“老年人-计算机互动(ECI)”的设计理论和原则,重点探讨 ECI 实践的发展及解决本地老龄化问题。研究设计采用符号学驱动的方法,分析现有的Social-VR 应用中的“人–计算机互动(HCI)”,并进行后实验用户调查。这些阶段的研究结果将用于制定 ECI 设计的原则。
研究问题包括检视针对老年人的互动设计在Social-VR 应用中的有效性,确定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界面设计关键原则,以及评估传统 HCI 理论和方法在Social-VR 环境中对老年用户及互动的适用性。总体而言,这项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发展Social-VR 应用中的 ECI 来改善老年人的福祉,解决该人群所面临的独特需求和挑战。
项目编号:UGC/FDS16/H10/24
项目名称:静息态功能连接性与压力心态的关联以及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一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首席研究员:刘国威博士(都大)
摘要
压力心态理论指出,我们对压力的感知是一种认知过程,这种过程独立于任何特定的压力事件,而且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应对方式。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压力反应由对压力的解释/心态监控,这种心态可以是增强型(积极心态,SIE),或是削弱型(消极心态,SID)。最近的研究表明,培养SIE是一种基于实证的训练,能够改变生物和行为结果,例如改善心血管健康,并在COVID-19期间减少焦虑症状,这项研究结果在六项超过5000名参与者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中得到了实证。培养SIE可以通过观看展示对压力有积极影响的短片来实现。尽管心态的改变在不同人群中显示出正面的变化,但个人因素可能存在并削弱介入效果。特别是,关于特质性和状态性压力心态之间的关系,个人差异尚不清楚。理解压力心态的神经科学可以帮助识别决定培养SIE训练效果的客观神经调节因素或变量。换句话说,神经科学可以揭示压力心态理论的潜在机制,从而分析SIE的有效成分并优化它。然而,文献暂时未有关于压力心态神经特征的报告。
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调查特质性和状态性压力心态的神经特征,并了解它们与抗逆力的关系。第一部分旨在确定特质性压力心态的静息态功能连接。本团队将对150名大学生进行压力心态和抗逆力水平的自我报告问卷评估。根据他们的压力心态测量分数,将他们分为积极心态组(N=75)和消极心态组(N=75)。两组都将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力共振成像(fMRI)脑扫描,并比较他们的静息态fMRI。第二部分旨在确定特质性压力心态(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型)对由SIE训练材料激发的状态性压力心态的影响。在这部分中,同一组参与者将在扫描仪内观看三个展示压力积极影响的短片(SIE视频),并进行另一轮fMRI扫描。本团队将比较积极和消极心态组对SIE视频的功能连接反应。扫描后将立即评估他们的压力心态和状态抗逆力水平,以评估观看SIE视频前后压力心态和状态抗逆力的差异。我们对18名大学生的静息态fMRI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具有SIE心态的受试者在左下额回延伸至岛叶和右梭状回的区域同质性(ReHo)显著较高,而在右眶额皮质(OFC)和左顶上回的ReHo较低。这些区域与心理抗逆力相关。本研究的结果将提供关于特质性和状态性压力心态的神经机制及其与特质和状态抗逆力关联的新知识。这些资讯对于量身定制的培养抗逆力和增强心理健康的介入方法非常重要。
项目编号:UGC/FDS16/M06/24
项目名称:发展深度学习辅助拉曼光谱技术用于监测有害赤潮的物种
首席研究员:刘宝盈博士(都大)
摘要
有害藻华(HAB)常见于香港水域、中国内地南海岸以及世界各地。有害藻华对水生环境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密集的藻华腐烂或分解过程中,细菌耗尽水中的氧气导致大量鱼类死亡。有害藻华也对本地和全球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破坏性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和监测有害藻华对于保护大众免受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非常重要。识别和量化有害藻华物种的传统方法是对生物体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这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需要浮游植物识别的高水平专业知识。除了光学显微镜之外,目前用于有害藻华检测和监测的技术还包括遥感、原位感测、基于影像的设备、分子方法和化学测定。人们发现这些技术有不同的缺点和局限性,例如机器购买成本和营运成本高,以及对技术专业知识的要求高。
拉曼光谱是一种无损化学分析技术,可提供有关化学结构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资讯。拉曼散射是物质被光照射时所发生的光的非弹性散射。拉曼光谱透过检测分子特定化学键和对称性的振动频率来识别分子。使用拉曼光谱对微藻进行分类鉴定的几个优点包括:不需要分类学家进行鉴定和样品制备;拉曼光谱采集速度快(即时评估);并且无损样品。另一方面,具有内部记忆的循环神经网路(RNN)是一种强大且稳健的深度学习架构,能够记忆之前的数据并准确预测后续数据。特别是长短期记忆(LSTM)网路是循环神经网路的改进版本,能够识别顺序资料中的模式并长期记忆之前的数据。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储存极大地提高了其分类准确性。拉曼光谱与长短期记忆网路结合,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技术,用于检测和区分微藻物种之间难以察觉的拉曼光谱差异。
应用拉曼光谱来识别微藻物种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机器学习演算法结合使用的研究有限,并且分类仅在类别或属层级上。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利用拉曼光谱与长短期记忆网路对微藻物种进行分类。在我们的初步研究中,拉曼光谱与长短期记忆网路一起用于区分五种有害藻华相关微藻物种,包括血红赤潮藻、杜氏藻、针胞藻、多甲藻和虫黄藻。长短期记忆网路演算法的整体精度为0.932±0.074,在区分五种微藻物种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我们也开发了由拉曼机自动进行光谱采集的分析现场样品的实验程序。从样品处理(过滤、重悬、离心)到拉曼光谱采集的整个过程不到一小时。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分类学家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分类鉴定的时间和专业知识。基于这些初步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快速、准确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技术,在物种层级检测有害藻华物种,以便在实验室进行常规分类学鉴定,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项目编号:UGC/FDS25/E04/24
项目名称:全面遥感准确估算城市树林碳存量
首席研究员:利承谦博士(高科院)
摘要
城市树木可以固碳并应对气候变迁。评估城市树木带来的固碳效益有不同的方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树木碳存量估算。
城市森林管理人员可以测量城市树木的关键尺寸,例如胸径、树高等,并将测量到的数据代入先前推导的方程式中以估计每棵树的碳存量,但这种方法对于城市绿化空间来说效率较低。遥感技术,例如激光雷达扫描(LiDAR scanning)可以快速收集点云资料并将树木重建为三维空间中的虚拟物件。然而,相关输入参数,例如︰生物量、水分百分比和碳含量百分比,可能会被错误地假设。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此项目将展示遥感技术,并结合所知的参数,以准确测量城市绿化空间的碳存量。
本计画旨在:(1)量化香港不同季节及类型城市绿化空间中树木的碳存量;(2)透过整合城市绿化空间中的地面激光雷射扫描所收集的测量数据来评估如何提高准确性。
本计画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六个月。完成初步准备后,本项目将进行试点测试,数据收集涵盖雨季和旱季中(夏季和冬季)的三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小型公园和斜坡),以产生全面的调查结果。研究成果会在学术会议上推广,在同侪审查后出版,以有助本项目的知识转移。
项目编号:UGC/FDS24/B11/24
项目名称: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观点探讨参与网上环保群组与群组目标对减废及溢出行为的影响
首席研究员:李雪梅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固体废物持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挑战。尽管各国政府实施了各种减废政策,但世界银行估计,全球固体废物于2050年的弃置量将比 2020 年增加一倍。香港三分之二的都市固体废物都是家居垃圾,现正面对政策进展有限及堆填区即将饱和的迫切问题。由于鼓励个人自愿参与环保行需要大幅度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动机、信念,都市减废计划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然而,线上社群研究发现,个人在社交媒体的日常社群参与能有效地影响其个人行为。线上品牌社群研究发现,让消费者在线上社群中采取轻松行动(如观看、点赞或分享贴文)会显著影响社群的期望行为。最近,学者们将线上社群研究的知识扩展到了环保领域,线上社群的参与或同样能影响环保行为。由于这些初步研究并未充分发挥过住线上社群研究的丰富知识于环保领域,限制了利用线上社群影响环保行为的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线上社群,透过社群认同和线上社群成员期望的交互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有效地影响个人自愿地作出社群倡导的减废行为,以及潜在的减废溢出行为。本研究将扩展线上社群研究的理论应用,而研究结果也能为环保组织和政府提供如何以利用社交媒体群组来促进减少家居固体废物和潜在的减废溢出行为。
项目编号:UGC/FDS16/M13/24
项目名称:透过整合代谢物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杀藻菌F5与藻类相关细菌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米氏凯伦藻杀藻功效的调控研究
首席研究员:李宏发教授(都大)
摘要
有害藻华(HAB),尤其是由米氏凯伦藻引发的藻华,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对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香港和中国内地都受到了米氏凯伦藻的影响。例如,2012年中国福建省的有害藻华爆发导致大量鲍鱼死亡,损失超过3.3亿美元;2016年,米氏凯伦藻在香港多个养鱼场导致超过200吨鱼的死亡。因此,控制有害藻华至关重要,而杀藻细菌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发现,杀藻细菌对藻类的杀灭效果会受到藻类相关细菌(与藻类自然共存的细菌)的影响。我们从香港的有害藻华样本中分离出米氏凯伦藻株(KMHK)和杀藻细菌菌株(Sagittula marina, F5)进行相关实验。我们发现F5对KMHK具有强烈的间接杀藻作用,包括释放溶藻素。有趣的是,F5细菌对有共存菌的KMHK的杀藻效果比无菌KMHK高60%。这表明KMHK相关细菌和F5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F5杀灭藻类细胞的能力。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杀藻细菌不仅与藻类细胞存在相互作用,还与藻类相关的细菌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然而,我们对它们细胞间相互作用和杀藻作用调节的潜在机理尚不清楚。
本研究专案旨在通过比较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F5、KMHK及其相关细菌菌株之间对杀藻效果调节的分子和相互作用的调控机理。专案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研究KMHK相关细菌菌株对F5杀藻效果的影响;(2)评估F5和KMHK相关菌株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调节杀藻效果的影响;及(3)利用比较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来分析它们在各种选定条件下的分子相互作用。同时,我们将通过细菌细胞和KMHK细胞的外代谢物和内代谢物以及蛋白质谱来推断细菌细胞和KMHK细胞的分子反应。这项研究首次应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来揭示两种细菌和KMHK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杀藻效果的调节机理。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策略来预防HAB引起的鱼类死亡,这将对养鱼场和贝类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项目编号:UGC/FDS16/H01/24
项目名称:文论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建构:冷战语境下宋淇在香港的文化活动与关系网研究(1951–1996)
首席研究员:梁慕灵博士(都大)
摘要
宋淇(Stephen Soong, 1919-1996)于1949年从上海举家迁居到香港,直至1996年逝世,这四十多年的时间正值冷战时期多个重要阶段。宋淇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在冷战时期文学和政治话语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例如撰写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这些都反映出他建立自己的文论观的意愿。此外,宋淇作为一位西化知识分子和南来作家,一方面要融入香港文学场域的政治话语中,另一方面亦要面对由冷战带来的各种挑战,这为他在港四十多年的经历增添了文化意义的历史维度。宋淇在香港文化场域的文化活动涵盖了多个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翻译、电影制作、编辑、出版、学术行政和研究。他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与著名作家和学者(如张爱玲、夏志清、夏济安)以及文化组织和机构(如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星岛日报,以及《译丛》和《文林》等学术杂志)都保持紧密联系。此外,宋淇的文化活动又跟多个具冷战背景的组织(如美国资讯署、亚洲基金会、自由亚洲委员会、香港联合出版社等)相关。本研究计划旨在分析宋淇如何通过他的文学评论观点、知识资源以及人际关系来建立他的文学观。同时,本计划还会探讨他如何扩展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以提升自己的文化资本,并展现其文化意识形态,亦会探讨他的各项文化工作的与上述各方面的关系。此外,本研究将分析宋淇及其社会人脉对文化场域的影响,探讨他们如何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定位自己。
本研究计划目标是研究由宋淇于1951年至1996年之间于香港文化场域的各项文化活动。本研究将以布迪厄的文学场域理论作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宋淇文化活动和人际网络的全面分析,并配合数码工具和研究数据管理方法,探讨宋淇如何在冷战背景下,通过结合传统文学思想与西方理论,并加入文本批评,去建构自己的文论观和文化意识形态;同时亦会探讨在这一时期的文化场域内相关人士所经历的转变。本研究集中讨论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深入研究宋淇及其人际关系,本研究会分析他们的学术网络如何促成一个有别于当代中国共产主义文学和西方观点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建立。第二,本研究将分析宋淇作为行动者与其所属组织和网络所建立的关系。通过运用场域理论、社会网络分析和数码工具,本研究将以数码化和视觉化的方式分析和呈现各项影响宋淇文学思想发展的因素,同时亦会藉此深入了解冷战时期香港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项目编号:UGC/FDS24/B16/24
项目名称:度身订造的虚拟实境设计策略以减少老年人的数码动晕症并改善情绪:在香港的随机实验的实证研究见解
首席研究员:梁嘉诚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人口老化的现象,香港也不例外,预计到2066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6.6%(Wong & Yeung, 2019)。老年人由于社交关系减少和健康状况下降(CityUpdate, 2021),特别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这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了挑战(Borson et al., 2001)。因此,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健康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整体福祉至关重要。然而,香港目前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人情绪问题的资源(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2)。香港最近的报告指出,应增加用于情绪管理的科技资源,以补充传统方法,如咨询服务(Our Hong Kong Foundation, 2022)。
