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 | | UGC | RGC

  香港在研究領域的態勢分析

  機器人輔助細胞微操作技術

  早期中風復康互動機械手系統

  一類不確定非線性系統的自我調整魯棒控制及其對航天器控制的應用

  基於雷達差分干涉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監測青藏鐵路沿線地表形變的集成模型研究

  生命來自太空?

  促進交流加深認識:
香港與蘇格蘭的研究環境




透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服務香港高等教育和研究界逾20載。研資局鑑定研究優先範圍,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議研究的發展需要。其間,研資局觀察到院校對研究用途補助金的使用,由過往較多用個人的研究方式,轉為集體合作研究,和促進中國多地和國外研究人員或隊伍聯合研究。



於二零一三年一月華雲生教授接任榮休主席錢大康教授成為研資局主席一職。錢教授歷任七年貢獻良多。而華教授出任為研資局第四任主席後,隨即在三月和四月到教資會資助的本港全部八所院校逐一訪問,就研資局的工作交換意見,藉此掌握本地教育研究機構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俾能分析整體策略,針對優勢和難題,再作規劃建議,以發展一個維持學術蓬勃發展和合乎香港需要的學術研究基礎。

華教授與院校學院和研究院教職員聚談欣感獲益良多。華教授根據會面所得的意見,再憑藉本身豐富的經驗和見識,為香港的研究資助情況進行了「優勢、弱項、機會和威脅」的態勢分析,以期為研資局制定策略性計劃。

研資局這位新任主席發現,香港研究界享有多項「優勢」。研資局於1991年成立,一直致力協助推動香港在資助研究方面的各項發展。他指出:「政府現時為研究提供穩定撥款,而撥款不受經濟環境影響」;華教授又認為:「撥款額和成功率均為理想」。教資會每年提供的研究資助總額達56億港元(包括研資局逾11億元的資助、研究課程研究生的15億元資助,以及整體補助金的30億元研究用途撥款)。香港現有超過4,500名受教資會資助院校本部聘任的教學人員,換言之人均研究資助可假定是124萬港元。在2013/14年度,角逐優配研究金、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和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撥款的成功比率超過36%,高於其他地區同類的資助計劃。華教授指出,香港學術機構的研究極為出色,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排名高企這一點可謂佐證。此外,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有利吸引和招攬各地傑出學者來港進行學術活動。香港亦是一道橋樑,能促進內地與海外學者的交流。華教授認為香港研究界適而善加利用以上種種優勢。

至於「弱項」,華教授表示:「在羅致人才方面,香港面對內地和新加坡等其他亞洲國家的激烈競爭」,舉例來說,在過去五年不少內地大學設法吸引研究人才,除給與更優厚的薪酬和福利,還提供額外研究資助,例如興建專門用途的實驗室,以及為獲聘人才成立研究團隊。內地院校這些措施,已吸引不少本地學者離港前往內地發展。

華教授在三月和四月訪問本地院校時,除得悉上述的外來影響,亦了解院校普遍關注科學、工程及科技學科畢業生的職業前途。香港作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自然把重點放在服務和金融業,而不是高科技行業。每年本港有逾9,000名本科和約1,000名研究院的科學和科技學位畢業生,只是本地業界根本無法全數吸納這些畢業生。香港的高科技公司數目有限,而珠三角地區的高科技發展項目卻不計其數。因此對科學和科技學位畢業生而言,去香港以外地區就業不失為良好的事業他選。
 
對「優勢」和「弱項」有充分了解後,下一步是認清「機會」和「威脅」。華教授認為,鼓勵協作研究是進一步提升研究至卓越水平的未來關鍵所在。目前超過半數的優配研究金申請屬個人研究項目。主題研究計劃及卓越學科領域計劃方面,項目規模一般較大,因而可以見到有較多學者參與同一合作項目。至於規模較小的跨院校或是同校跨部門的合作項目則沒有佔大多數。華教授表示,為締造發展和增長的機會,必須著手推動不同層面的協作研究,包括跨院校的合作及校內跨學科合作,其中以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以及科學、工程學與醫學方面可以是肯定的。由明年起,協作研究金的撥款將由8,000萬港元增至1億港元,研資局會亦大力鼓勵本地學者把握參與不俱規模細小的協作研究項目。

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是另一契機。教育局、教資會以及教資會資助院校(以配對形式)三方共同促成8,200萬港元的款項,用於推動院校早日落實教學方面所需的轉變和革新。有關的款項可鼓勵院校為本港開發嶄新的「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舉例來說,其中一項可行的計劃是設立「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的平台,供八間院校分享課程和主要學科的入門課程內容。華教授解釋「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的好處時指出:「在線課程除有助院校分享教學材料外,亦帶來了改變學生學習模式的機會。學生通過在線平台先在課前備課,便可利用更多課堂時間充份討論學習內容,藉此提升學習經驗和增長知識。這個平台亦可惠及中學生,讓他們在升讀大學前先吸取相關知識。」華教授表示,教資會以「教與學」為其重點工作之一,而研資局會支持把研究與教學連繫起來的教學方法研究。

在善用機會之餘,亦不可忽略可能面對的威脅。華教授表示:「我們有多個希望發展的方向;可惜同時受限於我們的教研臨界規模(critical mass)。本港各大院校合計,教職員僅約4,500人,只相當於美國一至兩所大型院校的規模。因此,我們無法像其他國家建設一樣的國立實驗所。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我們在員額和規模上依然有所不足。」華教授又補充說:「儘管自資學位界別會有助提升關鍵規模,但發展和細調工作需時。」現時並非很多本地畢業生有意在港修讀深造課程。不過,在華教授眼中,這正是本港的機遇所在,因為本地深造學額反而吸引不少世界各地的人才來港進行研究。華教授解釋說:「從學術研究及交流的角度來看,研究人才不應受地域限制。不少本地學生希望到海外升學,藉此拓闊視野。與此同時,來港的外地人才的知識和經驗一樣有助於本港未來的發展。」

華教授明白,研資局以往並非慣常採用「優勢、弱項、機會和威脅」的態勢分析來部署策略發展。研資局已決定在日後的會議上,加入有關策略性規劃的討論。把研究成果恵澤社會帶來正面的迴響,是值得鼓勵的,亦會成為局方日後探討的主要議題。華教授鼓勵本地教研人員深造學問;致力造福社會的研究,不論是貢獻香港還是以外地區,最終均可為整個社會帶來裨益。



本刊所載文章,除特別註明者外,均僅屬作者之意見。概與研究資助局無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