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2007年8月

主页 | English | | | UGC | RGC
前瞻2007年后
研究的影响与资助
   
探讨跨国公司相辅相依
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为
   
香港创出
抗癌药物新突破
   
香港成立
鼻咽癌合作研究中心
   
加强企业管治
   
利用基因图谱对抗
「广东瘤」
   
文化对决策和判断的影响
   
香港一颗闪亮的明日之星
   
中央拨款计2006/2007年度获资助的研究项目
   

鼻咽癌是一种较罕见的头颈部癌症,由于华南和广东人发病率甚高,故又称为「广东瘤」。约八成鼻咽癌患者均为华南人和东南亚华人,统计数据显示这个人口群组患上鼻咽癌的风险比西方人高约30倍。从种族和地理分布看来,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都会引发鼻咽癌,而研究亦证实这项假设属实,显示遗传基因、环境和病毒因素都可触发鼻咽癌。遗传应是诱发鼻咽癌的首项因素,有家族遗传基因的人士较易患上这种疾病,加上华南人的日常饮食含高量致癌化学物,例如咸鱼和其他腌制食品,令易感性提高,假如再受EBV病毒感染,导致「受感染」细胞增殖,便会演变为鼻咽癌。

放射性治疗是医治早期鼻咽癌的有效方法 - 超过八成接受这种疗法的患者最终可战胜癌魔,然而医治较后期患者便困难很多,疗效亦较低。为深入了解鼻咽癌和找出更有效的疗法,本港威尔斯亲王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及美国加州三藩市大学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以解开鼻咽癌的基因特性之谜。

罗国炜教授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他对研究作出以下评论:「香港的鼻咽癌发病率属全球其中最高之列,每10万人约有25至30宗病例。我们有系统地进行基因筛选,以侦察与鼻咽癌发展有关的基因异常情况。我们的目标是找出「分子标记」,它们不但对及早诊断、预后和监察病情有极大帮助,亦可辅助研究抗癌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

这项研究于2003年开始,采用21个来自威尔斯亲王医院及玛丽医院的鼻咽癌组织样本、3个细胞系和2个异种移殖物,配合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产生两个高解析度鼻咽癌基因图谱,间距为3MB及35kb。这

些图谱显示多个常见的受影响细胞「扩增子」或「扩大」区,这些区域最易出现致密基因。继而认定11q13及12p13.3两个染色体为最常见的扩增区,原发性癌细胞多达50-70%。其后的详细分析显示,11q13 区域5.3kb扩增子内的CCND1/Cyclin D1因子(调节细胞周期的主要成份)是鼻咽癌的目标致癌基因。

大部份原发性肿瘤均发现有Cyclin D1扩增和过度表现,而功能研究亦显示这种扩增情况对鼻咽癌的演变非常重要,因此抑制Cyclin D1可能是治疗鼻咽癌的有效方法。研究已循这方面展开了一些工作  研究人员将siRNA(小干扰核糖核酸)引入两个细胞系,结果发现显著的细胞周期阻滞,样本细胞增殖亦减少。

展望未来,医学界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善用这些基因治疗法,以探索各种针对Cyclin D1及细胞周期调节的药理学剂之抗肿瘤成效。与此同时, 12p13.3扩增区的进一步研究亦会同步展开,这个扩增区可能存在两个鼻咽癌致癌基因LTBR及FLJ10665。此外,高解析度基因图谱除了确定扩大区外,亦显示多个基因缺失和拷贝数变异,日后将作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持续研究,以确定关键性的肿瘤抑制基因和鉴定易感染鼻咽癌的因素范围,这些研究对今后治疗和控制这种常见疾病有极大的帮助。

罗国炜教授
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
kwlo@cuhk.edu.hk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