近期的研究表明,虚拟实境(VR)技术通过在虚拟场景中提供强烈的临场感,有潜力增强人的情绪(Dermody et al., 2020; Riches et al., 2021a, 2023)。然而,由于担心引起晕机症,包括头痛、头晕和不适等症状(Chang et al., 2020; Sevinc & Berkman, 2020),老年人采用VR的程度仍然有限。晕机症是推广VR技术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可能阻碍在虚拟环境中的情绪增强体验。了解这一障碍对于设计更有效的虚拟场景以广泛用于情绪管理至关重要。引起晕机症的潜在原因包括在虚拟环境中经历的临场感程度以及个体特征(Weech et al., 2019)。然而,以相同理论框架为基础,先前研究对于操纵临场感对晕机症的影响的结果不一致(Weech et al., 2019)。此外,年龄对在VR中体验临场感和易感性晕机症的影响研究较少(Dilanchian et al., 2021)。现有文献尚未达成共识,关于如何定制VR场景以改善情绪和减少晕机症,更不用说探索是否操纵不同年龄组的临场感水平会导致晕机症程度的不同。我们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包括媒体与通讯、信息系统和健康护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将与老年服务机构(即:啬色园)合作,进行两项实验以解决上述研究发现的不一致。
鉴于在虚拟环境中操纵临场感有两种主要方式,即物理和心理(Weech et al., 2019),本研究将通过整合临场感理论与其他多个理论,如认知负荷理论、感官冲突理论、社交临场感理论、世代理论和单纯曝露效应等,进行两项随机实验来探索每种操纵的相对有效性。将应用一套心理状态测量工具(例如,状态—特质焦虑清单和多维情绪问卷)和客观压力水平测量—心率变异性,来测量VR使用前后的情绪变化。此外,将应用混合方法设计来完善我们的虚拟环境开发。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揭示临场感与影响晕机症和情绪的其他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从而有助于临场感理论的发展和对晕机症发生的了解。总的来说,我们不仅为文献做出了贡献,还为政府、老年服务机构、VR内容设计师和高等教育提供了管理指导。
项目编号:UGC/FDS14/H10/24
项目名称:探索「财产所有制的民主」:亚当斯密与约翰密尔著作中的「预分配」思想
首席研究员:李敏刚博士(恒大)
摘要
这个研究项目探讨是否可以透过重构亚当·斯密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著作中的经济理论,以便为当代的「预分配」理念提供更好的理解和洞见。在当代政治理论的学理讨论中,约翰·罗尔斯在为他的「财产拥有制的民主」作为最公平正义的经济体系辩护时,首先提出了「预分配」这一理念。罗尔斯在著作中提出了他有名的正义三原则:即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后者保证最弱势群体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的规范(2001:42-43)。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往往被视为对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哲学辩护。但罗尔斯本人认为,福利国家依然允许大量不平等,使其违反了他所有的正义原则;因为即使有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最弱势群体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依然不得不屈从于资本家。相反,他提出一个正义的社会应采用「财产拥有制的民主」,这将保证「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生产性资产和人力资本(即教育和专业技能)都能广泛地分散到所有公民手中」(2001:139-140)。
然而,罗尔斯本人对「财产拥有制的民主」—在研究文献中,也往往被称为「预分配体制」(Thomas 2017)—所指的内容只提供了极少的细节,仅引用了英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的政策倡议(1964)。但资本拥有权的广泛分散只是米德的构想的一部分。在米德的构想中,再分配福利体系依然有重要角色。关于罗尔斯的「财产拥有制的民主」理念的研究文献往往聚焦在讨论罗尔斯是否误解了米德,却忽视了罗尔斯自己的表述。不过,在另一方面,预分配作为一个独立的政策理念,则最早已由耶鲁大学政治学家雅各布·哈克提出,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革的激进提议,而进入了当代政策辩论的视域;预分配的理念后来甚至被英国工党在2015年选举政纲中采纳,偕议要纠正福利政策过于关注人们市场收入的再分配,而不是改革市场和资本的结构(Hacker 2011, BBC 2012)。
这个研究将会尝试将对罗尔斯的「预分配」或「财产拥有制的民主」理念的研究焦点从米德的倡议移开,转而尝试在亚当·斯密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著作中寻找有用的线索。这是一个未被探索的领域。虽然罗尔斯在其著作中广泛引用了斯密和密尔,但在研究罗尔斯思想汗牛充栋的学术文献中,却未见有对罗尔斯、斯密、密尔思想中的理想的公正经济体系进行过系统性的比较。在有关斯密和密尔的学术研究中,与罗尔斯的思想作系统的比较也同样缺乏。这令人惊讶,因为关于斯密和密尔的最新研究文献,已倾向于拆解他们作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辩护者的常见形象。根据这些研究,斯密和密尔分别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创始人和最成熟的理论家(Landreth & Colander 2002; O’Brien 2018),在他们的经济思想中确实显示出平等主义的痕迹,因他们的主张似乎更旨在利用市场机制来确保人们的分配平等;密尔甚至自称为「社会主义者」(See e.g., Boucoyannis 2013; Herzog 2016; Persky 2016; McCable 2021)。因此,这个研究计划—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规范政治和经济理论的研究(Gaus 2018)—旨在系统地考察斯密和密尔的思想,看看他们是否能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政策改革提供有益的见解,以实现罗尔斯的预分配构思。
项目编号:UGC/FDS16/E11/24
项目名称:考虑碎片撞击风险的台风灾害下高层建筑全寿命韧性提升研究
首席研究员:李瑶函博士(都大)
摘要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了与气候相关的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特别在沿海城市地区,台风已成为严峻的威胁。作为现代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层建筑面临台风引起的风载碎片带来的巨大风险。历史数据一致显示,此类风载碎片是台风期间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损坏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将评估且降低高层建筑的此类风险,并在气候变化下提高其全寿命的韧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个概率分析框架,以增强高层建筑应对台风引起的风载碎片的长期韧性。本研究着重研究高层结构在此影响下的易损性,评估经济损失和长期韧性,并制定稳健的战略适应措施以减轻损失并增强建筑在气候变化下的韧性。
本研究将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建立易损性模型来估算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失效概率。该模型将透过探究台风期间风载碎片的轨迹和影响从而研究其损伤机制。同时,将开发多元的台风灾害分析模型,以有效考虑建模中台风参数的复杂不确定性。建立计算流体动力模型模拟来确定建筑物周围的风参数和飞行碎片撞击轨迹。第二个问题是量化建筑物的抗灾韧性和经济损失,特别是考虑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因风载碎片损伤后造成的功能丧失和性能恢复的时间。该研究将基于全寿命的韧性评估方法量化建筑物受灾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随后,也将提出基于全寿命韧性提升的最佳适应策略,该策略将平衡短期实用性与长期韧性的目标,从而令利益相关者在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时作出最佳决策。这项研究将为高层建筑提供全寿命韧性提升方法抵御台风风载碎片,从而减轻气候变化下的潜在损失。提出的框架将应用于香港的高层建筑并将适用于大湾区的台风多发地区,以确保城市建筑群的全寿命韧性。
项目编号:UGC/FDS14/B05/24
项目名称:不知是福?薪酬保密的信息不对称视角之研究
首席研究员:廖逸博士(恒大)
摘要
员工通过薪资资讯了解他们对雇主的价值,而这些资讯对于组织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有关键性作用。组织在决定薪资资讯披露的相关实践时面临两难,即应披露哪些要素和多少薪资资讯,使用哪种渠道,以及如何处理员工的反应。尽管面对员工和社会对更高透明度的要求,许多组织仍然实行某种程度的薪资保密,例如限制披露员工的薪资资讯或阻止员工之间交换此类资讯。对于组织及其员工而言,实行薪资保密都存在正面和负面影响。薪资保密允许组织在订立薪酬时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而避免不必要的同侪比较并保护个人隐私。然而,当员工知道有信息被隐瞒时,他们往往会假设最坏的情况。限制披露薪资资讯虽然可以作为防范歧视性薪资,却可能损害员工的公平感,由于潜在的不平等而降低员工工作动力,限制劳动流动的潜力,而损害劳动市场效率,因为员工不太可能转到能获得最高价值的工作。
鉴于组织实践中的这种争议,薪资保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虽然一些研究确定了其在隐私保护中的作用,最近的研究结果指出其对员工公平感的不良影响。然而,现有的薪资保密研究存在一些待探讨的地方。许多调查和学术讨论集中在宏观层面的主题上,例如组织政策制定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尽管研究人员已开始调查这些做法如何影响员工(并关注微观层面),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组织公正框架和实验或模拟数据。由于薪资保密的实践具有复杂性,即涉及披露资讯的数量和质量、渠道和时机,其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延伸和实证证据。因此,采用其他理论视角以及使用实际组织数据来进一步理解薪资保密如何影响员工和组织结果的机制是重要的。
在本提案中,我们将信息不对称视角与信号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员工对薪资保密实践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和组织价值的感知,以及态度和行为结果。此外,我们提出组织可以传递的可靠且有成本的信号将影响员工的感知和反应。我们假设,提供具体信号让员工可以从中推断其价值和地位的方式,可以降低薪资保密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最终目标是:(1) 进一步理解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动态;(2) 开发理论上重要且实践上有意义的框架,以贡献相关文献;及 (3) 向组织提供适当有效的薪资资讯披露策略的实践建议。
项目编号:UGC/FDS14/H20/24
项目名称:元代「玉山雅集」相关总集研究
首席研究员:凌颂荣博士(恒大)
摘要
顾瑛(又名「顾阿瑛」或「顾德辉」,1310-1369),吴中昆山人,于元代诗歌上与杨维桢(1296-1370)及倪瓒(1301-1374)齐名,并称当元末一代的诗坛领袖人物。其依仗富裕的家财,于家宅西侧建立宏大的园林,取名「玉山佳处」,进而组织诗歌沙龙,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基于参与者之多,以及诸人背景之多样性,这个世称「玉山雅集」的诗人群体成为元末时期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文化盛景。在文学研究的范畴以外,「玉山雅集」也与元代的政治问题、文化传播和知识史关系密切,紧扣整个元末社会。
数「玉山雅集」的研究材料,顾瑛本人编纂的一系列总集当为首要。参考各种书目资料,相关著作至少涉及九项名目,现时可见的则有六部。值得注意的是,每部总集的内容、结构、形式俱有不同,横跨不同时期的总集编纂风格。由此可以推想,若能深入研究这些总集,将有助全面理解「玉山雅集」的性质与价值。可惜时至今天,学界的有关研究颇有不足。一方面,学者时常否定「玉山雅集」所赋的文学研究价值,仅视总集的内容为反映聚会情况的历史证据;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者仅视「玉山雅集」为元代诗歌研究的附属环节,缺乏独立而深入讨论。这突显了此课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本研究拟分作以下三个步骤。首先为整理和分析相关总集的基本状况;其次是采取诗学研究的进路,细致考察「玉山雅集」的写作技术、诗歌特征、艺术追求和文学史价值进行。最后,本研究的范围将扩展到不同人文学科的主题,如沙龙文化和晚元文人的心理分析。
本研究期望能够来填补当前学界–特别是在元代文学和中国诗学背景下–所忽视的空白部分,提高公众对元代诗歌及其历史背景的认识,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学。长远而言,本研究亦期望在元代诗学和中国古典总集的研究中建立创新且可靠的范式。
项目编号:UGC/FDS11/E03/24
项目名称:建构可信赖且实用的深度聚类网络
首席研究员:刘卉博士(方大)
摘要
深度聚类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结合了深度学习和聚类算法来执行无监督学习。与依赖手动特征工程或浅层表示的传统聚类方法不同,深度聚类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自动从原始数据中学习复杂的特征表示。通过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层次结构和非线性能力,深度聚类能够有效捕捉高维和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和结构,例如图像、文本和音讯。深度聚类已应用于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在内的各个领域。深度聚类使得在数据中发现有意义且连贯的群组成为可能,而无需依赖标记信息,这在标记数据有限或不可用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然而,现有的深度聚类方法通常存在两个重要限制。首先,虚标记通常用于微调深度聚类网络,但会引入过度自信的风险,导致网络的预测置信度超过其实际准确性。这种过度自信会阻碍深度神经网络在决策系统中的应用,例如医学诊断。其次,先前的方法假设群组是平衡的,在现实场景中这并不现实。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目标是解决这些限制并研究值得信赖和实用的深度聚类框架。首先,为了解决过度自信问题并构建一个良好校准的无监督深度聚类网络,我们将探索衡量网络校准的方法,并开发技术来使构建的特征与网络的输出对齐,从而减少过度自信。通过建立一个良好校准的深度聚类网络,我们可以提高虚标记的质量并改善整体聚类性能。其次,为了构建一个实用的深度聚类网络,能够处理群组不平衡的情况,我们将采用技术来评估群组样本中的不平衡水平并提出有效的方法来应对不平衡聚类。此外,我们将利用基础模型的表征能力来减轻与群组不平衡相关的挑战。
一个良好校准和可靠的聚类模型的发展将对各种下游任务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专注于两个具体的任务。首先,我们将利用良好校准的无监督聚类网络来降低标记成本,以指导选择重要样本进行标记,从而优化整体标记成本。其次,我们将解决标记噪声的挑战。通过利用深度聚类网络作为预先处理步骤,我们可以学习到对标记噪声具有稳健性的判别性表示。
这个项目将为无监督学习、深度学习和聚类的基础研究做出贡献。它还将在各种领域,如一般数据压缩和与不确定性估计相关的活动(包括金融投资和疾病诊断)中具有实际应用。
项目编号:UGC/FDS14/B08/24
项目名称:一石二鸟?环保与资本开放背景下中国定向降准的深层次剖析
首席研究员:刘帅跇博士(恒大)
摘要
与其他一些以利率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央行不同,中国人民银行经常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稳定经济。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灵活调整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强度和对象,有效地应对了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这其中就包括了根据银行规模及经营环境对中小银行实施的定向降准。
另一方面,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也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十四五”规划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也传达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理念。
鉴于此,若央行扩展定向降准的适用领域,使其惠及绿色信贷,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到“污染避难所”假说,央行针对绿色信贷的定向降准是否能够有效阻止高污染产业向本国的转移?
