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2007年8月

主頁 | English | | | UGC | RGC
前瞻2007年後
研究的影響與資助
   
探討跨國公司相輔相依
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行為
   
香港創出
抗癌藥物新突破
   
香港成立
鼻咽癌合作研究中心
   
加強企業管治
   
利用基因圖譜對抗
「廣東瘤」
   
文化對決策和判斷的影響
   
香港一顆閃亮的明日之星
   
中央撥款計2006/2007年度獲資助的研究項目
   

肝癌是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病人被診斷患上肝癌時,一般病情已相當嚴重,只有約六個月壽命。只有極少數的局部肝癌患者有條件接受外科手術,其他療法包括化療、經皮穿刺純酒精注射等,但患者的反應率偏低。末期肝癌現時並無標準療法。此外肝癌亦是全球最常見癌症之一,在中國最常見癌症排第二位,每年約有26萬宗新症,全球發病率現已增至每年100萬宗新症,香港每年約有1,500人患上這種疾病。單看肝癌的死亡率,便可知這種癌症的威力 - 肝癌死亡率與發病率接近,香港每年死於肝癌的人逾1,400名,美國則每年約有2萬宗新症,死亡人數超過18,000。

裝有抗癌藥劑的試管

本項目的首席研究員梁潤松博士及勞偉雄博士敘述新藥的開發經過。梁博士透露:「醫學界了解精氨酸和它對腫瘤細胞的影響已有相當的日子,1960年代及1970年代亦先後有兩份以此為題的研究論文,然而其後研究無法證實兩者的關聯,研究發展遂裹足不前。2001年,我們小組的腫瘤學家鄭寧民醫生遇到一位末期肝癌病人,他的病況一度好轉。在好奇心驅使下,鄭醫生為病人檢測血液的精氨酸水平,結果發現微乎其微。這項發現令我們鼓舞不已,即時追蹤研究。」

精氨酸酶分子的三維模型

 

勞偉雄博士(左)及梁潤松博士(右)

精氨酸是細胞存活的基要氨基酸,人體正常細胞可自行製造。然而某些癌細胞,例如肝癌細胞,卻無法製造精氨酸,因此需要從血液中提取。假如血液裡的精氨酸衰竭,癌細胞便會因缺乏基要養份而死亡,而正常細胞則不受影響,皆因它們可自行製造精氨酸。以上原理聽來簡單,但實行時卻有重大障礙 - 精氨酸酶的半衰期極短,只有數小時,要在治療上運用它,必須穩定和延長它的半衰期,才可長時間保持血液中的精氨酸處於低水平,以達致治療效果。

勞偉雄博士指出,研究小組最後通過聚乙二醇化程序(Pegylation)解決了問題,亦即將聚合物(聚乙二醇)結合在酶分子表面,透過包圍發揮保護功能。其後以多種動物進行的研究都很成功,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的結果亦很圓滿。目前研究小組已設定了最佳劑量水平,初步估計患者只需接受10至12個星期的治療。這種新藥相當安全,副作用極少。在一項以兩名末期肝癌患者作對象的試驗中,其中一名病人顯著好轉,新藥亦似乎可延長其壽命。他最初接受試驗治療時預計只會有一個月壽命,後來他多活了數個月。

梁潤松博士總結說:「BCT-100是香港和癌症治療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它也是香港第一種成功開發並進展至臨床試驗的藥物,誠然是香港生物技術和製藥界的發展基石。這項突破為我們帶來殊榮,在日內瓦舉行的第33屆國際發明及創新技術與產品展覽榮獲金獎和特別金獎,而且備受全球注視。然而,最重要的是它為肝癌患者或甚至其他癌症患者燃點新希望,令他們的生命再露曙光。」

梁潤松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系
香港理工大學
bctleung@inet.polyu.edu.hk

勞偉雄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系
香港理工大學
bctlo@inet.polyu.edu.hk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