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2003年5月
学术研究持续蓬勃发展
香港科学家迅速应付SARS疫症
翻译策略令中国佛教别具特色
古文字资料库裨益学者研究
《诗经》研究启示文化新义
立体模型有助解决超精密平面切削问题
电解液行为的纳米观察
防晒薄膜加强衣料保护作用
提高净化环境的效率
世界最小纳米管用途广泛
新一代电瓷大派用场

在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一个规模达三千五百 万字,包含有三千年前古文字的古文献资料库,现在已供用户于互联网上使用,此外亦以光碟和印刷方式出版。这些由考古学家发掘出土的古文字材料,是刻在龟甲、牛骨、青铜器皿上,也有写在丝帛、木片或者竹简上的。
1988年,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刘殿爵教授和陈方正博士开展了这项研究计划,饶宗颐教授则于1994年加入。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陈方正博士组成一个共有十二名成员的小组,致力从事有关研究计划。
陈博士表示:「除已出版的将近八十部传世文献逐字索引之外,我们亦已把历年来建立的多个资料库,合并成一个以视窗和HTML形式为基础的统一资料库。」逐字索引的编辑和资料库的建立,大部分研究和整理工作由何志华教授及沈建华小姐负责:前者负责传世文献,后者则负责出土文献。
除了技术性 的电脑工作以外,这项研究计划的重点在于校勘和比对不同版本,从而订定最切合的文本,或者校订对出土文献的诠释。陈博士指出,所有文献的比对、版本的选取,以及诠释的确定,都要通过参考大量学术资料,包括各种相关工具书及字典,然后作出学术判断,从而建立广为学术界接受的文献资料库。
资料库九成内容为传世文献,其余为出土文献。资料库中的出土文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甲骨文:即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文字。资料库现有的甲骨文资料来自大约五万片甲骨。陈博士指出,甲骨文可印证商代历史,亦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大部分龟甲及兽骨出土于1928至37年中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期。这些在大型商代古墓及各个考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甲骨文,可溯源至公元前1300年。
二、金文:即刻在铜器上的文字。资料库现收录约一万二千件器皿上刻铸的金文,最早的铜器可追溯至公元前约1300年,其他金文的出现年代主要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00年期间。
陈博士说:「金文出现的年代跨越一千多年,出土的地区众多,因此金文形体差别颇大,但文字结构则基本上相同。」
三、简帛:即记录在木片或竹简上的文字,出现于约公元前400至公元200年战国至汉代期间,记载范围极广,包括地理、医药和法律着述,亦有和边塞的来往文书。
目前全球约有二十家学术机构通过互联网订阅这个资料库,其网址为:http://www.chant.org。资料库中文全名为「汉达古文献资料库」。陈博士表示:「古文献资料库将为学者及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古籍检索服务,以使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专注于学术研究工作。」

首席研究员
陈方正博士:
fcchen@cuhk.edu.hk

香港大学正进行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研究,并建立首个全面及最新的楚文字资料库。计划完成后,将于互联网上发放供全球学者参考。

刻在牛胫骨上的甲骨文。
铜钟上的文字
食器上的文字拓本。
发现甲骨文的古文字学家王懿荣(184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