本项目拟通过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的宏观经济模型,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政策分析架构。模型将颇具中国特色:首先,为反映中国仍在实施但已有序放宽的资本管制,模型中中国被设定为一个半开放经济体;其次,模型假设了特别针对绿色信贷的双轨银行体系,绿色企业可从正规银行贷款,后者会被央行要求较低的准备金率,而污染企业则需向非正式银行体系借贷,后者需要保有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基于此模型,本项目拟研究在经济周期中针对绿色信贷的定向降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预期其将会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因应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本项目也将探讨绿色定向降准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传导机制会否在资本帐户开放过程中受到影响,以及其是否能够有效抑制高污染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
项目编号:UGC/FDS11/E02/24
项目名称:基于转换器网络的多细节层级的线条图细化与简化方法
首席研究员:刘雪婷博士(方大)
摘要
草图是艺术家快速绘制的粗线条图,用于表现物体或场景的主要特征,在设计领域经常用作最终绘图的初步形式,例如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角色设计。在初步表达意念的草图之后,艺术家通常仍需要对粗略的线条进行抽象或充实细节,以适应不同的设计和呈现目的。例如,当草图显示在不同解析度的显示器上时,需显示不同程度的细节。此外,不同的场景或物件可能由不同的艺术家以不同的细节层级进行设计,当新的草图图像由不同的草图组件组成时,获得视觉上一致的细节层级非常重要。
不幸的是,尽管人们非常希望使用多细节层次草图,但由于在定义特定草图的细节层级时缺乏精确的定义,因此无法精炼或抽象草图。也就是说,定义两张草图是否具有相同细节程度是主观的。由于没有特定的细节层次度量,现有的多层次草图产生方法主要分为两类:栅格方法和向量方法。栅格方法将栅格草图(像素网格)作为输入,并且通常将细节层级定义为草图绘制的样式。因此,栅格方法通常缺乏产生无限细节等级草图的能力。此外,栅格方法可能会导致笔画不连续的模糊结果。另一方面,向量方法将向量草图(笔划列表)作为输入,并且通常会建立分层树或图形结构,其中末端节点是笔划或图形组件。透过逐步删除节点,可以调整草图的细节等级。然而,向量方法通常不能应用于细化输入草图,而只能应用于草图抽象,其中原始草图的层次结构建立在输入草图上。更重要的是,草图的抽象通常不是基于语义的,并且缺乏基于语义对不同类型的组件进行不同抽象层次的灵活性。例如,一条长波浪线可以抽象化为一条长直线或一条短波浪线。
我们建议采用语意资讯来指导草图主要结构(即结构成分)的细化或抽象,从而使草图的语意保持不变。同时,装饰构件应直接根据其形状进行概括或重复,而不需要语义意识来改变结构。受此观察的启发,预计首先对草图中的结构笔画和装饰笔画进行分类,然后应用不同的方案来细化或抽像草图。具体来说,我们建议透过基于变压器的表示将草图编码为向量形式。然后,我们透过基于对抗性潜在空间笔画操作的细化网络,将草图分解为结构组件和装饰组件。透过引入对比学习和对抗性判别器可以提高网路的效能。最后,我们开发了在嵌入空间中用于操作草图的抽象算子和细化算子。 本项目的实际研究成果将直接惠及产业和研究协会。该研究计画还将为发展教师和学生在人工智慧和数位娱乐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宝贵的机会,这也是学校和研究所提供的课程和计画的一部分。
项目编号:UGC/FDS16/E15/24
项目名称:空天地一体化网路:系统建模和性能优化
首席研究员:刘亚林博士(都大)
摘要
随着飞行器和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部署,非地面网路的出现成为了必然,这将为未来无线网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提供无缝覆盖的可能性。为了将非地面网路成功地融入即将到来的6G网路中,3GPP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项目。同时,SpaceX和Lynk等一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卫星提供商也正积极地与移动运营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因此,通过整合地面设备、飞行器和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网路(SAGIN)将成为实现未来网路的关键技术。
SAGIN可以被视为一个由三个空间层次构建的网路:i)地面层,由地面设备构成;ii)空中层,由飞行器构成;iii)空间层,由卫星构成。这种三层次的网路结构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首先,这三个网路层次的整合需要融合各种网路标准(包括硬体和协定),从而形成一个跨越三个层次的异构网路结构。同时,由于卫星的全球分布,SAGIN能够覆盖全球范围内的地面设备和飞行器,形成了大规模的节点拓扑。此外,由于三层节点的移动性以及多样化的传输环境,使得网路拓扑具有高度的动态性。
总的来说,SAGIN构成了一个大规模、异构和动态的网路。实现这样的SAGIN网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各国、移动运营商以及航太/飞行器提供商之间进行精细的规划、测试和协作。为了推动这一进程的实现,坚实的研究基础至关重要,尤其是对SAGIN的系统建模和性能增强的理论研究。然而,为了完成这些研究目标,我们需要应对一些挑战:1)如何准确地建模大规模三层节点分布中的SAGIN异构网路结构;2)如何确定SAGIN需要的性能指标数量,并研究如何衡量这些指标;3)如何考虑到SAGIN中巨大的网路动态性来设计有效的网路策略。
本专案的研究目标是解决以上挑战,并为SAGIN开发精确的网路建模和有效的网路优化策略的理论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将为SAGIN构建一个精确的网路模型,该模型能够适应SAGIN的异构结构,包括具有不同传播通道和收发器配置的多层跨层传输。为了精确表示SAGIN中三层节点的空间位置和大规模分布,我们将采用基于球面的随机几何方法。其次,我们将研究各种性能指标,以满足SAGIN中的各种应用需求。我们将研究的指标包括路径连通性、中断概率和网路容量等常见指标,并在考虑精确网路模型的情况下开发这些指标的分析模型。最后,我们将开发一种有效的网路优化策略,以应对SAGIN中的巨大网路动态。为了有效收集动态网路状态并实施优化策略,我们将利用联邦强化学习,基于本地代理和全球代理生成网路决策。我们将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以验证我们的网路策略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本专案将结合无线通讯、随机几何、最优化理论和联邦强化学习等理论,为SAGIN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将为未来的SAGIN应用提供技术支援。例如,本专案的成功将有助于构建高效的SAGIN,从而推动全球6G网路生态系统的发展,包括智慧城市和元宇宙。
项目编号:UGC/FDS25/E05/24
项目名称:用于鞋类应用的 3D 打印聚(3-羟基丁酸酯-3-羟基戊酸酯)- 聚乳酸复合结构的熔丝制造:高效能鞋垫材料生产的新方法
首席研究员:刘耀辉博士(高科院)
摘要
纺织业对环保实践的兴趣日益浓厚,尤其是有助于减轻废弃物处理压力的可生物降解材料。虽然3D打印通常用于客制化设计,但对于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用于此目的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聚(3-羟基丁酸酯-3-羟基戊酸酯)(PHA)在最佳印刷条件和热处理下表现出适当的柔韧性和强度。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 是PHA家族中广泛关注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之一。该项目着眼于如何使用由两种可生物降解塑胶(PHBV和聚乳酸(PLA))制成的3D列印织物来生产定制鞋垫。本计画将首先透过研究PHBV和PLA的不同成分,提高熔丝制造中PHBV-PLA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和3D列印性能。透过3D建模技术,使用3D打印软体设计和优化鞋垫结构,然后使用高解析度3D打印机进行打印。将样本进行拉伸测试,以评估互连结构在拉伸载荷下的行为。将研究在最佳化条件下由PHBV-PLA复合材料制造的鞋垫的物理性能,以了解其应用潜力。这项研究旨在推动透过3D打印生产的生物可降解纺织品结构的机械耐久性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重点关注未来前景光明的鞋类和纺织品中的应用。
项目编号:UGC/FDS13(16)/E03/24
项目名称:人工智慧对河流生态健康的预测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首席研究员:卢怿博士(都大)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地球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如气温上升、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数据,自1901年至2020年,全球降水量每十年增加约1.0毫米,全球地表温度每十年上升约0.09摄氏度。这些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影响着物种分布、栖息地可用性及整体的生态功能,尤其在温度及水资源可用性变化方面的影响较为显著。强降水事件还会对河流流量、泥沙输送、营养物动态和水质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香港拥有逾200条河流,这些河流在防洪减灾、水源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条健康的山区河流应该在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能够维持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然而,香港的亚热带气候几乎每年都会使其面临极端天气事件,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变化。此外,强降水和气温不断上升影响着河流的水质、流体动力学和水生生物。因此,气候变化对全球河流生态系统构成严峻挑战,香港必须将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任务置于优先地位。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项通过现场数据收集,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AI)技术,使用多目标评估河流健康,以保护流域生态系统的计画。我们旨在开发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预警平台,该平台将涵盖水文、生态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监测和评估香港荔枝窝(LCW)流域的整个河流生态系统。我们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AI模型在预测河流水质方面的有效性,这一成功使我们有信心在未来项目中进一步应用相关模型。该平台还将提高应对水生态灾难的效率,例如风暴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等,这一评估方法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高度一致。香港政府可以根据我们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为当地环境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
项目编号:UGC/FDS14/E06/24
项目名称:提高 Seru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和反应能力:揭示 Seru 形成 和 Seru 调度的协同作用
首席研究员:马凯琳博士(恒大)
摘要
Seru生产系统(SPSs),又称为“日本单元制造”,被认为是在提高响应性和弹性方面最成功的制造系统设计之一。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短,许多大型电子制造商(如索尼,佳能)都采用SPSs来提高他们对于调整生产量的响应能力,以应对客户需求所带来的不同种类的产品产生的不确定性。SPSs创新地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强调利用工人的多种技能和设备的移动性来建构不同的seru单元以此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因此,SPSs具有极为迅速且有效地扩大和缩小生产规模的能力。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seru单元,即分割的seru、轮值的seru、和yatai。
然而,在现有的SPSs文献中,通常认为的seru构成结构在seru调度之前就已预先形成。seru构成问题旨在确定生产不同产品而形成的不同seru所需的工人数目以及工人技能的集合。若缺少了seru构成这一环节,seru调度问题仅能对订单到seru的分配以及每个seru中所分配订单的排序进行最佳化。由此,SPSs的效能会因为seru调度期间无法产生新的seru以满足需求而受到限制。而且,预先形成的seru通常被假定在整个生产周期内是固定不变的(无法根据订单做出动态调整),这将进一步限制其响应能力。
为了克服现存的缺陷与研究空白,本计画旨在将seru构成问题与seru调度问题结合,以促进SPSs的效率及反应能力最大化。我们将这种新的整体方式命名为「Seru-FS」。然而,这种新的整合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鉴于这个新整合问题较高的复杂性,精准演算法的计算时间或许仍不足以有效应对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也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演算法的新演算法,将其命名为「投资组合双核心遗传演算法」(PD-GA)。这种演算法采用新颖的边界策略对演化过程中的随机性做出了限制。这项新的突破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seru研究(特别是seru的组成与seru的调度),也为SPSs的运作以及工人技能培训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支持电子制造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并保持高生产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的工作或许能够延伸至其他制造业,并转化为我们大学本科课程的教材。
项目编号:UGC/FDS15/H05/24
项目名称:巴基斯坦人之创业能力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一项香港的混合方法研究
首席研究员:文佩君博士(树仁)
摘要
少数族裔创业引起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创业被视为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向上流动的方法。然而,现有的南亚裔创业学术研究往往将这一族群视为同质化,忽视了巴基斯坦人的具体经历。与印度人和尼泊尔人相比,巴基斯坦人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就业机会方面被视为弱势群体。此外,香港南亚裔创业的研究大多是质性研究,对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零碎的证据。这类研究缺乏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影响巴基斯坦人创业、歧视经历、社会资本和生活条件的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混合方法研究设计,探讨香港巴基斯坦裔创业及其社会文化相关性,以填补这些研究缺口。
