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UGC Home
 

 

研究與知識轉移

教資會積極為院校的學術研究提供各項支援,包括提供整體補助金、資助研究生學額,及多項以競爭形式分配資源的研究撥款計劃,例如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優配研究金計劃、協作研究金計劃及與內地及海外國家合辦的聯合研究計劃。此外,教資會透過給予院校額外撥款,並鼓勵他們與本地其他院校及海外院校分享良好做法,藉此推動院校進一步加強知識轉移工作及擴大知識轉移學術範疇,使知識、技術及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社會經濟效益,惠及社會和企業。

由2009-10年度開始,教資會把180億元的研究基金投資所得的收益撥給研資局,增加該局對各項研究撥款計劃的資助水平。研究基金的部分收益將用於資助主題研究計劃的特定主題研究項目。此外,教資會還提供額外資源,增設800個研究生學額。在這些學額中,約三成會預留給新設立的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使本地博士課程更趨國際化,餘額則以其他競爭方式分配予各院校(見上一章「優化競爭 精益求精」)。

研資局負責採用「學者評審機制」評審項目為本的研究建議書,教資會成立的研究小組,負責就推動高等教育界研究工作的策略提供意見,以及檢討研究評審及資助方法。小組的目標,是與院校緊密聯繫,共同探討各式議題,包括如何分配研究撥款及研究生學額,促使院校工作精益求精;如何鼓勵院校兼顧研究和教學,使兩者達到適當平衡;如何維持及推動角色分工,以及如何制訂最佳和有效的方法分配研究資源等。  

教資會繼續向市民宣揚學者的研究成果,藉着公眾講座和出版通訊,讓市民大眾了解學者的研究成果和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

教資會為院校提供的資助

(a) 研究開支及撥款 
教資會資助院校繼續積極從事研究工作。2009╱10學年,各院校用於研究的總開支達68.351億港元,佔院校學術部門總開支的42%,相當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0.4%。教資會及研資局分別以整體補助金及具競爭性的研究補助金形式提供的資助,是各院校的主要研究資金來源。2009╱10學年,兩者約佔總研究開支的75%,分項數字載於表1。

表1:2009╱10學年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研究開支

(b) 以競爭形式分配資源的研究用途補助金
除教資會的整體補助金外,研資局管理的研究用途補助金是支持香港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的單一最大撥款來源。研資局採用學者評審機制,透過競爭方式發放予提交申請的院校。2010╱11學年,研資局經轄下各項資助計劃發放的款項高達7.75億港元,較2009╱10學年的款項增加約4%。研資局轄下有四項主要資助計劃:優配研究金、協作研究金、直接撥款及聯合研究計劃。各項主要資助計劃的預算分配情況,載於表2。

表2:2010╱11學年研究用途補助金的預算分配情況

如欲了解各項計劃的運作詳情及批核申請成功率,請瀏覽研資局網站(www.ugc.edu.hk/big5/rgc)或參閱該局年報。

(c) 研究基金
立法會通過撥款180億元設立研究基金後,政府隨即於2009年2月以信託基金形式在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法團下成立該基金。研究基金的投資收益取代研資局現有的研究用途補助金,以提供更穩定明確的撥款。研究基金的部分投資收益會用來資助主題研究,讓各院校進行年期較長並在策略上有利於香港發展的主題研究。

(d) 主題研究計劃
這項計劃的經費來自研究基金不多於40億元本金的投資收益(以5%回報率推算,每年約2億元)。計劃旨在鼓勵教資會資助院校研究對香港長遠發展有重大策略意義的主題。教育局負責訂定計劃的研究主題,並已設立研究主題督導委員會,就此事提供意見。教育局諮詢教資會、研資局及學術界後,選定了三個主題。其後,研資局與本地學者及海外專家共同審議擬議題目的「白皮書」,並在研討會及會議上深入討論及商議,最後定出11項「具挑戰性」的擬議題目。教育局考慮過督導委員會的意見後,通過這些題目。首輪主題研究計劃的主題和題目如下:

主題:促進健康

– 傳染病

– 基因組醫學

–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主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 水污染及水處理

– 可持續建築環境

– 有機光伏發光二極管

– 空氣質素

主題:加強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策略地位

–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

– 通過網絡能力推動香港商業發展

– 推動香港成為卓越的商業服務創新中心

– 企業家精神與企業組織

研資局在2010年9月邀請資助院校提交初步研究建議書,其後共收到89份建議書。研資局選出其中22份,請院校提交詳盡研究建議。研資局完成學者評審及內部評核後,會在2011年7月公布撥款結果。

(e) 傑出青年學者計劃
研資局計劃以特定款項,設立新的學者評審撥款計劃,用作支持及培育資歷較淺的青年學者,以吸引最傑出的青年學者來港,並加強發展教學與研究之間的聯繫。 

申請人須首次從事全職學術工作,任職時間少於三年,職務須涵蓋教學及研究工作,並獲派獨自指導哲學碩士╱ 哲學博士課程學生。申請人須受聘在可轉為實任制的助理教授或同等職位。

