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2008年2月

主頁 | English | | | UGC | RGC
研究資助局主席促請學界 - 大學研究的新挑戰:大規模、高效應的項目,改變世界的成果
   
預測側風對車輛及鋼索斜拉橋的影響
   
正視空間和房屋遭剝削的不公平現象
   
流行文化全球一體化
   
高行健著作英語精譯開拓廣大讀者層面
   
項目綱領的最佳執行
指引
   
新措施促進了解水泥
水化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李宗津教授利用新發明的阻抗力測量方法,監察和詮釋水泥基物質水化的過程。

這項無接觸無損測試的結果非常準確,現被視為對建築及建造業舉足輕重,可檢定強力耐用物料,確保可靠及可持續發展。

李教授表示,雖然人類已廣泛使用水泥100年,但迄今仍未完全了解水泥基產品水化的成因。

他解釋:「我們認為這次水泥研究如同基因研究……世上沒有兩個人的基因結構相同,但基本模式卻一樣。同樣道理,水泥基物料的微結構差異極大,但卻有某些共同的基本配置,這些因素可能形成某些問題,影響耐用度和導致水泥破裂,繼而影響建築物的壽命和建造、維修和持續修理的成本。」

他續稱:「我們的項目有助了解普通水泥漿的水/水泥比率對發展和強度發展速率有何影響。普通水泥是常用的建築材料,也是灰泥和混凝土的成份之一,會隨着時間變化。」

李教授和研究人員並研究了水泥階段,發現水化發生在阻抗最低點。阻抗度的計量結果與混凝土的凝固時間和混凝土或水泥基物料的微結構發展有極大的關係。

研究下階段是找出混凝土/水泥基物料微結構與疏鬆度之間的關係。


「這些資料很重要,讓我們預測混凝土需要多長時間凝固,亦即可以拆除建築物模板和混凝土達到實際長遠強度的時間。」

只要能控制混凝土的質量,便可發揮多項重大的環保作用。過去,發展商往往在建造工程開展數星期後才發現底層混凝土不合規格,於是只好拆卸地台。假如能清楚記錄每批澆注混凝土的質量,建造業便可節省原料和能源,還可減少整體環境劣化。

混凝土水化的程度現已被視為其強度的直接指標,而阻抗度則是間接的強度計量指標。假如業界能應用無接觸電阻抗方法計量新鮮澆注混凝土的阻抗力發展速率以及混凝土的孔溶液,便可消除電極與周圍物質之間的接觸問題。

這次測試和計量程序的準確性已獲多間大學及研究院認可,實際阻抗力測試方法亦已開發成為商業產品。

李教授的研究項目共發表了五份專刊論文、三份會議論文和培訓了兩名博士生,日後有關水泥基建築產品特性的持續研究項目亦會以這項研究作為基礎,此外並會促進研發新穎和具可持續性的水泥基產品。

李宗津教授
土木工程學系
香港科技大學
zongjin@ust.hk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