自19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已经发展了理论来探讨影响族裔企业发展的因素,包括歧视、社会资本和族裔聚居经济。在本研究中,这些理论将被纳入以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将采用混合方法,结合焦点小组访谈和定量调查问卷。焦点小组访谈的质性数据将提供有关创业者困难和应对策略的丰富背景资料,而定量数据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与巴基斯坦企业建立有关的社会文化因素。本研究将进行六个焦点小组,共30名巴基斯坦企业家,以获得有关创业和巴基斯坦裔可运用的社会和文化资源的见解。随后,本研究将收集150份巴基斯坦裔企业家的调查问卷以进行定量数据分析,调查问题将涵盖社会资本、生活经验、感知歧视和人口统计特征等领域。这种混合方法确保将收集到的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之间取得平衡。
除了通过测试相关理论和采用混合方法来反映实际情况的学术贡献外,这项研究对服务少数族裔的非政府组织(NGOs)也具有实际意义。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建立社会联系,促进巴基斯坦企业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帮助他们维持企业并改善生活质素。此外,研究发现将突显巴基斯坦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这项研究可以作为未来比较巴基斯坦社区和其他成功族裔社区之间的基准,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成功的因素。
项目编号:UGC/FDS16/M08/24
项目名称:观赏鱼饲养中抗生素的滥用及其在室内环境抗生素抗药性传播中的作用
首席研究员:巫永然博士(都大)
摘要
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是最重要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各地当局监测工作和立法的主要焦点是食品生产行业,因为人们认为抗生素耐药细菌(ARB)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RG)通过食品传播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途径。然而,观赏鱼产业中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尽管在养殖、运输和零售商店中经常使用抗生素来减少鱼类死亡率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虽然全球广泛报导了观赏鱼中存在ARB和ARG,但很少有人探讨观赏鱼中抗生素耐药性及其向人类传播的确切风险。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食用观赏鱼,也不直接接触鱼缸水,对公众的健康风险就微乎其微。先前的研究表明,在观赏鱼中也发现了原本用于人类的抗生素。由于养鱼是一种广泛的爱好,鱼类是全球第三常见的宠物类型,观赏鱼养殖和饲养可能是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一个重要但被忽视的途径。气泵是鱼缸中为鱼类供氧的必要设备,但在充气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鱼缸水中存在的人畜共患病细菌变成气溶胶,并在室内持续存在。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被称为生物气溶胶,它们可能对室内空间的居住者和观赏鱼产业的工人造成风险,促进细菌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并使其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近期气溶胶研究的进展表明,由于我们在室内花费更多时间,人类容易受到生物气溶胶的影响。鱼饲料颗粒经常被用来喂养观赏鱼。然而,食鱼性(以鱼为食)的观赏鱼也是受欢迎的宠物,它们经常被喂食其他较小的观赏鱼,而这些小鱼可能已经被抗生素残留物或ARB污染。食鱼性观赏鱼可能通过进食累积更多的抗生素,并接触更多的ARB和ARG,比其他非食鱼性观赏鱼更甚。
本研究项目的目标是:(i)研究观赏鱼的抗生素污染程度,包括食鱼性和非食鱼性观赏鱼中的抗生素残留物,(ii)确定相关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特征,(iii)阐明由观赏鱼饲养产生的生物气溶胶对室内环境居住者和观赏鱼产业工人的风险,以及(iv)探索适当的风险降低方法。为实现这些目标,本研究项目将包括两个部分。第1部分将包括对香港零售商店和直接出口商提供的四种受欢迎的观赏鱼(包括金鱼、锦鲤、红尾鲶鱼和淡水鲨鱼)使用抗生素历史的调查。这些鱼类是全球常见的观赏鱼,具有不同的饮食偏好,而金鱼也是淡水鲨鱼和红尾鲶鱼的常见食物。还将确定从这些鱼类中分离出的人畜共患病细菌,并研究它们对选定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ARG的存在。在第2部分中,将设置一系列对照鱼缸实验,使用四种目标鱼类来研究由于养鱼充气而导致的室内生物气溶胶变化,以及鱼类、鱼缸水和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组成和ARG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将评估人类吸入和皮肤接触生物气溶胶的健康风险,并探索减少风险的缓解措施。本研究项目产生的结果将引起水族爱好者社区、公众、观赏鱼产业以及全球各地当局的关注,关注在观赏鱼中使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此外,这些发现将为政策更新提供科学基础,以规范观赏鱼供应链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本研究的结果还将在教学材料和公开讲座中传达。
项目编号:UGC/FDS15/H24/24
项目名称:岭南书写、东坡情怀与宋型文化:晚清江逢辰诗作研究
首席研究员:吴志廉博士(树仁)
摘要
江逢辰,字孝通、雨人,号密盦,广东归善(惠州)人,生于1859年(咸丰九年),卒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是近代惠州最有名的诗人词人和书画家。江逢辰师从梁鼎芬,又得张之洞赏识,入其幕。光绪壬辰进士,以主事分户部山西司行走。
江逢辰诗有李、杜、韩、苏之长,尤尚东坡,曾遍和东坡寓惠诗,遍游东坡遗址及岭南名胜,皆有题咏,是研究岭南东坡文化的重要一环。江逢辰亦擅词,其遗集中两卷词是现存惠州最早的词集。江逢辰结识不少晚清重要的学者诗人,与梁鼎芬(1859-1919)、李绮青(1859-1925)、冒鹤亭(1873-1959)、魏戫(1860-1927)、何藻翔(1865-1930)、曾习经(1867-1926)、梁启超(1873-1929)、麦孟华(1875-1915)等,都有题赠唱和,可见其交际网络之广,故江逢辰是研究近代岭南诗词者不应忽略的一人。
江逢辰的一生都活在中国晚清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最为动荡的时期。他出生之时,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爆发,窜扰十多省的太平天国之乱犹未平息,其后是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失败,去世之时又正值庚子之乱。虽无一事发生在岭南,但岭南位在时代的风尖浪口,亦受波及。他既然出身贫寒,又到处奔走,自然多有闻见,形诸笔下;加上性格耿直,疾恶如仇,便把胸中块磊,往诗中倾吐。故《江孝通遗集》中有很多乐府、古体,写对时世的忧愤,纪录社会的面貌。
自江逢辰逝世后,估计其遗稿都由亲人私藏,很少对外流通。近年正是晚清民国诗作编集、研究的重要时期,江逢辰却因著作未及刊行而被学界、诗坛忽略,导致相关研究至今仍然缺乏,殊为可惜。笔者点校并出版了《江孝通遗集》(下文简称《遗集》),底本为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馆藏的《遗集》影本,原书共存江逢辰诗作一千零七十四首,词作二百零八阕;本次出版,除增录于《广雅书院文稿》、《广东文征》、《赤溪县志》、《惠州西湖志》等文献中搜集得的佚文二十五篇、佚诗四十三首、佚词一阕外,亦辑录了与江逢辰相关的诗词,是目前「江集」最齐备的版本。笔者在第一手的文献基础上,拟以「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探究《遗集》的岭南书写,以「互文性」理论探讨《遗集》对东坡的接受与转化,以及从《遗集》看晚清岭南地区的「宋型文化」。
江逢辰其人其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说明东坡的文化、文学遗产对晚清岭南的影响,以及岭南诗人如何接受、化用这些资源。可见《遗集》集中反映了岭南的文化,对此的分析将加强学界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在文化地理学及文学地理学研究上,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具有重要的地域意义。同时,《遗集》具有诗学意义,启示我们除闽赣派的影响外,亦应注意岭南本身产生宋诗风尚的潜能,地域的诗歌风尚有着更多元复杂的文化因素。
要之,《遗集》体现了晚清鲜明的岭南文化、地域色彩以及时代意义,值得研究。
项目编号:UGC/FDS14/P01/24
项目名称:空间固定域和混合域渐近下时空高斯随机场的多重变点侦测
首席研究员:吴伟亮博士(恒大)
摘要
随着数据收集技术的快速进步,长时间持续观察某个区域的大型时空数据资料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分析此类时空数据,平稳模型通常不足以描述此类数据中沿时间维度中发生的非平稳行为。与其开发更复杂的模型,更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变点模型,将非平稳时空数据分割成几个近似平稳的段,再以平稳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由于其对非平稳数据建模的有效性,时空数据的变点分析近几十年来在气候科学、金融计量经济学、遗传学、环境计量学、天文学和工程学等各个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检测时空数据中沿时间维度发生的结构断裂对于数据的一般结构建模很重要,但时空数据中的变点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文献中只有少数现有方法。时空数据变点分析的主要困难源自于时空建模在空间和时间维度增加且存在未知变点的情况下的理论和计算成本的挑战。在空间统计中,主要有三种渐近框架,分别是增域渐近、固定域渐近和混合域渐近。渐近框架的选择在建立统计方法的理论特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文献中时空数据的变点分析主要集中在增域渐近。在本提案中,我们将研究并建立固定域渐近和混合域渐近下所提出方法的理论特性。为了克服大量数据所带来的计算成本挑战,计划将利用协方差收敛技术和截断似然函数来减轻时空数据完全似然的计算难度,以此开发近似似然比扫描统计来快速检测潜在的变化点。另外将改良最小描述长度资讯标准,以实现有效的变化点模型选择。计划将进行广泛的模拟结果和真实数据范例来说明其有限样本性能。在本提案中,我们计划按以下方式进行。 1.(应用协方差收敛技术和截断似然函数来开发似然比扫描统计)将开发一种近似似然比扫描统计,用于沿着时间维度快速扫描潜在的变化点。利用协方差收敛技术和截断似然函数来近似完全似然以减少计算负担。 2.(改良最小描述长度资讯准则以选择变化点模型)将改良最小描述长度资讯准则以选择变化点模型,用于估计时空过程中变点的数量和位置在固定域渐近和混合域渐近框架下。 3.(变点估计的固定域渐近和混合域渐近推理)在固定域渐近和混合域渐近框架下研究并建立了所提出方法的渐近性质。还将进行广泛的模拟结果和真实数据范例来说明其有限样本性能。
项目编号:UGC/FDS16/H11/24
项目名称:越南环保抗议报导:一党专制政权中的挑战
首席研究员:ORTMANN Stephan 博士(都大)
摘要
本研究项目旨在了解记者在越南这个威权一党国家中如何以及为何报导环保抗议活动。越南经历了越来越多的环保抗议事件,其中居民采取了破坏性的方法来引起对其邻近地区环境污染的关注。许多这些事件都在国营媒体中报导,并且以相对客观的方式描述。即使偶尔有镇压,政府对这些抗议活动的处理也相对宽容。随着媒体对“合理反抗”事件的报导,这类抗议似乎不仅被容忍,甚至受到鼓励。媒体报导可能会鼓励其他地方的人们采取类似的途径。同时,也有一些抗议活动被媒体审查,并受到更为严厉的镇压。其原因通常是这些抗议活动已经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运动,从而对政权构成了潜在挑战。对记者来说,报导某些形式的抗议污染事件而不报导其他事件可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同样,媒体报导激励进一步行动主义的潜力对威权政权来说也不是没有风险的。理解为何抗议活动被报导以及何时遭到审查是本研究的目标。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在全球媒体自由度排名垫底的越南,新闻业的动机、机会和限制。本研究将构建并扩展有关环保抗议活动的报导数据库——从2020年到现在。在捕捉到不同抗议活动的广度后,这些抗议活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包括抗议者的策略、抗议目标和抗议地点等。目前数据库包含了2014年至2019年的417篇文章。本研究项目还将进行20至30次对记者、编辑和专家的访谈,以深入了解越南媒体如何处理有争议的政治议题。这些数据将通过解释性内容分析来进行分析,重点是理解媒体在环保争议中的角色以及对抗议活动的看法如何随时间而变化。本研究还将试图了解抗议报导中的潜在假设和偏见。
项目编号:UGC/FDS14/E04/24
项目名称:销售人员薪资的动态模型
首席研究员:萧志中博士(恒大)
摘要
销售人员的薪酬在激励销售人员和推动销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固定的定期薪酬(例如工资)和与销售业绩挂钩的奖励金的组合。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来补偿其销售团队,因此了解如何设计有效激励高销售绩效的薪酬计画至关重要。
现有的实证研究已经确定了有效激励销售人员的几个关键要素,而代理方法被证明在设计包含各种激励特征的最佳销售人员薪酬方案方面很有前景。然而,现有的委托代理方法通常侧重于静态时期或多时期的二元努力,这限制了销售代理针对市场条件随时间变化的激励调整的分析范围。
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并推进销售人员薪酬的代理理论,本提案旨在开发一个连续时间优化销售人员薪酬的框架。透过采用连续时间方法,我们可以捕捉市场的动态本质,并解释影响销售人员行为和销售绩效的不断变化的条件。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调查合约期限、风险规避、结转效应、道德风险以及销售人员薪酬计画中是否包含中间薪酬等因素。透过研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销售人员的行为和绩效,从而更有效地设计符合市场动态的薪酬计画。
此外,本研究计画旨在为管理者设计有效的销售人员薪酬计画提供实用建议。透过持续推进销售人员薪酬代理理论,我们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见解和策略,以优化他们的薪酬计画,使其与市场动态保持一致,并推动销售团队绩效和业务成长。
项目编号:UGC/FDS11/E06/24
项目名称:图像生成 - 突破摆脱噪音的类扩散模式
首席研究员:萧允治教授(方大)
摘要
利用深度学习生成式的人工智能(AI)模型有着丰富的应用,例如超解析度成像,图像修复,图像、视频压缩,数据增强, 虚拟实境等。近年来,扩散模型正逐渐被认为是在图像生成领域中最有效率的模型,它利用噪音来构成预期图像的统计分布,用以生成真实的照片。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利用在不同域中转换的方式来摆脱图片超分辨任务中需要噪音的操作,处理的速度可以因此提高超过100倍。我们也期望这个新的方案不止局限于超解析度问题,也希望可以作为高效的图像创建模型,用于不同的高科技应用上。
让我们将这项研究的目的总结为下列几点:
1. 探究类扩散结构而不需要降噪过程的域转换模型结构来作超解析度成像,这包括寻找做超解析度应用的最优步数、Unet网路的结构以及新的深度神经网路设计。
2. 通过参考输入低解析度图片来对域转移过程加上条件,用以改善上述结构,进而建成真实逼真的图片: 这有多种可能的设计,期望能进行更多的研究。
