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 2005年8月

政府撥款6,000萬元資助公共政策研究

問與答:有關首席研究員放假超過183天的規定
視察嶺南大學
海洋缺氧威脅魚類生存
珊瑚及海綿類動 物研究發現自然防污損化合物
以介殼類海產動 物為海魚養殖區生物過濾器
兒童雙語資料庫有助語言學研究
語素意識為中文能力發展提供線索
與漢語有共同來源的語言


香港的研究人員,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雙語兒童多媒體視象語料庫。
該語料庫收錄了來自四個家庭的六名兒童的語料,他們都在「一家長一語言」的家庭環境下長大,整個語料庫一共包括170小時視聽檔案。
Matthews博士及葉教授與他們的雙語兒童資料庫
首席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葉彩燕教授與其丈夫兼合作研究員、香港大學的Stephen Matthews博士稍後加進額外的語料,即可打破他們本身的世界紀錄。
語料庫記錄了由十五個月至四歲半大的香港兒童早期的雙語發展。
將原來的錄像轉化為可於互聯網上瀏覽的模式,提供視象、數碼化語音和文本,耗時達十年。
語料庫可通過http://childes.psy.cmu.edu及美國匹茲堡Carnegie Mellon大學的語言資料交換系統(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聯繫,並證明是世界各地語言學、心理學及認知科學學者有用的研究資源。
研究人員可在同一屏幕上瀏覽兒童在日常家庭學習環境的錄像片段、收聽相關的話語聲帶,和收看文字版本。
在播放錄像時,會顯視中英文字,廣東話並有羅馬拼音,類似電影的字幕。
有關研究對兒童如何學習雙語提供了有趣的啟示。葉教授與Matthews博士並且將有趣的兒童對話寫進日記中,作為錄像的輔助資料,以顯示他們所稱的「相互提升」(bootstrapping)理論,即利用一種語言的知識影響學習另一種語言的知識。
比方說,一名兒童本想用英語說「why are you carrying me?」(你為甚麼抱我),卻用類似廣東話的組織說成「do what carry me?」(做乜抱我呀?)
他們發現的另一個現象是「混碼」(code-mixing),兒童會在同一句子中用上廣東話和英語。
Matthews博士說:「我們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提供一個最先進的多媒體語料庫,供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本科研究上加以利用。」
該語料庫目前已運用於兒童語言學習、兒童雙語發展及發展心理語言學的研究範疇上。語料庫以廣東話與英語雙語兒童為重點,但Matthews博士指出,相同模式可用於任何其他語言上。
根據「一家長一語言」策略,每名家長需與他們的子女用不同語言溝通。 葉教授說:「一位家長說一種語言是一個明顯的優勢,但不是兒童掌握雙語的必須條件。」
「比方說,許多說廣東話的家長只懂一點英語,我們正進一步研究在這類家庭內兒童如何變成能說兩種語言。」
她補充說:「兒童接觸多於一種語言,對盡早觸發腦中與語言有關部位的運作起重要作用,不少語言學者和認知科學學者都相信,兒童的頭數年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這時期他們的語言本能會全面發揮作用。」
Matthews博士補充說:「掌握雙語肯定是個優勢。實驗證明,雙語可促進靈活的思維,有助學習更多的語言。」
「以為腦中充滿愈多語言,愈容易導至混亂的觀念並不正確,研究所得結論剛好相反。你認識愈多語言,愈容易學習更多其他語言。」

首席研究員
葉彩燕教授: vyip@humanum.arts.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