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UGC Home
 

 

教資會積極為院校的學術研究提供各項支援,包括提供整體補助金、資助研究生學額,以及推行多項以競爭形式分配資源的研究資助計劃,例如主題研究計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優配研究金、協作研究金及與內地和海外國家合辦的合作研究計劃。此外,教資會給予院校額外撥款,並鼓勵他們與本地其他院校及海外院校分享良好做法,藉此推動院校進一步加強知識轉移工作及擴大知識轉移的學術範疇,使知識、技術及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社會經濟效益,惠及社群。

研資局負責評審參與具競爭性研究資助計劃的項目建議書。教資會成立的研究小組,負責就推動高等教育界研究工作的策略提供意見,以及檢討研究評審及資助方法。小組的目標,是與院校緊密聯繫,共同探討各個議題,包括如何分配研究撥款及研究生學額,促使院校工作精益求精;如何鼓勵院校兼顧研究和教學,使兩者達到適當平衡;如何維持及推動角色分工;以及如何制訂最佳和有效的方法分配研究資源等。

教資會繼續向市民宣揚學者的研究成果,藉着公眾講座和出版通訊,讓市民大眾了解學者的研究成果和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

教資會為院校提供的資助

(a) 研究開支及撥款
教資會資助院校繼續從事卓越研究工作。2010/11學年,各院校用於研究的總開支達69.483億港元,佔院校學術研究總開支的41%,相當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0.38%。教資會及研資局分別以整體補助金及具競爭性的研究補助金形式提供的資助,是各院校的主要研究資金來源。2010/11學年,兩者約佔總研究開支的74%,分項數字載於表1。

表1:2010/11學年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研究開支

(b) 研究局的研究資助計劃
除教資會的整體補助金外,研資局管理的多項研究資助計劃是支持香港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的單一最大撥款來源。研資局採用學者評審機制,以競爭方式發放予提交申請的院校。教資會於2012年2月把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交由研資局管理,而研資局每年的撥款總額將由2012/13年起增至11億,如下:

(c) 研究用途補助金
2011/12學年,研資局經研究用途補助金發放的款項達7.95億港元,較2010/11學年增加約2.6%。研資局以研究用途補助金分配撥款的計劃主要有四項:優配研究金、協作研究金、直接撥款及合作研究計劃。各項主要資助計劃的預算分配情況,載於表2。

表2:2011/12學年研究用途補助金的預算分配情況

如欲了解各項計劃的運作詳情及申請批核比率,請瀏覽研資局網站(www.ugc.edu.hk/big5/rgc)或參閱該局年報。

(d) 研究基金
立法會通過撥款180億元設立研究基金後,政府隨即於2009年2月以信託基金形式在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法團下成立該基金。研究基金的投資收益取代大部分原本撥予研資局作為研究用途補助金的經常資助金,以提供更穩定明確的撥款。研究基金的部分投資收益會用來資助主題研究,讓各院校進行年期較長並在策略上有利於香港發展的主題研究。

行政長官在2011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向研究基金注資50億元。立法會在2012年1月通過撥款,部分新注資金會以競爭方式分配予自資高等教育院校,用作研究經費。

(e) 提高分配研究資源的競爭程度
教資會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中表明,會在分配研究資源及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方面,引入更多競爭元素,以推動資助院校進行卓越研究。傑出的研究能促進創新,造福社會,有益經濟。本港各院校期望有日能與世界頂尖大學競爭。新的資助安排根據院校申請研資局研究用途補助金的結果,分配不多於12.5%的整體補助金,作為間接成本╱附加行政費用撥款。新安排由2012/13學年開始實行,為期九年,並會在第一個三年期結束前檢討。由2012/13學年開始,5 595個研究課程學額中,透過五個競爭方法分配的學額比例會分五年逐步增加,到了2016╱17學年會有50%的學額以競爭方式分配。

教資會在推行計劃以增加研究撥款分配的競爭元素時,注意到人文學及社會科學(人文社科)一般佔較少的項目成本,該範疇的學者也較少申請研究撥款。因此,教資會已推行了下列措施,以推動人文社科的研究︰

(i) 教資會將在整體補助金研究用途撥款下新設的間接成本╱附加行政費撥款中,預留18%予人文社科研究︰

(ii) 鑒於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需要首席研究員投放較多時間,教資會每年增撥2,000萬元予研資局,以支援人文社科學者(以聘請替假教師的形式)騰出時間進行研究;餘款則會用來推行下文(iii)所列出的新計劃︰

(iii) 設立一項新的資助計劃,以表揚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的優秀研究員。詳情載於下文(i)項內。

(f) 新一輪經優化的研究評審工作
教資會致力獎勵卓越研究,務求更有效分辨院校的表現。為此,教資會與八所資助院校決定於2014年進行新一輪研究評審工作。這一輪研究評審工作會更精確地衡量研究質素。教資會將根據研究評審工作的結果,分配整體補助金之中研究用途撥款的餘下部份。教資會現正就如何落實新一輪研究評審工作諮詢各院校。

(g) 主題研究計劃
這項計劃的經費來自研究基金不多於40億元本金的投資收益(以5%回報率推算,每年約2億元)。計劃旨在鼓勵教資會資助院校研究對香港長遠發展有重大策略意義的主題。教育局已設立研究主題督導委員會,就訂定計劃的研究主題提供意見。教育局諮詢教資會、研資局及社會各界後,選定了三個主題。在這三個主題下,研資局藉徵求白皮書及舉行工作坊徵詢學術界的意見後,定出11個具挑戰性的題目。教育局考慮過督導委員會的意見後,通過這些題目。有關主題和題目如下:

