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提高研究能力
否則落後他人

問答:多重資助規則
生物及化學科學
「腦氣體」研究可望
防止中風損害
分子研究是新型傳感器關鍵
禽流感研究發現
高度活躍蛋白
防治癌症方法有
突破性發展
世界首創可測試食物所含抗生素的生物感應劑
中草藥能以
無毒性方法治瘧疾


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可探測及量度食物所含抗生素有害水平的生物感應劑,這是世界首項同類發明。由於養殖場經營者往往以過量的抗生素餵飼禽畜、魚類,甚至蜜蜂,使其保持健康,導致新鮮食物受到污染,這種生物感應劑的發明引起廣泛注目。
黃教授(持玻璃瓶者)、梁博士(中)、理大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
  梁潤松博士解釋說,抗生素一旦潛入食物鏈中,病原菌將迅速產生抗藥性酶素,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這將是個潛伏於人類中的計時炸彈,當抗生素再不能對抗細菌感染,惡果就會爆發。他說:「這情況如果發生,時間就會回到盤尼西林發明前的黑暗世紀。」
  研究人員由首席研究員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黃國賢教授領導。
  他們研發的生物感應劑即使只探測到小量的抗生素,也會發出螢光。有關發明在一份國際專業期刊披露,並在2004年上海中國國際發明展榮獲金獎後,舉世矚目,目前正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申請專利。
  梁博士是分子生物學家,專長於製造酶素,而黃教授則專長於調整酶素的化學結構。生物感應劑是梁博士與黃教授在各自專業上合作的成果。
  使用任何含青黴素的抗生素殺死細菌時,細菌會分泌出貝它內酰胺酶,使其產生抗藥性。
右上:環境敏感螢光分子(綠色)在酶素中改變位置時發出螢光;下:玻璃瓶中的第一及第二代生物測試劑在接觸到抗生素時轉變顏色
  梁博士說:「大自然十分聰明,會製造出不同的武器對抗不同的藥物。」研究人員利用相同的貝它內酰胺酶組成可探測抗生素的感應劑。梁博士說:「這麼一來,我們就可以把細菌用來對抗人類的酶變成對人類有用的感應劑。」
  經過化學改造,他們發現酶素在遇上抗生素時會發出螢光。方法是把對環境敏感的螢光分子注入酶素的彈性環狀結構中。
  在正常情況下,酶素若沒有接觸抗生素,酶素內的螢光分子會處於固定位置而不會發光。
  但若抗生素存在,酶素會試圖包圍抗生素並將其消滅,這時螢光分子的位置就會移動。隨著環境的變動,螢光分子會發出強光。
  黃教授說:「利用酶素製造生物感應劑是我們的首創。在此之前,人們不相信酶素可以用於生物感應劑,因為酶素會催化並以極高速度進行酶素活動。」
  「我們做的是把酶素的胺基酸結構改變,從而使催化性酶素變成結合性蛋白。」
  「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把酶素活動減慢超過二千倍。」黃教授補充說,原本螢光只會維持30秒,現在因為酶素不會迅速消滅抗生素,螢光可以維持幾個小時。

首席研究員
黃國賢教授:bckywong@pol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