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 | | UGC | RGC

  研究资助新领域 - 培植青年学者,支援人文社会科学

  研资局学科小组的重组

  太阳能光伏光热液态式系统
的楼宇实用性

  杂化型光伏元件的研究与开发

  富勒烯与半导体纳米线的界面:
纳米加工与光诱导电荷分离

  可植入型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
抑制内脏疼痛

  突触,对神经系统的解构

  探究颅内大动脉硬化在亚洲人中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

  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资讯科技

  协作研究金2010/11年度 -
获资助的研究项目简介


大亚湾实验:中微子振荡的高精密测量

中微子振荡是近年发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自然界有三类中微子(νe ,νμ ,ντ),当一粒中微子在空间传播时,它会不断由一类转化成另外两类。这个发现,不但开启了超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窗囗,亦对宇宙学及天体物理学中众多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目标,是以前所未有的高精密度(高于0.01)量度中微子振荡的一个基本却未知的参数θ13的数值。这对于中微子物理的发展至为重要。

本港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自开始便积极参予这项由国际三十八所科研单位合作的重要研究工作。利用我们设计及建造的子系统,我们将参予实验监控及数据分析。我们亦将设计及建造一个连续的氡气监测系统,以及中微子探测器的密封氮气系统,以确保探测器不受污染。

项目统筹者:
朱明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无反应患者建立
预测指标确认系统


在香港,慢性心脏衰竭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进行的心脏衰竭注册研究显示,心脏衰竭的病人一年死亡率和因心脏衰竭再住院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过去二十年,由于阻断造成心脏损伤的神经荷尔蒙作用的药物的应用,心脏衰竭的治疗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心脏器械治疗,如心脏同步化治疗(或CRT),通过纠正心脏传导和收缩异常,也被用于治疗慢性心脏衰竭。虽然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证实治疗心脏衰竭常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临床观察普遍发现,不是所有病人对治疗的反应都好像其他病人那么好,甚至有些病人对治疗无反应。我们认为,心肌纤维化和炎症是引起心脏衰竭治疗无反应的主要介质。我们拟进行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旨在调查对心脏衰竭治疗无反应的病人的比例,以及尝试找出确认这部分病人的方法。我们将结合先进的心脏超声波技术和新型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微小RNA(microRNAs),去建立并验证一个评估模型,以选出对治疗无反应的病人。我们也会利用心脏磁力共振(MRI)进行一个亚组研究,以确定心脏瘢痕负荷和心脏超声波评估的心脏功能之间的关系。该研究还在寻找新的诊断心脏衰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包括生物标志物和microRNAs),开辟管理心脏衰竭的新途径以及开创新的心脏衰竭治疗方法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项目统筹者:
余卓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基于质谱分析的代谢组学应用于肝细胞癌变相关的细胞代谢通路的表征

肝细胞癌是香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下游,重点研究小分子代谢物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而引起的改变及其规律。在这个研究课题中,我们将采用质谱作为分析工具,来考察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代谢途径异常。我们将利用不同的细胞系考察癌基因eIF-5A2和抑癌基因PDSS2的功能。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肝癌干细胞代谢程序问题。因此,基于质谱的非目标性与目标性分析将找出有差异的代谢物,并进一步鉴定,判断出是哪些代谢通路异常。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代谢通路的改变,利用质谱等分析技术考察肝癌中的相关酶活性异常或突变。我们还将模拟出跟肝细胞癌相关的代谢网络,了解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项目统筹者:
蔡宗苇教授(香港浸会大学)


氧化还原敏感蛋白的鉴定以及对它们在调控拟南芥氧化胁迫应答中所起功能的研究

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调控各种各样的生物途径。氧化胁迫和人类多种疾病息息相关。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生理反应也常常通过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来调控。氧化胁迫信号被一些氧化还原敏感蛋白质感知到,这些蛋白质再激活相应的生理反应。我们将建立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找出氧化还原敏感蛋白质,并且研究它们如何在氧化胁迫条件下调控生理反应。本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将对可用于提高作物产量。项目中所建立的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学的技术平台也可以应用于涉及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的类似研究中。

