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UGC Home
 

 

2010年12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检讨报告指出,国际化应成为所有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发展重点之一,并应渗透院校所有活动。报告强调,政府及院校均须制订清晰明确的策略,并作出长期承担。要做到这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制订框架,列出院校和政府同意的共同目标。

政府已接纳高等教育检讨报告提出的大方向,尤其同意教资会的意见,认为国际化涵盖多方面的事宜,包括课程设计丶研究协作丶教学人员国际化丶招生丶促进本地及非本地学生在校园融合丶宿舍或私人居所的供应等。

教资会认为,国际化及与内地加强联系对香港未来发展至为重要,资助院校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环顾世界,健全的高等教育界都被视为知识型经济的火车头。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取决於人民的技能丶适应能力及创作力,以及社会对创新的容纳程度。在促进国际化过程中,教资会认为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提高本地学生的教育质素,以及提升本港的研究能力,以期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丶技术及态度,对本港社会以至全世界作出贡献。面对全球和区域内日趋激烈的竞争,院校国际化确有迫切需要。

为实行报告建议的措施,促进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加强与内地的连系,教资会已经与大学校长会及各院校展开策略对话,在尊重院校自主和院校现有计划及政策的前提下,一同拟订未来路向,定出各项工作的缓急先後。教资会希望通过对话,加深院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以及制订适当的策略,协助院校推行有关措施。

2011年,教资会一笔过增拨5,000万元,推行新一轮配对补助金计划,以促进院校国际化。补助金按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人数,以配对形式发放给院校。各院校可以在三年内运用配对拨款,增加本地学生的海外交流机会,鼓励他们走出香港,扩阔视野。

表一:非本地学生人数 ─ 来自中国内地除外,2009/10及2011/12

表二:来港交流生分布 ─ 按原居地划分,2010/11

除了学生交流活动外,教资会认为其他形式的国际经验亦有助学生成长和学习,例如海外服务丶较长时间的海外实习及游学等。

在招收非本地学生方面,自2008/09学年起,教资会资助院校录取非本地学生入读公帑资助课程(包括副学位丶学位和研究院修课课程)的收生限额,分阶段由核准学额指标的10%提高至20%。近年院校的非本地学生比例持续上升,详见下表:

表三: 修读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2005/06至2011/12

注: 括号内的数字是非本地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在2011/12学年,八所院校一共录取了2 004名来自内地及其他地区修读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约占计划收生人数的14%,远高於2000/01学年的1%及2005/06学年的7%。

表四:修读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 ─ 按院校及学生原居地划分,2011/12

表五:离港交流生分布 ─ 按目的地划分,2010/11

推行国际化要取得成效,单靠招收非本地学生并不足够。教资会乐见教育局与院校合作无间,安排更多海外交流和推广香港教育产业的宣传活动。在2011年,教育局曾安排两次外访,到访越南和文莱,不少资助院校亦有派员参加。这些活动十分重要,有助提升本港教育产业的国际知名度。

版权所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2未经授权请勿任意转载。
修订日期: 201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