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教資會刊物 > 演辭及文稿 > 2000 > 教育處成人教育組官立夜中學(伊利沙伯中學中心)1999-2000年度頒獎典 --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張寶德先生致辭全文 (24.11.2000)

教育處成人教育組官立夜中學(伊利沙伯中學中心)1999-2000年度頒獎典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張寶德先生致辭全文

鄭校長同副校長,教育署高級主任蔡先生,蔡國炳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嘉賓,

我是三十四年前本校的畢業生。今日有機會和大家講幾句話自然十分榮幸。另外,又能夠與我當日的校長亦即這間學校的創校校長蔡國炳先生一齊在這個台上,亦令我特別高興

如果大家容許我的話,想趁這個機會我要向蔡國炳校長致意。蔡校長對於這間學校,視如自己子女,全心全力將它辦好。今日有很多舊老師舊同學聚首一堂,其中有相隔二三十年的,便足以證明我們之間有一種特別的聯繫,而這種特別聯繫就是環繞在母校和蔡校長而產生的。在我們心目中可以話蔡校長和母校是一體的,沒有蔡校長就不會有現在官立夜中,而就我自己來說,沒有官立夜中就可能連中學也讀不上。所以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鼓掌向蔡校長和當年為創辦官立夜中的老師致敬。{鼓掌}

想當年讀夜校是特別辛苦的。大家可能不知道當初夜中創立時並不在伊利沙伯中學。最先是廣東道官立,後來在紅磡官立。兩間都是小學,試想想我們當時都是略超齡的中學生,其中之不便可以想象。搬到QES後形勢自然好轉,但主要問題仍然存在。

大家都知道QES是一間名校,設備亦充足,但當時我們完全被視作「外人」,任何設備,不用說實驗室或禮堂,就算是lecture room 和球塲,概不借用。到現在我還記得官立夜中有史以來的一次同學聯歡晚會就是在 covered playground 用幾張兵乓球枱面和一個女同學借來的大床單搭成的。

但是艱苦雖然艱苦,樂趣依然是有的。蔡校長當年的政策是盡量使我們有正規學校學生生活 – 概念即現在流行「全人」教育。他要所有學生穿整齊校服,要守嚴格紀律。《例》 課程雖然緊迫,我們照樣有集會、有speech day、有班會、有領袖生。課外活動方面我們亦盡量爭取,有92旅童軍,基督徒團契,愛丁堡獎勵計劃, social evening 及同學自己籌辦的高年班替低年班同學免費補習,舊生會獎學金等。

夜中發展至今成績已經很好,擴展到有理科和商科,會考班和高等程度班,當然客觀條件限制之下像體育藝術等仍然欠缺,但我有點不明白的就是現時最重要的資訊科技科目仍未能設立。相信今日在座的教育署蔡偉文高級主任會特別留意的。

作為夜校學生,學習條件先天性不及人,教與學都比人辛苦,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你們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克苦,和自強。我敢相信,如果你能發揮這此種特質,在終身學習方面可能還要比其他人優勝,因為將來的教育是不分年齡、不分階段而且是靈活多變的。

談到教育,大家都知道教育就是選擇。你選擇學校、學科,但學校、學科亦選擇你。在這個前提下我想趁今日這機會和大家作一個高等教育的前瞻,看看將來會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對香港整體、對你和將來你的子女都有影響。我下面所講全部都不是自己的創作或意思,大部分是已經顯示或者證實的趨勢,有些是專家的共識。雖然是這樣,我仍然希望大家略為存疑不可全盤接受,因為世事常變。但是我個人認為我以下所講出六個轉變在未來十年裏面是會遂一實現的 :

  1. 知識的耐用性 (the shelf life of knowledge) 大幅度減少,比起人的生命(the shelf life of people)短得多。將來曾經在某某大學得某某學位並不能代表對一個學術領域有足夠認識,人們亦不能夠期望一生中祇做一份工作或從事同一行業。職業會是一種多變多樣並行或者是時斷時續,而學習亦一樣配合,即是說教育程度再不以學歷為衡量,而是以一個「終身學習戶口」概念代替。在這「終身學習戶口」裏面,人們關心就是學歷技能和人生的經驗,而兩者之間可能以人生經驗最重要。《例》

  2. 教育再無專利,大學教育的壟斷會徹底崩潰。因為科技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教育變得全球化。尤其是名牌大學,透過網上技術和海外合作計劃將全球性擴張,這個趨勢會將大學種類一分為二,有些是實體磚頭大學 ("brick" university) 有些是虛擬的網上大學 ("click" university),同時又有混合體的以市塲為主導企業化大學(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更甚者就是新媒體或者工業界主辦或合辦的大學。《例》更加有其他的競爭者和社區學院和特別度身訂做的銜接課程等等。

  3. 學習可以多點進入和多點退出。即是說一生之中每個人都會隨自己的需要多次進出教育體系,再不是現在一定要某年紀讀某書,讀完某書升某班。一切都可以靈活接駁。比喻說,就現在大家都是吃一種定時供應的常餐,將來是「a la carte」,隨時開餐隨意配搭,而所受教育亦可能以護照形式紀錄並隨身携帶進出教育體系。

  4. 現時一般來說是「教大於學」(即是老師決定學生學甚麼)將來是「學大於教」(即是學生決定老師教甚麼),尤其是當辦學經費跟學生走的時候,更加是市塲主宰一切。

  5. 每個人的學習時間有限,各辦學機構自然要競爭,教學要視像化才吸引,將來出現市場推廣,明星教授,最勁的 "lecture" 或者是最 "In" 的大學並不出奇。歸根究柢這個是一個資訊娛樂(infotainment)的年代。

  6. 學歷大泛濫,各種名目都有,將來一個學士學位不知代表什麼,是教了三年、學了三年、見了三年、坐了三年,還是什麼?總之一切要重新厘定。但是這個工作應該由誰來做呢?是政府?是工業界商界,還是其他機構?在全球化趨勢之下,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又應怎麼合作呢?

  7. 在上述變化之下,有一些問題是必須考慮,好像大學究竟還有發揚文化,服務社群等使命嗎?學院自主和學術自由還有什麼保障,大學生活 (campus life) 還完整嗎?學院另外一個重要貢獻:學術研究會怎樣?如果研究和教學即是創造知識和傳授知識分開處理,社會上是有得還是有失呢?還有,究竟會否仍有足夠為學術而辦學的學院,繼續教授純文或者純理的科目呢?

  8. 更大問題是社會公義怎樣照顧,如果是錢多就就學機會多和質素好的話,對社會階層流動 (social mobility) 是有極大負面影響的。困難的就是公共資源有限,高等教育全部由政府承擔並不可行,但單靠市塲主導亦是不妥。因為市塲一定是「短視」的,在社會層面上亦未必「公平」。

以上所講有些是令人振奮好消息,有些是令人擔心的壞消息。但是不論我們喜歡與否,潮流勢不可擋。

各位同學,香港的教育改革現在正在起步,這個改革相當全面。對你們和你們的下一代都有極大的影響。我期待你們本著夜中學生的克苦和自強的精神,好好利用這個時機,終身學習。比別人走多一步,走快一步,蔡校長當年對我們教誨,我最深印象一點就是不接受「讀夜校一定比不上日校」的假設。即是說,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給自己藉口,和其他人一樣公平競爭,為自己選定的目標而努力。這是我願與各同學共勉的。


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