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 | | UGC | RGC

  香港在研究领域的态势分析

  机器人辅助细胞微操作技术

  早期中风复康互动机械手系统

  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我调整鲁棒控制及其对航天器控制的应用

  基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青藏铁路沿线地表形变的集成模型研究

  生命来自太空?

  促进交流加深认识:
香港与苏格兰的研究环境




透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研究资助局(研资局)服务香港高等教育和研究界逾20载。研资局鉴定研究优先范围,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议研究的发展需要。其间,研资局观察到院校对研究用途补助金的使用,由过往较多用个人的研究方式,转为集体合作研究,和促进中国多地和国外研究人员或队伍联合研究。



于二零一三年一月华云生教授接任荣休主席钱大康教授成为研资局主席一职。钱教授历任七年贡献良多。而华教授出任为研资局第四任主席后,随即在三月和四月到教资会资助的本港全部八所院校逐一访问,就研资局的工作交换意见,藉此掌握本地教育研究机构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俾能分析整体策略,针对优势和难题,再作规划建议,以发展一个维持学术蓬勃发展和合乎香港需要的学术研究基础。

华教授与院校学院和研究院教职员聚谈欣感获益良多。华教授根据会面所得的意见,再凭藉 本身丰富的经验和见识,为香港的研究资助情况进行了“优势、弱项、机会和威胁”的态势分析,以期为研资局制定策略性计划。

研资局这位新任主席发现,香港研究界享有多项“优势”。研资局于1991年成立,一直致力协助推动香港在资助研究方面的各项发展。他指出:“政府现时为研究提供稳定拨款,而拨款不受经济环境影响”;华教授又认为:“拨款额和成功率均为理想”。教资会每年提供的研究资助总额达56亿港元(包括研资局逾11亿元的资助、研究课程研究生的15亿元资助,以及整体补助金的30亿元研究用途拨款)。香港现有超过4,500名受教资会资助院校本部聘任的教学人员,换言之人均研究资助可假定是124万港元。在2013/14年度,角逐优配研究金、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和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拨款的成功比率超过36%,高于其他地区同类的资助计划。华教授指出,香港学术机构的研究极为出色,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排名高企这一点可谓佐证。此外,香港作为国际城市,有利吸引和招揽各地杰出学者来港进行学术活动。香港亦是一道桥梁,能促进内地与海外学者的交流。华教授认为香港研究界适而善加利用以上种种优势。

至于“弱项”,华教授表示:“在罗致人才方面,香港面对内地和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的激烈竞争”,举例来说,在过去五年不少内地大学设法吸引研究人才,除给与更优厚的薪酬和福利,还提供额外研究资助,例如兴建专门用途的实验室,以及为获聘人才成立研究团队。内地院校这些措施,已吸引不少本地学者离港前往内地发展。

华教授在三月和四月访问本地院校时,除得悉上述的外来影响,亦了解院校普遍关注科学、工程及科技学科毕业生的职业前途。香港作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自然把重点放在服务和金融业,而不是高科技行业。每年本港有逾9,000名本科和约1,000名研究院的科学和科技学位毕业生,只是本地业界根本无法全数吸纳这些毕业生。香港的高科技公司数目有限,而珠三角地区的高科技发展项目却不计其数。因此对科学和科技学位毕业生而言,去香港以外地区就业不失为良好的事业他选。
 
对“优势”和“弱项”有充分了解后,下一步是认清“机会”和“威胁”。华教授认为,鼓励协作研究是进一步提升研究至卓越水平的未来关键所在。目前超过半数的优配研究金申请属个人研究项目。主题研究计划及卓越学科领域计划方面,项目规模一般较大,因而可以见到有较多学者参与同一合作项目。至于规模较小的跨院校或是同校跨部门的合作项目则没有占大多数。华教授表示,为缔造发展和增长的机会,必须着手推动不同层面的协作研究,包括跨院校的合作及校内跨学科合作,其中以人文学与社会科学,以及科学、工程学与医学方面可以是肯定的。由明年起,协作研究金的拨款将由8,0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研资局会亦大力鼓励本地学者把握参与不俱规模细小的协作研究项目。

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是另一契机。教育局、教资会以及教资会资助院校(以配对形式)三方共同促成8,200万港元的款项,用于推动院校早日落实教学方面所需的转变和革新。有关的款项可鼓励院校为本港开发崭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举例来说,其中一项可行的计划是设立「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平台,供八间院校分享课程和主要学科的入门课程内容。华教授解释「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好处时指出:「在线课程除有助院校分享教学材料外,亦带来了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的机会。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先在课前备课,便可利用更多课堂时间充份讨论学习内容,藉此提升学习经验和增长知识。这个平台亦可惠及中学生,让他们在升读大学前先吸取相关知识。」华教授表示,教资会以「教与学」为其重点工作之一,而研资局会支持把研究与教学连系起来的教学方法研究。

在善用机会之余,亦不可忽略可能面对的威胁。华教授表示:“我们有多个希望发展的方向;可惜同时受限于我们的教研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本港各大院校合计,教职员仅约4,500人,只相当于美国一至两所大型院校的规模。因此,我们无法像其他国家建设一样的国立实验所。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我们在员额和规模上依然有所不足。”华教授又补充说:“尽管自资学位界别会有助提升关键规模,但发展和细调工作需时。”现时并非很多本地毕业生有意在港修读深造课程。不过,在华教授眼中,这正是本港的机遇所在,因为本地深造学额反而吸引不少世界各地的人才来港进行研究。华教授解释说:“从学术研究及交流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才不应受地域限制。不少本地学生希望到海外升学,藉此拓阔视野。与此同时,来港的外地人才的知识和经验一样有助于本港未来的发展。”

华教授明白,研资局以往并非惯常采用“优势、弱项、机会和威胁”的态势分析来部署策略发展。研资局已决定在日后的会议上,加入有关策略性规划的讨论。把研究成果惠泽社会带来正面的回响,是值得鼓励的,亦会成为局方日后探讨的主要议题。华教授鼓励本地教研人员深造学问;致力造福社会的研究,不论是贡献香港还是以外地区,最终均可为整个社会带来裨益。



本刊所载文章,除特别注明者外,均仅属作者之意见。概与研究资助局无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