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網誌
我想回應
舊日網誌
教資會
英文
簡體
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之一
(21-07-2011)

本文簡介兩個剛獲資助的研究項目︰

癌症檢測新希望

癌症是香港和世界許多其他地方的頭號殺手。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對抗癌症的重要策略。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在以往十四年致力於DNA分子診斷的研究,並且在血漿核酸在疾病檢測的應用上在國際上處於前列。盧教授於1997年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胎兒的DNA。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盧教授終於利用這技術發展出準確的唐氏綜合症檢測方法。

盧教授更看到胎兒生長於孕婦的身體內,和腫瘤寄生在癌症病人的身上的相似之處,因而推論到兩種情況都可以用類似的檢測技術。盧教授剛獲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撥款近三千二百萬以利用先進的DNA測序技術來分析血漿DNA作為檢測癌症的方法。這研究項目的合作單位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病理學系、腫瘤學系、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香港大學基因研究中心。

這研究計劃主要是探討利用大規模平行測序技術來分析癌症病人血漿內數以千萬計的DNA分子,進而測出癌細胞內的基因突變。這技術亦有可能量度到血漿內腫瘤DNA的濃度,從而推斷出病情的嚴重性。這技術更有可能被應用到監測病人對抗癌治療的反應。盧教授預計如果治療是有效的話,血漿內的腫瘤DNA應該會在短時間內降低,甚至到不能檢測到的水平。這技術的最大好處是其非入侵性,祗是透過驗血便可以得知癌細胞的重要數據。研究團隊現階段將會集中研究此技術在肝癌和肺癌的應用,但理論上所有癌症都適用。如果研究進行順利,這技術有望在數年之後可臨床應用,從而幫助減低癌症的死亡率。盧教授更希望這研究能為香港帶來有價值的知識產權,及幫助香港生物科技的發展。

用萬能幹細胞複製「人類心臟」

幹細胞研究發展一日千里,由它帶起的醫藥革命早已起步。心臟病是全球主要致命原因之一,因老化或疾病而喪失的心肌細胞不能再生。目前的治療方法均治標不治本。在末期心臟衰竭階段,移植是最後的選擇,但卻面對嚴重缺乏器官捐贈的困難。人類萬能幹細胞能自我更新,並同時保持其分化成心肌細胞的特質。然而,將相關技術轉化至臨床應用仍面臨不少困難,主要障礙如下:人類萬能幹細胞分化成的心肌細胞有不成熟的特質、體積小(比成年心肌細胞細約十倍)、缺乏有秩序的組織、不明的免疫反應、以及未能確定移植後是否安全和有效。為解決這些問題,香港大學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組的李登偉教授集合不同範疇的世界級心臟科權威傾力進行五年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來自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史丹福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美國國家衛生局和紐約曼克頓西乃山醫學院心血管研究中心、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完成此項目,將帶動心臟病治療跨進大大的一步。例如,研發移植後也能有效運作及持久免疫的人工心臟起搏器,透過微創手術植入人體,徹底根治心律不整。利用幹細胞複製出的人類心臟組織,亦可用作藥物測試減少副作用。研究將集中於安全性,並逐步推展臨床應用。另一方面,計劃會培訓一批優秀的幹細胞專家,及吸納海外專才,大大促進及強化香港成為幹細胞研究樞紐。團隊可研發出專利技術,從而引發特許知識產權商業化等企業活動,為知識型經濟作出貢獻。在過去十年中,團隊的研究人員已獲得超過二十五項專利,並參與成立至少五間美國生物技術公司。透過利用本港現有的專門知識及科研設備以及有效率的國際交流,將可提升香港學術水平和發揮協同效應。與此同時,亦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都市形象帶來貢獻。

研究資助局