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 2005年8月

政府撥款6,000萬元資助公共政策研究

問與答:有關首席研究員放假超過183天的規定
視察嶺南大學
海洋缺氧威脅魚類生存
珊瑚及海綿類動 物研究發現自然防污損化合物
以介殼類海產動 物為海魚養殖區生物過濾器
兒童雙語資料庫有助語言學研究
語素意識為中文能力發展提供線索
與漢語有共同來源的語言


香港研究人員以創新的方法,利用藤壺、貽貝及其他介殼類水產動 物作為生物過濾器,清理海魚養殖區。
航海人員都視介殼類水產動 物為討厭事物,因為這類海產會黏著於船身上,令航行速度減慢,消耗燃油。
一個人工礁在安放中(上);藤壺正在生長(右)
  但部份介殼類水產動物以海洋中的細菌和養分為食物,研究人員就是利用這類生物的濾食特性 作為生物過濾器。
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三年前展開一項計劃,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介殼類海產清理海魚養殖區中食物渣滓和魚類排泄的廢物。
廢物內的養分主要是碳、氮和磷,可以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 研究人員在西貢附近的滘西洲魚類養殖區,造成一個面積4,000平方米的人造礁區,讓介殼類海產生長。
在人造礁區上的介殼類海產成長後,研究人員計算出其過濾功能可平均每天由海魚養殖區排除6.4公斤碳、1.7公斤氮,以及0.3公斤磷。以氮的數量而言,相等於兩噸魚類一年的製造量。 首席研究員單錦城教授說:「我們不能用這種方法來清理維多利亞港,但以地區性 的生物過濾系統來說,這方法證明十分有效。」
研究人發現,過濾功能最高的介殼類海產是藤壺和青口。
該項計劃也同時研究由生物過濾礁區中繁殖青口的商業可行性 ,通過養殖青口和利用其過濾功能取得雙重利益。
單博士說:「因為青口相對價錢便宜,以這種方法養殖未必對漁民具吸引力。我們可能嘗試養殖價錢較高的蠔和帶子。」
總共有200條繫上青口群的繩索懸掛於生物過濾礁的外圍,以方便採樣。
人造礁由16個用三合土和玻璃纖維造成的蜂窩狀結構組成。
在海魚養殖魚排上設有一個大型水箱,另一個小型水箱則設於生物過濾系統上,用以量度過濾效率。
大型水箱中未經過濾的魚排廢水,會不斷抽送至小型水箱中,水箱內鑲有一10厘米乘10厘米附有過濾性 攝食海產的板塊。
研究人員會比較兩個箱中的養分微粒濃度。單博士說:「量度小水箱內排除的微粒,我們可以知道過濾性 攝食海產的過濾效率,因為微粒過濾只能由板塊上的海產動物進行。」
進行實驗時要注意的一點,是確定被量度的養分來源,因為這些養分可能來自魚排以外。
利用固定同位素技術,可確定大部份養分來自魚排。
分析顯示,68%養分來自浮游植物,28%來自雜魚,4%來自排泄物。
單博士指出,過濾性 攝食海產通過兩種途徑解決污染問題。 除消化食物渣滓和魚類排泄物外,過濾性攝食海產也吸食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倚 賴磷和氮等非有機養分生存。
單博士表示,當養分增加,浮游植物會大量繁殖或引致「紅潮」,其中部份可能帶有毒性 。
生物過濾系統的研究,由漁農自然護理處資助。 單博士說,過濾性人工礁系統在亞太區有很高的實際應用潛力。

首席研究員
單錦城博士:bhpshin@cit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