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助局公眾講座–肥胖問題

由研究資助局與香港科學館合辦,是次公眾講座訂於2013年4月6日(星期六)下午舉行,並邀請了兩位專家學者介紹其研究成果。有關講座的詳情如下:

講題 講者 時間
肥胖「疫症」在香港: 2013年實況

林小玲教授(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

下午2:30 - 3:30

兒童肥胖與社會及城市環境的關係

王香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

下午3:30 - 4:30

地點:香港科學館演講廳﹝位置圖
語言:粵語
即場免費入座,座位先到先得

有關查詢,請致電2524 3987或電郵至 rgc@ugc.edu.hk 與我們聯絡。

第一節講座
講題:肥胖「疫症」在香港: 2013年實況
講者:林小玲教授
時間:2013年4月6日(星期六),下午2:30 - 3:30

講座簡介:

肥胖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在2002年已有十億成年人體重過高,其中三億更達到肥胖的水平。到了今年,以上數字已經雙倍增加。香港大學醫學院在1995至1996年間進行了一個全港性隨機抽樣的普查,為近三千位25至74歲的成年人士,提供了多元化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檢查,繼後的17年間作了三次的跟進。這個簡稱「CRISPS」的大型研究之數據顯示,如以亞洲人的標準為參照,則三個香港人之中就有兩人過重,而六個人之中就有一人屬於肥胖。這個情況,在過去十多年沒有改善,而中樞肥胖的普遍性,更日趨嚴重。是次的研究更證實了肥胖,尤其是中樞肥胖,是糖尿病、血壓高、代謝綜合症、冠心病和腦中風的重要誘因,更是導致癌症的成因之一。事實上,近年全球的數據,顯示肥胖已成為繼吸煙之後的主要致癌因素。雖然遺傳肯定是致肥的重要因素,可是目前仍不能單靠基因檢查來斷定甚麼人會特別容易過肥。不過,從CRISPS的研究結果看來,我們有可能依靠一些脂肪因子水平的測試,來推斷個人是否屬於以上肥胖併發症的高危一族。至於治療方面,近年醫學界在減肥葯方面的發展,成果不太理想,不過對於癡肥的人士而言,減肥手術的成功率和危險性都日漸改善,亦有以內窺鏡引導方式可供選擇。然而,對一般人士來說,健康的飲食和恒常的運動,仍然是達致標準體重的最佳方法。
研究資助局公眾講座–肥胖問題 (第一節講座 - 圖 1)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達致標準體重的必經之道

 

第二節講座
講題:兒童肥胖與社會及城市環境的關係
講者:王香生教授
時間:2013年4月6日(星期六),下午3:30 - 4:30

講座簡介:

肥胖不但影響兒童身心健康,而且兒童期肥胖及其相關的不良行為習慣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期而導致長期病患。大量研究證實,適當的體力活動及合理的營養是維持正常體重的必要條件,但各種因應兒童運動不足和不良飲食習慣的干預措施往往收效甚微或難以持續。近年來,社會及城市環境研究的發展為探索兒童肥胖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社會生態模型認為,兒童肥胖及其相關行為方式(如體力活動不足)的出現與家庭、社會及城市物理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然而,這類研究成果目前多來源於環境空間較廣闊的歐美國家,香港有着獨特的城市環境及社會文化,這些因素又以怎樣的方式影響着本地兒童的肥胖問題?本講座將結合本地的科研成果,介紹社會及城市環境如何影響兒童體力活動水平,繼而探索各種預防兒童肥胖的新措施。

 

研究資助局公眾講座–肥胖問題 (第二節講座 - 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