3. 将上述超解析度的方式转换为生成式模型:这可以通过在输入低解析度图片之前增加一个对抗式生成网络(GAN)来完成。对抗式生成网络,我们希望可用来生成符合统计分布的低解析度资料集,用以训练超解析度的部分。
4. 进行更进一步的优质改进:对在项目3提到的GAN或StyleGAN模型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来探究是否有可能设计更高效的结构,要进行统计上的匹配。从而使用更大幅度的图片来进行品质展示。
5. 为这项新的通用图像生成技术提供应用示例:在这一部分我们进行初步研究,用来展示这个技术可以用于不同的应用,例如图像修复,处理(老化,微笑,姿势)以及用于绘画。然而,这并不是本提案的主要目的。
项目编号:UGC/FDS24/H25/24
项目名称:透过AI提示专家系统发现大语言模型的最优提示方法以及在编程教育的应用
首席研究员:苏子超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在2021年宣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香港得到支持发展为“国际创新科技(I&T)枢纽”。基于此,香港政府于2022年提出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概述了几个新的发展方向。
首个方向是加强I&T生态系统,促进香港的“新型工业化”。一项关键策略是利用I&T,提升传统制造业向智能生产的转型。第二个方向是加强I&T人才库,为增长创造强大动力。蓝图目标在未来5年内,超过35%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学生将攻读STEM相关课程。第三个方向是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将香港发展成为一个智慧城市。根据2020年政府推出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智慧城市由“智慧流动”、“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人民”、“智慧政府”和“智慧经济”组成。
大约一年前,一个大型语言模型(LLM)ChatGPT被发明,它具有很强的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LLM接收我们称为提示的文本输入,将其转换为一系列的标记,计算这些标记以生成回应,然后将计算后的标记转换回文本输出。在许多应用中,LLM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性能,并可成为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催化剂,但其理解复杂文本信息的能力仍有待商榷。这一观察促使我们提问:通过分析提示及其与ChatGPT的互动,我们能否推导出更好地理解复杂文本的方法?我们能否提出一个客观的框架来指导如何设置提示,以达到最佳性能,并适用于其他LLM?发现最佳的提示方法将帮助所有行业利用LLM实现“新型工业化”,使香港成为智慧城市。
“智慧人民”不仅包括使用智慧技术的人,也包括知道如何实施智慧技术以促进“智慧经济”和“智慧政府”等的人。在智慧城市中,懂得如何使用LLM成为教育计算的基本技能。在计算教育中,学生应首先学习编程,但评估编程练习非常耗时,尤其是当教师需要对错误代码给出解释时。自动化这一评估过程迫在眉睫。
基于这些动机,我们将开发一个用于ChatGPT提示工程的AI提示专家系统框架,并将计算教育作为应用领域。该项目分为五个任务:1)收集真实编程课程中的编程练习和答案数据;2)通过常见编程错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形态变换以增强数据集;3)分析和优化提示模式,遵循差异提示原则;4)构建AI提示专家系统以巩固我们的优化发现;5)进行反馈分析和精炼的评估和控制实验。我们的AI提示专家系统框架是客观和可解释的,这是可靠性的重要特性。我们的AI提示专家系统可以大大减轻LLM用户的负担,使LLM更容易且方便地被社会各界利用,促进香港成为国际I&T枢纽。虽然我们使用计算教育作为应用领域,但我们的方法论适用于其他LLM和领域。
项目编号:UGC/FDS16/M17/24
项目名称:非暴力沟通对改善父母精神健康的效果评估: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首席研究员:孙玉颖博士(都大)
摘要
背景: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改善人际关系品质的生活方式。我们在2022年5月进行了一项NVC干预的试验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首次登记的对象为香港的44名家长,试验结果显示其可行性,在改善心理健康和NVC技巧方面有中等程度的效果,而在减少家长压力方面则有较小的效果。
研究目的:针对有轻度至中度抑郁或焦虑症状且有子女就读小学的家长进行一项确切的RCT研究,并探讨混合模式的NVC干预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的成效。
研究假设: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家长的心理健康和NVC技能方面将有更多的改善,压力、抑郁和焦虑症状、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也将减少。
研究设计与受试者:一项纳入172位家长的RCT(1:1分配比例)。纳入标准将以患者健康问卷(PHQ)-9及广泛焦虑症(GAD)-7来评估。
测量工具:短版Warwick-Edinburgh心理健康量表;自我开发的NVC技巧量表;家长压力量表;PHQ-9;GAD-7;优势与困难问卷。
干预措施:NVC 专业人员将透过两个为期半天的工作坊,训练 5-10名社工。培训后的社工将会带领六次1. 5小时的课堂(每星期一堂,混合模式: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面对面,其余课程在线)。内容包括1)介绍NVC的四个原则;阻碍同情的沟通;区分观察和评估;2)识别和表达感受;可以用来表达感受的语言;3)为感受和需要负责;区分外部事件和感受背后的需要;4)在提出请求时使用积极的行动语言;5)分享经验和实践,以及6)回顾和总结。小组讨论和游戏将用来促进家长的参与度。完成所有评估后,候补对照组也将参加类似的训练课程。
结果测量:结局变量将在基线(T1)、干预完成后(T2)和干预后三个月(T3)进行测量。主要结果为T2时的心理健康和NVC技能。次要结果包括T3时的心理健康和NVC技能、T2和T3时的父母压力、抑郁和焦虑症状、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将对干预措施进行过程评估。在T3结束后的三周内,将对干预组的20位家长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参与者的意见。
数据分析:主要应用治疗意向分析法。在调整基线结局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将使用多水平混合模型比较两组结局变量的组间平均差异。将包括至少完成四次课堂的参与者进行按计划分析。将进行成本分析。内容分析法将用于分析定性资料。本研究计划将遵循CONSORT-EHEALTH,并将注册和更新临床试验信息。
项目编号:UGC/FDS11/H07/24
项目名称:建构环保身份之动机:一项混合方法的序贯探索性研究
首席研究员:司徒素雪博士(方大)
摘要
环保身份在影响环保行为(PEB)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了解建构环保身份的动机可以帮助理解 PEB。先前的研究已经识别了包括自尊、效能、连续性、独特性、意义、归属感、道德和节俭在内的身份建构动机,这些动机影响身份中心性的认知评估和身份的表现。然而,推动环保身份建构的潜在动机仍然未被充分探索。本研究提案旨在调查推动环保身份建构的八种身份动机及其对 PEB 的影响。将采用混合方法的探索性序列设计,结合质性和量化方法来回答两个主要阶段中的四个研究问题(RQ)。在研究 1 中,将与来自环保组织的 20 位环保人士进行深入访谈,并使用诠释现象学分析(IPA)来探索身份动机如何可能影响环保身份的建构(RQ1)以及是否有其他身份动机对这一过程有所贡献(RQ2)。
研究 1 的发现将为后续的横断面研究—研究 2a、2b 和 2c 提供信息,这些研究将分别从环保组织、大学生和社区样本中各招募 200 名参与者。将使用在线调查来衡量身份动机对个体对环保方面身份中心性的认知及实践此方面意图的影响。相关和回归分析将用于检验这些身份动机与环保身份的认知中心性及 PEB 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将在环保人士中(RQ3)和不同样本中(RQ4)进行。
这个研究项目将通过阐明身份建构动机与 PEB 之间的联系,为环境心理学文献做出贡献,从而促进全球研究人员对环保身份背后的动机力量的理解。此外,本研究项目获得的洞见对于促进可持续行为的教育倡议以及制定环境政策和干预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编号:UGC/FDS24/H07/24
项目名称:科技媒介多模式平台培育学生的反馈素养:师生协作范式
首席研究员:谭彩凤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不少本科生在学科为本的英语写作中表现低于平均值。学生的反馈素养包含欣赏反馈、作出判断、管理情绪和采取行动的能力(Carless & Boud , 2018)是影响高等教育学术写作的一个关键因素(Zhou, Yu, Liu & Jiang, 2022)。由于面授课堂时间有限,而在线学习日趋普遍,因此以科技设计的多模态平台可让师生随时随地进行学术讨论。然而,像 Zoom、Blackboard 和 Google Meet 等平台只采用适用于所有用户的规格,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诉求,培养其反馈素养能力。
本先导计划旨在开发一个以科技带动学习的多模态平台,克服时空障碍,设置各种反馈模式功能,以提升学生反馈素养的能力。研究团队会在已订购的Microsoft Teams的基础上开发行动软体,设置上传视讯、声音、文字档案、评分、预约等功能及追踪学员学习进度的资料库。信息系统和网络科技专业的本科生将在研究团队指导下开发这个平台。
团队将评估平台对学生反馈素养的影响、其有效性和影响学生使用平台的因素。预料研究成果将对理论更新、教学创新及不同持分者带来莫大裨益。
研究的发现有助我们从新视野理解在科技带动下学生反馈素养的培养及更新相关的理论。通过研究学生反馈素养与所研究平台之间的关系,为以科技培养学生的反馈素养带来重要启示。这些发现为探讨科技如何影响反馈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和学习成果等带来贡献。简言之,研究成果为各种教育研究领域:涵盖学生写作、教学、课程设计、教育政策规划和科技创新等带来深远影响。
在实践层面上,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的教育和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提升学生的反馈素养及改进他们的教学法。课程设计者可把反馈教学整合到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提高其学习成效。通过支援科技平台的实施,政策制定者可以在政策层面推出培养学生反馈素养的措施,以提升教育质量。
研究的成果还为改进科技教育带来实践上的意义。它将确定这个平台的优势和限制,持续优化其设计和功能,增强本地和全球用户的体验,将该平台应用于各种教育情境中。
项目编号:UGC/FDS14/H07/24
项目名称:多元与创新——元稹古题乐府之文本细读分析
首席研究员:陈美亚博士(恒大)
摘要
本计画研究元稹(779–831)之古题乐府,分析其创新之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元稹之古题乐府乃新乐府,然而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皆迥然不同。本研究旨在辨明元稹古题乐府与新乐府之分野,探索其与前人与同侪作品之异同,并比较文本细读与知人论世两种诗歌研究法之优劣,一窥中唐乐府创作之性质和发展。
项目编号:UGC/FDS16/M11/24
项目名称:改变氮磷比和升高温度对海洋混合浮游生物元素的丰度、群落组成、营养模式和营养转移的影响
首席研究员:邓志洪博士(都大)
摘要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环境变化已经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的许多方面,特别是人类活动集中的沿海地区。这些变化包括将营养物质排入水中,扰乱了氮(N)和磷(P)之间的摩尔比,以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这两个挑战可能会影响大多数海洋生物。混合浮游生物是一种在海洋中无所不在的微小的生物,同时具有自养和异养两种营养方式。人们认为它们是富营养水域中有害藻类种群的主要功能群。尽管混合浮游生物很重要,但我们对其对改变的N:P比例和提高的海水温度的反应尚未完全理解。这个拟议的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研究在基本食物链中的混合浮游生物对改变的N:P比例和增加的水温的丰度、分类组成、营养方式,以及营养转移的变化 。在自然环境中检测混合浮游生物可能会带来挑战。因此,这个拟议的项目将结合流式细胞仪和针对食物液泡的酸性标记来检测浮游生物群落中的混合浮游生物。这个提议是首次验证并优化实验室培养和当地水域收集的样本的检测方法。为了研究改变的N:P比例和提高温度对混合浮游生物的影响,这个拟议的项目将进行微型生态系统实验,模拟各种N:P比例和水温的自然全海水情境。使用分子工具(元条码和元转录组学)和显微观察,这个拟议的研究开创了研究微型生态系统中混合浮游生物的丰度,群落组成,以及与营养方式相关的基因功能。这些实验旨在测试混合浮游生物在提高温度和改变营养平衡下会变得更加异养的预测。此外,将进行培养实验,研究混合营养猎物的存在对元素向桡脚类的营养转移的影响。培养实验将测试混合营养改善低级浮游食物链能量转移的假设。总的来说,这个拟议项目的结果将有助于建立一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混合浮游生物的方法。它还将有助于填补关于混合浮游生物对改变的N:P比例和提高水温反应的知识空白。它将为模拟元素和能量流与浮游食物网中的混合营养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见解。它可能会对学术界和社会在短期和长期内产生积极的影响。
项目编号:UGC/FDS16/H13/24
项目名称:中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角色与社会权力
首席研究员:TRAN Emilie 博士(都大)
摘要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迅速发展关系对地缘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美国、中国、欧盟和俄罗斯等大国竞争的背景下,这影响尤为显著。
本FDS 研究专案将延续香港都会大学首席研究员Emilie Tran 博士和驻法国及卡达的联合研究员 Yahia Zoubir 教授为期五年的跨国研究合作。自2019年以来,他们共同撰写并出版了五篇关于中国与中东和北非地区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阐明了中国如何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卫生外交,加强了与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关系。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中东以及北非地区的友好关系如何在外交、安全、商业、世界和价值观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研究将评估中国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策并回应一个核心研究问题:在2020 年代,中国与中东和北非地区在哪方面有外交联系? 在一方面关注中国的同时,亦关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前提下,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将细分为四项研究线索和相应的研究方法:
(1) 在本研究选定的阿拉伯国家中,中国扮演了或是打算扮演什么角色? (2) 中国商人和专业人士如何为中国与中东以及北非地区关系做出贡献? (3) 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府如何看待和回应中国的政策? (4) 中国与中东以及北非国家的日益发展关系对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商人和专业人士会有何影响?