项目统筹者:
夏亦荠博士(香港浸会大学)


编码设计第二代瞄准肿瘤的细菌


尽管已经有了很多治疗手段,癌症依然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一个有潜力的方法是使用细菌来攻击癌细胞。由于细菌能探测它们所处的环境,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合成并传递治疗癌症的药物,所以目前有很多科学家在努力编码细菌去治疗肿瘤。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完善这一做法的机会。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办法来编码细菌使之能够检测肿瘤微环境,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保证正常组织的安全,使这些人工编码的细菌最终能被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项目统筹者:
黄建东博士(香港大学)


 
聚集态高效发光材料的开发: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

发光材料在光学、电子学和生物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有机发光团在溶液里发光很强但是在聚集状态不发光以致呈现出聚集淬灭现象。因为发光材料大多以聚集态形式在实际中应用,这个棘手的问题必须且亟待解决。我们研究团队致力于发展突破传统的聚集诱导发光增强的材料。这种新颖的发光体系对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皆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项研究,我们将建立新的发光物理理论来解释异常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同时我们将把这些材料应用于化学监测、生物探针、免疫标记、刺激回应材料和高效有机发光器件。

项目统筹者:
唐本忠教授(香港科技大学)


对肥胖、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的跨学科研究: 从分子机制到干预治疗

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心功能衰竭和外周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老年人群中引起致残及死亡的头号杀手。肥胖和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诱发因素。遗憾的是,目前的治疗手段均不能逆转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为了开发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了解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联系尤为重要。在我们之前获得研资局协作研资金的项目资助下,我们在小鼠中鉴定了三种脂肪来源的循环因子,其在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联结作用。本合作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在大型动物和人体中,集中研究上述循环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病理作用和临床意义。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诊疗手段用于防治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项目统筹者:
徐爱民博士(香港大学)


智能电网

全球暖化迫使各国政府加紧推动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使得实时电力平衡成为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大难题。近来,许多国家已经宣布展开智能电网的研究以实现对现有发电、配电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以期通过采用诸如通讯网络、传感器网络、电力电子器件和控制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实现对电网更加高效的管理,同时解决发电和用电的波动问题。本课题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结合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来设计实现能有效控制和管理发电与配电网络的创新方法。并且,我们将创建一个混合仿真实验室以验证和测试这些用于智能电网的通讯、计算与控制的创新设计。

项目统筹者:
李安国教授(香港大学)


蛋白质和磷酸肌醇的相互作用对神经细胞信号传导的调控

磷酸肌醇家族通过与各种脂膜蛋白结合而调控着多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本项目将继续对一系列神经系统细胞信号传导蛋白与磷酸肌醇及细胞膜的结合机制开展详细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期为相关的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提供理论基础。

项目统筹者:
张明杰教授(香港科技大学)


自组装合成离子通道的设计、表征及生物医学应用

磷人体细胞中离子的进出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控制,而离子通道蛋白缺陷导致许多人类疾病(如囊肿性纤维化、高血压、癫痫症及心脏病)。因此开发可调控离子通道蛋白或离子传输药物将有着重大的科研意义和应用前景。我们在已完成的研资局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项目(HKU7367/03M)及协作研究金合作研究项目(HKU2/06C)中已经发现一系列小分子能在细胞膜上自组装形成氯离子通道,重新恢复氯离子在肺部上皮细胞中的进出活动,并能调节细胞膜电压,引起平滑肌松弛。

在此课题中,我们将继续结合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及医学方面的专长,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来开发能选择性传输阳离子或阴离子的人工离子通道,并探讨这些人工离子通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为治疗与离子通道蛋白缺陷有关的疾病(如囊纤维化、哮喘、高血压、及心肌梗塞)寻求新方法。

项目统筹者:
杨丹教授(香港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