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English | 简体 | 繁體 | UGC | 字體大小: A A A

  創業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 火焰計劃

  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

  後改革時期中國區域創新體系:自主創新和珠江三角洲區域轉型

  中國地方政府、產業集群和地區差異

  資源依賴結構與風險投資公司停止投資的關係研究

  中國與西方
  帝國孩兒:香港、中國與不列顛的歐亞裔人(1830-1960)

  跨國公司在大型新興市場建立國家總部的動因與結果: 基於金磚四國的研究

  香港女性電影工作者:性、政治與電影美學(1997-2010)




  三名穿着西式服裝的歐亞裔女士(攝於1909年香港)  
   
  四名穿着中式服裝的歐亞裔女士(攝於1909年香港)  
圖片屬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Hedgeland 的藏品,亞非學院圖書館惠允複製
家庭照片是十九、二十世紀中國與不列顛帝國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親密歷史的獨特記錄,也是在書面文獻中鮮有提及的歷史見證。發掘隱藏在大批書信和外交備忘錄中的家庭照片,使我對於歐亞裔人的生活經歷產生興趣。他們同時具有歐洲人和中國人的血統,是中國與不列顛兩大帝國相互接觸的產物。本研究項目是首個關於十九世紀中葉至1960年代期間,居於香港、中國通商口岸及不列顛的歐亞裔人生活史的全面研究。本研究取材自大量中、港、英、美未經開拓的史料,包括回憶錄、領事書信及教育記錄,以重繪歐亞裔人從童年到退休的人生軌跡。無疑,像何東家族這些傑出歐亞裔家族的貢獻已深獲肯定,而本項目則旨在對歐亞裔人的人生經歷作整體觀照。儘管歐亞裔人往往因其跨文化才能而備受殖民地精英器重—這可從圖中歐亞裔女士穿着中西兩種服飾可見一斑,但一般人疏遠他們,倒是因為有感於看似牢固的社群界限受侵越。這些歐亞裔人中,也有些人臭名昭著,例如甘德雲,他是執業大律師,畢業於牛津大學,致力改革通商口岸辦事機構內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但後來因被控勾結日佔時期的傀儡政府而聲名狼藉。不過,有更多人在中國沿海默默地過着平凡的生活。正如本研究所指,他們所有人都是不列顛社會和亞洲社會的組成部分,且都對港口城市的經濟、社群及文化貢獻良多。
 
   
  李嘉鈴博士  

本項目開創先河,將歐亞裔人的生活史置於由歐洲帝國擴張所帶來的就業及移民機會這一背景下進行考察,對當時日益引起恐懼的異族通婚提供補充分析。本項目探討在敵視中國移民的年代,有多少歐亞裔人通過跨國的私人關係和職業聯繫得以游走於不同帝國之間,從而構建家族關係中的國際網絡。甘德雲即為一顯例。他生於香港,曾留居美國、不列顛及上海,其妻是夏威夷人。本項目通過結合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尤其關注私人家族史如何與政治問題(如監管民眾的跨國移動)交錯,展示1920年代以來中英帝國不斷收緊國民資格的定義,如何使歐亞裔人在利用「混血」身份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通過關注歐亞裔人在種族和國民身份上的自我反覆界定,本研究有助理解種族定義的公民概念對現今個人生活的影響。

李嘉鈴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

歷史系
cladds@hkbu.edu.hk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