新計劃除提供研究經費外,亦會提供發展教育活動的費用。除採用學者評審機制,以評核研究建議的學術質素外,研資局亦會釐定新的評估準則,以評核申請的教育元素。

我們建議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應設兩級獎項:(一)傑出青年學者研究金:得獎人將獲批研究項目及教育活動的經費;及(二)傑出青年學者獎:得獎人除獲批研究項目及教育活動的經費外,還獲頒授榮譽名銜。

(f) 為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轄下的學者提供更佳支援
鑑於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轄下學科的研究具獨特性,研資局將會成立新資助計劃,為該小組的學者在從事研究工作時提供更佳支援。

(一) 擴大在「優配研究金」計劃中「聘請替假教師安排」資助所涵蓋的範圍。計劃由現時只涵蓋人文學及社會科學中四個學科(包括:人類學;人文學及創意藝術;文學、語文及語言學;以及法律學)擴大至涵蓋所有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轄下的學科。替假的期限會由現時的最少四個月增至一個學期,以便讓申請人能夠在為期二十四至三十六個月的研究計劃中放取六至十二個月的替假;

(二) 為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轄下學科的學者成立「傑出研究員計劃」,給予從事相關學科優秀的學者更長的替假支援和資助,以便他們騰出時間專注於研究及寫作工作。

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 

為吸引世界各地最優秀及出色的研究生(不論其國籍及種族背景)入讀資助院校修讀博士學位研究課程,研資局於2009年9月推出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其後每年舉辦一次。

計劃為得獎者提供每月2萬港元的津貼,以及每年1萬港元的交通和研究相關活動津貼,為期三年。2010╱11學年首屆計劃共收到來自100個地區約3 000份申請,其中106名申請人獲頒獎學金。

為推廣2011╱12學年第二屆計劃,研資局主席聯同各院校的代表於2010年9月至10月,走訪南美、俄羅斯、歐洲及東歐多國,探訪了24所頂尖院校,與教職員及學生交換意見。在外訪期間,代表團亦舉辦了20場簡介會。第二屆計劃共收到來自103個地區的4 023份申請。截至2011年3月底,共有125名申請人獲頒獎學金。

這項備受推崇的計劃,會把來自各地的頂尖研究生,匯集於香港的世界級學府,還有助香港在研究方面更上一層樓,擴大本地的人才庫及聯絡網。

2010年11月4日, 2010/11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得獎者與研資局成員及院校代表茶敘,交流心得及分享經驗

知識轉移

教資會推動和提供誘因予院校在社會上進行知識轉移,以期為民生經濟帶來效益,使社會及企業受惠。知識轉移涵蓋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科技轉移,承接工商界委託進行研究;向行業售賣特許權,以運用專利發明開發產品;為個別業界提供持續專業教育課程;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改善所提供的社區服務;藉公眾演講、表演及展覽積極向公眾推廣「研究成果」等。

自2009╱10學年起,教資會新增一項經常補助金,供院校鞏固及深化其「知識轉移」工作。院校不但視知識轉移為其核心工作的第三支柱(另外兩個支柱為教學及研究),還制訂了全面的策略、政策、行動計劃及表現目標,因應本身的角色及使命,深化和加強知識轉移工作。院校的角色和使命各有不同,又各有優勢領域,而且在發展知識轉移方面也處於不同階段,各院校的策略不論目標或方法都不盡相同。各院校亦有預留部分校內資源以配對這筆額外的知識轉移補助金,以支持其策略及計劃。總體而言,院校會集中鞏固其知識轉移的能力,特別是以下三方面:

(i) 建立知識轉移的能力(例如:設立知識轉移專職部門、建立資料庫、員工培訓、內部推展、程序管理)

(ii) 前線的知識轉移活動(例如:申請專利、宣傳、供各學系申請的種子或配對基金、培育分拆成立的公司)

(iii) 發掘知識(例如:設立概念驗證項目或其他用以資助下游研究的配對基金)

我們欣悉這筆指定用途補助金推出後第一年,院校都能善用撥款,取得成績,在內部培養知識轉移風氣,締造有利的支援環境(例如管理架構和員工獎勵),並增加知識轉移的數量。我們留意到,知識轉移的質與量均顯著提升(數量平均較設立補助金前增加20%),而中央監察系統亦見改善。這筆特別撥款提供新的原動力,激勵院校更熱衷於知識轉移。

院校日益注重並加強協調知識轉移工作,使學者及研究人員有更多機會與廣大市民建立更密切的聯繫,從中得到啓發;社會同時亦可從院校的研究成果,獲得更多實質效益。這個雙向的互動過程有助院校的研究政策╱方針變得更全面,從而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界的國際競爭力。

2010年11月,教資會又聯同創新科技署贊助八所院校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合辦一場大規模的「知識轉移論壇」,吸引逾400名海外著名講者、業界代表、院校高層、教職員、知識轉移工作者、學生,探討有關知識轉移多方面的課題。論壇節目包括學商配對、最佳做法分享、政策討論、啟發學生創新工作坊等,成績理想。

2010年11月教資會聯同創新科技署贊助八所院校合辦「知識轉移論壇」

2010╱11學年分配予院校的知識轉移經常撥款(百萬港元)



版權所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1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修訂日期: 201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