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UGC Home
 

 

发表高等教育检讨报告

教资会于2010年12月1日向政府提交题为《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报告(已上载到教资会网站/minisite/big5/ugc/report/report.htm),并于同日向公众发表报告内容。我们并不是基于有需要大幅改革现有制度而进行这次检讨。教资会认为香港有必要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及界别面对的挑战,以便调整策略,精益求精。

政府正在考虑报告的建议。


教资会《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2010年12月)


全球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发展,香港不容落后。我们很幸运可以拥有良好的基础-专上教育界发展蓬勃,教资会资助院校取得长足进步,但香港高等教育的未来建基于今天制订的策略。有鉴于此,教资会于2009年开展了全面的高等教育检讨,旨在探讨与专上教育界别息息相关的事宜,并为界别的未来发展策略提出建议。在此之前,教资会亦曾于2002年发表《香港高等教育》检讨报告。

教资会成立了高等教育检讨小组负责检讨的工作,小组召集人为Sir Colin Lucas。他曾任牛津大学校长,是教资会的一位资深委员。检讨小组研究了世界其他地方高等教育的体系和面对的问题,这些研究为是次检讨提供了背景资料,与本港情况作出比较。小组在香港进行了广泛谘询,包括与界别主要持份者面谈、邀请各界提出书面意见(共收到逾30份由团体和个人提交的意见书),以及在2009年9月及2010年4月为持份者举办两轮谘询会。


高等教育检讨小组召集人Sir Colin Lucas(左二)与其他成员出席2010年4月24日举行的谘询会。


检讨报告有以下三个重点:

优化体系架构
专上教育界经年的发展,体系的组织变得复杂和零散,令现有及将来的学生难于决择。教资会深信专上教育体系的所有环节应被视为单一而互相紧扣的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更透明,并更具连贯性和流动性。

这个优化的架构应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升学途径,确保不同级别和不同院校的课程可互相衔接。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设立全面的学分累积及转移制度,以及统一的质素保证机构,以确保体系内有关质素的部份具连贯性。此外,报告亦建议成立新机构,就专上教育界内非公帑资助部分的需要和发展,向教育局提供意见。

教资会界别的角色
教资会资助院校直接受惠于政府的大量资助。因此,我们认为教资会界别须担当独特的角色。报告强调教资会资助院校应在教学、研究和社区参与方面追求卓越。为此,我们最近在教资会界别推行了一些改革,例如鼓励院校提高对教学的重视、注重成果和果效质素(而非所投放的资源),以及建议增加以角逐方式分配的研究拨款。 

教资会亦藉此机会审视其角色是否切合所需。谘询期收集的意见认为教资会作为资助院校与政府的桥梁,发挥重要作用。但持份者亦希望教资会更集中处理宏观及策略问题。事实上,教资会已朝着这方向迈进(包括检讨和理顺《程序便览》),并会持续下去。

国际化及与中国内地合作
报告强调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以保持香港既为国际城市,又能与内地体系保持密切关系的独特之处。我们认为这是香港在全球化世界中保持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并有助香港在众多中国城市中突出自己。有关这项重要措施的详情,可参阅下一节。

我们喜见报告引起公众人士思考和讨论高等教育的目的以及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策略。政府现正研究报告的建议,以及谘询公众和专上教育界的持份者,再考虑如何落实有关建议。我们期望报告的方向和建议能够获得政府的接纳。 

国际化

国际化是《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的三个重点之一。我们认为,国际元素对香港未来发展至为重要,教资会资助院校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国际化不表示忽略传统价值观念和本地需要,两者可以并存。国际化不单限于招收非本地学生,而应渗透院校所有活动,包括从世界各地招聘教学人员、拓阔课程范围、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海外交流机会、促进本地及非本地学生融合和其他措施。

教资会资助院校可以并已运用经配对补助金计划筹得的部分经费,资助学生交流。在2010年,各院校与世界各地的院校举办多项学生交流活动。教资会认同须加强本地学生的国际体验及扩阔他们的视野,为推行《展望》报告提出的建议,教资会决定一笔过增拨5,000万元,以配对形式发放给八所资助院校,最长为期三年,以增加本地学生的交流机会。我们希望院校善用这笔配对拨款,为本地学生开拓更多的海外交流机会以及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能够充分装备自己,面对全球化经济的挑战。

表一:2009/10进港和离港的交换生人数-按院校及学生原居地╱交流目的地划分

在招收非本地学生方面,自2008/09学年起,教资会资助院校取录非本地生入读公帑资助课程(包括副学位、学位和研究院修课课程)的收生限额,分阶段由核准学额指标的10%提高至20%。近年院校的非本地学生比例持续上升,详见下表:

表二: 修读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2005/06至2010/11

注:括号内的数字是非本地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在2010/11学年,八所院校取录了1856名来自内地及其他地区修读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这些非本地学生约占计划收生人数的13%。

表三:按院校及学生原居地划分修读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2010/11

如上文所述,推行国际化要取得成效,单靠取录非本地学生并不足够。教资会乐见教育局与院校合作无间,安排更多海外交流和推广香港教育产业的宣传活动。在2010年,教育局曾安排三次外访,包括到马来西亚和印尼、韩国和日本,及印度。不少资助院校亦有派员参加。这些活动十分重要,有助提升本港教育产业的国际知名度。

教资会将继续与政府及资助院校紧密合作,吸引更多优秀的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并促使高等教育院校加强国际化元素。研资局今年继续推行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目的就是吸引世界各地顶尖学生来港修读研究生课程。详情请参阅“研究与知识转移”一节。
 


版权所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1未经授权请勿任意转载。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