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2007年8月

主頁 | English | | | UGC | RGC
前瞻2007年後
研究的影響與資助
   
探討跨國公司相輔相依
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行為
   
香港創出
抗癌藥物新突破
   
香港成立
鼻咽癌合作研究中心
   
加強企業管治
   
利用基因圖譜對抗
「廣東瘤」
   
文化對決策和判斷的影響
   
香港一顆閃亮的明日之星
   
中央撥款計2006/2007年度獲資助的研究項目
   


施愷迪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四年級學生,最近憑著他在肝癌研究的成果,榮獲國際肝臟移植學會2006年會「明日之星」獎。施愷迪在醫學院完成第三年課程後,面對難以取捨的抉擇,最後毅然決定跟隨導師盧寵茂教授及萬鈞醫生進行一年基礎研究。

明日之星獎是國際肝臟移植學會為表彰和獎勵在肝臟移植研究領域取得傑出成果的研究團隊而設立的獎項。國際肝臟移植學會每年都會接獲數百份研究論文摘要競爭該獎項,經篩選入圍的項目六對獲獎研究人員,會獲邀於每年在世界不同城市舉行的年會發表其研究報告。

據盧教授表示,施愷迪獲獎令他們驚喜不已。他指出這是首次由大學生奪得獎項。他透露:「施愷迪年僅21歲,是會議講者中年紀最輕。他這次的對手包括擁有多年相關經驗的資深醫生和科學家。主辦單位很自然以為施愷迪是位醫生,在他姓名後面加上MD稱銜。」

施愷迪談到自己獲獎非常謙虛。他很高興能夥拍萬醫生獲獎 — 萬醫生是導師他是學生。他表示:「相信換了其他學生一樣可以獲獎,只要像我那樣得到盧教授和萬醫生給予機會便成了。我很幸運有機會參與研究和在巴西舉行的年會上發表研究結果。盧教授把個人名譽都放在我身上,風險很大。」

(左至右)盧寵茂教授,施愷迪及萬鈞醫生

「此外,項目成績斐然也可能是因為主題的醫學關切性和意義重大。這次研究是盧教授與萬醫生的第二階段合作。他們兩人去年已經在米蘭奪得明日之星獎。這項研究針對為甚麼一些曾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癌症復發,以及為甚麼移植活肝較易腫瘤復發。研究利用大鼠肝移植動物模型比較腫瘤復發的情況, 我們發現小體積移植肝的腫瘤復發率遠高於全肝。進一步的基理研究顯示,急性期小肝損傷所產生的化學因數IP10水準較高,這種化學因數一般與炎性反應有關。IP10使得腫瘤細胞更具侵襲性。」

萬醫生是2006年明日之星獎的得主,今年榮升導師再度獲獎。她指出施愷迪的研究對肝臟移植病人癌症復發的治療發展舉足輕重。她還想指出一點 — 她認為施愷迪的成功顯證大學生進行研究實在可行。她表示香港近年研究項目大增,但大部份也屬於研究院層面,因此她很希望看到大學生擁有更多機會參與研究工作,促進本港銳意開拓這個現時尚待發展的領域。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