主題:促進健康

– 傳染病

– 基因組醫學

–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主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 水污染及水處理

– 可持續建築環境

– 有機光伏發光二極管

– 空氣質素

主題:加強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策略地位

–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

– 通過網絡能力推動香港商業發展

– 推動香港成為卓越的商業服務創新中心

– 企業家精神與企業組織

研資局於2010年9月發出首輪邀請,並於2011年7月公布結果。該局收到89份初步建議書,其中六份獲得資助,撥款總額約2.48億元。

研資局於2011年7月發出第二輪邀請後,收到46份初步建議書,並選出其中17份,請院校提交詳盡研究建議。資助結果預計於2012年7月公布。

(h) 傑出青年學者計劃
研資局以特定款項,設立新的學者評審撥款計劃,用作支持及培育資歷較淺的學術人員,以吸引最傑出的青年學者來港,並通過提供獨立研究項目及教育的經費,加強發展教學與研究之間的聯繫。

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將設兩級獎項:(一)傑出青年學者研究金;以及(二)傑出青年學者獎:得獎人除獲批研究項目及教育活動的經費外,還獲頒授榮譽名銜。

首輪邀請已於2011年9月發出,研資局共接獲338份申請書。結果將於2012年6月公布。

(i)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轄下的傑出學者計劃
為嘉許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的優秀研究員,研資局於2011/12學年設立新的研究員計劃,給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者更長時間的替假支援,減輕甚至免除他們的教學及行政職務,以便他們能夠騰出時間專注於研究及寫作。計劃已於2011年9月接受申請。研資局會成立新的評審小組評核申請,結果已於2012年6月公布。

(j) 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
為吸引世界各地最優秀及出色的研究生(不論其國籍及文化背景)入讀資助院校修讀博士學位研究課程,研資局於2009年9月推出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其後每年舉辦一次。

計劃為得獎者提供每月2萬港元的津貼,以及每年1萬港元的交通和研究相關活動津貼,為期三年。2011/12學年的第二屆計劃共收到來自超過100個地區約4 000份申請,其中114名申請人獲頒獎學金。

為推廣2012/13學年第三屆計劃,研資局主席聯同各院校同仁於2011年10月至11月,走訪德國、荷蘭、意大利及印度多國,探訪了20所頂尖院校,與教職員及學生交換意見。在外訪期間,代表團亦舉辦了15場簡介會。第三屆計劃共收到來自117個地區的4 253份申請。截至2012年3月底,共有162名申請人獲頒獎學金。


為推廣2012/13學年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而進行外訪

2011年11月16日,2011/12學年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得獎者聯同部分2010/11學年計劃得獎者與研資局成員及院校代表茶敘,交流心得及分享經驗。

這項備受推崇的計劃,把來自各地的頂尖研究生,匯集於香港的世界級學府,有助香港在研究方面更上一層樓,擴大本地的人才庫及聯絡網,推動本地高等教育院校國際化。

知識轉移

院校既然從事教學與研究,自然會更進一步,進行知識轉移。知識轉移已成為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第三項核心功能。教資會深信,院校在社會上進行知識轉移,不單有利於民生經濟,亦使社會及企業受惠,同時有助院校的研究政策╱方針變得更全面,從而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界的國際競爭力。經過多年的努力,知識轉移已在多個學科扎根,包括生科學、文科及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建築、商業及經濟、城市規劃及環境、科學及科技和工程學科,教資會對此深感鼓舞。

自2009/10學年起,教資會新增一項經常補助金,供院校鞏固及深化其知識轉移工作。教資會欣悉各院校善用資助,在知識轉移方面取得良好進展。各院校已把知識轉移納入使命宣言及策略文件內,而教學人員亦更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教資會提供的資助,大部分供院校鞏固知識轉移能力。事實上,各院校已成立或擴充負責知識轉移的部門,從而改善協調及加強推廣。此外,各院校更明白企業及企業精神在知識轉移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希望在新四年學制下,學生會有更多機會與新創辦的公司合作,培養企業精神,並期望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可與研究生、研究人員、校友、教職員及其他人員建立聯繫網絡。

各院校相當重視以不同方法轉移知識,惠及企業和社會。各院校或多或少都參與顧問工作、研究合約及協作研究,並且成立公司,以及以特許方式讓其他人使用其研究成果。各院校均以商業或社會企業為對象,進行某種形式的持續專業發展。各院校亦採用其他多種方法進行知識轉移,特別是在文科、人文學及社會科學等學科。這些方法包括設立網站傳播知識,以及舉辦研討會、工作坊、會議、展覽及其他公眾活動。

知識轉移活動的整體水平良好,而且有上升迹象。隨着知識轉移活動日趨專業,預期由此而產生的收入在未來幾年會增加。

2011年12月教資會贊助八所院校合辦「知識轉移論壇」

2011年12月,教資會贊助八所院校合辦為期兩日的「知識轉移論壇」,吸引海外著名講者、業界代表、院校高層管理人員、教職員、從事知識轉移的人士和學生參加。該論壇是宣傳良機,供資助院校展示知識轉移的成功事例和協作成果。

2011/12學年分配予院校的知識轉移經常撥款 


版權所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2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修訂日期: 201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