本研究将透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搜集案头研究以及相关政策材料,从而建立中国在沙地阿拉伯、阿联酋、卡达、伊朗、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地的合作专案资料库。
项目编号:UGC/FDS16/H34/24
项目名称:宋词声律与抒情关系研究--以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为中心
首席研究员:曾智聪博士(都大)
摘要
在各种中国古典文学中,词与音乐的关系至为紧密。词的音乐不只为演奏,也为了感动人心。可惜自南宋以来,乐谱陆续佚散,后来词家只有按照前人名作的句式、平仄、押韵等依例写作,通过修辞章法来营造情意,藉此保留词乐的音律情韵。尽管如此,词作的音乐与抒情关系已日渐疏离。词乐失传也导致后世的词学研究侧重于文章修辞层面。本计画认为虽然词谱佚失,词调不能演奏,但词乐中部分音乐特征通过词调中所规定的声律(字数、句法、字声、押韵等)保留下来,并与词作抒情互为表里。声律能够作为分析词乐与抒情关系的切入点。本计画以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等四位宋代词家为研究中心,他们既精通音律也擅以铺叙笔法书写深刻情思,各自代表「婉约」(柳、周)与「典雅」(姜、张)两大词学传统。本计画将研究柳、周、姜、张四位词家如何运用声律来书写情思,及怎样通过声情互动型塑词风,藉此重审四位词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本计画还会由点到面开展四家词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藉此讨论各种词调以至词体背后的音律特色与结构,以期见树亦见林。本计画将建立数据库并以量化统计与大数据技术协助分析与比较词作声律。本计画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以文学研究为主体,涉及音乐学、语言学、声韵学、数字人文等知识范畴,具有原创性意义。
项目编号:UGC/FDS25/P01/24
项目名称:可调控的水凝胶电解质一体化共价有机框架的研发及其在本征安全的可充电镍锌电池的应用
首席研究员:曾志荣博士(高科院)
摘要
香港政府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以应对紧急的气候变化问题。过渡到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对于减少香港的碳足迹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至关重要。然而,可靠且兼具有弹性的能源系统需要大规模的电化学储能解决方案来管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目前,可充电锂離子电池(LIBs)是首选方案,因为它们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维护成本。然而,公众众对LIBs的安全问题产生了担忧,例如可燃的有机电解质引发的热失控和火灾。此外,锂和钴等战略性原材料在LIBs中的使用导致了供应链的安全问题。虽然基于水基的可充电铅酸电池(LABs)被认为是更安全的方案,却可能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安全性和性能之间取得平衡仍然是大规模电化学储能解决方案面临的挑战。
最近,可充电氧化锌镍电池(RNZBs)作为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是比较有前景的选择,因其具有相对较高的能量密度(≥120 Wh‧kg-1)、高功率密度(≥1000 W‧kg-1)和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关注。然而,其发展却面临重大的技术挑战。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锌枝晶生长(Zinc Dendrite Growth)和氢气释放反应(HER)导致严重的技术问题,导致电池循环寿命减短和泄漏电解液。具体而言,由于非均匀的離子通量,锌酸根阴離子(Zincate)偏好于垂直晶面而不是水平晶面,会在阳极表面非均匀沉积,形成锌枝晶。锌枝晶的不断生长可能会刺穿电池隔膜,导致短路和电池故障。此外,通常在1.2-1.9V的充放电窗口中使用的水基RNZBs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氢气释放反应。这会造成电池外壳破裂、电池泄漏电解液甚至电解液干涸风险。
为了实现RNZBs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中的商业化,有必要解决锌枝晶生长和氢气释放反应等技术挑战。在这个项目中,研究负责人建议使用一体化可调控的水凝胶电解质整合共价有机框架(THEi-COF)作为潜在的阳极界面材料(AIMs),以解决锌枝晶生长和氢气释放反应的技术挑战。水凝胶具有多种功能:促进均匀的锌酸根離子流,增强離子导电性,并作为有效的羟基阴離子传输剂。另一方面,COF则作为捕获锌酸根離子的选择性通道,防止随机扩散,并降低阳极的润湿性以降低氢气释放反应的机率。通过在COF上引入适当的取代基,它可以作为锌酸根離子的捕集剂、晶面工程的指导者和消氢的促进剂。预计这些进展将大大提高RNZBs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能,特别是增加循环寿命和防止泄漏电解液。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减轻锌枝晶生长和HER的机制,此项目还将采用先进的原位/反位表征技术进行基础研究,特别是充放电机制、失效分析和衰减模式分析以及THEi-COF的协同效应。例如,操作光学显微镜成像将被用于有效地观察锌枝晶的生长,而原位微分电化学-质谱分析(DEMS)将用于量化氢气释放反应。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氢氧化锌阳极和碱性电解质之间建立稳定的界面,以减少ZnO阳极的形状变化和副反应。最终目标是开发一种无泄漏且无需维护的可充电镍锌电池系统,从而推动RNZBs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领域的发展。
项目编号:UGC/FDS16/E19/24
项目名称:基于拓朴绝缘体的可调频率选择表面
首席研究员:华礼生教授(都大)
摘要
具有顺应性结构化表面的可调谐频率选择表面(FSS)可以改变太赫兹电子设备的发展,释放太赫兹技术在环境监测、安全筛检、感测、医疗保健和未来6G行动通讯领域的巨大潜力。传统的预定义周期性金属或介电频率选择性表面结构存在操作频宽有限、频率响应固定、灵敏度差、与其他装置或表面整合不相容以及最重要的是复杂的制造流程等问题。这导致人们需要寻找具有简单性和高度可部署性的新FSS制造方法,以实现当前技术在结构和按需电子兼容性方面与设备或表面的接口,这是传统FSS技术无法保证的。在这方面,我们的目标是透过拓朴绝缘体奈米晶体【硒化铋碲化物(Bi2Se3-xTex,BST)】和碳复合图案表面的综合效应,设计和开发一种可调谐和适形的FSS。拓朴绝缘体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能带结构,该结构是三维的,具有窄带隙水平,并且在微波和太赫兹区域具有响应性,这在我们最近的出版物中进行了报道。在该提案中,我们利用拓朴绝缘体硒化铋碲化物(Bi2Se3-xTex)奈米晶体的光电特性,透过调节Se/Te比率来设计具有可变选择性的FSS。所提出的调节Bi2Se3-xTex 中 Se/Te比例的方法将影响能阶以及自旋轨道耦合(自旋态和电荷态的互锁),最终最大化与入射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因此,Se/Te比例的调整对于所提出的FSS的选择性反应有效性至关重要。实验上,将探讨以下两个步骤来建构形状适形且可调谐的太赫兹FSS:(1)透过滴铸和热解制程制备以介电碳为基底的适形微结构金字塔表面;(2)拓朴绝缘体Bi2Se3-xTex(硒化铋)奈米晶体在图案化碳基底上的分布,晶体尺寸<10 nm,透过最佳化,这将导致太赫兹频宽在0.1至1.1 THz之间移动。我们最近发表的关于FSS的文章和初步模拟结果证明了FSS结构设计中Bi2Se3-xTex中Se/Te比例对应的估计选择性范围在0.1至1.1 THz之间的可行性。在这个专案中,我们挑战0.1至1.1 THz的可调频率范围,以促进下一代太赫兹电子设备的进步。我们将采取系统化的方法来研究拟议FSS的材料成分和结构表征程序。我们提出的工作的主要成果包括:(1)透过微波反应器合成Bi2Se3-xTex(BST)奈米晶体并优化BST奈米晶体结构;(2)晶圆级(4吋)金字塔形微结构介电碳FSS的制作;(3)在介电碳基底上结合 Bi2Se3-xTex 奈米晶体,以创建在0.1 至 1.1 THz范围内具有可调响应的新型异质结构FSS。该提案的新颖之处在于,在简单的制造程序下制备出一种顺应性、可调谐的FSS薄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为实际应用提供高品质的设备和表面介面。这项工作的成功执行将有助于太赫兹辐射束操纵的进步。我们坚信,拟议的交付成果将加速香港和人口密度高的主要技术中心大湾区(GBR)在筛检、感测、医疗保健和通讯产品方面的太赫兹技术的发展。
项目编号:UGC/FDS16/E23/24
项目名称:ChatGPT生成文本检测——基于ChatGPT和人类生成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
首席研究员:王富利教授(都大)
摘要
随着ChatGPT等大规模生成式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它们生成文本的能力已经取得了极大提升。由于ChatGPT强大的性能和用户友好的交互性,许多人,包括非专业人士,都可以轻松地生成大量难以区分来源的文本。ChatGPT在生成文本方面的技术发展虽然带来了好处,但也存在诸多陷阱。例如,滥用ChatGPT容易引发虚假资讯传播、欺诈行为、过度依赖等问题。恶意用户可以利用ChatGPT生成虚假的产品评论、欺诈性新闻和其它错误资讯来操纵公众舆论或谋取利益。即使是无意的,普通用户采用ChatGPT生成的文本也会因为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而造成资讯污染。同时,学生会高度依赖ChatGPT来完成作业,从而导致个人能力的缺乏。由于这些生成式语言模型是在大量语料数据上训练的,因此人类很难直接区分文本是由机器生成的还是人类生成的。实践发现,生成式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生成文本习惯方面非常有效,它们能够产生流畅且连贯的文本段落。
由此可见,检测并区分一段文本是否来源于ChatGPT等生成模型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应对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而言,因为在大规模数据上进行了预训练和参数学习,生成式语言模型能够在兼顾文本结构和逻辑的同时,生成连贯的文本。传统的方法基于文本来进行二元分类,但是它们难以准确检测具有优越性能的ChatGPT等模型生成的文本。近年来,学者提出了基于概率的文本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准确率。这类方法认为生成式语言模型会遵循某些范式来生成文本,例如选择概率值最高的文本作为输出,据此它们直接从机器生成文本的底层逻辑中识别出生成文本的来源。然而,基于概率的文本检测方法需要掌握生成式语言模型的概率函数或其它内部资讯。由于ChatGPT是一个黑盒模型,我们无法获取它的内部资讯,这给上述方法在ChatGPT中的应用带来了技术障碍。此外,在真实场景中,基于概率的方法不够稳定且过于理想化。
针对以上不足,本项目旨在设计一种新颖的、情感增强的基于概率的文本检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同时考虑语义和情感连贯性来提高方法的稳定性和稳健性。为此,本项目首先将设计一个模拟器,它通过模拟黑盒模型的行为来获得内部资讯,从而能够整合适用于白盒模型和黑盒模型的文本检测方法。其次,本项目将开发一个情感扰动下的文本生成模型,它为情感增强的文本检测模型提供支撑。最后,本项目拟将所提出的方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为人类-ChatGPT协作系统开发一种细微性的文本检测模型。本项目将有助于检测各类生成文本,有效减少ChatGPT等生成模型的滥用,缓解机器生成文本的泛滥,并对教育界和产业界产生有利影响。
项目编号:UGC/FDS16/E03/24
项目名称:用于开放词汇三维物体检测和多物体跟踪的统一多模态框架
首席研究员:王伟明博士(都大)
摘要
3D物体检测和追踪旨在准确定位和分类陌生环境中的物体,从而促进3D感知和理解。例如,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精确的导航和决策高度依赖于车辆正确检测和识别周围物体的能力。此外,随着无人机、机器人和增强/虚拟现实等各种实际应用需求的增长,开发稳健的3D物体检测和追踪方法以确保这些应用的平稳和安全运行的需求日益增加。
尽管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前景的算法来检测和追踪户外环境中的3D物体,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许多挑战性问题影响这些算法的性能。例如,大多数3D物体检测器依赖于大量标注数据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然而,收集和注释足够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尤其是在3D场景中,既耗时又费力。此外,现有的跨模态数据集中,3D物体检测和追踪的标注数据在不常见物体方面严重不足(长尾问题),导致在检测不寻常物体时的准确性较低。此外,这些方法在面对未见过物体时通常会出现性能下降,因为它们通常在预定义类别集上进行训练,无法有效适应训练数据中不存在的新物体(开放词汇问题)。此外,尽管在正常天气下表现良好,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许多3D物体检测器的准确性受到显著影响,因为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捕获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的域转移。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3D多物体追踪(MOT)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一个或多个模态中经常出现错误和缺失的轨迹。此外,来自不同模态的互补信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促进多模态3D MOT。
在本项目中,我们将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以应对上述挑战。首先,为了缓解现有跨模态数据集中标注数据的短缺,我们将开发基于神经辐射场(NeRF)和扩散模型的多模态数据生成器,合成逼真的场景级数据,以减轻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之间的域差距。其次,为了增强多模态表征学习的能力,我们将把自编码器和对比学习结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有效提取点云的局部和全局特征以实现3D理解。此外,通过引入一小组任务特定的可学习参数,利用视觉提示调整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第三,为了提高开放词汇3D物体检测的准确性,我们将提出一个深度跨模态融合网络,全面整合特征和检测级别的多模态信息,特别是利用文本信息检测和识别未知物体。第四,为了改善恶劣天气下的3D物体检测性能,我们将提出一个基于师生模型的多模态半监督学习网络,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第五,为了提高多模态3D MOT的鲁棒性,我们将提出一个由粗到细的框架,通过充分利用2D图像和3D点云的互补信息,逐步生成和优化物体轨迹。
本项目的交付成果将是一系列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以促进开放词汇3D物体检测和多物体追踪,以及用于多模态数据生成和表征学习的新型网络。此外,我们还将进行广泛的实验,以评估所提出网络的性能。
项目编号:UGC/FDS15/H14/24
项目名称:基于虚拟现实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社交焦虑型抑郁青少年的效果研究:一项随机对照实验
首席研究员:王一州博士(树仁)
摘要
背景:青少年抑郁症在香港日益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都表现出抑郁症状。由社交焦虑引发的抑郁在这一人群中尤为普遍,并且临床上难以应对。目前的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虽然效果不错,但在解决阻碍患者参与关键行为实验的深层恐惧方面存在局限性,可能无法完全满足青少年的特定需求。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评估基于虚拟实境(VR)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香港青少年社交焦虑引发的抑郁症中的有效性。研究将招募90名年龄介乎15至24岁的参与者,他们均表现出抑郁的临床症状,并自述在社交活动中遇到困难。干预方案基于Clark和Wells的社交恐惧认知模型,包含四节每节60分钟的虚拟实境疗程,模拟各种社交场景。研究将在治疗前、治疗后及三个月的随访阶段进行测量。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虚拟实境干预是否能在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显著减少社交焦虑引发的抑郁症状,同时也会分析虚拟实境干预在管理此类抑郁方面的成本效益。
预期结果和影响:研究预计,虚拟实境干预将有效减少参与者的抑郁和社交焦虑症状,并在三个月的随访中持续显示显著效果。如果取得成功,这种方法将为传统治疗提供一个更具吸引力、成本更低且更具可扩展性的替代方案,以填补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重要空白。研究结果可能对学术界和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为采用创新技术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实证,并为未来在香港及其他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项目编号:UGC/FDS13/H03/24
项目名称:国家与市场之间:战争与16世纪后期的茶马贸易
首席研究员:王永曦博士(珠海)
摘要
