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2007年8月

主页 | English | | | UGC | RGC
前瞻2007年后
研究的影响与资助
   
探讨跨国公司相辅相依
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为
   
香港创出
抗癌药物新突破
   
香港成立
鼻咽癌合作研究中心
   
加强企业管治
   
利用基因图谱对抗
「广东瘤」
   
文化对决策和判断的影响
   
香港一颗闪亮的明日之星
   
中央拨款计2006/2007年度获资助的研究项目
   

肝癌是最难治疗的癌症之一,病人被诊断患上肝癌时,一般病情已相当严重,只有约六个月寿命。只有极少数的局部肝癌患者有条件接受外科手术,其他疗法包括化疗、经皮穿刺纯酒精注射等,但患者的反应率偏低。末期肝癌现时并无标准疗法。此外肝癌亦是全球最常见癌症之一,在中国最常见癌症排第二位,每年约有26万宗新症,全球发病率现已增至每年100万宗新症,香港每年约有1,500人患上这种疾病。单看肝癌的死亡率,便可知这种癌症的威力 - 肝癌死亡率与发病率接近,香港每年死于肝癌的人逾1,400名,美国则每年约有2万宗新症,死亡人数超过18,000。

装有抗癌药剂的试管

本项目的首席研究员梁润松博士及劳伟雄博士叙述新药的开发经过。梁博士透露:「医学界了解精氨酸和它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已有相当的日子,1960年代及1970年代亦先后有两份以此为题的研究论文,然而其后研究无法证实两者的关联,研究发展遂裹足不前。2001年,我们小组的肿瘤学家郑宁民医生遇到一位末期肝癌病人,他的病况一度好转。在好奇心驱使下,郑医生为病人检测血液的精氨酸水平,结果发现微乎其微。这项发现令我们鼓舞不已,即时追踪研究。」

精氨酸酶分子的三维模型

 

劳伟雄博士(左)及梁润松博士(右)

精氨酸是细胞存活的基要氨基酸,人体正常细胞可自行制造。然而某些癌细胞,例如肝癌细胞,却无法制造精氨酸,因此需要从血液中提取。假如血液里的精氨酸衰竭,癌细胞便会因缺乏基要养份而死亡,而正常细胞则不受影响,皆因它们可自行制造精氨酸。以上原理听来简单,但实行时却有重大障碍 - 精氨酸酶的半衰期极短,只有数小时,要在治疗上运用它,必须稳定和延长它的半衰期,才可长时间保持血液中的精氨酸处于低水平,以达致治疗效果。

劳伟雄博士指出,研究小组最后通过聚乙二醇化程序(Pegylation)解决了问题,亦即将聚合物(聚乙二醇)结合在酶分子表面,透过包围发挥保护功能。其后以多种动物进行的研究都很成功,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结果亦很圆满。目前研究小组已设定了最佳剂量水平,初步估计患者只需接受10至12个星期的治疗。这种新药相当安全,副作用极少。在一项以两名末期肝癌患者作对象的试验中,其中一名病人显著好转,新药亦似乎可延长其寿命。他最初接受试验治疗时预计只会有一个月寿命,后来他多活了数个月。

梁润松博士总结说:「BCT-100是香港和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也是香港第一种成功开发并进展至临床试验的药物,诚然是香港生物技术和制药界的发展基石。这项突破为我们带来殊荣,在日内瓦举行的第33届国际发明及创新技术与产品展览荣获金奖和特别金奖,而且备受全球注视。然而,最重要的是它为肝癌患者或甚至其他癌症患者燃点新希望,令他们的生命再露曙光。」

梁润松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系
香港理工大学
bctleung@inet.polyu.edu.hk

劳伟雄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系
香港理工大学
bctlo@inet.polyu.edu.hk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