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 | | UGC | RGC

  研究资助新领域 - 培植青年学者,支援人文社会科学

  研资局学科小组的重组

  太阳能光伏光热液态式系统
的楼宇实用性

  杂化型光伏元件的研究与开发

  富勒烯与半导体纳米线的界面:
纳米加工与光诱导电荷分离

  可植入型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
抑制内脏疼痛

  突触,对神经系统的解构

  探究颅内大动脉硬化在亚洲人中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

  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资讯科技

  协作研究金2010/11年度 -
获资助的研究项目简介




图1. 超声波监测显示脑血管中的微栓子流

主要研究结果:
中风是中国人中第二位的死因,亦是导致伤残的最常见原因。更重要的是,和白种人相比,中风在中国人中更为普遍。然而比较东西方人中风病因是否存在种族差异的研究甚少。我们的一项由研资局资助的研究首次发现和白种人不同,颅内大动脉硬化是中国人中风的主要原因。而颈动脉硬化是白种人中风的主要病因。这一结果在其他亚洲地区如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相继得到证实。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血管狭窄的数目是中风存活者再中风的预测因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团队继而开始在未中风人群中筛查颅内大动脉硬化的发生。我们的研究团队首次报导,在年龄大于40岁的无症状的正常人中,百分之七至八存在颅内大动脉硬化。我们在联合医院和威尔斯亲王医院筛查了超过3,000名门诊病人,结果发现无症状的颅内大动脉硬化的数目和个体血管危险因数的数量密切相关。接受药物治疗的颅内大动脉硬化病人,再中风和死亡的发生率仍是正常人的两倍。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注重于探究大动脉硬化导致中风的机制。和正常红血球相比,血栓携有更高的能量。运用这一原理,我们采用颅内多普勒超声技术持续监测颅内血管来检测是否存在微栓子。采用先进的核磁共振造影技术,我们发现有大动脉硬化的血管所产生的血栓可以堵塞远端的小血管,并且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近而导致中风的发生。

 

 

 

 
我们还发现第一次中风发生的最初几天内微栓子的数目可预测再中风的发生和脑细胞死亡的数量。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人中风的发生机制,并为我们对于有大动脉硬化的中风病人提供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因为微栓子是由大量的血小板聚集而成的,在100名近期中风的病人中,我们比较了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和单一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研究发现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在24小时内减少一半的微栓子数目。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组的病人在中风发生第一周内出现再中风的绝对风险率下降了百分之六。通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我们确立了运用超声技术来检测社区人群和住院病人中大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以及其在筛查中风高危人群中的作用。通过联合运用超声和核磁共振造影技术,我们更好的阐明了中国人的中风发病机制,以及微栓子在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显著的减少了微栓子的数目,进而有效的预防再中风的发生。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对颅内大动脉硬化病人提供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血管疾病研究团队:
黄家星教授(右前),梁慧康医生(左前),韩璟浩博士(左后),岑纬政先生(中后)及林文华博士(右后)

黄家星教授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

ks-wong@cuhk.edu.h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