在明代,西北边境是一个蒙古、番族与汉人多族群互动的区域。自开国以来,明朝利用茶马贸易争取番族的合作,以共同对付蒙古人。此一「限隔番虏」的政策,向为明朝处理西北议题的关键。明代中叶以降,由于蒙古势力进入环青海湖地区,西北局势更趋复杂。一改明中叶以防守为主的策略,明军在万历年间的军事行动重新树立了朝廷在这一地区的权威。边境军事力量的改变对于长期运行的茶马贸易制度有何影响,值得深入探究。学界对于茶马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明中叶及以前,明中叶之后该制度的运作往往付之阙如。有鉴于此,本研究计划系统性收集明人文集、方志、奏议中有关茶马贸易的史料,将其置于西北战守政策交替的战略背景下重新思考,为明清时期国家在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新的解释。
项目编号:UGC/FDS24/H24/24
项目名称:一个理解教师和学生接受学生录制影以推行主动学习的模型
首席研究员:黄嘉乐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应用的兴起,如 ChatGPT 等工具为例,为教育中的真实评估带来了机遇与挑战(Dehouche, 2021; Hosseini et al., 2023; Williamson et al., 2023)。一方面,这些 AI 工具提供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潜力。从这个角度看,教育者应指导学生负责任且符合道德地使用这些工具,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例如,学生不应依赖这些工具来完成作业,而应将它们作为灵感来源、反馈或参考资料。另一方面,现有的检测抄袭软件可能难以识别由这些应用程序生成的内容。这引起了严重的担忧。因为学生可能只需提供一些作业指示中的关键词,AI 应用便能提供一篇结构良好的文章。这类生成的文本不易被现有的抄袭检测软件检测出来。在编程方面,ChatGPT 也能根据学生输入的要求生成程序代码。学生可能会在没有充分理解他们所找到的信息的情况下复制这类自动生成的内容以完成作业。这不仅是学术不端行为,也降低了学习效果。因此,许多大学都使用检测抄袭软件来防止这种学术不诚信行为。虽然像 Turnitin 这样的专业软件可以检测并显示文章中的抄袭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回译”方法来规避这一检测(Jones, 2009; Michael & Lynnaire, 2015; Yankova, 2020)。还有一些软件能够检测电脑代码的抄袭或AI生成的内容。然而,这些软件通常只返回文本被抄袭的概率。这可能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指控出现争议时导致冲突。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检测抄袭,而是使学生成为批判性思考者。
鉴于这些 AI 应用在职场中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机构应将它们视为盟友而非对手。相反,大学教育者应鼓励学生有效地与这些工具互动,批判性地评估这些工具创建的材料,并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限制和偏见。通过这样做,学生可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并从 AI 工具的优势中受益。
上述目标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他们的工作或程序代码如何满足要求来实现。这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提交解释他们工作的视频,并在做解释时突出显示文章或程序代码的相关部分来实现。学生还应该解释他们使用的图表。这些视频称为学生创建的屏幕录像(SCS)。SCS 是一种屏幕捕捉视频,它可显示学生屏幕上的内容和操作。这些操作包括滑鼠点击、拖动和键盘输入。视频中也可以包含学生的声音。然而,教师需要精神和时间细心审核 SCS。使用人工智能(AI)可以减少这种精神和时间。
本研究旨在了解影响教师和学生接受 AI 辅助审核 SCS 的因素。这一框架将对帮助教师实施主动学习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将指导教师设计作为学生作业的 SCS,例如,SCS 应包括学生展示搜索过程、评估教师允许使用的资源信息的应用,包括生成式 AI。
项目编号:UGC/FDS14/E07/24
项目名称:开发碳中和模型以优化产品生命周期中跨价值链多层物料清单组件的间接运输碳排放
首席研究员:黄彦璋博士(恒大)
摘要
世界经济论坛多次强调减少产品碳足迹的重要性,各国纷纷制定碳减量目标。110多个国家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因此,许多公司都优先考虑组织和产品相关的碳足迹的绘制和缓解。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复杂,控制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根据全球标准分为范围一、二、三类排放)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特别是范围三间接排放。除了公司直接产生的排放(范围一)及其电力消耗(范围二)之外,范围三排放还包括产品整个价值链上剩余的间接排放。这些排放范围从与购买的货物及其运输相关的上游排放到下游排放,包括销售产品的使用和最后一英里的交付。此类别包括与沿供应链运输产品所有组件相关的间接排放,以及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目前的产业实践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围绕碳足迹整体概念的方法论,以及直接碳排放的测量和减少。然而,学术研究及企业缺乏专门用于分析、验证和减少这些间接排放以及优化与沿价值链运输所有产品组件相关的决策变数的框架及方法。对于具有大量组装零件和复杂操作流程的产品,例如汽车、电子和饮料产品,这一差距尤其重要。需要先进的工具来绘制地图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间接排放。这些工具透过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最佳的永续性要求来指导决策,透过优化运输路线、燃料组合和货物整合来帮助减少排放。此外,这些工具可确保准确可靠地绘制碳足迹图。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路演算法的新型范围三碳中和排放模型,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产品供应链中产品组件运输的间接排放。供应链上的产品组件涉及顺序决策因素,例如出货订单量、舱位大小、燃料组合、路线网路、运输模式和可靠性。这些因素影响间接排放量。此模型将有助于模拟运输和物流供应商的最佳永续性要求,提供可靠的碳足迹建议,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碳排放的参数。此新颖模型可作为最大限度减少供应链中制造产品间接范围三排放的最佳工具。透过先进的模拟,可以确定并显著减少产品所产生的大量间接排放。专注于范围三间接排放的碳中和间接排放模型的专案成果将整合到教学模组中,以丰富学生对永续供应链和先进模拟工具的理解。
项目编号:UGC/FDS17/M03/24
项目名称:护士主导的压力管理和复原力训练的效果:随机等待名单对照试验
首席研究员:黄诗咏博士(东华)
摘要
坚韧力是指能够良好适应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重大压力来源的能力。在香港,15岁的学生在学术坚韧力方面取得了全球第三的可嘉成绩,但在社会和情感坚韧力方面却处于全球最低水平。2019至2020年香港爆发的抗议活动以及2020至2022年冠状病毒疫情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对香港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和精神健康造成了显著的不利影响。
此项目的目标是为护理本科最后一年学生引入一个由护士主导的压力管理和坚韧力训练(SMART)项目,并检验其在改善学生坚韧力和心理健康结果方面的效果。这项随机等待名单对照试验将涉及400名护理本科生,这些学生将随机分配到等待名单对照组或干预组。他们将每两周参加三次2.5小时的面对面训练课程,每次课程最多限25名学生参加。两组学生的坚韧力水平以及压力、焦虑和抑郁症状将使用两种工具进行测量,分别是Connor-Davidson坚韧力量表10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测量将在四个时间点进行(即基线、完成SMART项目后2周、3个月和6个月)。
该提议项目的结果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基于证据的框架,用于培养大学生的坚韧力,并为国际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者提供宝贵的资料。如果SMART项目能有效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坚韧力,将有助于他们在学术和护理事业中坚持下去,并减少香港护士的流失率。
项目编号:UGC/FDS14/H13/24
项目名称:自豪感与羞耻感对社会运动中的假资讯敏感度的影响
首席研究员:黄沐恩博士(恒大)
摘要
错误资讯被定义为「形式完整且有意义的数据(即语义内容),但其内容为虚假」(Floridi 2011, p. 260),在社会运动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其长期传播的兴盛,不仅依赖于媒体在创造与传播信息方面日益精进的技术能力,亦源于人类在心理上对错误资讯的脆弱性,而这种脆弱性深植于我们的进化历程。目前关于人类易受错误资讯影响的解释,多基于经典推理理论(Pennycook & Rand, 2019a)、动机性认知理论(Taber & Lodge, 2006)与愤怒理论(Martel et al., 2020),但这些解释皆有一个存疑的前提:即个体在传播信息之前须先接受其真实性。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将论证,在骄傲与羞耻的反馈回圈影响下,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即便对于信息的真伪并不知情,仍可能积极传播,或不愿对其进行事实核查。
骄傲与羞耻是适应性机制,旨在通过激励群体高度重视的行为,并抑制其他不被接受的行为,来帮助个体提升或避免降低其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进化论的丰富证据表明,这些情绪反应以特定且跨文化认可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呈现,并在能提升或贬低地位的情境中自发显现,从而证实了它们的普遍性。我将进一步论证,当社会运动中的参与者认同、共享并尊重某些重要的价值观、目标或生活方式,并将其视为自身「社会自我」或集体身份的一部分时,骄傲与羞耻在个体层面的基本功能会延伸至集体层面。具体而言,当参与者的社会自我因自身或他人而提升或贬低时,便会感受到骄傲或羞耻:(1) 当个人提升或贬低了自身的社会自我;(2) 当其他与其「群体认同」的参与者提升或贬低了他的社会自我;(3) 当其他参与者认可或谴责个体对社会自我的贡献或损害。
在集体层面理解骄傲与羞耻,有助于补充现有的三种解释,进一步揭示错误资讯在社会运动中的广泛传播机制。具体而言,骄傲能激励个体传播那些能证实共享价值、促进共同目标实现或增强其所属群体内部团结的信息(无论真假),尤其是当这种证实、贡献或增强行为得到群体成员的隐性或显性认可时。此外,羞耻则抑制成员对有利于群体的信息进行事实核查,因为这类审视会被视为削弱群体的合法性与团结,甚至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的不信任或背叛。因此,即便成员对某一信息的真实性存有疑虑,但只要该信息与群体共享价值相符,他们仍会在骄傲与羞耻的相互影响下,积极传播而非审查。一旦有利于群体的错误资讯被广泛传播,集体身份得以强化,参与者亦会在群体内感受到放大的骄傲与羞耻情绪。这可能进一步形成一个正向的骄傲反馈回圈,促使更多错误资讯的传播;同时,也会形成一个负向的羞耻反馈回圈,进一步抑制事实核查行为。
项目编号:UGC/FDS16/E08/24 (退出)
项目名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分布式局部表示于时空监测和分析之用
首席研究员:胡皓竣博士(都大)
项目编号:UGC/FDS24/E05/24
项目名称:规划和设计跨境交通智慧充电网络以服务香港和大湾区急遽增加的电动汽车-试点研究
首席研究员:武阳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电动汽车近年来迅速渗透绿色和智能交通领域,特别是在一些先进国家与地区。电动汽车被视为对抗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它们也有助于提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的路边空气质素。香港作为全球领先大都市,在过去几年积极提供了推广电动车的鼓励措施。2022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任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指出,预计到2027年将投入约700辆电动巴士服务。此外,新界北部都会区计划进一步与大湾区整合互动。这一承诺将多方位惠及市民,包括改善路边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以及加强跨境沟通。事实上电动巴士已在大湾区广泛渗透,成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年中,大湾区毗邻城市在政策支持和财政鼓励下,几乎所有公共交通服务正转为电动车,如深圳和澳门。香港作为大湾区领导角色之一自然也不例外。推动电动巴士已成为未来十年提升绿色交通的重要部分,这与香港的未来发展方向相符。
本研究提案旨在开发一个三层充电及通讯网络,用于跨境路线和计划中的北部都会区的部分电动巴士。首先,任务一计划利用层次聚类方法研究了部署跨境巴士路线的电动巴士的可行性,考虑最优拓扑和交通网络问题,主要街道网建模潜在位置为启建新充电站或改建现有停车场设施,利用优化算法并藉助数据支持,缩短充电时间和绕行时间。限制因素则考虑包括交通网络拓扑、道路拥堵、充电站数量及容量,以及有限的土地空间等。其次,任务二分析潜在充电站将对当地电力网络产生影响,包括对电力供应的增加需求及对社区微网配电网络的影响等,通过仿真分析潜在充电站建成前后的电力变化,估算充足的电力供应及优化步骤。限制因素包括周边配电线缆和变电站的限制,以及潜在的电力传输拥堵等。此外,任务一和任务二的耦合目标及限制条件或将相互影响协同效应。最后,任务三计划引入小型智能通讯功能,用以展示控制中心与用户之间的信息通讯,反映如巡航位置、预期绕行时间、充电状态及充电空缺等信息。项目完成计划提供关于跨境路线和北部都会区部分电动巴士充电站最佳位置的建议及其理由。
最后,研究团队去年启动了一项由内部财政支持的试点研究,为实施此提案提供了启发性经验和良好背景,亦获得香港和大湾区一些行业和协会支持。
项目编号:UGC/FDS15/H23/24
项目名称:中国制造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
首席研究员:谢洁怡博士(树仁)
摘要
探讨世界遗产时,我们往往将其简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政府和地方社区之间的直线关系,但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中介者。各级地方政府、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往往才是实际承担文化遗产管理和推广工作的主要力量。这些文化机构游走于国家与地方层面之间,在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投入大量资源、管理文化遗产场所,更主导着文化遗产的对外展示方式。然而,现有研究较多着眼于国家与地方的二元关系,反而忽视了这些机构的重要性。
本研究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为案例,探讨区域性文化机构如何参与国家文化遗产项目。研究追溯「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从 1960 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萌芽至 2024 年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 新建的博物馆、展览及研究中心如何呈现海上丝路的文化内涵
• 现有的历史遗迹如何调整叙事以融入这一文化路线框架
本研究将文化遗产视为形塑制度权力的一种资本形式,为遗产研究和社会学搭建了新的对话空间。有别于传统文化资本理论对个人层面的关注,本研究揭示了文化机构如何策略性地运用遗产资源,展现了组织层面的文化权力运作新维度。同时,通过考察区域性文化机构如何在看似等级分明的遗产体系中开拓自主空间,本研究不仅挑战了传统的遗产治理认知,更为理解全球遗产框架与在地制度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项目编号:UGC/FDS16/M12/24
项目名称: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对有害藻类米氏凯伦藻和蝶形凯伦藻之间化感作用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首席研究员:徐景亮博士(都大)
摘要
