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2007年8月

主頁 | English | | | UGC | RGC
前瞻2007年後
研究的影響與資助
   
探討跨國公司相輔相依
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行為
   
香港創出
抗癌藥物新突破
   
香港成立
鼻咽癌合作研究中心
   
加強企業管治
   
利用基因圖譜對抗
「廣東瘤」
   
文化對決策和判斷的影響
   
香港一顆閃亮的明日之星
   
中央撥款計2006/2007年度獲資助的研究項目
   

鼻咽癌是一種較罕見的頭頸部癌症,由於華南和廣東人發病率甚高,故又稱為「廣東瘤」。約八成鼻咽癌患者均為華南人和東南亞華人,統計數據顯示這個人口群組患上鼻咽癌的風險比西方人高約30倍。從種族和地理分佈看來,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都會引發鼻咽癌,而研究亦證實這項假設屬實,顯示遺傳基因、環境和病毒因素都可觸發鼻咽癌。遺傳應是誘發鼻咽癌的首項因素,有家族遺傳基因的人士較易患上這種疾病,加上華南人的日常飲食含高量致癌化學物,例如鹹魚和其他醃製食品,令易感性提高,假如再受EBV病毒感染,導致「受感染」細胞增殖,便會演變為鼻咽癌。

放射性治療是醫治早期鼻咽癌的有效方法 - 超過八成接受這種療法的患者最終可戰勝癌魔,然而醫治較後期患者便困難很多,療效亦較低。為深入了解鼻咽癌和找出更有效的療法,本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美國加州三藩市大學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以解開鼻咽癌的基因特性之謎。

羅國煒教授是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他對研究作出以下評論:「香港的鼻咽癌發病率屬全球其中最高之列,每10萬人約有25至30宗病例。我們有系統地進行基因篩選,以偵察與鼻咽癌發展有關的基因異常情況。我們的目標是找出「分子標記」,它們不但對及早診斷、預後和監察病情有極大幫助,亦可輔助研究抗癌藥物和新的治療方法。

這項研究於2003年開始,採用21個來自威爾斯親王醫院及瑪麗醫院的鼻咽癌組織樣本、3個細胞系和2個異種移殖物,配合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產生兩個高解析度鼻咽癌基因圖譜,間距為3MB及35kb。這

些圖譜顯示多個常見的受影響細胞「擴增子」或「擴大」區,這些區域最易出現致密基因。繼而認定11q13及12p13.3兩個染色體為最常見的擴增區,原發性癌細胞多達50-70%。其後的詳細分析顯示,11q13 區域5.3kb擴增子內的CCND1/Cyclin D1因子﹙調節細胞周期的主要成份﹚是鼻咽癌的目標致癌基因。

大部份原發性腫瘤均發現有Cyclin D1擴增和過度表現,而功能研究亦顯示這種擴增情況對鼻咽癌的演變非常重要,因此抑制Cyclin D1可能是治療鼻咽癌的有效方法。研究已循這方面展開了一些工作  研究人員將siRNA﹙小干擾核糖核酸﹚引入兩個細胞系,結果發現顯著的細胞周期阻滯,樣本細胞增殖亦減少。

展望未來,醫學界將進一步研究如何善用這些基因治療法,以探索各種針對Cyclin D1及細胞周期調節的藥理學劑之抗腫瘤成效。與此同時, 12p13.3擴增區的進一步研究亦會同步展開,這個擴增區可能存在兩個鼻咽癌致癌基因LTBR及FLJ10665。此外,高解析度基因圖譜除了確定擴大區外,亦顯示多個基因缺失和拷貝數變異,日後將作更多關於這方面的持續研究,以確定關鍵性的腫瘤抑制基因和鑑定易感染鼻咽癌的因素範圍,這些研究對今後治療和控制這種常見疾病有極大的幫助。

羅國煒教授
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
kwlo@cuhk.edu.hk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