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nglish | 简体 | 繁体 | UGC | 字体大小: A A A

  创业研究
  香港城市大学 火焰计划

  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

  后改革时期中国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和珠江三角洲区域转型

  中国地方政府、产业集群和地区差异

  资源依赖结构与风险投资公司停止投资的关系研究

  中国与西方
  帝国孩儿:香港、中国与不列颠的欧亚裔人(1830-1960)

  跨国公司在大型新兴市场建立国家总部的动因与结果: 基于金砖四国的研究

  香港女性电影工作者:性、政治与电影美学(1997-2010)




  三名穿着西式服装的欧亚裔女士(摄于1909年香港)  
   
  四名穿着中式服装的欧亚裔女士(摄于1909年香港)  
图片属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Hedgeland 的藏品,亚非学院图书馆惠允复制
家庭照片是十九、二十世纪中国与不列颠帝国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亲密历史的独特记录,也是在书面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历史见证。发掘隐藏在大批书信和外交备忘录中的家庭照片,使我对于欧亚裔人的生活经历产生兴趣。他们同时具有欧洲人和中国人的血统,是中国与不列颠两大帝国相互接触的产物。本研究项目是首个关于十九世纪中叶至1960年代期间,居于香港、中国通商口岸及不列颠的欧亚裔人生活史的全面研究。本研究取材自大量中、港、英、美未经开拓的史料,包括回忆录、领事书信及教育记录,以重绘欧亚裔人从童年到退休的人生轨迹。无疑,像何东家族这些杰出欧亚裔家族的贡献已深获肯定,而本项目则旨在对欧亚裔人的人生经历作整体观照。尽管欧亚裔人往往因其跨文化才能而备受殖民地精英器重—这可从图中欧亚裔女士穿着中西两种服饰可见一斑,但一般人疏远他们,倒是因为有感于看似牢固的社群界限受侵越。这些欧亚裔人中,也有些人臭名昭著,例如甘德云,他是执业大律师,毕业于牛津大学,致力改革通商口岸办事机构内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但后来因被控勾结日占时期的傀儡政府而声名狼藉。不过,有更多人在中国沿海默默地过着平凡的生活。正如本研究所指,他们所有人都是不列颠社会和亚洲社会的组成部分,且都对港口城市的经济、社群及文化贡献良多。
 
   
  李嘉铃博士  

本项目开创先河,将欧亚裔人的生活史置于由欧洲帝国扩张所带来的就业及移民机会这一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当时日益引起恐惧的异族通婚提供补充分析。本项目探讨在敌视中国移民的年代,有多少欧亚裔人通过跨国的私人关系和职业联系得以游走于不同帝国之间,从而构建家族关系中的国际网络。甘德云即为一显例。他生于香港,曾留居美国、不列颠及上海,其妻是夏威夷人。本项目通过结合社会史与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尤其关注私人家族史如何与政治问题(如监管民众的跨国移动)交错,展示1920年代以来中英帝国不断收紧国民资格的定义,如何使欧亚裔人在利用「混血」身份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通过关注欧亚裔人在种族和国民身份上的自我反复界定,本研究有助理解种族定义的公民概念对现今个人生活的影响。

李嘉铃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

历史系
cladds@hkbu.edu.hk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