有害藻华(HABs)对水生生物构成重大威胁,并在许多国家引致鱼类大量死亡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米氏凯伦藻(K. mikimotoi)对人类无毒,但对海洋生物却是致命的。它与大规模的鱼类死亡有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蝶形凯伦藻(K. papilionacea)产生少量的短链藻毒素,该毒素在实验室实验中对鱼类细胞培养物表现出毒性,如果被人类摄入,可能会影响人类健康。这两种有害藻种经常一起爆发藻华,但其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将探讨化感作用的概念,这是一种生物产生影响邻近生物的次生代谢物的过程。尽管米氏凯伦藻的繁殖率低,营养能力差,但经常发生有害藻华,其对其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化感作用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米氏凯伦藻对其他微藻的生长具有抑制性的化感作用,这些作用可能受到各种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温度、氮或磷缺乏、藻类细胞密度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细胞接触。然而,米氏凯伦藻对其他有害藻种,特别是同属的其他物种的化感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的团队先前已经追踪并记录了米氏凯伦藻和蝶形凯伦藻藻华在香港沿海水域的共同爆发,并对米氏凯伦藻的单种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和鱼毒性对盐度、细胞密度和生长阶段的变化非常敏感。我们还发现,藻类伴生细菌群对米氏凯伦藻的鱼毒性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旨在检验蝶形凯伦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和毒性的化感作用,并探讨非生物因素(盐度、温度、氮或磷缺乏)和藻类伴生细菌对这些化感作用的影响。我们还将尝试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来阐明蝶形凯伦藻对米氏凯伦藻的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探索这些相互作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两种藻种经常一起爆发藻华,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其毒性。这将有助于寻找更好的策略来管理和减轻有害藻华的影响。
项目编号:UGC/FDS14/H19/24
项目名称:引领艺术教育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在增强创造力和学习成果之可能性
首席研究员:杨宜瑄博士(恒大)
摘要
将人工智慧(AI)运用于影片制作和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突破性创作模式转变。作为一种工具,人工智慧有潜力彻底改变故事讲述的方式,推动视觉叙事和电影创新的界限(Landon,2023),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此研究旨在探索人工智慧在提升艺术和电影教育中的创意生成、概念发展、创作方法论、叙事性和制作方面的变革潜力。通过研究人工智慧对香港本地大学影音艺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影响,能够进一步了解与AI生成艺术作品相关的应用、用法、新的创造形式、评估和挑战。
透过实证研究和全面分析,本文研究力求为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电影制作人、相关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等,提供有关人工智慧在塑造艺术和电影教育未来的影响的宝贵见解。本研究的结果对增强我们对人工智慧在艺术和电影教育中所能扮演的变革性角色之理解至关重要。同时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资讯,帮助他们进一步运用创新手法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并且更主动积极的面对新科技的变化 。
项目编号:UGC/FDS15/H09/24
项目名称:比较不同训练方式对提高香港新移民粤语可理解性的效果
首席研究员:杨一可博士(树仁)
摘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但学界普遍认为,成年二语学习者不太可能达到母语者的发音程度。因而,从更实用的角度出发,比起口音(accent),二语学习者和教师应当更注重二语语音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二语学习的一大特点是缺乏足够的二语接触(即缺乏二语输入),即便在移民环境中也是如此。有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不同短期训练范式对提升香港新移民粤语可理解性的效果,希望能为新移民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弥补其二语输入的不足。
本研究有三个目的:(1)测试不同训练方法对提升二语粤语可理解性的效果;(2)系统检视不同训练方法对声调产出和感知的影响;(3)结合声学及感知测量评估二语粤语语音。本研究将招募来港前从未接触过粤语的新移民,并提供不同的训练方法,以提高他们粤语的可理解性。为探讨训练效果,我们会在训练前后测试参与者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
作为系统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粤语声调产出和感知成效的首次尝试,本研究将为训练有效性与否提供实证,并推进学界对二语语音学习的理论研究。此外,这项研究的结果也将为语言教师提供粤语声调的最佳训练方法,以帮助教师修订二语粤语教学大纲及教学法。
项目编号:UGC/FDS13/H12/24
项目名称:从金庸新修版手稿探索金庸小说的再创作过程
首席研究员:邱健恩博士(珠海)
摘要
金庸小说共有两次重大修订,第二次修订从1999至2006年。金庸大幅删减人物情节,甚至重写故事结局。再修订后的小说,名为「新修版《金庸作品集》」。
新修版每部小说均经过多次改动,编辑工作由台湾远流出版社负责:金庸先在修订版小说影印本上做了基本的增、删、修订,并另外用纸书写大幅增加的情节(最多长达二十四页),标记插入原文。手稿会寄到台湾,主编会把排版后的稿件寄回香港,交由金庸审订。主编更会以书信与金庸沟通改动后出现的问题,由金庸决定如何进一步处理。金庸会在印刷稿件上再次修改或加入附页,然后寄回台湾。每部小说均经修改五至六次。所有手稿,出版社皆保留下来(包括最后没有采用的增订情节),总数逾四十箱(A4影印纸的箱子)。
出版社愿意让主首席研究员于社内翻看资料。计划主要目的,乃是透过整理各个阶段的手稿与往来书信,探索金庸晚年重新修订作品时的修改历程,还原金庸改写小说时的思考轨迹。研究工作分为「还原」与「描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还原」:根据手稿从已出版的新修版小说中找出所增加的部分在哪一个修改阶段出现,并找回删减的部分。第二部分「描述」:根据各个还原细节与往来书信,分析金庸改写小说时从最初到最后的思路。例如,新修版小说中有大量注释,这些注释是在哪个阶段加入的?为甚么要加入?反映他在改写创作上的哪些想法与目的?又如:部分增加的情节金庸最后放弃采用,这又是在哪个阶段发生的?为甚么?
金庸小说是世界华文文学重要作品,而新修版手稿均保留完整,更是珍贵与难得的史料。因此,本计划的研究成果对于香港当代文学史具有重大意义,具备「还原史料」与「重大发现」两大意义:能够从各个阶段修改手稿寻找金庸改写小说的再创作轨迹,更全面地了解这位香港以至华人文坛作家的再创作历程。
项目编号:UGC/FDS11/H06/24
项目名称:香港非营利组织自愿披露的决定因素和后果
首席研究员:李政宪博士(方大)
摘要
非营利组织在医疗保健服务、教育、宗教、扶贫等领域提供多种商品和服务,丰富我们的生活。例如,私人慈善捐款占国内生产毛额的百分比从 1980 年的 10% 增加到 2018 年的 45%。尽管香港的非营利组织没有法律要求发布年度报告,但许多非营利组织将其作为与捐助者和资助者沟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效率、有效性和绩效的关键讯息管道。然而,对于是什么促使非营利组织透过年度报告与利益相关者分享更多信息,以及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是否使用非营利披露来决定向何处捐款,人们知之甚少。
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本计画采用解释性序贯混合方法来了解香港的非营利组织自愿揭露行为。首先,定量研究了香港非营利组织自愿披露的决定因素和后果。具体来说,它调查了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多资讯的特征,非营利组织披露是否影响非营利组织吸引的慈善捐款水平,以及资讯揭露和捐款之间的关系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是否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该计画制定了揭露指数,以反映香港非营利组织年度报告中财务、绩效和治理资讯的资讯揭露程度。其次,它透过访谈定性地探讨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对自愿揭露的成本和利益的看法。
虽然多年来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调查了营利组织的披露实践,但非营利组织的证据有限,甚至现有的证据也大多是针对美国非营利组织的。鉴于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在报告要求和非营利组织规模方面与香港同行不同,因此有必要研究香港环境下的非营利组织自愿披露情况。首先,拟议计画将借鉴先前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环境中自愿揭露的研究,开发和测试非营利揭露的决定因素模型。具体来说,我们假设非营利组织自愿揭露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相关:(1)治理强度,(2)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绩效,以及(3)资金来源。其次,该计画将研究非营利组织揭露对慈善捐款水准的影响。我们将记录利害关系人对自愿揭露资讯类型、捐助者类型和时间的反应的系统差异。第三,该计画将提出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对自愿揭露的看法。该计画的研究结果将引起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的兴趣。鉴于全球大流行以及相关的经济衰退使得非营利组织之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拟议的项目是及时的,并且有可能为非营利组织披露和透明度的公共政策的发展提供新的见解。总而言之,研究结果将加深我们对非营利年度报告中资讯揭露如何在加强非营利部门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非营利组织如何更有效的运作方面发挥作用的理解。
项目编号:UGC/FDS16/H35/24
项目名称:作为接触区的中国「人类世科幻」
首席研究员:郁旭映博士(都大)
摘要
近年来,「科幻热」已逐渐成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赢得雨果奖,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科幻的国际形象,也象征着其全球影响力的开始。2019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打破票房纪录,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2023年在成都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将这股热潮推至新高,同时也激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中国的科幻作家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泛的欢迎,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科幻研究者的重视。
在这股科幻热潮中,中国科幻如何平衡中国性与世界性成为焦点讨论。特别是以人类世危机为主题的「人类世科幻」,不仅反映了中国科幻作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的迫切需求,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全球普遍关注的主题中,使中国科幻作品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科幻的对话中。
本研究通过探索「人类世科幻」,定义其为一个「接触区」—这一类型科幻不仅展现了生态话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交汇,而且涉及国家话语与「行星思维」的协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文学的互动。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探索人类世科幻的多面性。第一部分聚焦于近期中国科幻中的两个显著趋势—「批判人类世」与「想象后人类世」。本部分分析中国科幻如何揭示人类世危机,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消失,并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本土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美学如何融入到对人类与地球危机的回应中,并参与构建后人类世的未来展望。第二部分 审视中国人类世科幻如何响应国家生态文明的话语,并发展其「行星思维」。这一部分探讨作品如何融合国家政策与全球生态关切,表现出独到的生态政治观点。第三部分则聚焦于「中国科幻翻译项目」和中国科幻的国际化途径,探讨其通过翻译和国际发行如何重新连接中国与世界。这部分分析其「出海」策略、国际接受度及可译性等问题。
总之,将中国人类世小说定位为「接触区」,本研究强调了当前中国科幻热的重要贡献在于其「连接性」,并突出了中国科幻在构建与国家意识形态协商的行星意识话语场中的生态政治能动性。
项目编号:UGC/FDS14/E03/24
项目名称:移动边缘计算中基于鲁棒性联邦学习的微服务迁移研究
首席研究员:张晨博士(恒大)
摘要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快速发展,移动边缘计算已成为支持时延敏感应用的有前途的架构。服务迁移在移动边缘计算中至关重要,能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获得无缝服务。在自动驾驶等许多应用中,用户位置经常在服务提供期间变化,如果用户距离运行服务的服务器过远,可能会导致服务中断。确保此类服务能随着用户的移动保持低响应延迟,以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虽然服务迁移能带来显著好处,但也会引入额外开销。不当的迁移方案甚至可能增加服务延迟。
强化学习因其对动态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被视为制定服务迁移决策的有效方法。大多数基于强化学习的设计集中在独立服务的迁移上。然而,在现实中,用户请求的任务通常包含多个具有依赖关系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遵循明确的有向无环图结构。因此,迁移决策需考虑微服务之间的依赖性。现有的基于有向无环图的服务迁移设计通常假设所有相关微服务会迁移到同一边缘服务器上,如果目标服务器资源不足以容纳这些微服务,可能导致高服务延迟。因此,允许微服务迁移到不同的边缘服务器以分散工作负载非常重要。
此外,训练服务迁移模型的数据包含敏感的用户信息(如用户轨迹数据)。采用集中式训练架构会导致高传输开销并带来隐私泄露风险。联邦学习使边缘服务器能够在不共享本地数据的情况下协同训练服务迁移模型。然而,联邦学习的分布式架构对模型鲁棒性提出了挑战。如果某些边缘服务器被攻击者控制并上传恶意模型更新,服务迁移模型的性能将显著下降。虽然已有一些防御方案可筛选模型更新以识别异常,但它们未考虑权重重要性因素,导致在面对利用权重重要性增强的模型中毒攻击时,防御效果显著下降。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填补上述研究空白,设计一种基于联邦学习的鲁棒微服务迁移方法。项目有三个主要任务:1)设计一个基于联邦强化学习的移动边缘计算微服务迁移框架,以最小化用户卸载的有向无环图任务的服务延迟。框架应支持将有向无环图任务的微服务迁移到不同的边缘服务器。2)设计防御方案以保护基于联邦学习的微服务迁移方案免受模型中毒攻击。所提方案应在权重重要性增强的模型中毒攻击下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3)开发一个基于联邦学习的鲁棒微服务迁移原型系统,用于在不同数据集和网络环境下进行性能评估和设计优化。
项目编号:UGC/FDS24/M02/24
项目名称:基于光声成像引导的离子电渗可控微针阵列的药物输送系统研究
首席研究员:周颖颖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香港的医疗资源普遍认为受到显著限制,导致获得医疗服务时面临困难,及预约等待时间延长。引入家庭自我照护计划的措施可以大幅缓解这些问题。在众多疾病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治疗时间的持续部分取决药物给药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各种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经皮给药。与口服和静脉注射相比,经皮给药具有优势,因为它疼痛较少,能够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供持续释放,由于操作简便,特别适合家庭自我照顾。
在一种新兴增强经皮药物传递技术中,使用微针(MNs)阵列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微创性、高药物渗透性、和不需专业医疗人员即可操作的病人友好性。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监测、评估和调整微针的给药效果,对于评估特定疾病的药物表现,及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非常有益。精确控制药物递的剂量和给药速率对患者至关重要。因此,监测微针给药效果可以提供宝贵的指导,并促进药物剂量的实时调整,最终通过反馈调节实现个人化剂量方案。
在众多成像技术中,光声(PA)成像因其能够透过计算特定药物剂量产生的光声讯号来监测药物递送过程而脱颖而出。此外,可穿戴的光声贴片可应用于日常家庭护理,克服了传统笨重成像设备的不便。离子导入法是另一种非侵入性且成熟的物理方法,能有效解决经皮、角膜和粘膜的低传输率及低吸收率问题。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提出设计一种光声导引的离子导入法可控微针药物传递系统。
透过结合光声成像和离子导入法的优势,这种微针药物传递系统能够实现先进监测、引导以及实时调整药物给药。这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方便、舒适和个人化的治疗体验,显著推动家庭自我照护的发展。此外,它为香港有限的医疗资源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